中國語言學 第五輯

出版時間:2011-12  出版社:郭錫良、 魯國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12出版)  作者:郭錫良,魯國堯 編  頁數(shù):225  

內(nèi)容概要

  《中國語言學(第5輯)》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從中古到現(xiàn)代方言開口二等韻在韻頭方面的變化初探、上古漢語連動共賓結構的衰落、先秦主之謂與主謂結構性質之比較、“有+VP”結構中的“有”字用法、先秦漢語動詞“為”詞性和功能的演變、魏晉南北朝、唐五代時期抽象名詞使用量詞演變情況研究等。

書籍目錄

再談“美”字能歸入微部嗎?——與鄭張尚芳商榷論上古音歌部不帶[-r]或[-l]尾歷史方音的文獻研究方法論論漢語語音史研究中的假說演繹法慎言修訂《漢語拼音方案》說直音《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大正藏九種對音本比較研究——唐朝中國北部方音分歧再探從中古到現(xiàn)代方言開口二等韻在韻頭方面的變化初探上古漢語連動共賓結構的衰落先秦主之謂與主謂結構性質之比較“有+VP”結構中的“有”字用法先秦漢語動詞“為”詞性和功能的演變魏晉南北朝、唐五代時期抽象名詞使用量詞演變情況研究《抱樸子外篇校箋》十六非試說《戰(zhàn)國策》“與秦城何如不與何如”句今本無誤敦煌寫卷佛經(jīng)音義俗字考西夏文“佛”字源流考【筆談】贊“歷史自覺和文化主體性”魏建功與《新華字典》《辭源》編修一百年【筆談】以單線遞進句為論柄點評事實發(fā)掘與研究深化《漢語成語考釋詞典》修訂本序《中國語言學》稿件體例《中國語言學》第一、一、一、四輯篇目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假說演繹法(hypothetico-deductive method)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漢語語音史研究也不例外?!肮び破涫?,必先利其器”,如果“器”不“利”或不能正確地理解運用這個“器”,事則不易“善”。換言之,如不能正確地理解假說演繹法及其在漢語語音史研究中的具體運用,則會不利于該門學術的發(fā)展。本文結合漢語語音史研究,談談筆者對假說演繹法的一些理解。麥耘(2005)一文與本文的論旨切近,本文有些內(nèi)容與麥先生相互發(fā)明,有些則表達了不同的意見,順道就正于麥先生及學界前輩。一 假說及其性質1.1 假說(hypothesis)又稱假設,是以已有的事實材料和科學理論為根據(jù),對未知的現(xiàn)象、過程或規(guī)律的假定性的解釋或說明,一般來說,這種解釋或說明都是以理論化的形式出現(xiàn)的。(陳波2003:240)這一定義透露出這樣的信息:首先,假說是有根據(jù)的,假說的提出要有以之為基礎的事實材料,并且以現(xiàn)有的、較廣泛地為人們所接受的理論為依據(jù)。比如,上古漢語中“陰陽對轉”現(xiàn)象的原因是有待解釋的現(xiàn)象,徐通鏘(1996)以漢語方言中的相關語言事實為材料,根據(jù)“疊置式音變”理論,提出如下假說:“陰陽對轉”是一種疊置式音變。其次,假說既然是由已知(事實和理論)推測未知的一種解釋,其另一個特性自然是它的假定性,即在未被證明為真之前,都仍然是假說,仍然有“假”的成分,有為“假”的可能性。這是假說不同于科學理論的地方。1.2 提出假說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漢語語音史學者無不重視之。語音史研究中的上古漢語有復輔音聲母說,“切韻”為綜合音系說,《中原音韻》的語音基礎為汴京音說,明末官話的基礎方言為南京話說等等,都是假說。正是這樣一個個假說的不斷提出,推進了語音史研究向更深、更廣的領域發(fā)展。魯國堯先生在談及自己的研究時說:“研究是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研究的成果應該有新意,……艱苦耗時的研究應該導出帶有理性的推斷,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礎上作嚴密的考證,若有可能不妨提出假說,我雖不才,也曾黽勉求之,因此我在文章中提出了若干看法。例如,南北朝后期存在南朝通語和北朝通語,現(xiàn)代通泰、客贛方言源于南朝通語?!@些新說,有些也許能成立,有些則可能被推倒,但在學術上提出的新說,即使被推倒也是令人愉快的,因為這體現(xiàn)了學術的進步及學友們的關心與愛護?!?/pre>

編輯推薦

《中國語言學(第5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語言學 第五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