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15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方錫德,劉勇強 頁數(shù):51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博雅文學論叢·嫩黃之憶:吳組緗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是紀念吳組緗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內容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吳組緗先生的詩抄、日記摘抄和集外文錄。吳先生的詩作長久被他的小說成就的光芒所遮蔽,一經(jīng)重新整理,即受到學界高度關注,被稱為打開了新詩“荒原”批判意識的另一番視野,為新詩提供了“荒村”一角的鮮活影像(孫玉石語)。日記摘抄和集外文錄,也都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文集的另一部分既有回憶吳組緗先生紀念文章,也有從不同角度研究吳組緗先生文學成就的學術論文,是讀者走近這位杰出作家和學者的指南。
作者簡介
方錫德,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中國現(xiàn)代小說與文學傳統(tǒng)》、《文學變革與文學傳統(tǒng)》等。
劉勇強,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西游記論要》、《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記新說》、《幻想的魅力》、《中國神話與小說》、《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等。
書籍目錄
吳組緗詩抄
《野草》獻詩
我們懷著渺冥的情緒
去問前面的大哥
我要踏著云霞飛騰
我抱著我底青春啼哭
嫩黃之憶(一)
嫩黃之憶
游河
你們二十四個
錄一九三九年舊作以應平原棣臺雅囑
與抗戰(zhàn)有關
憶昔
即事
詠史
有感
敬賀舒舍予兄創(chuàng)作生活二十年紀念
步老舍《村居雜吟》原韻
贈李子翔兄
無題
為八股文風畫像
“我來了”
抆淚應須爭著鞭
欲同歌舞
詠菊
頌蒲絕句
頌
喜賦二絕句贈國際紅樓夢研討會在美召開
題一九八一年全國紅樓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悼吳葆萼
星潭詩社留念
贈涇縣政協(xié)
國慶三十五周年紀念并祝北大革新
宣城日報創(chuàng)刊紀念
茂林小學校慶紀念
贈孫玉石張菊玲伉儷
舊作無題贈周先慎教授
游金石灘漫興
八十述懷
八十敬謝諸友
哭昭琛
贈駱賓基兄
贈臧克家兄
贈藥老(黃藥眠)
賀靜希(林庚)學兄八十華誕
敬悼平伯先生
贈友詩
吳組緗日記摘抄
吳組緗集外文錄
馮玉祥《抗戰(zhàn)詩歌集》序
馮玉祥《詩歌近作集》序
《綠野人家》本事
略談我國關于小說方面的文論研究
關于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的幾點體會
《紅樓夢學刊》要開展論爭
《紅樓夢資料叢書》前言
悼念葉圣老
在第六屆全國紅樓夢學術討論會上的發(fā)言
怎樣讀《紅樓夢》
《宋元文學史稿》前言
《(金瓶梅)(紅樓夢)縱橫談》序
應該好好總結從來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
同老舍的一次唱和
清風明月高山流水
《胡適文萃》序
帚翁談老
帚翁話舊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
我與二十世紀
關于《金瓶梅》的漫談
論《金瓶梅》
在紀念吳組緗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陳建功賀信
梅節(jié)賀信
憶父親
感受吳組緗先生的人生境界
“吳緣
我所知道的吳組緗先生
憶念吳組緗先生
“同心當骨肉”:老舍與吳組緗
論吳組緗清華時期的新詩創(chuàng)作
《嫩黃之憶》的意義
吳組緗小說藝術論
吳組緗先生小說創(chuàng)作中所體現(xiàn)的獨立自由創(chuàng)造精神
宗法大家族的末路
吳組緗小說的經(jīng)濟視角
論吳組緗小說的皖南社會風情
吳組緗小說中的女性
吳組緗小說藝術三題
歸鄉(xiāng)人·故事·革命
吳組緗小說的藝術個性
試述吳組緗先生的中國小說史學術思想
視野開闊與精細入微
重溫吳組緗先生論《三國演義》
吳組緗先生的《紅樓夢》研究
寶玉的意淫與柳生的俠義
“紅樓夢魘”中的睿智之光
吳組緗文學研究的學術個性
獨立不倚的學魂
吳組緗著作年表
吳組緗研究資料目錄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吳組緗詩抄方錫德 輯錄吳組緗先生不僅以杰出的小說家、散文家名氨,也是一位詩人。他的詩作雖然不多,卻充分顯示了對藝術的不懈追求。20世紀30年代的《嫩黃之憶》組詩,見出這位寫實名家對現(xiàn)代詩風的一次集中探索;40年代的“抗戰(zhàn)人名詩”,以創(chuàng)格的近體詩,在民族存亡關頭吁求中國作家的團結,抒發(fā)心中的郁結,詩風古樸雋逸,直追唐人風致;80年代的《頌蒲絕句》27首,承傳中國詩文評的傳統(tǒng)又有所突破,以詩論小說,別開生面,在在顯示出他獨出機杼、標新領異的藝術獨創(chuàng)精神、《吳組緗詩朱》輯錄了先生的新體詩19首,舊體詩79首。先生的舊體詩在輾轉傳抄過程中多有異文,《詩抄》的輯錄一般以手跡為準,未能見到手跡的則采自報刊。對于異文和輯錄過程中的些微考辨,不再具文說明。輯錄者衷心希望《詩抄》能夠不斷得到補充,并懇切地祈盼讀者批評指正。
后記
有一年,我為北大中文系的新生作講座,介紹吳組緗先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為了貼近新生,我先與同學們一起重溫了吳先生早年入學清華大學時寫的《一個Freshman的日記》。記得當時我說,F(xiàn)reshman通常指的是大學一年級的新生,但在詞典里,F(xiàn)resh又有新的、新鮮的、新穎的、充滿青春活力的、未凋謝的等等很多意思,我更愿意從這些意思來理解Freshman。吳先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歷久彌新,總能給我們新的感受與啟示。他是永遠的Freshman。 這是我的真實感受。 這種感受在2008年4月召開的“紀念吳組緗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又一次得到了印證。 這是一次很難得的研討會。由于吳先生在文學創(chuàng)作與學術研究兩方面均有卓越貢獻,與會代表既有精研現(xiàn)代文學的學者,也有專攻古代文學的學者,兩個領域的專家會聚一處,這在學科設置日益專門化的今天,并不多見,它反映出吳先生博大的精神魅力與學術品格。而名家碩儒和在讀學生的濟濟一堂,不但顯示了吳先生的感召力,也顯示了在吳先生的教誨下,薪火相傳的學術生機。 更重要的是,吳先生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依然強烈地吸引著我們,并一如既往地激發(fā)著我們的思維。 早在20世紀30年代,吳先生就發(fā)表了《一千八百擔》、《天下太平》、《樊家鋪》等小說,以純熟的藝術技巧反映出當時中國農村的現(xiàn)實圖景,奠定了他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抗戰(zhàn)期間,吳先生又創(chuàng)作了《鴨嘴澇》(后改名《山洪》)、《鐵悶子》等作品,深刻展示了那個戰(zhàn)爭年代中國人的韌性與抗爭。研討會上收到的十余篇論文就從藝術流派、地方風情、經(jīng)濟視角、女性問題等不同角度對吳先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特別是小說創(chuàng)作展開了新的分析。 新中國成立以后,吳先生主要在北京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撰寫了《(儒林外史)的思想與藝術》、《論賈寶玉典型形象》、《談(紅樓夢)里幾個陪襯人物的安排》等一批至今仍有影響力的論文,并培養(yǎng)了大量文學研究的學術人才,一時間古代小說史領域的賢俊碩彥,多出于先生門下或曾受先生沾溉。對吳先生小說史研究的成就與學術個性,這次研討會也有多篇論文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特別值得欣喜的是,方錫德先生精心搜集整理了《吳組緗詩抄》、《吳組緗日記摘抄》、《吳組緗集外文錄》等,展示出吳先生更為多彩的內心世界和學術貢獻,為吳組緗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他編輯的《吳組緗研究資料目錄》等,也為后來的研究者做了重要的鋪墊工作。 按照會議的要求,我們還收到了一些古代文學的專門學術論文,如應錦襄的《(紅樓夢)中關于愛情的話題》、陳熙中的《“岳陽金”考釋》、張國風的《關于中國古典小說自身規(guī)律的思考》、張鳴的《宋詞演唱形式考述》、潘建國的《明刊(新刻全像五鼠鬧東京)小說考》、張惠的《寶玉“情不情”新議》等,這些論文雖然與吳先生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從另一方面展示了后學對吳先生學術理念的追求。 這次研討會的籌辦小組由孫玉石、方錫德、張鳴、潘建國等教授和我組成。在籌辦過程中,我們得到了時任系主任溫儒敏教授的大力支持?,F(xiàn)在,我們將有關資料和會議論文選編成集,其中有的論文早前曾發(fā)表過,而個別文章則略有刪節(jié)。由于經(jīng)費等客觀條件的限制,那些古代文學的專門論文未能收入,凡此,敬乞各位作者諒察。 吳先生的家人和白化文先生為論文集提供了珍貴的照片,特此致謝! 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張鳳珠女士對本書的大力支持和責任編輯肖雪女士的認真細致工作! 謹用吳先生早年一組諍的題目作為本文集的題目,表達我們對吳先生永遠鮮活的記憶。 劉勇強 2009年1月28日
編輯推薦
《嫩黃之憶:吳組緗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