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北京大學 作者:艾倫·G.狄博斯 頁數(shù):24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學史學史著作,由作者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和里斯本科學院的4次演講匯集而成。它概述了從古希臘至20世紀初人們對科學史的研究,分析了科學史成為一個職業(yè)的學術領域以來的發(fā)展狀況,討論了化學史對于一般科學史研究的意義,并對科學革命進行了全新的詮釋。
傳統(tǒng)的科學史觀認為,科學革命就是以牛頓力學為主要成就的機械論自然觀戰(zhàn)勝亞里士多德自然觀的過程,本書作者通過大量的考證和分析,發(fā)現(xiàn)了科學革命中存在第三支重要力量即化學淪自然觀。本書的卓異之處在于:迄今關于科學革命及其歷史的描述大都采取機械論立場, 本書是一個化學論者而非機械論者對科學史和科學革命所作的富有意義的詮釋。
本書對于科學技術史專業(yè)、科學技術哲學專業(yè)、歷史學專業(yè)的研究生、教師和研究工作者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艾倫·G.狄博斯(Debus.A.G.) 譯者:任定成 周雁翎
艾倫·G.狄博斯(1926-2009),是美國芝加哥大學莫里斯·菲什拜因科學史與醫(yī)學史研究中心創(chuàng)始人和首任主任、教授,曾分別當選為國際科學史研究院和國際醫(yī)學史研究院的院士,長期擔任煉金術史與化學史學會常務理事,1994年獲得國際科學史界最高獎薩頓獎章,1978年獲得國際科學史界最高著作獎菲澤獎金,1987年獲得國際化學史界最高獎德克斯特獎。
書籍目錄
中文第三版前言
簡體字版前言
繁體字版前言
原序
第一講 科學與歷史:一個新領域的誕生
第二講 科學史:職業(yè)化與多元化
第三講 化學史的意義
第四講 科學革命:一個化學論者的再評價
西漢人名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分依賴數(shù)學的科學。也正如培根一樣,惠威爾覺得科學史的主要目的是為科學哲學提供材料。在惠威爾看來,歷史服從于哲學,或者換句話說,我們歷史學家的目的是闡明科學方法?;萃柕臍v史留下了眾多領域尚未涉及。他忽視古代近東的成就,部分原因是他寫作時可靠的資料不足,也因為他覺得埃及和巴比倫的科學缺乏理論。遠東和伊斯蘭成就的遭遇也好不了多少,而由于希臘科學的演繹性質他甚至對希臘科學亦進行了苛刻的描述。至于他對科學革命期間及其后的科學的描述,顯而易見,受到了啟蒙觀點的影響。書中各章分別論述各門科學或者現(xiàn)代研究的各個領域。當然,此書并不是一部完整的歷史,由于惠威爾個人的興趣,書中幾乎沒有涉及生物科學和醫(yī)學科學。正是在惠威爾論述中世紀的章節(jié)中,他的偏見極為明顯。[21]在他看來,這是由于忽視物理論證所造成的與基督教相應的“停滯期”。這一時期的所謂科學家什么新知識都沒有增加。他嘲笑了他們的“不清晰性”、“教條主義”、“神秘主義”和“注解風氣”。誠然,他提出有那么幾個例外——羅吉·培根(Roger Bacon)和大教堂的建筑師們被他所銘記,但總的說來,他因為厭惡,因為相信這一時期物理科學只不過是法術,而拒絕考慮這一千年的歷史。他帶著明顯的解脫心理拋棄了這個教條主義時期。
媒體關注與評論
狄博斯“在我們的歷史中給有機自然的科學賦予了一個與物理自然的數(shù)理和機械論科學并列的重要地位”,從而“劇烈地改變了我們的科學革命觀以及……70年代以來的科學史觀”?! 稅垩┧埂?995年第2期
編輯推薦
《科學革命新史觀講演錄》由當代科學文化前沿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