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荊其誠,傅小蘭 頁數(shù):504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介紹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大家,敘說心理學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命運和貢獻,闡述他們的主要研究發(fā)現(xiàn)與學術理論觀點,旨在展示心理學大家的風范,反映心理學發(fā)展的歷程。 時代造就人物,人物改變歷史。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時代都會產(chǎn)生一些才華出眾的人物,他們或在政治舞臺上叱咤風云,或在文學藝術上流芳百世,或在學科陣地上開拓創(chuàng)新,以其卓越貢獻為世人書寫下不朽篇章,成為后繼者學習的榜樣和參照的標桿。在心理學歷史上也有一批這樣的人物,我們稱之為心理學大家。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和國家,有著不同的經(jīng)歷和體驗,但對心理學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過重要的推動作用,是心理學發(fā)展歷程中的閃亮坐標。一旦我們認識了這些心理學大家,也就粗略地領會了心理學發(fā)展的進程。 歷史像面鏡子,可茲后人借鑒。心理學大家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善于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機會,勇于克服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障礙,攀登上了科學高峰,成為心理學發(fā)展史上的傳奇人物。本書試圖通過述說這些心理學大家的生平,向讀者展示其名家風范。書中不僅會論及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個人經(jīng)歷、挫折、發(fā)明和貢獻,也會論及他們與同行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恩恩怨怨,使心理學歷史成為可感知體驗的真實故事。這些心理學大家曾身處不同的境遇,或家境貧寒,或身體欠佳,或飽受爭議,等等。閱讀本書,讀者或許可以從中看到自己或身邊其他人成長的身影。 歷史是門藝術,可供后人鑒賞。這些心理學大家為什么從事心理學研究?答案迥然各異,既可能是出于好奇心,也可能是為了在同行之間弄清問題的是與非。本書試圖從這些大家的生動的人生經(jīng)歷、突出的人格特性、活躍的思想歷程,刻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精彩的人生故事,供讀者去觀賞和評說。 一門科學的進步既有賴于科學實驗研究的新發(fā)現(xiàn),也離不開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17世紀,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提出“知識就是力量”、“我們惟有尊崇自然,才能駕馭自然。”培根認為,科學的最終權威是經(jīng)驗觀察,科學研究要建立在觀察和科學實驗的基礎之上,觀察是真知的基礎。20世紀,卡兒·波普爾(Karl Popper)又提出,科學家不可能沒有先入為主的理論,在進行科學實驗之前科學家必定有一定的想法、提出了某種假設,這樣才知道要去觀察什么、證明什么。區(qū)分科學理論和非科學理論的標準是“可證偽”原則,即科學理論必須是可反駁的、能夠被檢驗的?,F(xiàn)在看來,無論培根還是波普爾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發(fā)現(xiàn)科學真理的路線,我們要從不同的方面去檢驗科學真理??茖W研究就是從某一學術觀點出發(fā),進行科學實驗,取得重要發(fā)現(xiàn),并提出科學理論的過程。讀者通過了解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理學大家的這種科學實踐,能更全面地感受心理學研究的意義,領悟心理科學的真諦。 當然,我們都十分清楚,雖然這些心理學大家在心理學歷史上功不可沒,但與其他學科一樣,心理學也是在經(jīng)濟的、社會的、科學的各類歷史事件交融的背景下逐步發(fā)展起來的。一個時代的物質(zhì)生產(chǎn)、科學發(fā)現(xiàn)、文化思潮和價值取向,都直接影響著世人對心理學的看法,影響著心理學研究者的熱情,影響著心理學概念框架和方法論原則的形成,由此決定了心理學的理論形式和內(nèi)容,推進或阻礙了心理學的發(fā)展。因此,本書力圖聯(lián)系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來展示心理學家的個人發(fā)展歷程。 我們相信,科學家的多面形象能給讀者以真實的啟迪。科學家是活生生的人,有立場和觀點,有成功和失敗,甚至有不軌行為的記錄??茖W家在政治上、科研上、生活上犯些小錯誤也許在所難免,但一旦出現(xiàn)了重大的失誤,后果就很嚴重且難以挽回了。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鑒,那些不懂歷史的人很可能會重蹈前人的覆轍。本書力求客觀地介紹心理學大,家的事跡,避免有意拔高一些人的長處,或掩蓋某些人的缺點或錯誤,而是留其功過由讀者自己去判斷。 艾賓浩斯曾經(jīng)說過:“心理學有很長的過去,但只有很短的歷史。”本書編者精選了一些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以其個人的生命歷程為主線,較為詳細地講述他們的學術經(jīng)歷及其在心理學發(fā)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我們在本書第一和第二卷中先后介紹了18位心理學大家,在第三卷中再介紹10位心理學大家。榮格是不少國內(nèi)讀者所熟知的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y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chuàng)立者,他提出的人格類型理論被后人演繹成為一套完善的人格測量工具。萊士利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不僅是動物行為學和比較心理學的先驅(qū)者,也是當代生理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學習和記憶的觀點顛覆了人們早先對大腦工作模式的看法。羅杰斯是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在二戰(zhàn)后美國最有影響的100名心理學家中,羅杰斯名列前茅,位居第四。洛倫茲是奧地利的“雁鵝之父”,他使行為研究首次步入諾貝爾獎的殿堂,所開創(chuàng)的習性學改變了行為研究的歷史,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心理學發(fā)展的進程。吉布森是美國著名的實驗心理學家,她堅持知覺的生態(tài)學視角,主張從知覺與環(huán)境、知覺與行動兩個系統(tǒng)研究知覺過程,在動物心理學、學習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領域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喬姆斯基是當代成就超凡的語言學家、哲學家和政治評論家,被譽為“當代認知科學之父”和語言學界的“愛因斯坦”,也是美國《科學》雜志評選出的20世紀全世界前10位最偉大科學家中目前唯一的在世者。巴德雷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其研究奠定了工作記憶在認知功能中的核心地位,極大地推動了心理學家對兒童、成年人及腦損傷病人的記憶研究。特沃斯基是國際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行為決策研究的領軍人物,他以系統(tǒng)研究人們的非理性決策而舉世聞名,其研究發(fā)現(xiàn)徹底動搖了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的理論基礎。本書還詳細介紹了兩位中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荊其誠的生平事跡,他們都是中國心理學發(fā)展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潘菽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中國科學院院士),新中國心理學工作和心理學專業(yè)隊伍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中國現(xiàn)代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和理論心理學的開拓者;荊其誠是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世紀80年代以來帶領和推動中國心理學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卓越領導人和杰出的學術交流大使。 本書是集體創(chuàng)作。我們編者制訂出詳細的寫作計劃,明確寫作宗旨,物色各章作者,并協(xié)助作者多方收集資料,對框架結(jié)構(gòu)和文字表達都嚴格要求。各章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與編者進行了反復溝通與交流,作者之間也相互借鑒。作者精心收集心理學大家各個方面的資料,著力描寫出其獨具特色的個人世界。本書的敘述力求平妥準確,不僅科學性較強,而且資料新穎有趣,文字生動流暢。每篇文章插入了專欄,供讀者了解相關的內(nèi)容。對于需要解釋的術語、典章、地名,則統(tǒng)一采用了頁下注方式提供注釋或參考文獻,幫助讀者理解,也使文章內(nèi)容更暢達易懂。我們力求使本書成為一本可讀性高的心理學史讀物,但本書編者和作者的觀點難免有偏頗之處,還請讀者指正。 本書的出版,我們十分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特別是陳小紅編輯的幫助。她對每章都提出具體意見,與編者和作者磋商交流。在本書版式設計、書稿審閱、圖片選擇等各個方面,陳小紅編輯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保證了本書的順利出版。 荊其誠傅小蘭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2011年6月15日
內(nèi)容概要
《心·坐標》用樸素的語言,對具體的人物,從科學的角度,以宛如紀錄片的方式,講述了心理學研究的豐富內(nèi)容、心理學家的多彩人生、心理科學發(fā)展的來龍去脈。
《心-坐標》的主編——荊其誠、傅小蘭是現(xiàn)代的心理學家,本書不僅表達了豐富的科學事實和清晰的科學觀點,也折射出他們的智慧和全新的心理學史觀。
《心·坐標》的主編和執(zhí)筆者共同研討、確定寫作大綱,盡其所能地搜集資料,精益求精地寫作修改,用虔誠的心去理解、講述這些心理學大家的故事,最后,甚至愛上了這些大家。
我要感謝認真負責的主編和全情投入的執(zhí)筆者,讓我有了這樣一次愉快的工作與閱讀繹歷.
作者簡介
荊其誠,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5年臺灣輔仁大學授予名譽理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國際心理科學聯(lián)合會副主席、終身執(zhí)委。獲國際心理科學聯(lián)合會特殊貢獻獎、美國心理學會國際獎、美國兒童發(fā)展研究會“兒童發(fā)展突出貢獻獎”等。從事心理學研究及教學近60年。研究領域包括知覺、認知心理學、兒童發(fā)展。專長心理學發(fā)展史及科學哲學的研究。傅小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現(xiàn)任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國際學術交流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人類工效學會理事等。研究領域包括認知心理學和人機交互作用,主要關注人的認知和情緒過程、認知績效及其影響因素以及人機交互中的心理與行為問題。
書籍目錄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卡爾·斯賓塞·萊士利
卡爾·羅杰斯
康拉德·洛倫茲
埃莉諾·杰克·吉布森
艾弗拉姆·諾姆·喬姆斯基
艾倫·大衛(wèi)·巴德雷
阿摩司·特沃斯基
潘菽
荊其誠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2)改變過程的七個階段在心理治療條件下,當事人人格改變過程可以用以下七個階段來描述:第一階段:當事人表現(xiàn)出僵化且疏遠個人感受的階段,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特征:不愿意表達自己,溝通中只限于談些表面的、身外的事情;要么不能識別出來各種感受及其對個人的意義,要么認為那不屬于自己;自我結(jié)構(gòu)非常僵化;把親近、交往密切的關系視為危險的;不覺得有任何問題;沒有改變的愿望;自己內(nèi)部的自我和經(jīng)驗很難有溝通。第二階段:開始“有所動”的階段,具體表現(xiàn)為:開始能談論一些不涉及自己的話題;能覺出有什么不對頭,但要么以為問題與己無關,要么覺得自己對毛病沒有責任;描述感受時就像談的不是自己的感受,或者就像談一件過去的事情似的;體驗的方式還是受以前習以為常的羈束;感受及其個人意義很籠統(tǒng)模糊,顯得簡單;矛盾也可能會有所表露,但難得意識到它的矛盾性。第三階段:比第二階段又進一步,具體表現(xiàn)為:可以把自己當作一個對象,可以談論自己而不感到別扭;還是像談一件客觀事物一樣地談論與已有關的經(jīng)驗;還可以像對著鏡子一樣邊看邊談論自己,往往把周圍人當鏡子;大談特談過去的感受和經(jīng)驗或?qū)ψ约旱囊饬x,最突出的是談論過去;對自己的感受很排斥,覺得大部分感受都顯得很可恥、低賤,無法接受;感受會得到表露,有時在表露出來后也能識別出它們是感受;容易把經(jīng)驗知覺變成過去的,再不然就變成與己無關的;自我結(jié)構(gòu)仍然僵化,但有可能明白那是個人的觀念性的東西,不再把它們當成事實;對感受和意識都能夠認識得清楚一些,驚喜一些,不再像上兩個階段那么含混籠統(tǒng);對經(jīng)驗中的矛盾之處有所認識;常認為個人所作的抉擇是無效的。這個階段最突出的特點是就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客體來看待。
后記
荊其誠先生逝世三周年忌日來臨之際,先生計劃主編完成的三卷本《心·坐標——當代心理學大家》中的最后一卷即將出版。謹以此卷獻給先生,憑吊先生的仁德允恭,告慰先生的在天之靈! 《心·坐標》傾注了先生的滿腔心血,凝聚了先生的過人才識。先生深諳心理學體系,這部書的完整藍圖多年前就已然在他心中。2007年12月,第一卷八章陸續(xù)定稿提交給出版社之際,先生明確提出: 第二卷重點放在:1.基礎心理學方面;2.某一方面的領軍人物;3.更現(xiàn)代的人物。第三卷考慮CHOMSKY,LORENZ,GIBSON,BADDELEY,KAHNEMAN等人和兩三位中國人(如潘菽)。 2008年3月11日,先生給我寫郵件: 關于第二卷承擔者,可以在所內(nèi)略大范圍征求作者,不只是學生,包括青年研究人員。JUNG可以暫時放一放,一些心理學開創(chuàng)者我們必須介紹,"其他人我想寫一些在某一領域影響大的,國內(nèi)又不太熟悉的人,如CHOMSKY,LORENZ,LASHLSY,GIBSON等人。這些人可以放在第三卷。 2008年4月3日,《心·坐標》第二卷正式啟動。同年9月28日,先生駕鶴飄然而去。我開始獨自負責后續(xù)工作,絲毫不敢懈?。?009年7月,第二卷十章陸續(xù)定稿,提交北京大學出版社陳小紅編輯,進入出版程序;19日,將先生生前擬就的第三卷心理學家候選者名單發(fā)給陳編輯;22日,征詢張厚粲教授和張侃研究員對已添加先生名字的候選者名單的意見,同時開始征集本卷作者;29日,確定了本卷的10位心理學大家(新選的9位加上第二卷延后的1位)。2009年9月28日,《心·坐標》第一、二、三卷的作者聚集心理所,隆重召開了“荊其誠先生逝世一周年紀念追思會暨《心·坐標》寫作研討會”,第三卷的撰寫工作正式啟動。 如今第三卷即將出版,這部書也將畫上最后一個句號,我不禁感慨萬千。每當翻開《心·坐標》,書中那些心理學大家們就會立刻浮現(xiàn)在眼前,形象清晰真切,神情生動自然。 我仿佛看到馮特站在萊比錫大學的講臺上,弗洛伊德坐在治療室躺椅的后面,魯利亞在醫(yī)院救治腦外傷士兵,西蒙在國際象棋前沉思,皮亞杰給兒童擺放三山模型,巴德雷探究人類記憶迷宮,榮格描繪心靈的樣貌,伯特測查雙生子智力,萊士利手術損毀鼠腦特定區(qū)域,斯金納訓練鴿子彈曲玩球,巴甫洛夫?qū)贰凹亠暋?,苛勒觀察黑猩猩頓悟,洛倫茲與雁鵝共舞,而詹姆斯在涂畫“食人惡魔”…… 我還仿佛看到,陳大齊先生在燕園編寫《心理學大綱》,潘菽先生“文革”中在病榻上偷偷書寫《心理學簡札》,陳立先生在學校和工廠奔波,而荊其誠先生在實驗室暗房中調(diào)試他親手研制的色度計…… 我又仿佛聽到特沃斯基與卡尼曼談笑風生,羅杰斯宣講人性之美,吉布森在各大學講學,以及陸志韋先生誦吟白話詩…… 我甚至還感受到華生被免去教職后的一時潦倒,馬斯洛離開布蘭代斯時的些許傷感,維果茨基手拿“安慰性”空白紙片宣講時的熱情洋溢,喬姆斯基挑戰(zhàn)傳統(tǒng)語言學與抨擊國際霸權主義的犀利鋒芒,以及張耀翔先生在主持中國首次民意測驗時的認真嚴謹,郭任遠先生在捍衛(wèi)自己觀點時的慷慨激昂…… 先生常說,心理學能給人以知識,而心理學史則能給人以智慧。《心·坐標》對每一位心理學大家一生的展示都力爭做到言之有物且言之有據(jù),以實為證,不重褒貶。曾有學者在讀過第一、二卷后表示,本書“立意高遠、發(fā)人深思”。也有心理學愛好者說,《心·坐標》讀來知趣相融,甚是愉快。而最令我欣慰的是,許多人感慨,以往讀史只知西方有心理學大師,如今方曉中國也有如此令人稱道的心理學大家!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憑借先生前期奠定的堅實基礎以及所有作者的不懈努力,第三卷得以付梓。在此,我緬懷先生,更感恩先生。同時,我感謝每一位作者付出的巨大努力及彼此間的熱忱幫助,感謝陳小紅編輯的耐心、專業(yè)和敬業(yè),也感謝張厚粲教授和張侃研究員的建議,感謝汪興安老師的熱情鼓勵,感謝潘寧堡、陳紹英、趙莉如、李沂、張侃、樂國安、時勘等老師審閱“潘菽”一章的書稿,感謝張厚粲、張侃、汪興安、焦書蘭、紀桂萍等老師審閱“荊其誠”一章的書稿,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和建議。第三卷難免存在諸多問題,懇請讀者指正。 傅小蘭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2011年8月14日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的編著者以樸實無華且風趣盎然的文筆,詳細介紹了在心理學歷史中作出過突出貢獻的幾位大家各自生動的人生經(jīng)歷、突出的人格特性、活躍的學術思想,全面真實地刻畫出他們精彩的學術生涯,給后來者以重要的啟迪。讀后既能感受到他們在學術上不固守成規(guī)、勇于鉆研、深入探索的大家風范,也能體會在科學研究上必須崇尚觀察、堅持實驗、提出理論,進行科學實踐的艱辛歷程?! 獜埡耵?,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國際心理科學聯(lián)合會前副主席《心·坐標》堪稱是國內(nèi)第一本對當代心理學大家生平進行全面介紹的書籍。可以說,這些心理學大家都是心理學長河的源頭,處在21世紀初的我們從事的心理學研究、教學以及應用無一不滲透著來自源頭的清泉!凡是人物,必有過人之處;凡是大人物,必有大過人之處。讀《心·坐標》這本傳記一定會使你終生受益?! 鞛],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前系主任閱讀這本書是了解心理學發(fā)展的最佳途經(jīng)。通過心理學大家們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和人生歷程,讀者可以更加切實地看到心理學發(fā)展的軌跡,同時還可以感受到每一位學者的內(nèi)心獨白。當代所有關心人類和自己的人,都應該讀一讀本書,一定能從這本書的故事中得到啟迪和智慧。 ——張侃,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國際心理科學聯(lián)合會副主席
編輯推薦
《心·坐標:當代心理學大家(3)》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