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

出版時間:2011-9-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英]柯律格  頁數(shù):240  字數(shù):192000  譯者:黃曉鵑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明代中國發(fā)展迅速,在經(jīng)濟領域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繁榮。得益于這種傳統(tǒng)的早期消費社會的模式,奢侈品消費者的數(shù)量激增,隨之而來的是藝術領域的迅速發(fā)展。
  圖像是該時期主要的奢侈消費品之一,圖像不僅以獨立的圖像環(huán)路的形式存在,還出現(xiàn)在墻壁、書籍、印刷品、地圖、陶瓷制品、漆盒、紡織品,甚至是華麗的衣裙上,這些藝術品最初只包含一些規(guī)則的圖形或動植物,后來擴展到描繪自然景觀、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或者重要事件,以及與文學作品插圖所構建出的世界密切相關的場景。

作者簡介

  柯律格(Craig Clunas,1954—
),當代研究中國物質文明史的重要學者,現(xiàn)任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系講座教授。1974年曾前往北京學習中文,后分別于劍橋大學東方研究院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取得學士(1977)與博士學位(1983)。曾擔任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中國部資深研究員兼策展人長達十五年,并自1994年起先后任教于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藝術史系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2006年,因在中國文化和藝術史研究領域中的卓越成就和貢獻,他被提名為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
  他不僅博學多聞,對于中國傳統(tǒng)典籍亦有深厚的造詣,同時經(jīng)常觀照西方文化史、人類學、社會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將兩者結合而提出新穎有洞察力的學術論述,學術成就廣受國際學界的贊譽。

書籍目錄

中譯本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圖繪的地位
第三章 三才天地人
第四章 視覺實踐
第五章 木刻版畫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
第六章 對圖像的恐懼
第七章 結論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在明代的話語系統(tǒng)中,幾乎沒有任何構建方式有天地人三才那樣的容納能力,明代最偉大的百科全書之一的《三才圖會》(1607)便因此得名。接下來的一一章將以此順序,用這三個術語來審視這一時期產(chǎn)生的圖畫,以打破其他類型的分類系統(tǒng)(繪畫作品/印刷品,藝術/非藝術)——這些分類可能會在其他類型的分析中享有特殊地位。此處使用的范疇并非意味著某種更深刻或是更令人滿意的處理方式,而是希望:明代圖像經(jīng)濟體系中所運行的某些更為常見的分類方式,其狀態(tài)之偶然性與可能性,能通過把一些通常不予相提并論的事物組合在一起而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天雖然“天圓地方”(明代皇帝以最隆重的禮儀來祭祀天地,天壇、地壇的形狀相應如此)的固定說法反復見于中國早期的宇宙學著述,用以表現(xiàn)“天”的可能性卻十分有限。15世紀的學者邱浚(1421~1495),他對先驗的宇宙力量以及前代圣賢宗師的具象藝術做了詳盡透徹的批評,司馬黛藍(DeborahSommer)_已對此加以說明。邱浚不允許“天”具有任何外形,或是聲音,氣味。o他的觀點并非特立獨行,而是為人普遍接受,而且在其逝世數(shù)十年后導致了大范圍的、從國家祭祀儀典的核心部分去除那些人格化的神祗。下文引用的16世紀的一種學術觀點(見117-118頁),非常明確地指出“以象求道,則道局于象”,而“天…道”合一正是學術討論中的一種常見修辭。非常令人矚目的是,《三才圖會》的三部分篇幅大為不均,雖然“天”占據(jù)了首要的位置,這一部分卻是三部分中最短的。《三才圖會》在“天”這一標題之下實際上收入了某些關于“天文”(在此意為天的紋理圖案)的材料,以星象圖及類似形式出現(xiàn),再加上某些如圖5所示的這類宇宙學圖解,第四章中將對這類圖解加以討論。

媒體關注與評論

本書寫作之時,英語國家的藝術史學界正熱衷于“視覺文化”的討論。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圍繞以下問題,即有哪些物品或是哪一類圖像,此前不被重視,而今卻應納入新近得到擴展的藝術史研究中去。因此,本書以“圖繪”這一范疇來連接繪畫作品和印刷作品以及諸如陶瓷或漆器這類物品上的圖像,這可視為是對那場論爭的一個貢獻?!  侣筛?/pre>

編輯推薦

《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4條)

 
 

  •    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中國展廳,擠滿了黃皮膚的小學生。女老師的漢語很標準,飄到耳中一句,卻是《論語》里的“父母在,不遠游”。我仰頭一望,是了,這里有兩軸碩大的祖先畫像,一男一女,面容端肅,正襟危坐,袍服鮮明。本該是祠堂里的物事,具有儀式化的功能,如今被從語境中抽離出來,懸在這局促而黯淡的空間里,簡單圖解著什么是“孝道”。
      
      這祖先畫像,在《紅樓夢》里是被稱為“遺真影像”的。第53回賈府祭祖,先寫臘月開始布置祠堂,“開了宗祠,著人打掃,收拾供器,請神主,又打掃上房,以備懸供遺真影像”。這里的“神主”是木制的祖先牌位,是要供于祠堂里的;而“影像”是紙質的祖先肖像,是要掛在正堂上的。除夕傍晚一切布置妥當,祠堂“里邊燈燭輝煌,錦幛繡幕,雖列著些神主,卻看不真?!闭蒙稀坝扒板\帳高掛,彩屏張護,香燭輝煌;上面正居中,懸著榮寧二祖遺像,皆是披蟒腰玉;兩邊還有幾軸列祖遺像?!奔雷鎯x式又分兩個部分,先是祠堂里祭祀神主,由賈敬主祭;隨后是正堂上拜影像,由賈母主持。最后,到正月十七,再次行禮,掩了祠門,收了影像,才算祭祖儀式結束。
      
      英國學者柯律格(Craig Clunas, 1954- )的《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Pic***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1997)在2007年出美國版時,封面用了一張男女并列的祖先畫像。這次中譯本出版,內頁有布拉格國家美術館收藏的類似的一幅。雖然前者是官服、后者是常服,但畫面居中都有一個小幾,上有神主、花瓶香爐等等,使畫像具有了“儀式套著儀式”的特點:他們生前也曾供奉祖先,如今子孫供著他們的影像,顯示的是“孝”的一脈相承、生生不息。
      
      頗為有趣的是,“在明代的祖宗之禮中,這類畫像的正統(tǒng)地位不甚穩(wěn)固,但還算受人尊敬;它們絕非必要,但為多數(shù)論者所容忍?!北J氐乃未韺W大師朱熹在《家禮》中認為,男子有畫像,用之無所謂,而女子在畫工面前拋頭露面,“殊為非禮?!币话阏撜卟凰浦祆溥@么關注“男女大防”,因此對這類畫像頗為寬容。至于民間,則有五花八門的態(tài)度。例如《金瓶梅》第63回,李瓶兒死后,西門慶叫來一位韓畫師,“我心里疼她,少不得留個影像兒,早晚看看,題念她題念兒?!币惠S大影、一軸半身,西門慶付給畫師一匹緞子、十兩銀子。為了追求“逼真”,韓畫師“非禮”地看了李瓶兒的遺容,畫出的影像比活人“只少口氣兒?!庇秩纭缎咽酪鼍墏鳌返?8回,浪蕩子晁源為去世的父親安排畫像一事,許給畫師二十五兩白銀,要求畫三幅,一幅朝服、一幅尋常冠帶、一幅公服,晁源對畫師說“你不必管像與不像,你只畫一個白白胖胖、齊齊整整,扭黑的三花長須便是,我們只圖好看,哪要他像!”最后,畫師按照文昌帝君的樣貌畫了出來,皆大歡喜。這兩個不同的文本里,西門慶是為了“題念”愛妾,為此追求畫像效果的逼真性,李瓶兒的身份并非正妻,即便畫了像也入不得祠堂,所以最后只稱為“美人圖”。晁源與西門慶不同,他是為了禮儀需要而請人繪制父親遺像,死者的“社會性軀體”比“個人性軀體”遠為重要,所以象征著社會地位的衣飾細節(jié)比容貌的逼真性更能引起他的重視??侣筛衩翡J地指出:“我們所面對的肖像畫,對其最重要的是觀者如何接受這些畫像,上述段落展現(xiàn)了肖像畫的另一個領域,在此畫像并非作為禮儀中產(chǎn)生效用的一部分,而是作為被展示的視覺文化的一部分?!?
      
      20世紀至今的西方藝術史研究可謂山門林立、流派紛呈。芝加哥大學美術史論系教授詹姆斯•艾爾金斯(James Elkins)將1970年以來的西方藝術理論劃分成8個運動17種派別。我國學者曹意強則言簡意賅地指出,無論藝術史家在觀念上的差異多么重大,大略而言,他們的側重點只是在構成藝術史的兩個要素之間移動:“藝術”和“歷史”,有的向“藝術”傾斜,有的向“歷史”靠攏。1999 年,一次著名的國際會議干脆命名為“兩種藝術史:博物館與大學”,以博物館為基地的“專家”關注的是“藝術”,包括作品鑒定、歸屬、分類、修復、整理相關文獻的問題;而以大學為基地的“史家”更注重“歷史”,側重于對形式、內容、歷史情境的解釋與說明。這兩類研究者之間時常發(fā)生沖突,甚至相互輕視。如果將柯律格教授放入這個框架中加以考察,當會看出他由“博物館”走向“大學”、由“專家”而“史家”的研究路徑與特色。
      
      柯律格教授是蘇格蘭人,先后在劍橋大學東方研究院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獲得學士(1977)和博士學位(1983),他主修漢語與漢學,曾于1974年來北京語言大學進修中文。從1979年開始,他在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中國部當了十五年館員和策展人。該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的中國工藝美術作品,柯律格浸淫于此,磨煉眼力,對木器、漆器、玉器、瓷器均有心得,陸續(xù)出版了有關中國園林、外銷畫和家具的書籍。在一次訪談中,他坦陳,由于整個大學期間都在與語言搏斗,對理論無暇顧及,直到在博物館工作時接觸到布爾迪厄等理論家的學說,始有豁然開朗之感。從此后,柯律格注重運用文史互證的方式,并從人類學和社會學中汲取營養(yǎng),依照社會脈絡與歷史情境來進行研究。1991年出版的《長物志:早期現(xiàn)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該書出版后,高居翰寫信祝賀,說一位博物館策展人能夠寫出這樣的一本書令他十分驚喜。1993年,柯律格到芝加哥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并在該校出版的《藝術史的批評詞類》中負責“藝術社會史”一章的撰述,想來對這種跨學科研究方法深有會心。1994年他任教于蘇塞克斯大學藝術系,三年后晉升為藝術史教授。2003年,他被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聘為中國與東亞藝術教授。2006年榮膺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稱號。2007年起任教于牛津大學藝術史系,并成為該系首位以亞洲藝術史為專長的系主任。
      
      從藝術史的學理上看,柯律格的研究可歸于“藝術社會史”之列,也就是強調藝術作品影響社會環(huán)境同時也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關注藝術、社會與政治之間豐富的交互作用。如果說,通常的藝術史與整個史學大潮一致,有“上下”之別——“精英的”與“民間的”、有“左右”之隔——“激進的”與“保守的”、有“遠近”之論——“宏觀的”與“微觀”的、有“虛實”之異——“思想的”與“物質”的、有“內外”之分——“內容的”和“形式的”,那么“藝術社會史”則試圖打破上下、左右、遠近、虛實、內外的重重隔閡。不僅如此,柯律格的“藝術社會史”同時也是“物質文化史”和“視覺文化史”?!拔镔|文化”是美國人類學界開始的研究方法,與“日常生活”高調唱和,又與“視覺文化”暗通款曲,柯律格指出:“所有的物質文化都包含視覺成分,而任何一種的視覺文化都依賴物質性的存在。我認為物質與視覺文化是無法分離的?!蹦壳凹t極一時的“視覺文化研究”是把一切與“看”的行為有關的東西都作為研究對象,包括觀看的對象,也包括觀看的人,還包括運行在觀看行為背后的制度環(huán)境與社會力量。在
  •   從西方圖像學的角度對中國明代的藝術發(fā)展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很贊
  •   柯律格可是目前藝術史研究中的熱門學者。此書很是受到推崇,值得好好讀讀。
  •   首先感謝作者用宏觀的視角來審視這個世界上的藝術,而不是持有歐洲中心論的態(tài)度去看待外國的歷史和藝術;其次,用西方人的思維來論述中國的藝術,也別有一種風味和視角;最后,作者擅長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對歷史和藝術做注腳,也無不拓展我們的思維模式。
  •   外國人研究中國的東西重在方法,看這本書不能只看內容,不然就會陷入誤區(qū)!
  •   上課時老師就很推薦這本書了,買來仔細讀,發(fā)現(xiàn)老外研究中美史是橫向和縱向都很注重聯(lián)繫的,對於我們論文有很好的啓發(fā)!已經(jīng)看了2遍了!
  •   老外的研究角度還是和我們不一樣的,雖然讀起來還是有點迷糊,還是算一本不錯的書
  •   老外研究問題比較透徹,我喜歡
  •   這種分析方法不錯
  •   挺新穎的,值得一讀。
  •   西方人的角度就是不一樣,雖然文化意味有點隔,但角度還是值得借鑒
  •   不一樣的視角看到的另一個世界。
  •   看過了,很好的書,收獲很大
  •   很不錯的一本書,內容有深度!好
  •   沖作者的名頭買的。有空慢慢看。
  •   太過于學究了
  •   柯格律諸多美術史論著均值得細讀。很有啟迪意義。
  •   這書質量好~~~
  •   智識豐富,印刷精美。
  •   我的同學都買了
  •   他山之石,以期可以攻玉,值得閱讀,值得收藏。
  •   折扣非常不錯,書是正版。
  •   讀完此書,一方面感慨于西學材料之豐富,即使是關涉中國古典文化,很多視覺資料均是國內學者難以見到或研讀的,特別是我們認為是民俗傳統(tǒng)的圖像資料,作者都進行了哲學美學的思考,值得國內學者學習。另一方面,還是糾結于西學的理論權威與中國文化的隔閡性,作者的圖像學知識與視角研讀中國明代文化,確能發(fā)現(xiàn)和解釋許多學術問題,但這些問題對中國人來說卻是不言而明的議題,譬如“觀”的意義,熟稔中國古典藝術的中國人,其實很明白觀畫的意義和體驗,對西方學者卻有著大大地疑惑,故圖像學顯示是源生于西方古典繪畫的哲學方法,對中國古典繪畫是否適用,值得我們學習。而國內學者要有創(chuàng)新,顯然不能亦步亦趨地跟在西方學者之后,更不應與西方學者在同一學術方法上研習傳統(tǒng),否則我們的學問必然失去意義。舉一例言之,柯律格認為文震亨《長物志》言“觀畫如對美人,不可涉粗浮之氣”具有重要意義:“這一類比,相當令人吃驚地預見了有關注視的概念,以及該概念在近期藝術史討論中女性主義理論的發(fā)展。在明代,女性顯然是觀賞和注視的對象,與其他形式的男性文人的消費品放在一起被品評優(yōu)劣?!保晃岬茸x中國畫論者,顯然不能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來透視文震亨此言,而只是傳統(tǒng)士人欣賞藝術的方式。近幾年,英美學者以圖像學方法研討中國古典藝術的著作,大量被譯入,為學界帶來新鮮的視角,然其局限性和霸權性,依然值得我們驚醒。是為記。
  •   一本擴展藝術史研究視野的著作
  •   綜合工藝品與藝術品的圖像,能啟發(fā)讀者更全面理解一副圖像。
  •   原本三聯(lián)“開放的藝術史”第二輯要出這本書的,等了好久也沒見動靜。現(xiàn)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不錯。并不是很厚,西方漢學研究者的角度挺有意思的,啟發(fā)思路。
  •   柯律格的著作不容忽視,期待很久了。
    雖然感覺研究并不算深入,不過,研究角度和方法還是值得借鑒參考的。
  •   很著名的一本書,卻是那中國歷史說事,以西方的一種理論問靶子的立論先行作品,稍有失望。
  •   說實話,書的內容一般,比不上作者的另一本書《雅債》,但是視角很新穎、獨特,對物質文化史感興趣的讀者不應當錯過。
  •   西方人的視角,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
  •   視角挺獨特的,老師很推薦。不過,這本書針對人群是西方藝術家。里面有些論述,挺啰嗦的。總的來說,挺有意思的。
  •   沒有想象中那么好,看來外國人的書也不能迷信
  •   還不錯的。老外做學問到底扎實。
  •   就是此類書共同缺點就是看到十葉基本看不下去了
  •   很推薦將此書和其他明史讀物比較閱讀
  •   典型的西方人觀念中的“中國藝術史”,運用中國的圖像證據(jù)來證明他們的猜測,這種猜測以一種貌似脫離歐洲中心主義的陳述娓娓道來。讀者需要有一定的藝術史及基礎。
  •   屬學術類著作,論述為主,輔以插圖。插圖非分析類,多為示意。作為翻譯文獻,研究比較有用。
    書的裝訂本很差,紙邊有毛刺,有很多連頁未裁開,書頁里有破損,質量很像盜版書。建議想看內容的可以借或者復印,不建議作為收藏
  •   還沒細看,翻了一下,彩圖印的太差。開本要比這套書中別的書小一截,不知何故。
  •   觀念還不錯,就是有點繞,文章不夠清晰,還是值得看
  •   繪畫史資料
  •   三聯(lián)的美術史系列
  •   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
  •   很好的書!非常不錯!正版?。?/li>
  •   很感興趣,買來看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