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麗華 頁數(shù):309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借鑒了西方的文類學理論,尤其是德國學者提出的"作為文學-社會制度的文類"以及由此形成的以制度的解構與建構為基礎的文類史研究的構想。作者分別從報刊、翻譯、小說形式以及小說話語四個層面,來共時地考察清末至五四的"短篇小說"的文類形構過程:通過對形構"短篇小說"這一具體文類的文學制度與社會制度的方方面面的考察,將這一文類興起的過程充分歷史化,從而有效地將"文學革命"的線性邏輯,轉(zhuǎn)化成一種將晚清與五四納入同一個文學時期的結(jié)構性的視野,呈現(xiàn)出中國現(xiàn)代文學起源的更復雜的歷史性語境,并對文學史上關于"文學革命"的普遍性論述有所質(zhì)詢。
作者簡介
張麗華,北京大學中文系學士(2001)、碩士(2004)、博士(2009)。2005-2007年曾赴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進行為期一年半的訪問研究。現(xiàn)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后研究員,研究領域為20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周作人研究、文類研究、翻譯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等。曾在《文學評論》、《魯迅研究月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導論:文學革命與文類形構
第一節(jié)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
第二節(jié) 以文類為視角
第三節(jié) “短篇小說”作為文類:定義與研究策略
第二章 近代報刊與清末“新體”短篇小說
——以《時報》為中心的考察
第一節(jié) 《時報》之“新體短篇小說”的興起
第二節(jié) 新讀者與新小說
第三節(jié) 媒體與文體
第四節(jié) 小說,還是時評?
第三章 文類如何翻譯?
——晚清小說譯介中的《域外小說集》
第一節(jié) 關于翻譯體式——從吳汝綸、嚴復談起
第二節(jié) 小說譯介中的文類選擇
第三節(jié) 《域外小說集》
第四節(jié) 文白與體類
第四章 形式的意味
——魯迅與現(xiàn)代中國短篇小說的確立
第一節(jié) 從“故事”到“小說”:作為文類寓言的《懷舊》
第二節(jié) 從安特來夫到“人的文學”:《狂人日記?的誕生
第三節(jié) “反語”技巧及其他
第五章 從“說部”到“文章”
——新教育與“短篇小說”文類話語的建構
第一節(jié) 通俗教育視野中的“小說”
第二節(jié) “小說”與“國文”
第三節(jié) 胡適《論短篇小說》的形成與傳播
結(jié)語
附錄一 通向一種“參差對照”的史觀
——對錢鍾書、周作人之爭的再思考
附錄二 西方文類理論及文類研究書目選列
參考書目
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