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界與融通

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何云波 張旭  頁數:379  字數:40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以力圖在跨文化視野中展開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把文學及其他學科放在人類文化知識架構中進行考察,梳理各學科知識體系的概念范疇、話語規(guī)則,考察文學、藝術體系在異質文化的沖擊、融合中的變遷,以此建構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理論。同時,將理論研究與具體個案的深入剖析結合起來,通過具體的文本去討論文學與藝術的關系,考察文學敘事話語與哲學、倫理學話語在言說規(guī)則上的相通與相異。
《越界與融通》對深化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作者簡介

  何云波,湖南新田人,生于1963年,文學博士,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首屆優(yōu)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主要著述有:《比較文學:跨文化的文學想象》,湘潭大學出版社,2011年?!逗诎字谩罚轿鞒霭婕瘓F·書海出版社,2008年?!掇木场獓迮c中國文藝精神》(博士論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镀逍刑煜隆?,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犊缭轿幕畨Α?,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秾υ挘何幕曇爸械奈膶W》,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年?!痘仨K聯(lián)文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秶迮c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肖洛霍夫》,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锻铀纪滓蛩够c俄羅斯文化精神》,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埿?,湖南邵陽人,生于1967年。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現為湖南師范大學教授,香港浸會大學翻譯學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著有《中國英詩漢譯史論——1937年以前部分》(2011)、《湘籍近現代文學名人·翻譯家卷》(2011)、《跨越邊界——從比較文學到翻譯研充》(2010)、《視界的融合--朱湘譯詩耨探》(2008)、《外辮文學翻譯在中國》(臺著,2003)等。

書籍目錄

緒論 
第一章 跨學科研究與比較文學 
 第一節(jié) 跨文化與跨學科的雙向對話 
 第二節(jié) 跨學科對話的途徑
 第三節(jié) 跨學科對話與科際闡發(fā)
 第四節(jié) 跨學科研究:方法論的思考
第二章 西方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回顧與思考
 第一節(jié) 西方學科發(fā)展史之回顧
 第二節(jié) 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在西方
第三章 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在中國
 第一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類與藝文之辨
 第二節(jié) 文學跨學科研究在中國的興起 
 第三節(jié) 新時期的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
第四章 說“文”辨“類”:西方之“文”及其在中國的譯介
 第一節(jié) 中西方知識譜系中的“文學”
 第二節(jié) 西洋文學觀念在中同的傳播
 第三節(jié) “文學”門類下各文體譯名的確立
 第四節(jié) “文學”觀念傳播與跨文化語境中的翻譯策略
第五章 虛實相生 
 第一節(jié) 中國哲學與文論、棋論中的“虛實”
 第二節(jié) 文論與棋論“虛實”范疇之比較
 第三節(jié) 虛實相生成境界
第六章 “氣”之韻
 第一節(jié) 文之“氣”
 第二節(jié) 棋之“氣”
 第三節(jié) 文之“氣”與棋之“氣”比較
第七章 詩畫一律與詩畫之別
 第一節(jié) 蘇軾:詩畫本一律
 第二節(jié) 萊辛:詩畫之別
 第三節(jié) 詩畫之辨與中西詩學傳統(tǒng)
第八章 川端康成與繪畫
 第一節(jié) 川端康成與繪畫的淵源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作方法與繪畫元素
 第三節(jié) 心理癥結與繪畫藝術治療
第九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敘事中的哲學
 第一節(jié) 作為“思想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二節(jié) 《卡拉馬佐夫兄弟》與“敘事哲學
第十章 基耶斯洛夫斯基:電影中的倫理敘事
 第一節(jié) 電影敘事思想家
 第二節(jié) 《十誡》:古老教義的現代詮釋
 第三節(jié) 在文學與倫理之間
附錄: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閱讀參考書目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新古典主義的“寓意畫”和“歷史畫”,多體現的是封建共同的人生與審美趣味,與資產階級的理想自然格格不入。而蘇黎世派所贊同的描繪自然的抒情詩(所謂“描繪體詩”),萊辛也對之頗有微詞。在朱光潛先生看來,其原因在于“當時英德兩國描繪自然的詩歌大半是帶著陰郁氣氛和感傷情調的,是偏重描繪事物靜態(tài)的,而萊辛所要求的卻是爽朗生動的氣氛和發(fā)揚蹈厲的情感,而這些只有通過人的動作,通過客觀世界的運動和發(fā)展,才能表現出來的。這里的區(qū)別骨子里就是靜觀的人生觀和實踐行動的人生觀之間的區(qū)別。萊辛的理想無疑地較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發(fā)展個性和改變現狀的要求?!雹佟 ∶靼琢诉@一點,我們也就可以理解萊辛盡力突出詩畫之別的用意了。溫克爾曼將希臘藝術的理想歸結為“高貴的單純和靜默的偉大”,認為藝術的任務在于創(chuàng)造美而不在于表情。萊辛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在造形藝術上認可了溫克爾曼的“靜穆”觀,認為“美是物體的繪畫價值”,是“造形藝術的最高法律”,“美的根源在靜穆”。但詩則不然?!霸娙斯倘灰沧非笠环N理想美,但是他的理想美所要求的不是靜穆而是靜穆的反面。因為他所描繪的是動作而不是物體,而動作則包含的動機愈多,愈錯綜復雜,愈互相沖突,也就愈完善。”②詩與畫的基本分別,在萊辛看來,在于畫描繪物體靜態(tài)而詩則敘述人物動態(tài),因此畫要靜穆的美,而詩則要真實的表情,包括人的強烈的痛苦;畫要表現美,詩卻不回避丑。也就是說,詩能更真實地表現世態(tài)人生。萊辛所提倡的“行動的人生”,也使他對古希臘悲劇中的有“人氣”的具有強烈情感和大無畏精神的英雄更為鐘情?! ∪R辛討論詩與畫的界限,出發(fā)點還是在“詩”,以此表達他的詩歌理想,而畫不過是個陪襯。這點倒是與蘇軾近似。雖然蘇軾強調文學與書畫藝術的對話,強調詩書畫的融通、滲透、互補互證。其實在蘇軾眼里,詩與書畫的地位并非完全相同,而是詩高于書畫?! √K軾對書畫的評價論述中,大多都是以詩人或是詩歌作為標準,并以此標準來評判書畫作品的高下。蘇軾強調詩與畫的結合,其意圖實際上更多的在于“引詩入畫”。由于受到儒家正統(tǒng)詩教觀的影響,蘇軾認為文學與藝術功能與性質相去甚遠。大致來看,書高于畫,而詩又高于書畫,呈梯形發(fā)展模式。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越界與融通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