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研究經(jīng)典文本解讀

出版時間:2010-12-24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伊萊休 卡茨  頁數(shù):272  譯者:常江  
Tag標簽:無  

前言

即使沒有那兩個字母“n”,經(jīng)典(canon)也是個極具爆發(fā)力的詞。編輯一本題為“經(jīng)典文本”的書,不啻令自己身陷戰(zhàn)爭的泥潭——自從在耶路撒冷的一次會議上產(chǎn)生了這個想法后,我們就走過了這樣的歷程。后來,在阿卡普爾科(Acapulco)”國際傳播學會的一次會議上,一位同僚憤然指責我們:“你們不能那樣做!”而朋友們則勸阻:“若你們真要編這本書,不妨換個標題,比如‘基礎’、‘原創(chuàng)’或者‘權威’,但別貿(mào)然使用‘經(jīng)典’。”“為什么不能呢?”我們反問道。結果,又一輪炮轟開始了。“經(jīng)典文本等于權威,”有人說,“那就意味著我們要對現(xiàn)有文本作出取舍,選擇一些,忽視其他?!皯斢烧l來選擇?”又有人問?!跋裢ǔD菢?,由那些資深和優(yōu)秀的人來選?!贝鸢赋鰜砹??!伴_列書單有礙創(chuàng)新,”有人告訴我們。“給我們創(chuàng)新成果,而不是紀念性作品?!薄斑@只是個研究領域,不是個學科;我們應該天馬行空地漫游,就算偶爾迷路,也強過拾人牙慧?!庇腥苏f。另一個人說:“這甚至連一個研究領域都算不上。媒介研究僅有五十年歷史,現(xiàn)在確定鼻祖為時過早。”他補充說,“另外,我們的任務是與變遷中的現(xiàn)實打交道,而不是挖掘陳年舊賬”。簡而言之,同僚對這本書的反對意見集中于諸多限制可能帶來的危險,以及對擺脫權威、準則、方法與傳統(tǒng),實現(xiàn)回歸自由的渴望。我們不會屈服,甚至不會放棄“經(jīng)典”的提法。這并不等于對批評的觀點全盤否定,但在大方向上我們絕不會動搖。我們希望這項工作能對致力于傳播學這一跨學科領域(是的,是領域)的學者們有所裨益。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云集當代傳播學領域一流學者,甄選13篇媒介研究領域的“經(jīng)典文本”加以評述,不但清晰勾勒出媒介研究的歷史脈絡,更對哥倫比亞、法蘭克福、芝加哥、多倫多和英國文化研究五大學派的傳播思想做出精妙的總結。    從拉扎斯菲爾德到阿多諾,從麥克盧漢到霍爾,傳播學,這一年輕的學科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漸漸羽翼豐滿,而本書就是國際學人將傳播學建構為令人尊敬的獨立學科的重要努力。    著名學者邁克爾·舒德森盛贊本書“必將在傳播研究與傳播理論發(fā)展史中掀起浪潮”。

作者簡介

譯者:常江 編者:(美國)伊萊休·卡茨(Elihu Katz) (美國)約翰·杜倫·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 (美國)泰瑪·利比斯(Tamar Liebes) 等梅納海姆·布朗德海姆(Menahem Blondheim),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傳播與美國研究系,高級講師。丹尼爾·戴揚(Daniel Dayan),巴黎國家科學與政治研究中心,媒介社會學教授。邁克爾·古列維奇(Michael Gurevitch),馬里蘭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唐·韓德爾曼(Don Handelman),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人類學教授。伊娃·依魯茲(Eva Illouz),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高級講師。伊萊休·卡茨(Elihu Katz),賓夕法尼亞大學安能堡傳播學院,教授;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學與傳播學系,名譽教授。泰瑪·利比斯(Tarmar Liebes),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尤瑟法·洛西茨基(Yosefa Loshitzky),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傳播學  系,副教授。約書亞·梅洛維茨(Joshua Meyrowitz),新罕布什爾大學傳播學系,  教授。艾薇兒·奧爾洛夫(Avril Orloff),賓夕法尼亞大學安能堡傳播學院碩士,作家、學者。約翰·杜倫·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愛荷華大學傳播學教授。埃里克·羅森布勒(Eric W·Rothenbuhler),紐約新學院大學媒介研究研究生項目主任。派迪·斯坎內(nèi)爾(Paddy Scannell),威斯敏斯特大學哈羅校區(qū)傳播與  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學院,教授、研究主任。彼得·西蒙森(Peter Simonson),匹茲堡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加布里埃爾·韋曼(Gabriel Weimann),海法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系  主任。常江,北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美國西北大學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媒介文化、傳媒社會學與電影史。譯著有《發(fā)掘新聞:美國報業(yè)的社會史》和《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

書籍目錄

前言  他山之石第一部分  哥倫比亞學派概述第1章  哥倫比亞的批判研究:拉扎斯菲爾德與默頓的  《大眾傳播、流行品位與組織化社會行為》  歷史的謬誤:既有的常識  20世紀40年代的傳播研究  默頓與拉扎斯菲爾德在哥倫比亞  論文的主題  拉扎斯菲爾德與默頓的后續(xù)影響力  結論第2章  赫佐格《論借來的體驗》在“主動受眾”爭鳴中的地位  赫佐格被誤解了?    緣何《論借來的體驗》可被歸入法蘭克福學派  程式化文本——控制抑或解放?    替代性快感:表達攻擊性抑或遁入“感情真實”幻想?    解讀受眾動機的策略:精神分析、功利主義與文學  哭泣:我們需要付出代價嗎?  肥皂劇迷:赫佐格的第二個研究項目第二部分  法蘭克福學派概述第3章  霍克海默與阿多諾的奧義:讀《文化工業(yè)》有感  理解的障礙  關于本書的討論  《文化工業(yè)》的思想淵源  一種補償式解讀  評價:《文化工業(yè)》的利與弊  第4章  情境化的本雅明:論《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  導言  20世紀30年代的藝術與政治  藝術、復制與靈韻的消失  音樂拜物教  自主藝術  后續(xù)影響第5章  拯救消費:論洛文塔爾的《大眾偶像的勝利>  《大眾偶像的勝利》  一種批判文化視角第三部分  芝加哥學派概述第6章  沃斯

章節(jié)摘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洛文塔爾手握如此出色的方法論武器,他的絕大多數(shù)論述和觀點后來都被證明是錯誤的。一方面,不難發(fā)現(xiàn),洛文塔爾眼中那些“對舊工業(yè)秩序構成威脅”的消費英雄其實是“第三次工業(yè)革命”的代表與載體,他們的出現(xiàn)折射了知識、信息與電子科技的進步。另外,還有一個事實不容忽略,即社會重心從生產(chǎn)轉向消費的過程創(chuàng)造了大量社會財富與自力更生的人,其成就遠遠超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如果說體育和電影明星輕而易舉地取代了傳統(tǒng)工業(yè)精英成為人物傳記的主角,那也是因為這些明星及其所在的領域業(yè)已成為資本主義歷史上最為龐大的財富來源。此外,被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貼切稱為“技術資本主義”(techno-capitalism)(1989)的信息資本主義,早已通過教育渠道促成了新型社會流動的形成。事實上,專業(yè)人士與“新型文化中介”(new cultural intermediaries)已然成為中產(chǎn)階級與上流社會的主體。社會流動渠道更加多樣化,早非強調(diào)“領導權”與“績效”的19世紀達爾文主義可比(Bendix,1956;Whyte,1957)。另外,休閑文化并不必然意味著工作時間的減少。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隨著大眾娛樂的普及與風靡,人類的勞動強度反而大幅度提高,工作時間也大幅度增加。對此,茱迪絲·肖爾(Judith Schor)(1991)在其對美國勞動類型的歷史分析中作出了清晰的闡釋。而且,誠如阿莉·霍赫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1997)所言:人們越來越不愛待在家里,反而將秩序井然的工作環(huán)境視為避難所,以此來逃避家庭中的繁重勞動。事實上,消費資本主義建立在福特主義(F'ordism)的基礎上,高度組織化使得勞動變得更加高效而理性,這只會極大提高生產(chǎn)力。早期資本主義(所謂工業(yè)資本主義)與晚期“消費”資本主義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勞動場所的轉移。在消費資本主義中,身體已成為持續(xù)、艱辛工作的客體,而勞動的榮耀與樂趣則因人在面對自我時的嚴重焦慮態(tài)度而強化。所有這些,都與洛文塔爾眼中的“沒心沒肺的享樂主義”相去甚遠。在洛文塔爾的文本以及當下始終困擾我們的問題與窘境之間,產(chǎn)生了強大的共鳴。尤其是,該文提出了一個理解文化與經(jīng)濟關系的重要視角,它所探討的問題我們今日仍須面對,因為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套理論可以弄清我們與資本主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在諸多層面上,洛文塔爾的文章都見證了我們的矛盾心態(tài),以及我們在考察文化究竟應在當下經(jīng)濟與社會秩序中扮演何種角色時的束手無策。

編輯推薦

《媒介研究經(jīng)典文本解讀》:未名社科·媒介與社會叢書(翻譯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媒介研究經(jīng)典文本解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0條)

 
 

  •   特意讀了之后才來寫評論的,不愧是被列入傳播學的經(jīng)典書目。書中詳細描述了傳播學的各個派別以及他們的經(jīng)典著作,并且給出了詳細的解讀,對于傳播學的學習無疑具有很大的幫助。也很適合傳播學的初學者,能夠更加了解傳播學領域內(nèi)的經(jīng)典著作。
  •   很棒!從傳播學研究的各個學派的角度切入,還是能夠受到一定的啟發(fā)!
  •   這本書剛讀有些不太明白,因為是解讀經(jīng)典文本嘛,所以需要相應的文化知識背景做鋪墊。完全不了解那些文本,是不太能看懂的
  •   最近讀到的最好的書,文本都很經(jīng)典,難得翻譯的也很好。
  •   很好,值得學習和研究
  •   研究這一問題的極好的參考書目,值得收藏。
  •   買了有空看看,翻了一下目錄,是按照學派走的,看了幾頁還是不錯的。
  •   應該是經(jīng)典,和名字一樣。
  •   對于本科生來說,這本書不太合適。對于研究生來說很好,可以幫助做文獻檢索,推薦
  •   雖然說書中我大概看到了三處翻譯的錯誤,還看到一處錯別字,但是翻譯者的文字非常好,很通順,值得推薦!
  •   比想象得厚,里面的紙質(zhì)沒想象得好,不過一般這類的專業(yè)書都是這種比較脆弱的紙張,我也很好奇為什么~
  •   正學習
  •   好書。收藏。
  •   傳播學各流派近年研究滴經(jīng)典范例
  •   對傳播研究感興趣的話,這是很好的一本書。
  •   書的內(nèi)容還是挺好的,深入淺出,相當于專業(yè)課本,適合傳播學專業(yè)的人看。
  •   書總體來說不錯,但是如果有所研究的文本的原文譯作就更好了
  •   一個個異域的鮮活的案例,在解說并界定著一個個不同的學派。沉浸書中的故事,你會變得更加敏銳,更加有深度,不僅僅是風度。
  •   畢業(yè)論文的參考書目。條理清晰,值得閱讀。
  •   不錯,有深度,翻譯也很好.
  •   可以學來寫作視角
  •   書得封皮有點臟,封皮還破了一個小腳,不是很滿意。書得內(nèi)容還是讓我很期待,畢竟是經(jīng)典嘛
  •   讀了幾頁,馬馬虎虎,沒有期待的好。
  •   對這本書的閱讀必須建立在對媒介研究具有相當水平的研究積累之上,否則絕對讀不下去
  •   書還可以 就是書脊有一點破損 有一點遺憾 希望亞馬孫下次能夠仔細一些 我當時要拿給作者簽名的~
  •   還可以,回顧類的書吧
  •   還沒翻,但看上去不錯。應該值得一讀。
  •   書很新 發(fā)貨也快 挺不錯的
  •   書質(zhì)量還不錯,內(nèi)容自然是好的,個人對書頁的質(zhì)感、印刷以及書墨味有偏好,也感覺還可以
  •   有關媒介的經(jīng)典知識解釋全面,很不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