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法解剖

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北京大學  作者:彼得·凱恩  頁數(shù):278  譯者:汪志剛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不是針對初學者的一本人門讀物,也不是一本綜合性的教科書。不過,我希望對于任何一個修過侵權法基礎課程的人來說,本書都是易于理解的,同時也希望它能給那些侵權法知識和理解水平更高的人以激勵。本書所采用的方法是我在《侵權法與經(jīng)濟利益》(第二版,牛津,1996)一書中所采用的分析模式的進一步發(fā)展。我的目的是想表明,采用不拘泥于傳統(tǒng)侵權法教科書方法的嚴謹分析法(analytically rigorous way)來思考侵權法是可能的。在我看來,侵權法就是應用倫理學的運用,并且我相信,通過尋求理解這些由侵權法賦予其實踐內容的倫理原則,我們可以獲得許多啟迪。我得感謝許多人。首先得感謝英國學院(British Academy)和利華休姆信托基金(1everhulme trust)在1996-1997學術年度慷慨授予我以高級研究員職位,這才使得本書得以比正常的教學、考核和管理所允許的時間更早完成。其次得感謝簡·斯特普爾頓(Jane Stapleton),她除了始終給我以靈感和陪伴外,還閱讀了本書的初稿,并一如既往地給我提出了許多富有見地且極其有益的意見和批評。再次,我想對理查德·哈特(Richard Hatt)和簡·派克(Jane Parker)同意出版本書表示感謝。本書能成為哈特出版社的首版物之一,我感到非常高興。我和理查德相識多年,我非常感激他惠予我以及許多其他作者的忠誠、友善和鼓勵。正是這些品質,甚于他的商業(yè)才能和鑒賞力,使他成了一個杰出的出版商。

內容概要

作者通過傳統(tǒng)侵權法體系的深刻剖析,認為傳統(tǒng)侵權法未能清晰揭示各種侵權行為的本質,也混淆了侵權責任與其他民事責任(如違約責任等)的界限。侵權法應被重塑為一個以保護各種權利、合法利益為基礎的民事責任體系。在本書中,作者新穎的方法視角、嚴謹?shù)姆治稣撟C,殊值參考;其所得結論,也由晚近歐洲侵權立法所證明。

作者簡介

彼得·凱恩(Peter Cane),自1997年至今,一直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的法律教授。從20年前其在牛津大學基督圣體學院任教以來,其研究領域一直極為廣泛。研究領域為:義務法,特別是侵權法;公法,特別是行政法和法理學。最近出版的著作為2002年《法律和道德中的責任》與Mark Tushnet教授合作出版了《牛津法理學手冊》。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分解侵權法  導言  食譜式的侵權法  單個侵權行為的解剖結構  相關性和侵權法的前瞻功能  制定法與相關性  中間小結  復數(shù)的侵權行為法抑或單數(shù)的侵權行為法  侵權法之外  作為倫理原則集合的侵權法  侵權法和道德的關系  結論第二章  受制裁行為  責任引致行為  引發(fā)抗辯的行為  作為和不作為  結論第三章  受保護利益  人身利益  財產(chǎn)利益  合同利益  非合同預期  商業(yè)價值  財富與經(jīng)濟損失的概念  損害要件  利益等級  對抗性的利益(對抗原告利益的利益)  結論第四章  制裁措施  對責任引致行為的制裁  侵權損害賠償法的倫理基礎  對受害人行為的制裁  結論第五章  重構侵權法  人身利益  財產(chǎn)利益  合同利益  非合同預期  商業(yè)價值  施加經(jīng)濟損失  因果關系  結論第六章  侵權法的特性  迄今為止的觀點  侵權法在債法中的地位  侵權法的特性  侵權法的統(tǒng)一性  繪制債法地圖  結論第七章  結構、功能和作用  侵權法的功能  侵權法的結構、功能和作用的關系  結論術語索引

章節(jié)摘錄

在19世紀,英國的程式訴訟制度逐漸被現(xiàn)代訴訟制度所取代,在后一訴訟制度之下,重要的(至少在理論上)不是一項訴訟請求是如何被包裝的,而是該項請求是否是一項好的請求。易言之,重要的不是訴訟的“形式”,而是它是否陳述了一項“好的訴因”。訴訟程式已經(jīng)為訴因所取代。每一項訴因都為法庭授予原告以救濟提供了一項法律依據(jù)。在法律史和法律思想史上,從訴訟程式到訴因的轉變極其重要,因為,它將我們的注意力從提起法律訴訟的機制和程序上(它們是否可以被正確包裝?)轉移到訴訟的實體和法律依據(jù)上。④在程式訴訟制度之下,不理解訴訟程式就不可能理解法律,因為,所有的訴訟請求都必須以程序主導者即法庭所認可的方式進行包裝。相反,典型的現(xiàn)代法律文本,比如合同法或侵權法,幾乎不包含任何程序法的內容,而是基本上只與法律的“實體”有關,或者,換個說法,它們基本上都只與法院判處法律救濟的依據(jù)相關。在實踐中,由于提起法律訴訟的程序對于解決此類訴訟的實體法具有微妙而復雜的影響,因而,程序法和實體法的區(qū)分在一定程度上是會誤導人的——但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在并不了解很多(若有的話)訴訟程序知識的情況下,獲得大量有用的法律知識。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民法(與刑法相對)——侵權法屬于其“部門”之一——同時具有“后瞻功能”和“前瞻功能”。后瞻功能與爭議的解決和相關的救濟規(guī)定有關。在程式訴訟制度中處于核心的程序是在法庭上解決糾紛和獲得司法救濟的程序。

編輯推薦

《侵權法人文譯叢:侵權法解剖》是侵權法領域的經(jīng)典著作,改版重印十多次,在國外暢銷不衰。書中,作者以新穎的方法視角,深刻剖析了傳統(tǒng)侵權法體系,認為傳統(tǒng)侵權法未能清晰揭示各種侵權行為的本質,也混淆了侵權責任與其他民事責任(如違約責任等)的界限。該結論已由晚近歐洲侵權立法所證明。 《侵權法人文譯叢:侵權法解剖》對我國侵權法的理論研究、實務操作均具重大價值。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侵權法解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書的內容很好,不同于國內的教科書式的寫作,而是從作者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用一本書建構了一個侵權體系,很完整,但要全部讀完才能更好的理解~
    另外,由于譯者的問題,文中有些地方譯得不是很專業(yè),比較鬧心。
  •   譯得不錯,可以購買。。。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