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研究世界史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朱孝遠  頁數(shù):332  
Tag標簽:無  

前言

  古人曾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前一個“魚”,我們可以理解為結(jié)果,而后一個“漁”顯然是指方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送人魚,不如教人捕魚的方法。因為有了捕魚方法,你無須等待別人送給你魚,你自己就可以捕,而且可以捕到更多的魚。方法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在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被喻為點石成金的“指頭”?! ∥以鲞^18年的教師,在教學中我多次嘗試方法教學而不僅僅是知識內(nèi)容的教學,不僅給學生結(jié)論,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結(jié)論是怎樣得來的。但是我知道目前大多數(shù)的高校教學似乎在學習和研究方法上尚缺乏系統(tǒng)的指導,而單純的知識傳授,則很容易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能力差,不會思考,研究水平低,創(chuàng)新不足,高等院校教學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緣此大打折扣。  記得2003年還是2004年間參加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國盛老師召集主持的有關(guān)科學哲學的會議,會下我同幾位教授談到想做一套針對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方法指導圖書,談及選題的意義和內(nèi)容時,教授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江曉原老師當時就叢書的名字還提了建議:“這是‘未名·人文社會科學是什么’的‘姐妹篇’,所以叢書名字還是直白點好?!边@樣,我們就把叢書的名字定為“未名·學科學習研容方法指導從書”。

內(nèi)容概要

本書以作者長期從事世界史教學科研之心得,對初涉世界史研究的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一一展開論述,既細致入微,又提綱挈領(lǐng);既現(xiàn)身說法,又視野開闊;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實例說明……旨在加強學生資料搜集、問題分析、獨立思考和理性研究的能力,進而掌握獨立研究所需的能力及撰寫學術(shù)論文應掌握的基本方法,為進一步成為史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人才奠定基礎(chǔ),是學習研究世界史的學生們必備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朱孝遠浙江海寧人,1954年2月生。1990年獲美國俄勒岡大學近代早期歐洲史博士學位,1990-1992年在美國伊利諾依州立大學任教?,F(xiàn)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世界中世紀史、世界文化史兩個方向的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興趣為文藝復興史、德國宗教改革史。著有《神法、公社和政府

書籍目錄

引言第一章  世界史的學習  第一節(jié)  略說入學  第二節(jié)  略說讀書  第三節(jié)  略說歷史  第四節(jié)  略說世界  第五節(jié)  略說世界史  第六節(jié)  略說教材  第七節(jié)  略說動態(tài)  第八節(jié)  略說習題  第九節(jié)  略說學習興趣第二章  學科的概念與分支  第一節(jié)  關(guān)于史料  第二節(jié)  關(guān)于時間  第三節(jié)  關(guān)于理論  第四節(jié)  關(guān)于比較  第五節(jié)  關(guān)于數(shù)字  第六節(jié)  關(guān)于政治史  第七節(jié)  關(guān)于社會史  第八節(jié)  關(guān)于心理史  第九節(jié)  關(guān)于新史學  第十節(jié)  關(guān)于全球文化第三章  創(chuàng)作的一般性質(zhì)  第一節(jié)  優(yōu)秀學位論文的要求  第二節(jié)  研究的步驟  第三節(jié)  關(guān)于立論  第四節(jié)  關(guān)于課題設(shè)計  第五節(jié)  關(guān)于歷史分析  第六節(jié)  關(guān)于歷史綜合  第七節(jié)  關(guān)于原因分析  第八節(jié)  關(guān)于歷史邏輯第四章  史學作品的分析  第一節(jié)  小約翰·威爾斯的“1688年”  第二節(jié)  布瑞克教授的“1525年”  第三節(jié)  約翰·巴克勒的《西方社會史》  第四節(jié)  袁禾的舞蹈史  256  第五節(jié)  埃里克·吉爾伯特的《非洲史》  第六節(jié)  謝里爾·E.馬丁的《拉丁美洲史》  第七節(jié)  天性之美:貴州原生態(tài)文化的精神意境  第八節(jié)  閱讀霍布斯鮑姆:一個世紀的透視附錄一  學史之道——兼論史家的“蕭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附錄二  世界史專業(yè)國際網(wǎng)站目錄《未名·學科學習研究方法指導叢書》出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讀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想想那些書的作者吧,在寫作的時候,他們一定是有感而發(fā)的。我們讀他們的書,不僅僅是在向他們學習知識,同時,也在同他們進行思想和方法論上的交流。讀書的時候,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所讀之物進行評價。翻開一本好的書籍,我們會接觸到那作者的高度,他的知識背景,他提出問題的重要性,以及他的理論框架是否具有合理性。當然,我們也會檢查他所使用的材料,并看看他在邏輯上是否具有說服力。我們還會檢查他的觀點是否具有創(chuàng)見,他的文筆是否優(yōu)美。最后,我們還會形成一個關(guān)于作者和作品的整體認識,我們會看作品是否真正體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風格和個性,是否與某種學術(shù)傳統(tǒng)相契合。有的時候,我們還會繼續(xù)追問:這是出于新手還是出于著名大師之手?這位作者究竟帶給我們多少新知識,或者改變了我們多少舊結(jié)論?往往就是在進行這樣的追問時,我們不僅認識了作品,同時也認識了作者,這真是一舉兩得啊!在眾多的歷史書中,有一個大類是教材。我以為,教材是非常有用的,它能提供你一個關(guān)于歷史的整體概貌。如果你學習中國史,也許你可以先讀一下顧頡剛先生的講史錄《中國史學入門》。這本書僅一百多頁,但涉及中國史書、雜史、經(jīng)學、漢學、清代的古學整理、考據(jù)學、史料學和考古學的結(jié)合、中國古代社會、中國古代文學、“中國”、“中華民族”之源、中國宗教史略、中國哲學史略、中國歷代京都和北京小史等眾多內(nèi)容。這本書的文字相當平實,但一看就是大家風范,絕無矯揉造作之舉。另一類的歷史書是史學專著,或論述一個問題,或提出一個見解,這些著作都可以把你引入歷史研究之中。例如,周錫瑞(J0sephw.Esherick)先生寫的《義和團運動的起源》這本書我是非常喜歡的:周錫瑞先生是美國人,他對于中國近代社會了解得非常透徹,閱讀這本書,你可以了解一個歷史學家是如何發(fā)掘和駕馭史料,并且是如何通過村莊、地區(qū)、中外關(guān)系、民間文化等眾多層面來敘述歷史的。在如何把握事件和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系問題時,我以為周先生講得非常好,他說:“從理論上講,我們面臨一個基本問題就是探討穩(wěn)定的社會結(jié)構(gòu)與變動的歷史變化之間的關(guān)系。社會結(jié)構(gòu)的存在并非一日,從歷史角度觀察,它含有相當?shù)姆€(wěn)定因素。而社會運動,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常常采取突變的形式,是歷史變化的一種。因此,解釋義和團運動,實際上是在解釋歷史的變化過程。這也是本書在理論上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即在穩(wěn)定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劇烈的歷史變遷中,尋找到內(nèi)在的合理的理論聯(lián)系。”在閱讀一本歷史書的時候,也許你要注意前言和結(jié)論。前言中往往要提出問題,要交代該課題的學術(shù)動態(tài),還要簡要論述一下作者想要運用的方法和該書的章節(jié)安排。在結(jié)論中,你能找到對于問題的最終的答案,這樣你就等于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你需要注意仔細閱讀并且推敲該書的目錄,要注意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開展討論的。我總覺得,讀書是一個讀者和作者的交流過程,你甚至可以這么做:對于作者提出的問題,你自己不妨先想一想,再比較一下你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的異同。一本歷史書往往就是一個世界將在你的面前展開,對此你要事先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讀書并不是被動地向書本學習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歷史問題的討論。只有經(jīng)過這樣的過程,你閱讀過的東西就永遠不會忘記。當然,如果你善于在書本上作眉批的話,那是再好不過的了。這些批語,還有你隨手摘錄的那些卡片,都是你自己經(jīng)過思索的財富。

后記

古人曾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前一個“魚”,我們可以理解為結(jié)果,而后一個“漁”顯然是指方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送人魚,不如教人捕魚的方法。因為有了捕魚方法,你無須等待別人送給你魚,你自己就可以捕,而且可以捕到更多的魚。方法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在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被喻為點石成金的“指頭”。我曾做過18年的教師,在教學中我多次嘗試方法教學而不僅僅是知識內(nèi)容的教學,不僅給學生結(jié)論,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結(jié)論是怎樣得來的。但是我知道目前大多數(shù)的高校教學似乎在學習和研究方法上尚缺乏系統(tǒng)的指導,而單純的知識傳授,則很容易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能力差,不會思考,研究水平低,創(chuàng)新不足,高等院校教學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緣此大打折扣。記得2003年還是2004年間參加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國盛老師召集主持的有關(guān)科學哲學的會議,會下我同幾位教授談到想做一套針對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方法指導圖書,談及選題的意義和內(nèi)容時,教授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江曉原老師當時就叢書的名字還提了建議:“這是‘未名·人文社會科學是什么’的‘姐妹篇’,所以叢書名字還是直白點好?!边@樣,我們就把叢書的名字定為“未名·學科學習研容方法指導從書”。

編輯推薦

《如何學習研究世界史》:未名·學科學習研究方法指導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如何學習研究世界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5條)

 
 

  •   這本書很適合世界史專業(yè)的學生
  •   歷史是一面鏡子,學習世界史是才能深刻認識和判斷當下國際關(guān)系的源遠流長。媒體的日漸發(fā)達、普遍和簡潔,使得世界性、歷史性事件更方便的進入平常人的生活里。如何從復雜和瞬息萬變的輿論焦點和新聞中把握真實的歷史脈絡(luò),不至于成為盲目的媒體從眾者-----應該主動積極的學習并具備基本的歷史常識,本書是上佳的入門和科學的歷史學習指導書。
  •   建議學習世界歷史的人都來看朱孝遠先生的書
  •   使得歷史研究不枯燥。
  •   書中的視野很開闊很喜歡
  •   是我們北師大博士老師推薦的,大家可以好好看一下。
  •   指導之作,學習到了很多,要多看書。
  •   非常的好,對我來說很有用
  •   送給我的年輕朋友
  •   好書,循序漸進地看,不錯。全面專業(yè),我喜歡
  •   書籍不錯,只是里面有些頁面污損,影響心情
  •   不錯,較便宜,論證全面,書質(zhì)好
  •   是研究世界史的入門階梯
  •   包裝可以,正版行貨。
  •   老師推薦看的,買了之后,發(fā)現(xiàn)質(zhì)量個方面都不錯,
  •   學習歷史,讀史料就夠了,方法在你學習很多以后自然就知道了,這種書,看著就是廢物
  •   送得很快,質(zhì)量也很好
  •   書中有多處語言重復之處,個人不太能理解原因(不會沒話說吧)。總體上還算可以~
  •   我覺得這本書適合寫給本科生去學習的,從朱孝遠教授的出發(fā)點而言,也是為了本科生。有些地方提到有關(guān)史學理論、方法論等等問題,倒是不大適合給本科生看。朱孝遠教授頗愛古詩文辭什么的,所以語言還是不錯的。就此書的寫作目的而言,我覺得這本書給我的影響大大不如其同事李劍鳴教授的《歷史學家的修養(yǎng)和技藝》。不過另外,《技藝》這本書主要是面向碩士和博士而編寫的,個人覺得更加適合研二及其以上年級的人們來閱讀。
  •   初入世界史門,多觀前輩治學心得之必備。
  •   對于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是不可錯過的書。作者的語言很有激情,不愧是涉及文藝復興的研究的~
  •   本書買來讓我大跌眼鏡,硬著頭看了一章就擱在那沒看了。真的不是一般的晦澀。我看了覺得自己一定是西哲和美學沒學好或沒學導致的結(jié)果。動輒大量隱喻或者別的什么喻,抽象名詞抽象概念抽象表述一大堆。但是你不可否認確有一些真知灼見,只是這些真知灼見隱藏于繁復的表述下,要使勁讀才覺得真正搞懂在說什么。沒有讀這種華麗文字讀慣的人有點傷不起啊。。難道這就是西方的史學理論與史學方法... 閱讀更多
  •   該書文字順暢優(yōu)美,為學習和研究提供了很多經(jīng)驗和方法,值得一讀。
  •   卓越發(fā)貨速度快。書也是正品。價格還很便宜。不錯
  •   書質(zhì)地上乘,內(nèi)容精煉而豐富。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