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通九境

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北京大學  作者:單波  頁數(shù):27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唐君毅(1909-1978)是20世紀有著重要影響的中國哲學家。他重建了道德理想主義,其哲學思想又是傳統(tǒng)哲學與現(xiàn)代哲學、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橋梁,呈現(xiàn)出多源頭、多根系、多向度的致思氣象,以及融通儒佛道、涵化中印西的學術途徑。《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學的精神空間》立足于同情的理解與理性的批導,對唐君毅哲學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對其中心觀念“心之本體”做出了客觀的闡釋,又從道德哲學、文化哲學和宗教哲學等視角多方位呈現(xiàn)了唐君毅哲學的內(nèi)在張力及其時代意義。

作者簡介

  單波,哲學博士,武漢大學珞珈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比較新聞學和跨文化傳播研究,其他著作還有《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和《跨文化傳播新論》(主編)等。

書籍目錄

現(xiàn)當代新儒家研究叢書總序序再版自序:重溫河流般的哲思第一章 精神空間的開拓——唐君毅哲學導論一、體驗唐君毅哲學的精神空間二、從生命里流出的哲思(一)原始性情的昭露(二)立心立命的思考(三)花果飄零的悲情(四)生命苦痛的體驗(五)理想主義的絕唱三、唐氏的哲學思考方式與方法四、唐君毅哲學特點的檢視第二章 生命之真的追尋——唐君毅心本體論一、唐君毅心本體論的發(fā)生二、本體追尋方式三、“心之本體”透視(一)內(nèi)部之自己,即是我心之本體(二)心之本體應是恒常的、真實的(三)心之本體是至善的、完滿的(四)心之本體即世界之主宰(五)心之本體的無限滲貫于有限(六)心之本體是充內(nèi)形外的精神實在(七)合“心”與“生”為性及“性道一元”四、心通九境論闡要(一)心與境相涵相攝,互為感通(二)“生命之真實存在”的意義(三)主體與超越(四)理想由理性綜合而成并植根于人的性情五、唐君毅心本體論批導第三章 人生意義的體驗——唐君毅人生道德哲學一、人生之本在心二、人生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自我三、人生智慧在童心四、人為萬物之靈五、人生與道德(一)現(xiàn)實自我的超越(二)一念之陷溺的克服第四章 道德自我的展開——唐君毅人文精神論(上)一、唐君毅人文精神論的緣起二、唐君毅人文思想闡要(一)一切文化之精神,都是人文精神(二)文化是人的精神活動的表現(xiàn)或創(chuàng)造(三)文化是道德理性的分殊表現(xiàn)(四)文化的地位及其興衰皆依于“本心”(五)人的存在與民族文化不可分第五章 中西文化的融合——唐君毅人文精神論(下)一、中西人文精神的比較、會通與重建(一)中西文化比較的價值標準(二)人類精神之行程:人文一超人文一人文(三)中西文化精神的根本對照:人文與超人文、非人文(四)中西文化的精神病痛(五)中西文化的融合之道二、人文與科學(一)科學:價值和限制(二)科學置于人文之下而非置于人文之上三、人文與宗教(一)宗教是天人之際之一種文化(二)人文包涵宗教,亦依賴宗教(三)科學與宗教的整合四、唐君毅人文思想批導第六章 內(nèi)在超越的把握——唐君毅的宗教哲學一、哲學、道德與宗教(一)哲學與宗教(二)道德與宗教(三)建構(gòu)“哲學、道德與宗教”關系的意義二、宗教意識論(一)宗教意識是一種獨特的意識(二)宗教意識的十種形態(tài)(三)宗教意識與其他文化意識間的相反相成的關系三、比較宗教論(一)基督教、佛教、回教、道教特點之比較(二)消融各種宗教沖突的可能性(三)儒學的宗教性與“一心通九境”的判教法四、唐君毅宗教哲學的意義附錄一唐君毅學術編年附錄二唐君毅哲學思想研究綜述附錄三唐君毅研究文獻索引主要參考文獻詞條原版后記新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我們不得不承認,回到人的宗教精神要求上去看宗教,而不是限于宗教信仰的形式去看宗教,的確是一種睿識。它給予我們的啟迪是,宗教信仰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有滿足人的宗教精神要求才是目的,亦即只有滿足人的終級關懷與安身立命的精神要求才是目的?;氐竭@一目的上來,就回到了人的超越性的生命存在本質(zhì)。而只限于宗教信仰的形式去看宗教,實質(zhì)上是只把“神”當成目的,而沒有把人當成目的。這就是形成宗教生活的“荒謬”開始。在唐氏那里,這種“荒謬”乃緣于內(nèi)在的宗教精神的分裂,即宗教精神未能飽滿地充實于其形式中,而將形式游離出去,外在化其形式,導致排斥異端,裁判異端,遠離宗教精神。也就是說,只剩下了宗教的軀殼與表面上近乎狂熱的宗教沖動,而真正的宗教精神早已神魂俱逝。按這樣的思路下來,唐氏的目的就非常明顯:一方面回到人的宗教精神要求本身,把宗教精神推向圓融自足的、多元化的發(fā)展,把宗教意識提高到更為寬容的水準,使人們能直接面對各自的信仰。另一方面讓宗教信仰的形式安住于人的宗教精神之中,使人在面對自己的信仰時也能同時擁有自己的“心理容器”,以減少現(xiàn)代人無家可歸、漂泊無依的心理失衡。顯然,這一睿識中也隱含缺失,即忽略了民族的、政治的、經(jīng)濟的等各方面的原因?qū)ψ诮虥_突的影響,過于天真地把宗教沖突的消融寄托于宗教精神的圓融自足的發(fā)展?! 】梢哉f,回到人的宗教精神要求,把外在超越的宗教詮釋系統(tǒng)轉(zhuǎn)變?yōu)閮?nèi)在超越的詮釋系統(tǒng),是唐氏宗教哲學的根本方向。而在他那里,人的宗教精神要求是立根于人的仁心本性的,因此,他所闡論的新宗教精神,并非新創(chuàng)一個宗教,而是在人的充量發(fā)展而至乎其極的仁心處而言宗教;他對宗教意識的十種形態(tài)的判定,對世界各大宗教的分判,取的是人間標準,即人的良知。其說明方式是天人合一、情理合一的說明方式。而各大宗教的存有之理,則依于它們對現(xiàn)實人生的作用,如基督教可對治人的自滿與自卑;佛教是針對那些對生命的苦病煩惱感到疲厭,而又自信能消除這苦病煩惱的人而設;儒教則是針對那些能自我肯定,又自覺生命應有一絕對的形上根源而且希望與此根源有一聯(lián)系的人而設。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心通九境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