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力 頁數(shù):303 字數(shù):320000 譯者:《王力文選》編輯組 編選
Tag標簽:無
前言
隨著時光流逝,前輩們漸行漸遠,其足跡本該日漸模糊才是;可實際上并非如此。因為有心人的不斷追憶與闡釋,加上學術(shù)史眼光的燭照,那些上下求索、堅定前行的身影與足跡,不但沒有泯滅,反而變得日漸清晰?! 槭裁矗康览砗芎唵?,距離太近,難辨清濁與高低;大風揚塵,剩下來的,方才是“真金子”。今日活躍在舞臺中心的,二十年后、五十年后、一百年后,是否還能常被學界記憶,很難說。作為讀者,或許眼前浮云太厚,遮蔽了你我的視線;或許觀察角度不對,限制了你我的眼光。借用魯迅的話,“偉大也要有人懂”。就像今天學界紛紛傳誦王國維、陳寅恪,二十年前可不是這樣。在這個意義上,時間是最好的裁判,不管多厚的油彩,總會有剝落的時候,那時,什么是“生命之真”,何者為學術(shù)史上的“關(guān)鍵時刻”,方才一目了然?! ‘斎?,這里有個前提,那就是,對于那些曾經(jīng)作出若干貢獻的先行者,后人須保有足夠的敬意與同情。十五年前,我寫《與學者結(jié)緣》,提及“并非每個文人都經(jīng)得起‘閱讀’,學者自然也不例外。在覓到一本絕妙好書的同時,遭遇值得再三品味的學者,實在是一種幸運”。所謂“結(jié)緣”,除了討論學理是非,更希望兼及人格魅力。在我看來,與第一流學者——尤其是有思想家氣質(zhì)的學者“結(jié)緣”,是一種提高自己趣味與境界的“捷徑”。舉例來說,從事現(xiàn)代文學或現(xiàn)代思想研究的,多愿意與魯迅“結(jié)緣”,就因其有助于心靈的凈化與精神的提升?! τ趯W生來說,與第一流學者的“結(jié)緣”是在課堂。他們直接面對、且日后追懷不已的,并非那些枯燥無味的“課程表”,而是曾生氣勃勃地活躍在講臺上的教授們——20世紀中國的“大歷史”、此時此地的“小環(huán)境”,講授者個人的學識與才情,與作為聽眾的學生們共同釀造了諸多充滿靈氣、變化莫測、讓后世讀者追懷不已的“文學課堂”。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第一部分,選入了《中國語言學的繼承和發(fā)展》、《積極發(fā)展中國的語言學》,表達了作者對中國語言學發(fā)展方向的思考。第二部分是漢語語法研究的學術(shù)論文,顯示了作者立足于漢語的語言事實,從漢語語法研究的實際問題出發(fā),借鑒西方語言學理論的研究特色。第三部分是漢語音韻研究,特別是漢語上古音研究的學術(shù)論文。第四部分是關(guān)于漢語詞匯語義學的學術(shù)論文,表達了作者既充分尊重傳統(tǒng)訓詁學,又主張把訓詁學發(fā)展為漢語詞匯語義學的學術(shù)思想。
作者簡介
王力(1900~1986)廣西博白人。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的重要奠基者和開拓者,漢語史學科的創(chuàng)立者。他具有深厚的國學研究根基,又經(jīng)歷了系統(tǒng)的西方普通語言學訓練。立足漢語,融會古今中外是王力學術(shù)研究的一貫風格,為學界樹立了一種典范。他的《中國音韻學》
書籍目錄
那些日漸清晰的足跡(代序)前言中國語言學的繼承和發(fā)展積極發(fā)展中國的語言學中國文法中的系詞關(guān)于漢語有無詞類的問題語法的民族特點和時代特點古漢語自動詞和使動詞的配對上古韻母系統(tǒng)研究上古漢語人聲和陰聲的分野及其收音古韻脂微質(zhì)物月五部的分野先秦古韻擬測問題理想的字典新訓詁學同源字論王力先生生平與學術(shù)活動年表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上古韻部的研究,到了王念孫、江有誥以后,似乎沒有許多話可說了。上古的史料有限,我們從同樣的史料去尋求韻部,其結(jié)論必不會大相違異。但是,有時因為離析《唐韻》的方法未能盡量運用,有時又因為一二字發(fā)生轇轕而沒有把兩部分開,以致后人仍有商量的余地。像章炳麟之別隊于脂,實足以補王、江之所不及。所以我們雖承認王、江的造就已很可觀,但仍不能像夏忻那樣排斥顧、江、段、王、江以外的古韻學說為異說。 近代古韻學家,大致可分為考古、審音兩派??脊排捎蓄櫻孜洹⒍斡癫?、孔廣森、王念孫、嚴可均、江有誥、章炳麟等,審音派有江永、戴震、劉逢祿、黃侃等。所謂考古派,并非完全不知道審音;尤其是江有誥與章炳麟,他們的審音能力并不弱。不過,他們著重在對上古史料作客觀的歸納,音理僅僅是幫助他們作解釋的。所謂審音派,也并非不知道考古;不過,他們以等韻為出發(fā)點,往往靠等韻的理論來證明古音。戴氏說:“仆謂審音本一類,而古人之文偶有相涉,有不相涉,不得舍其相涉者,而以不相涉者為斷。審音非一類,而古人之文偶有相涉,始可以五方之音不同,斷為合韻?!边@可算是審音派的宣言?! 徱襞傻淖畲筇厣褪侨寺曂耆毩?,換句話說,就是陰陽人三分。因此,審音派所分的古韻部數(shù)常比考古派為多。普通我們說江永分古韻為十三部,段玉裁分為十七部,其實江永還有入聲八部,總數(shù)是二十一部。戴氏分部,若不是入聲獨立,還比段氏少一部,但他加上了人聲九部,才成為廿五部。黃侃的廿八部只是把章炳麟的廿三部再加入聲五部。 ……
編輯推薦
隨著時光流逝,前輩們漸行漸遠,其足跡本該日漸模糊才是;可實際上并非如此。因為有心人的不斷追憶與闡釋,加上學術(shù)史眼光的燭照,那些上下求索、堅定前行的身影與足跡,不但沒有泯滅,反而變得日漸清晰。 《北大中文文庫》是北京大學出版社新推出一部叢書,書中選擇了二十位已去世的北大中文系名教授(游國恩、楊晦、王力、魏建功、袁家驊、岑麒祥、浦江清、吳組緗、林庚、高名凱、季鎮(zhèn)淮、王瑤、周祖謨、陰法魯、朱德熙、林燾、陳貽掀、徐通鏘、金開誠、褚斌杰),為其編纂適合于大學生/研究生閱讀的“文選”,讓其與年輕一輩展開持久且深入的“對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