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研究

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高秀昌  頁數(shù):283  
Tag標簽:無  

前言

高秀昌教授組織了這一套“現(xiàn)當代新儒家研究”叢書。他很謙虛,一定要我當主編并寫幾句話。因秀昌是我的老朋友,不便推辭,姑且說幾句吧。鴉片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之后,國勢日頹,清廷腐敗無以復加。1905年,科舉考試廢止;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近一百七十年來,特別是近百年以來,中國的社會、歷史與文化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面臨東西方列強的瓜分豆剖,中國戰(zhàn)亂連連,社會解體,一盤散沙。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百年以來的中國思想的主軸是民族主義思潮,民族的獨立和富強是中國百年以來的最大呼聲和主要趨勢。百年以來,特別是五四以來,儒家受到很多誤解、誤會,人們往往要中國文化、儒家文化來承擔中國落后挨打的責任。中國走向了一條激進的反傳統(tǒng)主義的更新之路,儒學漸趨沒落,儒學處在不斷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百年儒學中,以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馮友蘭、賀麟、方東美、錢穆、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杜維明、劉述先、成中英等為代表的現(xiàn)當代新儒家對儒學貢獻很大,他們重新確立了中華文化的精神方向。以上各位的學術(shù)思想十分博大,他們之間也有不少差異。二十年多年以來,方克立教授、湯一介教授、李錦全教授等學術(shù)界前輩不斷推動對現(xiàn)當代新儒學思潮和人物的研究,學者們活躍了關(guān)于文化、思想、學術(shù)的思考并提出了諸多新同題,配合學界其他學者與其他討論,萌生了一些問題意識,取得了不少思想成果。1.跳出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二元對峙的模式。并由此反省現(xiàn)代性,重新思考東亞精神文明與東亞現(xiàn)代化的關(guān)系問題。東亞現(xiàn)代化不僅僅是對西方?jīng)_擊的被動反應(yīng),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不僅僅是單線遞進的關(guān)系。東亞諸國的現(xiàn)代化有自身的內(nèi)發(fā)性,是在世界與東亞、世界與中國互動背景下自身的調(diào)適與發(fā)展的歷程。東亞現(xiàn)代化有自身的精神、制度、人才資源。

內(nèi)容概要

本書首次對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思想作了比較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著重考察了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詳細分析了他的哲學史方法論與其哲學觀、哲學史觀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并揭示其價值和意義。

作者簡介

高秀昌,1962年生,河南鄧州人。1986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哲學系,2000~2003年在南開大學哲學系,師從方克立教授,攻讀中國哲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現(xiàn)代哲學研究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馮友蘭學術(shù)研究會理事,河南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老莊道家研究、馮友蘭哲學思想研究以及20世紀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著有《哲人的智慧》(1995)、《道家雙峰》(合著,2001),注譯有《莊子》(合著,2006)、《墨子》(2007),編有《馮友蘭學記》(合編,1995)、《舊邦新命——馮友蘭研究》(1999)等。

書籍目錄

現(xiàn)當代新儒家研究叢書總序自序第一章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初步提出——從《天人損益論》到《人生哲學》  一  《天人損益論》的哲學史方法論思想    1.哲學觀    2.哲學史觀    3.哲學史研究方法  二  《人生哲學》的哲學史方法論思想    1.哲學觀    2.哲學史觀    3.哲學史研究方法  三  余論第二章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真正確立——兩卷本《中國哲學史》  一  《中國哲學史》時期的哲學觀    1.哲學的內(nèi)容與范圍    2.哲學的性質(zhì)    3.哲學的功用、價值  二  《中國哲學史》時期的哲學史觀    1.兩種“哲學史”    2.哲學史的目的和任務(wù)    3.中國哲學史分期  三  《中國哲學史》時期的哲學史方法論    1.“鉆研西洋哲學”    2.“搜集哲學史料”    3.“詳密規(guī)劃跡團”    4.“探索時代背景”    5.“審查哲人身世”    6.“評述哲人之哲學”第三章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轉(zhuǎn)型與深化——“貞元六書”  一  新理學時期的哲學觀與哲學史觀    1.新理學時期的哲學觀    2.新理學時期的哲學史觀  二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變革與深化    1.“照著講”與“接著講”    2.“正的方法”與“負的方法”第四章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改造與拓展——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新編試稿》  一  馮友蘭所接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1.哲學是改變世界的實踐哲學    2.從“科學的哲學史”到中國哲學史  二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拓展    1.邏輯和歷史的統(tǒng)一    2.觀點和資料的統(tǒng)一    3.“抽象繼承法”第五章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反思與綜合——七卷本《中國哲學史新編》  一  馮友蘭晚年的哲學觀    1.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    2.哲學的方法:理論思維    3.哲學的功用:鍛煉人的理論思維能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4.辯證法的實質(zhì):“和”    5.余論  二  馮友蘭晚年的哲學史觀    1.關(guān)于哲學史    2.關(guān)于中國哲學史  三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綜合    1.馬克思主義方法    2.哲學思潮研究方法    3.“學院式”研究法與“書院式”研究法    4.“雙譯”法    5.余論第六章  結(jié)語:對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總結(jié)及進一步思考  一  對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總結(jié)  二  對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進一步思考    1.“中學西范”依然是治中國哲學史的基本模式    2.中國哲學史研究應(yīng)以人文主義方法為主導    3.中國哲學史研究應(yīng)充分運用邏輯分析方法    4.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的“綜合創(chuàng)新”附錄一  “抽象繼承法”研究附錄二  馮友蘭論孔子附錄三  哲學家的哲學史與哲學史家的哲學史——對馮友蘭“三史”的一點比較附錄四  馮友蘭先生重寫《中國哲學史》簡評附錄五  論馮友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guān)系——兼評馮友蘭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援引與創(chuàng)新馮友蘭學行年表參考文獻索引

章節(jié)摘錄

在馮友蘭看來,哲學(史)的內(nèi)容或問題是共同的,即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和統(tǒng)一,但是在不同民族的哲學史中,在同一民族的哲學史的不同階段中,這個斗爭和統(tǒng)一具有不同的具體內(nèi)容和形式。正是在各民族哲學史的極其豐富內(nèi)容和變化多端的形式中,充分表現(xiàn)出哲學史的根本原則。從總體上看并不錯誤,但是,如果從對各民族哲學史的研究最終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和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方法和原則的正確性,這就存在了偏失。好在馮友蘭非常注意中國哲學史的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救治這種偏向。他在《關(guān)于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幾個問題》中,根據(jù)中國歷史的特點決定中國哲學史發(fā)展的情況,闡述了中國哲學史的四個特點。照馮友蘭看來,中國歷史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封建社會的歷史階段很長,二是近代沒有一個正式的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階段。由于中國社會未正式進入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也沒有與之相應(yīng)的相當發(fā)展的自然科學,所以中國哲學史中的唯物主義和跟它相對的唯心主義,具有素樸的性質(zhì)。這是中國哲學史的第一個特點。由于中國近代自然科學不發(fā)展,所以,中國哲學史中的辯證法始終處在自發(fā)狀態(tài),與之相對立的形而上學也未跟自然科學相聯(lián)系。這是中國哲學史中的第二個特點。中國哲學史的第三個特點是,中國哲學家的觀點是跟他們的社會、政治、倫理等觀點緊密相聯(lián)的。中國哲學史的第四個特點是,認識論問題在中國哲學中不占主要地位。如果跟三四十年代馮友蘭對中國哲學史看法比較,可以說,后兩個特點是舊有的,前兩個特點是新增的,表明了馮友蘭哲學史觀的轉(zhuǎn)變。

編輯推薦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研究》:現(xiàn)當代新儒家研究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書很不錯 ,物流不給力 等了一周
  •   對這本書的內(nèi)容印象不深,比較呆板,沒有把馮友蘭哲學的精華寫出來。標價也太高了一點。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