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意) 皮科·米蘭多拉 頁數:149 譯者:顧超一,樊虹谷
Tag標簽:無
前言
皮科·德拉·米蘭多拉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哲學家,雖然因英年早逝而著作不多,但他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啟后作用,對很多哲學和宗教問題的討論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可惜的是,漢語學界一直缺乏對皮科的介紹與研究。《論人的尊嚴》這本小冊子,是皮科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本書中文本的出版,對于中國學界增進對文藝復興思想的研究,了解從中世紀到現代文明的思想過渡,相信會有所裨益。 本書是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與意大利若望二十三世宗教學基金會(Fondazione per le Scienze Religiose Giovanni XXIII,Bologna)合作的一個成果。該基金會的皮爾·博里(Pier Bori)教授于2010年三四月份來到北京大學,開設了“意大利文藝復興宗教與哲學”的討論班課程,帶領學生逐字細讀皮科的這本著作。參加該討論班的顧超一和樊虹谷兩位同學主要負責從英文本翻譯。在課上,大家對照拉丁文原文和英文譯本,共同研讀和校對了這兩位同學的翻譯。其中,吳功青、徐詩凌、常無名、陳斯一等同學都積極參與了校對工作。
內容概要
《論人的尊嚴》是皮科·德拉·米蘭多拉在23歲(1486年)時寫就的一篇長篇講演稿。是年,皮科就宗教、哲學、自然哲學等方面提出了900個論題,試圖在羅馬大會上進行討論,最終,大會因教皇的反對而擱淺,但這篇為開幕式準備的演講稿卻聲名遠揚,被譽為“文藝復興的宣言”。在這本小冊子中,皮科贊頌人是自由的造物,能認識并能管理一切存在物。他提出,人的尊嚴來自于人的形象并未被先天地規(guī)定下來,而是可以通過道德自律、不斷進取而實現自己的完善。皮科的論述無比深刻地體現了文藝復興的精神底色:人文主義,對人的自然(natura)的確信,以及對不同學科、文化、哲學和宗教的開放態(tài)度。 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皮爾·博里(Pier Bori)教授對皮科著作素有研究,他為本書撰寫了中譯本導言。本書語言生動優(yōu)美、情緒飽滿,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古樸、典雅和涌動的激情。
作者簡介
皮科·德拉·米蘭多拉(Pico della Mirartdola,1463~1494年)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哲學家。他曾就學于博洛尼亞大學、費拉拉大學和帕多瓦大學,畢業(yè)后周游各地,參加了佛羅倫薩的柏拉圖學園,成為繼費奇諾之后的又一個中堅人物。皮科精通希臘語、拉丁語、多種歐洲語言和東方語言,熟悉古代文獻和各種哲學學說。他企圖調和柏拉圖主義和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對立,建立一個全人類的世界宗教,把希臘文化、猶太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統(tǒng)一起來。遺憾的是,皮科英年早逝,著作不多,但他對很多哲學和宗教問題都有討論,在文藝復興時期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啟后作用,他的著作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風格,贊美人的尊嚴,頌揚人的理性。
書籍目錄
前言中譯本導言01 引言02 創(chuàng)世03 上帝對人說04 天賦的自由05 變形06 天使07 雅各之梯08 約伯與和平09 摩西10 希臘秘儀11 迦勒底人12 為哲學辯護13 對皮科的指責14 檢驗一切領域15 數學16 魔法17 卡巴拉18 俄耳甫斯和瑣羅亞斯德19 結語20 注釋皮科生平年表
章節(jié)摘錄
誰不想被蘇格拉底式的迷狂(furodbus)所激發(fā)?對此,柏拉圖在《斐德羅篇》中贊頌道,蘇格拉底的雙翅和雙腳如槳一般劃動,從這兒,即這置放于罪惡的世界,呼嘯而上,被飛速帶到天上的耶路撒冷。長老們,讓蘇格拉底式的迷狂引導我們吧,它將提升我們超越自己的心智,將我們的心智和我們自身安置于上帝之中!它們必將引導我們——但只有當我們已經控制自身之時。如果通過道德哲學,情感的諸多力量被正確地引向適宜的目的,從而共同生出持久的和聲;并且,通過辯證法,理性和著適宜的節(jié)律運動,只有那時,我們才會為繆斯們之迷狂所激發(fā),在內心深處聆聽并沉醉于天上的和諧。接著,繆斯女神們的隊長巴庫斯,將通過他的奧秘,即通過自然的可見象征,向我們中那些追求哲學的人展示上帝的不可見之事并以上帝居所的豐裕灌醉我們;如果我們像摩西那樣,在上帝的全家都保持忠誠,最神圣的神學就將臨近我們,以加倍的迷狂使我們煥發(fā)生機。因為,我們將被提升到她(神學)那最高的嘹望塔,當我們從那里將所有現在是、將要是和曾經是的事物與不可分的永恒比較,當我們欣賞那原初之美,就將成為阿波羅一般的預言家,其帶翼的愛戀者?! ?/pre>編輯推薦
《論人的尊嚴》: 沒有什么比人更值得贊嘆了 倘若你看到有人只是口腹之欲的奴隸,在地上爬行,你看到的不是人,而是植物;倘若你看到有人為自己的感覺所奴役,被幻想出的空洞影像所蒙蔽,耽于其蠱惑人心的咒語,你看到的不是人,而是野獸。倘若你看到一個哲學家用正確的理性辨識事物,崇敬他吧,因為這個生靈不屬地,而屬天。倘若你看到一個純粹的沉思者,忘卻了身體,專注心智深處,這個生靈就既不屬天也不屬地:這是一個雖穿著肉身卻崇高的神靈。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