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對話

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安然,崔淑慧 編  頁數(shù):301  
Tag標簽:無  

前言

  在全球化迅速發(fā)展的今天,跨文化傳播的研究顯得特別的重要。我在文化的全球化發(fā)展趨勢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我認為文化也有全球化的問題。盡管經(jīng)濟全球化這個概念已經(jīng)沒有異議了,文化全球化的概念還是有爭論的,但我認為文化全球化的趨勢是存在的。這個過程是伸向兩極的過程,一個是文化的一體化,一個是文化的多元化。這兩極并行不悖,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首先,文化是人類的,反映著人類的共同本質(zhì),所以它有一個全球互相理解和認同的過程。然而,文化又是具體的,它是跟民族、群體、國家以及個體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的,很難理解有一種超脫于民族群體的語言和文化,所以我認為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應該在不斷擴大共識的同時又不斷促進多元化、多樣化發(fā)展?! ∥幕芯繎撛谖幕蚧M程中發(fā)揮作用。漢語文化研究要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貢獻。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元素,是文化的載體,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我們民族的文化和漢語在世界上的地位很高,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歷史發(fā)展跟漢語的發(fā)展是不可分割的:什么時候我們的語言發(fā)展好了,中華文化就有很高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內(nèi)容概要

  《文化的對話:漢語文化與跨文化傳播》探討漢語文化如何以更恰當?shù)姆绞竭M行對外傳播、文化與文化間的傳播路徑和溝通行為存在何種差異、文化如何通過語言載體進行推廣傳播以及留學生在文化問傳播的作用等議題。內(nèi)容涵蓋文化概念的傳播方式與途徑,全球化與漢語文化傳播,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傳播。修辭、網(wǎng)絡文化與漢語文化傳播等方面。

書籍目錄

代序:在嶺南學術論壇上的講話前言“跨文化傳播”術語和學科的生成與發(fā)展Culture Shock譯釋辨析僑詞來歸芻議全球化語境下漢語的傳播與中國文化身份的重建多元文化主義與身份認同——全球化語境中的跨文化交流中國大陸時政論壇網(wǎng)民身份認知的類型取向研究論海外華文教學的性質(zhì)和地位菲律賓華文教育的變革與主流社會漢語推廣的突破漢語文化傳播與孔子學院建設美國堪薩斯大學孔子學院幼兒園及小學遠程交互式漢語推廣項目概況與展望趙元任與中文教學第二語言文化教材與跨文化交際對外漢語教學詞典要解決的若干語差問題——基于幾部漢英詞典的分析雙語Stroop色詞效應實驗研究:開始學習二語時間對中英文雙語者心理詞典表征的影響問候語的文化心理背景與對外漢語教學從打招呼方式看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適應——以亞非留學生為例中高級漢語水平留學生文化詞習得研究修辭建構的神妙比擬談“山寨”的崛起——兼論新詞新語流行的語言學動因“中庸”、“中觀”與“排中”

章節(jié)摘錄

  “個案研究”則是指形成歷史文化語義學研究成果的歷史積累所使用的方法。個案研究可說是奠定歷史文化語義學之學術基礎的依據(jù),不論是早期西方學者,或是當代東方學者,對一些概念或術語的爬梳與闡釋,很多乃是使用個案研究,來增進對某術語或?qū)W科的具體知識,與提供在歷史文化語義學研究上的可依循的經(jīng)驗與操作過程。例如,馮天瑜(2006)對“封建”一詞,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所做的考察研究,不僅從該詞的曲折變化的語義發(fā)展過程,有效地把歷史與文化兩個概念在研究上做了有機的整合與統(tǒng)一;更能縱向地演繹該詞在中國歷史上的古今變遷,即從“封建”古代的原本意義發(fā)展到五四文化運動之后的變遷,以及橫向地做了跨空間的東西對比,即與日本明治維新前的“封建”概念和歐洲中世紀“feldalism”一詞在意義上的比對(孫秋云2007:444~449)。這種從解構到重新建構的個案研究的過程,除了能矯正歷來對“封建”一詞所產(chǎn)生的錯誤或偏頗的認識之外,同時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與可行的歷史文化語義學的研究方法?!  昂诵娜宋铩睘閷W科舞臺上扮演主要角色的引領人物。這些核心人物或?qū)W者,以他們研究的成果,彰顯了該學科知識的累積與中心思想。由不同時期的不同核心人物的努力與貢獻,經(jīng)由時空的更迭,不同思想的激蕩與折沖樽俎的過程,一個學科鞏固的基礎于焉奠立,給學科帶來延續(xù)的發(fā)展。以歷史文化語義學為例,宮敬才認為,此學科的核心人物,有維根斯坦與弗雷格所代表的語義分析,哈耶克與伯林的從概念史到觀念史的研究,維柯、韋伯與??碌纳鐣钍返奶骄?,以及迦達默爾的語言哲學(宮敬才2007)。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化的對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