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06-24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清華 頁數(shù):267
Tag標簽:無
前言
上帝有沒有詩學?我以為是有的。它比任何個人所主張的都要簡單得多,也堅定得多,因為它是不可動搖和改變的。這個詩學便是——生命與詩歌的統(tǒng)一。這是最公平的,也是最殘酷和最難的,它區(qū)別出了歷史上一切詩人的根本分野:一切平常的詩人,都只是用手、紙和筆來完成他們的作品,而偉大和重要的詩人則是“身體寫作”——是用他的生命和人格實踐來完成寫作。這決定了一個重量級的詩人和一般的寫作者之間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某種意義上這是先驗和不可追比的,有“不可選擇性”。詩歌史的經(jīng)驗印證了這個道理:一個不朽的詩人,他的人生與他的寫作永遠是一體和“互為印證”的,這就是上帝那不可動搖的生命詩學和入本詩學。很難設(shè)想,屈原的《離騷》和他的憤而投江是可以拆開的——如果不是寫出了偉大的《離騷》,他也許不會有勇氣做出那樣悲壯的對命運的一擊;反過來說,如果不是這樣一個敢于反抗命運和可以面對“自由而主動的死”的屈原,怎么會寫出這樣不朽的詩篇?偉大的人格才能創(chuàng)造出偉大的詩篇,不可能有一個人格上鄙下或猥瑣的人,會寫出這樣不朽的作品,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請注意,這里的“偉大人格”不是道德意義上的說辭,而是一個生命本體論的范疇。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所貫徹的是作者生命本體論的詩學觀念,傳承中國詩學中“知人論世”的批評傳統(tǒng),以及對關(guān)懷現(xiàn)實的人文情懷主導(dǎo)的寫作傾向的致敬。有關(guān)于詩學問題的隨想,也有對近年國內(nèi)詩歌狀況的總體述評;有對當代詩歌寫作倫理的分析,也有對經(jīng)典詩人作品的細讀。作者所追求的隨筆和散記的筆法,是本書的一個特色。
作者簡介
張清華,1963年生,山東博興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著作有《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境外談文: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歷史敘事》、《天堂的哀歌》、《文學的減法》、《存在之鏡與智慧之燈》、《隱秘的狂歡》、《海德堡筆記》等。
書籍目錄
漢園新詩批評文叢·緣起 猜測上帝的詩學(代序) 談詩,或連續(xù)的片段 域外散記 在蒼穹下沿著荷爾德林的足跡 “底層生存寫作”與我們時代的寫作倫理 我們時代的中產(chǎn)階級趣味 我們會不會讀錯苦難——看待“5.12地震詩歌”的若干角度 詩歌標準·網(wǎng)絡(luò)平權(quán)·無難度寫作 先驅(qū)者歸來——英譯版《食指詩集》序言 啞默:在不可遏止的潛流中 舒婷:“叢林莽原都在他翅翼的陰影下” 林莽:“我渴望在人們心中拋下一片光焰” 在民間的黑夜里“獨自成俑”——關(guān)于梁小斌的隨感 黑暗的內(nèi)部傳來了裂帛之聲——由紀念海子和駱一禾想起的 “誰是那狂想和辭藻的主人”——想象歐陽江河的一些片段 “誰來追趕這令人心碎的變化”——閱讀翟永明 “這幾乎使我失明的光”——讀寒煙 誰觸摸到了時代的鐵——關(guān)于鄭小瓊的詩歌 熱愛并且踐踏生活——關(guān)于詩人長征的閑話 當代詩歌的民間版圖(一) 當代詩歌的民間版圖(二) 雨夜的細讀——關(guān)于三位當代詩人的漫筆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時間和生命就這樣一點點地被它織入和消磨了。我忽然想起來,最初人們對時間這東西的構(gòu)想,也許就是這雨在作怪吧……滴滴答答,淅淅瀝瀝,都是雨滴的聲音。除非人是在無事可做的時候,才會“思想”,那雨把人悶得閑極無聊,便來思考這生命和存在了。想起一位哲人的說法,時間不過是被“虛構(gòu)”出來的——被什么虛構(gòu)呢?被鐘表,是鐘表的水滴般的滴滴答答聲,描述了時間的節(jié)律和腳步。這是很有些意味的。想當初盤古開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片靜止和混沌,后來何以創(chuàng)世,有了上下古今?是因為日月經(jīng)天,晨昏朝夕,還有春夏秋冬,盛衰榮枯,大自然的節(jié)律“虛構(gòu)”而且描述了人最初的時間感覺,再加上人自己生命的周期輪回,遂知道,原來這世界有個名字叫永恒,而人生則有個名字叫無常。無常便成了世界和時間的刻度。雨滴滴答答拍著芭蕉,打著梧桐,是音樂,又是刻刀,一下下把那煙雨蒼茫的唐朝送走,漸行漸遠,然后是多愁多病的宋,日漸衰弱的明和清……讀讀這些句子就覺得,他們是這樣地近,又是這樣地遠。適才還是李商隱的巴山夜雨,那人還在羈旅中顛沛流離,想著那遙無盡頭的歸期和捱到將來某一天的溫柔之鄉(xiāng),再來回憶這一刻的凄迷。而現(xiàn)在,這一切旱已是古時的一片煙夢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雨還是那雨,人卻早已經(jīng)換了多少代。多少美麗或者凄涼的人生都曾經(jīng)屬于此在,可現(xiàn)在,都被這雨一滴一滴,送進了永恒。
后記
大約十歲的時候,也就是1973年的某個秋日,我從鄉(xiāng)下老屋的里間,在黑魑魁的床下拖出了一個紙箱,那里面裝有我父母親全部藏書的多半。其實并不是好學所致,我是要偷拿一本書出來,疊一種可以玩游戲的“紙板兒”,那時貧瘠的鄉(xiāng)村流行這種游戲,而多余的紙張并不好找。我無意中抽出了一本最小的書,準備將它大卸八塊。但我無意中打量了它一眼,看到那是一本已經(jīng)沒有了封面的《唐宋詞一百首》。后來我知道,那應(yīng)該是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也許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小32開的中國古代詩歌的普及讀本,但這已經(jīng)不重要了。關(guān)鍵是當我正要撕碎它的時候,其中的一幅線描的插圖吸引了我,那是為李白的一首《菩薩蠻》配的圖畫:蔥郁的山間有一座飛檐峻峭的樓宇,欄桿間有一位弱柳扶風的美婦人,若有所思地憑欄遠眺,仿佛正遙望遠處歸家的旅人。圖下配著那兩句詩: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我忽然產(chǎn)生了一種惻隱之心,打消了要撕掉它的念頭,因為百無聊賴的少年找到了打發(fā)時光的一個機會。
編輯推薦
《猜測上帝的詩學》:上帝是不能猜測的,能猜測的,不過是走過的路、讀過的書,能帶我們走多遠、多高,離上帝多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