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05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吳天岳 頁數(shù):440
Tag標簽:無
前言
自由決斷(1iberum arbitrium)問題和意愿(uoluntas)的作用乃是奧古斯丁思考和寫作中的核心問題。這位古代晚期的基督教思想家對西方思想的決定性影響延續(xù)到18世紀,毫無疑問促成了我們今天仍然使用的意愿概念的形成,不僅是在哲學論辯中,而且也表現(xiàn)在我們處理道德責任問題時的日常語言中。吳天岳這位年輕的哲學家,來自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卻有勇氣研究這一核心難題,而沒有被關于這一主題浩如煙海的二手文獻嚇倒,這非常值得贊揚。他的著作有一個明確的焦點:即對意愿作為靈魂官能的功用的哲學追問,以便更好地把握意愿對于我們理解道德責任的重要性。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系統(tǒng)地探究意愿作為心理現(xiàn)象和其他心理活動的關系,從非理性的情感到理智認識。這一研究進路首先考察了奧古斯丁對肉欲(concupiscentia carnis)這一圣經(jīng)概念極富煽動性的解釋:肉欲乃是不可控制的靈魂情感性活動,它標示出意愿本質(zhì)的無力。然而,意愿在情感的形成中起著一定作用,它默許靈魂前意愿(pre-voli-tional)的活動(在斯多亞派的術語中稱為情感發(fā)端或“最初波動”)。在對奧古斯丁情感理論的一般性敘述之后的一章中,是對羞這一感覺的深刻剖析,展示出意愿在這一初看起來只是單純的非反思性情感中的內(nèi)涵。
內(nèi)容概要
奧古斯丁對意愿及其自由決斷的反思,尤其是他晚年有關自由和恩典的主張,從他在世之時就一直是爭議的焦點。當代的奧古斯丁研究大多著墨于必然性與自由、恩典與自由意志、罪與自由選擇等論題,而本書則另辟蹊徑,著力探討奧古斯丁意愿概念的心理維度及其倫理學后果。它力圖解釋為什么是意愿而不是其他心理活動,在奧古斯丁的哲學心理學中成為道德責任的根基。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剖析意愿作為心理能力的特征與功能,而第二部分則論證意愿如何能成為道德能力,決定我們行為的自由、主體性和責任。本書通過考察奧古斯丁對意愿的歷史性和現(xiàn)實性的洞察,揭示他對人性的精微而深刻的洞察,這不僅填補國際奧古斯丁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空白,而且從道德心理學的角度證明其哲學思想的活力和與當代哲學反思的相關性。
作者簡介
吳天岳,貴州安順人,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比利時魯汶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古希臘羅馬哲學、教父哲學與中世紀哲學,相關領域著有數(shù)篇英文論文刊行于國際學術刊物。
書籍目錄
序言導論 第一部分 意愿作為心靈的根本動力 第一章 肉欲與意愿 第一節(jié) 肉欲的發(fā)生與意愿的無力 一 術語辨析:肉欲與性欲,肉體與身體 二 性欲與意愿的無力 三 不服從意愿的肉欲與對肉欲的斥責 四 性欲與靈魂的其他情感 五 欲念與饑渴 第二節(jié) 肉欲是一種自愿傾向嗎? 第二章 情感的發(fā)生與意愿 第一節(jié) 《上帝之城》 第九卷和 第十四卷中的情感理論 第二節(jié)情感的最初波動與意愿 一 塞涅卡論情感的“最初波動” 二 奧古斯丁對“最初波動”的早期反思 三 《三一論》 第十二卷中的最初波動 第三章 罪與罰中的羞感與意愿 第一節(jié) 盧克萊提亞羞感的悖謬 第二節(jié) 亞當和夏娃的羞與肉欲 第四章 理智和意愿 第一節(jié) 重思奧古斯丁早期著作中的美好生活概念 第二節(jié) “無知”“無力”:人性的初始狀態(tài) 第三節(jié) 知識與愛第二部分 意愿的自由與道德主體性 第五章 意愿的獨立性 第一節(jié) 奧古斯丁論意愿存在的自明性 第二節(jié) 意愿獨立性的形而上學基礎 一《論靈魂的不朽》中心靈的獨立性 二《論自由決斷》 第一卷中的心靈的獨立性 三《論自由決斷》 第三卷論意愿的原因 四 《上帝之城》 第十二卷論最初的惡的意愿 第三節(jié) 意愿獨立性的心理學論證 第六章 自由決斷與自由 第一節(jié) 理想的自由與現(xiàn)實的自由 第二節(jié) 奧古斯丁研究中的自由決斷和自由 第三節(jié) 自由決斷與自由選擇 一 奧古斯丁早期著作中的自由決斷 二 尤利安論意愿和自由決斷 三 奧古斯丁對尤利安自由決斷觀念的批評 第四節(jié) 自由與善的意愿 第七章 意愿與道德責任 第一節(jié) 意愿與有意之罪 第二節(jié) 意愿與無意之罪 一 奧古斯丁研究中的“無意之罪” 二 習性與道德責任 三 肉欲與道德責任 第八章 神圣恩典與自由意愿 第一節(jié) 神圣必然性與人的意愿從預知到預定 一 《論自由決斷》 第三卷中的神圣預知與自由意愿 二 《上帝之城》 第五卷和《(若望福音)布道辭》 第53篇中的神圣預知與自由意愿 三 與“半裴拉基派”論爭中的神圣預定和自由意愿 第二節(jié) 信仰的發(fā)端:例證上帝準備的意愿 一 奧古斯丁“信仰的發(fā)端”觀念的發(fā)展 二 權能與意愿:對奧古斯丁晚年“信仰的發(fā)端”觀念的理論反思結(jié)論參考文獻 一 縮寫 二 原始文獻 1.奧古斯丁著作集:縮寫、拉丁書名、中文譯名、版本以及翻譯 2.其他古代作家著作 三 研究文獻主題索引奧古斯丁著作出處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點需要質(zhì)疑的是性欲當受譴責是否在于其對意愿的不服從,索拉布吉斷言這是奧古斯丁貶斥性欲的哲學根基。然而,在此前關于肉體(caro)含義的討論中,我們已經(jīng)闡明,奧古斯丁把肉欲看作道德上的惡,是因為它使我們傾向于按照肉體的需要而不是按心靈的靈性渴求生活。它當受責難,因為它剝奪了人的屬靈價值,把人降格到動物的層面。奧古斯丁認為,動物也有欲念,但它們的欲念卻不是惡,因為在它們那里欲念并不對抗理性。簡言之,肉欲之所以在人這一理性生物這里成為問題,是因為它威脅到人性的屬靈維度。考慮到這一點,性欲對意愿的叛逆應當更確切地解釋為性欲之為惡的重要標志而不是其原因。此外,只有當欲念所不服從的意愿是善的意愿時,這一不服從才能充當性欲之為惡的指標。奧古斯丁在強調(diào)樂園中沒有性欲和其他讓人困擾的情感時已經(jīng)暗示了這一點:“正如樂園中沒有極端的冷或熱,在樂園的定居者那里也不會產(chǎn)生欲望或是恐懼,阻礙他的善的意愿(60n。uoluntas)。”奧古斯丁在這里著力指出意愿的正當性,這決不是無的放矢。舉例來說,如果性器官的活動所不服從的是想要通奸的意愿,那么這一反叛顯然不應受責難。在這一情形下,我們可以想象奧古斯丁仍然會認為性欲作為肉欲的一種典型形式,它難逃譴責。因為,它使我們想要享受塵世中可以朽壞的東西,這無疑會降低人作為靈性的造物的尊嚴。在這一特定的案例中,性欲的缺席,并不意味著肉欲這一靈魂病態(tài)的傾向已經(jīng)徹底根除。
后記
本書譯寫自我的博士論文。自本科畢業(yè)論文以奧古斯丁的《論自由決斷》一書為題,迄今已近十載。十年寒窗,甘苦自知,此書的翻譯出版也算是學術生涯開端的紀念,既是告別,也是為了新的開始。2002年底負笈游學,師從比利時魯汶大學的Cados Steel教授治古代中世紀哲學。五年的留學生涯,從導師處受益良多,尤其是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和把握古代與中世紀哲學文本,以及在哲學史的研習中推進當代哲學反思,這一思想路數(shù)對我影響甚深。在寫作過程中,我們從整個論證框架到具體的文本分析都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多次爭論,這些鮮活的學術論爭既使我避免了若干錯誤,也教會了我如何通過分析的方法構造和完善哲學論證。本書在文本梳理和哲學思考上若能有些許推進,大多要歸功于此。我也非常感激Mathijs Lamberigts教授,Manin Stone教授,RussellFriedman教授,Gerd Van Riel教授和德國友人,以及復旦大學的夏洞奇教授,他們對本書初稿的批評都為之增色不少。同時,我也要感謝魯汶大學De wulf-Mansion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哲學研究中心的其他師友,那里嚴謹專注同時平易近人的學術氛圍令人懷念。
編輯推薦
《意愿與自由:奧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學解讀》:愛智文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