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葉闖 頁數(shù):404
Tag標簽:無
前言
對兩個理論困難的持續(xù)關注,是促使本書寫作的最初動因。兩個困難中的第一個是語言現(xiàn)象與流行的意義理論的沖突,兩個困難中的第二個是流行的意義理論缺乏構造充分的語義表達的能力。造成困難的根由來自流行理論的基本觀念和核心原則,因而,提出一組新的觀念和新的原則無疑是克服困難的最佳方式?! ≈阜Q直接實現(xiàn)語言表達與語言外世界的一種關系,這是個傳統(tǒng)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觀念。甚至,許多人還進一步認為,整個語義學實質(zhì)上都是在研究語言與世界的關系??墒牵瑐鹘y(tǒng)的指稱觀念卻會產(chǎn)生直覺上很不自然的結果,并引起一些哲學上的難題。按照傳統(tǒng)觀念,指稱性的語言表達有一種多少不正常或“殘缺”的類型,需要在理論上給予特殊的考慮。名字是典型的指稱性表達,屬于此類指稱性表達的部分名字由于沒有在實際上指稱世界中的對象,而被稱為“空名”(emptynames)。在傳統(tǒng)理論中,空名的存在引起一些直覺上的困惑。一個指稱性表達是否在此種意義上是“空的”,取決于世界中是否恰好有滿足名字的語義描述的對象。當一個名字本來所指稱的世界中的對象由某種自然原因(比如死亡)消失時,一個非空的表達將變成“空的”。即使此種語言的說話者中沒有一個人知道決定相應名字為空名的那個世界中的事件,那個名字也只因為那個事件而變?yōu)榭彰?/pre>內(nèi)容概要
意義與指稱問題是分析哲學乃至整個哲學的一個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問題,它是哲學領域中其他問題和討論的概念基礎。長期以來,在意義理論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觀念,都把指稱解釋為語言與世界中對象的關系,并據(jù)此而把意義與世界聯(lián)系起來。傳統(tǒng)觀念在理論上造成一系列困難,不能解釋虛構對象的名字等諸多語言現(xiàn)象。本書針對過去流行理論的困難而提出一種解決方案,它力圖重新解釋指稱概念,并由此而解釋意義對指稱的直接決定作用。在此方案之下,意義與世界的關系不再是一種直接的概念關系,而是一種發(fā)生學的關系。這個分析的結果同時修改了弗雷格關于意義與指稱關系的理論,從而確定了意義所具有的自主的性質(zhì)。 本書從對當代語言哲學的主流觀念的分析入手,提出了對于指稱問題、指稱與意義的關系問題、分析性概念的性質(zhì)問題、意義本身的性質(zhì)問題等一系列基本的主張,這些主張建立在語言相對于世界的自主性質(zhì)的基礎之上。對于意義與指稱概念的不同于傳統(tǒng)的解釋,引出對真理,對語言的歷史發(fā)生,對語言的社會性等的重新理解。它的直接結果將使哲學中困擾人們多年的否定存在等問題,有了不同于傳統(tǒng)解釋的可能。作者簡介
葉闖,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研究所副教授。著有《科學主義批判與技術社會批判》(珠海出版公司,臺北,1996年),《理解的條件——戴維森的解釋理論》(商務印書館,北京,2006年),并在主要哲學期刊上發(fā)表一系列關于語言哲學、科學哲學等方面的文章。主要學術領域為分析哲學,目前的主要研究興趣在語言哲學和知識論。書籍目錄
“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叢書”序言前言第一章 指稱及“指稱”概念的性質(zhì) 第一節(jié) 指稱詞語的指稱功能與指稱物的實際存在 1—1 傳統(tǒng)意義理論中指稱對語言外世界的依賴 1—2 塞恩斯伯里的“沒有指稱物的指稱”(RWR) 第二節(jié) 語義學理論中恰當?shù)摹爸阜Q”概念 2—1 兩個概念:“指稱”與“指稱物” 2—2 克里普克的“說話者指稱”與“語義學指稱” 2—3 “語義學指稱”概念的適當含義 2—4 指稱本質(zhì)上是一種語義學的規(guī)定第二章 關于名字的語義標記 第一節(jié) 指稱功能與第二類語義標記的必要性 1—1 具有指稱功能的詞語及其存在的必要性 1—2 在詞庫中表達“關于名字的規(guī)定”之必要性 第二節(jié) 可能的指稱詞項的第二類語義標記 2—1 第二類語義標記的內(nèi)容與表達 2—2 詞項與短語之語義表達的基本結構特性 2—3 選擇規(guī)則及其限制作用 第三節(jié) 第二類語義標記的性質(zhì)及其與形而上學存在的關系 3—1 第二類語義標記是對名字的描述 3—2 虛構事物的名字與現(xiàn)實的存在第三章 新指稱觀念的哲學語義學結果 第一節(jié) 意義決定語義學指稱 1—1 心理意向與社會實踐決定指稱的傳統(tǒng)觀念 1—2 因果世界與指稱決定 1—3 意義產(chǎn)生指稱 1—4 指稱理論歸并到意義理論 第二節(jié) 新指稱觀念下兩個哲學問題的理解 2—1 否定存在語句 2—2 普特南的孿生地球思想實驗第四章 語義系統(tǒng)與分析性 第一節(jié) 分析傳統(tǒng)中的分析性概念及其批評 1—1 奎因?qū)Ψ治雠c綜合區(qū)分的否定 1—2 奎因所批評的分析性與語義學上的分析性 第二節(jié) 分析性概念及其語義學性質(zhì) 2—1 分析性概念的若干典型理解 2—2 語義學系統(tǒng)中的分析性概念 2—3 分析性與純粹語義學的真概念 第三節(jié) “貓是哺乳動物嗎”:一個哲學問題的重新理解 3—1 問題為何而提出 3—2 在分析性概念基礎上對問題的回答第五章 作為抽象實在的語言和意義簡短的總結與說明主要參考文獻章節(jié)摘錄
因此,所有指稱性語言表達,無論是“尼克松”,還是“孫悟空”,其語義學的指稱對象,都具有同樣的存在性質(zhì)。至于指稱語言學對象的語言表達式在實踐中能用于表示什么意義上的實際存在,這是與語言學無關的事情?! ∥覀冋f“指稱本質(zhì)上是一種語義學的規(guī)定”,這個論點不應解釋為取消了指稱概念。指稱作為某些語言表達的一種語義學的功能,確實存在著,并對于語言本身完成它的功能,表達它的意義,起著不可否認的作用。我們對于語言表達,特別是語句的最基本的理解,在結構上也要求一些表達應有指稱“對象”(或其他什么)的功能,這一點明顯地也有直覺上的支持。我們的論點其實是對指稱概念的新的解釋,給指稱概念在理論系統(tǒng)中以新的定位。過去,指稱是與意義并列的意義理論中的一個獨立要素,現(xiàn)在它本身成為意義的一個功能,由意義完全決定。盡管意義與指稱的關系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但意義與指稱還是有區(qū)別的兩個概念。無論從外延,還是從內(nèi)涵上講,意義不等于指稱,指稱也不等于意義。然而,無論如何,意義與指稱的區(qū)別,都不再是弗雷格意義上的區(qū)別。第一,指稱的性質(zhì)發(fā)生了改變,不再是具有弗雷格那種形而上學含義的概念,而是一個純粹的語義學內(nèi)部的概念。第二,指稱本身的性質(zhì)決定了,它與意義的關系,遠比弗雷格所認定的更為緊密。在弗雷格那里,雖然一個名字指稱什么對象,由意義來規(guī)定。但是,他的“指稱”是我們含義上的形而上學指稱。因此,一個表達是否有指稱,是否可以完成它的指稱功能,要依賴于世界中是否有滿足相應語義描述的對象。而在我們的指稱概念下,一個表達是否有指稱,是否可以完成它的指稱功能,完全由意義本身和語言結構來決定。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