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英〕米德爾莫爾 英譯,劉耀春 導讀  頁數(shù):352  字數(shù):444000  譯者:米德爾莫爾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是一部文化史研究的經(jīng)典之作。布克哈特把文藝復興時期(14—16世紀)的意大利視為一個整體,從政治、社會、文學、道德觀念、社交禮儀等多角度闡釋這一時期的意大利人所體現(xiàn)的“人文主義”的近代精神。在他看來,這一精神標志著文藝復興時期成為告別中世紀、步入近代世界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這一巨著對后人理解和認識西方文明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作者:(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 譯者:(英國)米德爾莫爾 合著者:劉耀春雅各布·布克哈特(1818-1897),19世紀瑞士杰出的文化  史、藝術(shù)史學家,也是德語國家中與蘭克、德羅伊森、蒙森齊名的第一流的歷史學家。布克哈特出生于瑞士巴塞爾的一個貴族家庭。1836年,入巴塞爾大學,修歷史和哲學,后從父愿,改學神學。1839年,轉(zhuǎn)學柏林,專攻歷史學和語言學,受教于蘭克、德羅伊森、格林、博??恕旄窭盏却髱?。184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44-1846年,擔任巴塞爾保守的《巴塞爾日報》的編輯。此后專心從事研究。1858-1886年任巴塞爾大學歷史學教席教授,1874-1893年任巴塞爾大學藝術(shù)史教授。此后,終其一生,一直定居在巴塞爾。布克哈特生前出版的重要作品有《君士坦丁大帝時代》(1853年)、《向?qū)В阂獯罄囆g(shù)品鑒賞導論》(1855年)、《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1860年)等,后人整理的遺著有三卷本的《希臘文化史》、《世界歷史沉思錄》(中譯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以及《歷史斷想》。

書籍目錄

導讀第一編 作為藝術(shù)品的國家 導論 14世紀的僭主政治 15世紀的僭主政治 小僭主 大王朝 僭主政治的反對者 共和國 15世紀的威尼斯 14世紀以來的佛羅倫薩 意大利各國的對外政策 作為藝術(shù)品的戰(zhàn)爭 教皇的統(tǒng)治及其危險 音女利的辱圍者第二編 個體的發(fā)展 意大利國與個體 個人的完美化 近代榮譽觀 近代的嘲諷與笑話第三編 古典文化的復活 引言 羅馬:廢墟之城 古代作家 14世紀的人文主義 大學和學?!∪宋闹髁x的促進者 古代的再現(xiàn):書信體和拉丁文演說 拉丁文的演說辭 用拉丁文寫作的論文和歷史 一般文化的拉丁化 現(xiàn)代拉丁文詩歌 16世紀人文主義者的衰落第四編 世界的發(fā)現(xiàn)與人的發(fā)現(xiàn) 意大利人的旅行 意大利的自然科學 自然美的發(fā)現(xiàn) 人的發(fā)現(xiàn) 詩歌中對精神的描寫 傳記 有關(guān)諸民族和諸城邦的描寫 對人外貌的描寫 對生活動態(tài)的描寫第五編 社交與節(jié)慶 社會等級的調(diào)和 生活外表的精致化 作為社交基礎(chǔ)的語言 較高形式的社交 完美的社交家 婦女的地位 家政 節(jié)慶第六篇 道德與信仰注釋書目信息索引

章節(jié)摘錄

布克哈特文藝復興觀的另一重大缺陷是夸大了文藝復興時代的近(現(xiàn))代性。在布克哈特看來,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直至19世紀,整個歐洲近代的"精神"或"文化"具有一致性。意大利最先獲得了"近代精神",其他歐洲國家只是在意大利的影響下漸次進入近代世界,近代世界歸根結(jié)底是近代精神——"個人主義"——覺醒和擴張的產(chǎn)物。在布氏生活的19世紀時代,新的科技發(fā)明不斷涌現(xiàn),工業(yè)文明開始凱歌高進,社會面貌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人們對人類的理智和社會的進步充滿信心。布克哈特本人對新時代的變化并不欣賞,而是持一種懷疑和批評態(tài)度。作為一名貴族自由主義者和共和派,布克哈特以信奉新教的瑞士的個人主義為榮。他也害怕工業(yè)民主及其對藝術(shù)之美的破壞。因此在他的想象中,文藝復興就成了這樣一個時期:藝術(shù)與生活完美統(tǒng)一;個人主義高度發(fā)展。布克哈特有時還將他自己時代才出現(xiàn)或流行的一些觀念投射到文藝復興時代,出現(xiàn)時代倒置(anachronism)的錯誤。例如,該書第五篇("社交與節(jié)日慶典")中有關(guān)"階級平等"和"男女平等"的論述,就把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時期倡導的"平等"觀念過早地放置在文藝復興時代。"平等"是18世紀的歐洲人向歐洲當時依然存在的封建貴族制下的不平等社會體制發(fā)起挑戰(zhàn)的一個強大口號。19世紀大眾民主制的到來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平等"的追求,這也給出身貴族世家的布克哈特深刻的刺激。布氏認為近代人所追求的"平等"的源頭就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但在今天的史學家看來,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仍然是垂直式的等級制結(jié)構(gòu)社會。即使在布克哈特生活的19世紀,歐洲男女(即使是上層男女)在政治權(quán)利和社會地位上依舊是不平等的。其次,布克哈特過高估計了文藝復興時期"世俗化"程度。在這一點上,顯然他深受自己時代的影響。布氏生活的19世紀是歐洲人思維世俗化的一個關(guān)鍵時期,哲學家尼采甚至公然提出"上帝死了"。布克哈特認為,世俗化是歐洲近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而其發(fā)端最早也可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文藝復興時期,隨著"世界的發(fā)現(xiàn)"和"人的發(fā)現(xiàn)",人們更注重"現(xiàn)世"(this world)而不是基督教價值觀所強調(diào)的"來世"(other world),從而導致了"基督教信仰的普遍衰落"和社會的世俗性。然而事實上,在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教會的力量仍很強大,宗教在人們精神生活中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雖然確實出現(xiàn)了大量反羅馬教會和神職人員(anticlericalism)的激烈言論,但這些言論大多只限于批評神職人員過分卷入塵世,攻擊其貪婪、腐化,背離了宗教人士應有的操守。

編輯推薦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英文版)》:北京大學西學影印叢書·歷史學系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3條)

 
 

  •   讀這本書猶如瀏覽Italy 的歷史,of course,還有對英文單詞的記憶挑戰(zhàn),以前學有疏漏的東西,在讀這本書時得到進益,跟隨布克哈特神游中世紀時的意大利,全身心的浸泡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very nice!
  •   這本書是布克哈特最經(jīng)典之著作,迄今還是文化名著。質(zhì)量還不錯
  •   看過中文版,看價格便宜,就入個英文版
  •   看完簡介買的,慢慢研讀
  •   很好很實惠的書
  •   還沒開看,只翻遍全篇。
  •   非常值得一看,內(nèi)容很豐富
  •   為公司買的,不錯的
  •   應該是正版,很好
  •   這套影印的書前的導讀還是比較有分量的。英文的是拿來和原有的中文版的對照著看的。至少個人認為這樣可以兼顧速度和質(zhì)量。
  •   需要耐心來讀
  •   書還是不錯的,就是封面有側(cè)面有一條小開口
  •   還沒看但包裝不錯,書的質(zhì)量也很好。
  •   如果你擔心漢譯本會有錯漏,那么可以嘗試看看原版書.
  •   還不錯~~是正版
  •   還沒顧得上看,應該是正版吧。但是,主要是紙,紙質(zhì)不太好!
  •   書內(nèi)容本身好。但,印刷質(zhì)量不行,里面好幾頁都皺了。
  •   翻譯的書怎么做得這么難看?
  •   學習useful
  •   十九世紀文化史典范。毛病也是十九世紀的特色成就:傾向于大敘事;但書名就自稱essay,擺明了重論不重史?,F(xiàn)代人要充分讀懂,需要一些關(guān)于意大利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的歷史背景知識。百年以上的經(jīng)典作品,質(zhì)量大多取決于版本;這個版本沒什么出眾之處:引言略顯空泛,實質(zhì)內(nèi)容太少;也缺乏關(guān)于時代背景的注釋,更適合受過正規(guī)教育的西方國家讀者;對中國讀者理解原著幫助不大。與在Gutenberg上下載的版本比、沒有優(yōu)勢,而且不如電子書節(jié)省空間。2013-07-18
  •   印刷的質(zhì)量差強人意,看上去像是根據(jù)很早的底本重印的??吹母杏X不是很好,不過有待后來的改善。注釋比較少。缺乏背景知識的人還是需要中文版對照,方便理解。
  •   首先這本書的確是英文原版,也沒有任何錯誤,與我看到的電子書一樣,其次這本書的內(nèi)容很完整,我很喜歡,學語言的應該看
  •   雖然很難啃,不過好喜歡
  •   新到手,感覺還不錯哈
  •   我一直都喜歡從卓越上買東西,買了這么多,都沒發(fā)現(xiàn)別人說的那些缺點,我個人非常滿意我買的所有商品。
  •   超厚實的一本書,對我寫論文應該有幫助
  •     
       博愛自由平等!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我想對于上過高中的孩紙們來說,并不難。然而:一位歷史老師布克哈特說了,作為一種藝術(shù)的國家。這個聲音來自于大概135年以前吧!
       這是一本奠基性的著作,它對文藝復興的時代特征和作為近代文化源頭的性質(zhì)都做了突出的論述。有人評價說,布克哈特的作品有一個積極的特點 ,即堅持對一個歷史進程進行分析,抓住和闡明其內(nèi)部情況,而許多人對此以過于簡單的方式進行處理,把他們變成單一的模式。作者不僅描寫了意大利,同時還描寫了歐洲其他城市。他們怎樣放射光芒、擴展和衰落的情況等等。
       在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這本書出版后100年的時候,學術(shù)界召開了討論會,回顧和總結(jié)了一個世紀以來關(guān)于文藝復興的學術(shù)成果和研究現(xiàn)狀。從這點上,我們就能得知本書在學術(shù)界的地位。
       作為一個初學政治學的學生,經(jīng)過老師指導閱讀了本書,最大的收獲就是懂得了:好書是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研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1860年出版。據(jù)說,該書是布克哈特的封山之作。其中我最大的受益就是:對于錯綜復雜的文獻的評價和綜述能力,哈伊的寫作堪為理論著作的經(jīng)典。初讀罷,就有了:把閱讀當做一種生活的藝術(shù)的想法!就像我的老師說的,經(jīng)典的好書是需要反復閱讀的!是啊,該書,值得學習政治或者文化相關(guān)專業(yè)的學子們時時溫習!
      
       還有人評論說:文藝復興是歐洲歷史中一次重大的新文化運動。恩格斯給予它很高的評價,認為“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②但是資產(chǎn)階級歷史學家出于階級偏見,加之受形而上學思想體系的支配,對于文藝復興運動的歷史意義未能(也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說明。原來歐洲的傳統(tǒng)歷史學,從希臘時代的修昔底德直到十九世紀的蘭克,都認為歷史學的范圍應該限于政治和軍事。文藝復興是屬于學術(shù)、思想、文學和藝術(shù)領(lǐng)域之內(nèi)的,在傳統(tǒng)的歷史學中根本沒有地位。盡管自文藝復興運動開始以來,人文主義歷史家在掃除中世紀歐洲史學中的荒誕迷信,和推翻以猶太史、教會史為中心的體系方面,取得巨大成績,因而使得歷史學的面貌有所改變;但是它的范圍仍然是局限于政治、軍事的框子,而未能賦予這個重大文化運動以應有的地位。
       無論怎樣,把閱讀當做一種生活的藝術(shù)!亦或是本書給我在初入學術(shù)之門后的最大收獲!感謝布克哈特!
  •     終于讀了這本早都該讀的書,可是竟然沒有想象的好。。??赡苁翘狭恕?。。也可能是文藝復興的基本概念被說的太多了,在本書中沒發(fā)現(xiàn)新的觀點。。。反正沒有讀《中世紀的衰落》時候那種wow的感覺,尤其是著名的《人的發(fā)現(xiàn)》那章,那觀點是被《中世紀的衰落》的作者批的。。。 布似乎過分急于切斷文藝復興和中世紀之間的關(guān)系。對其方法論和史觀無研究。有點太概括了。材料分析的也不細,不過材料還算是豐富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個人主義是宗教和道德情感的出發(fā)點(在布的論證下如此--我對此存疑),少了中世紀人心靈中那種吸引我的在世俗和虔誠之間掙扎的tension--但布在6.5舉的刺客的例子明明說明宗教對于人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ps 翻了一下中譯本,覺得。。。就這也翻譯水平也能充棟商務漢譯名著?。?/li>
  •     比《什么是文化史》的介紹更專門一點,我覺得寫得很好,分享一些筆記。
      
      Jacob Burckhardt and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by Peter Burke
      
      生平及志業(yè)
      —Basel
      —University of Berlin, seminar of Leopard von Ranke, Medievalist.
      —Italy, Franz Kugler, cultural history, Renaissance. The Age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 The Cicerone.
      —Zurich.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
      —Posthumously, notes for lectures.
      
      Italy, a welcome escape from the Protestant piety of Basel, where art and its history were suspect to some people as ‘worldly’ pursuits.
      Lecturer: walk with Nietzsche.
      Hearty dislike for the French Revolution, for the US, for mass democracy…a good citizen and a good European.
      
      作史方法:反對positivism, Hegelianism. 沒有歷史哲學, for history co-ordinates, and hence is unhistorical. 但并非對哲學無所知(philosophically illiterate)。熟悉黑格爾、叔本華、尼采。反對實證主義,”sketch of the whole” (Gesamtschilerung).
      文化史觀?!癱ultural history” (Kulturgeschichte). 狹義,藝術(shù);廣義,文化。centrality of art. 和蘭克的政治史相對,逐漸自覺。
      對意大利的同情之了解:Like other northerners, from Goethe to Ibsen, from Wagner to Warburg, Burckhardt found that his encounter with southern Europe, and with Italy in particular, was a major event in his life. ***Italy was for him the Other, attractively different from the Switzerland he left behind, with sun instead of rain, wine instead of beer, and an outward-going people instead of an inward-looking one.
      前兩部作品的姊妹篇:The Cicerone.意大利藝術(shù)得以產(chǎn)生的文化環(huán)境,the concern for individuality. The Age of Constantine the Great, rise of other-worldliness in the fourth century, The Renaissance, rise of worldliness in the fifteenth and sixteenth centuries.
      
      作品之界劃:”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y”. Three powers: state, religion, culture. 各占上峰,古埃及、墨西哥、秘魯:國家決定文化;伊斯蘭世界:宗教決定國家;希臘城邦:文化決定國家。文藝復興屬于三型,本書結(jié)構(gòu):中間四章討論文化,開篇介紹國家,結(jié)論關(guān)于宗教。
      全書章旨:第一章,it concentrates on the rise of a new, self-conscious conception of the state, which may be illustrated from the Florentine and Venetian concern with gathering what would later be called statistics. “the state as a work of art” (Der Staat als Kunstwerk). 末章,文化對宗教態(tài)度的影響,both subjective and worldly.
      中間四章,第三章,”The Revival of Antiquity” 最傳統(tǒng)。第五章,”Society and Festivals” 視野廣闊。其余兩章最著名,”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The Discovery of the World and of Man ”.
      最著名的論斷:
      In Middle Ages…man was conscious of himself only as a member of a race, people, part, family, or corporation—only through some general category. In Italy this veil first melted into air; an objective treatment of the State and all the things of this world became possible. The subjective side at the same time asserted itself with corresponding emphasis; man became a spiritual individual, and recognized himself as such. (p. 98)
      組織材料:對世界的客觀觀察,Machiavelli’s Prince; 主觀方面,autobiographies like those of Pius II, poems of Petrarch, etc.
      主題:it was not the revival of antiquity alone, but its union with the genius of the Italian people[dem italienischen Volksgeist], which achieved the conquest of the Western world.
      
      對藝術(shù)的同情和對政治的興趣并存。Peter Gay diagnoses “a secret infatuation with enormities”. I would rather speak of Burckhardt’s ambivalence, and place more stress on the northerner’s perception of the hot-blooded south as the Other, and also on the German cultural tradition of fascination with the demonic, a tradition which runs from Goethe through Wagner and Nietzsche to Thomas Mann. (不是很懂。。。)
      
      學術(shù)史意義:
      文化史傳統(tǒng):Giorgio Vasari, Lives of the Artists (1550). Voltaire, Essay on Manners (1756). Saverio Bettinelli, Revival of Italy (1775). 意大利史學家,未被重視。伏爾泰中心主題,”spirit” or “genius” of an age. 當時的風氣,孟德斯鳩,休謨,赫爾德,Volksgeist,黑格爾, “spirit of the age” (Zeigeist).
      與哲學家的思想關(guān)聯(lián):
      The State as a Work of Art—the political work of art,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論希臘政體。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individual, objectivity, subjectivity,黑格爾。
     ?。ㄘ暡祭锵Uf布氏作品built on Hegelian foundations. Unity of a period)
      Polarities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cience vs. history—叔本華,”our philosopher”.
      
      對文藝復興研究的繼承:
      古學復興,當時人就有這看法。Vasari,首次用Renaissance (rinascità). 18-19世紀精致化。伏爾泰、司湯達關(guān)注文藝復興。
      1850s取徑最相似的兩位史學家:Georg Voigt, The Revival of Classical Antiquity (1859). Italian humanism. Jules Michelet, History of France (1842-1855). “the discovery of the world, the discovery of man”. 布氏此作允為時代產(chǎn)兒。
      
      出版史:初版不佳,插圖,英譯。J. A. Symonds, 前三卷。Samuel Middlemore.
      
      指暇:
      專業(yè)化的趨勢,一些概括站不住??茖W史成為獨立學科。
      對材料的解讀。Petrarch’s famous letter describing his ascent of Mont Ventoux in Provence. Allegorical rather than literal.
      結(jié)構(gòu)上的弱點。對經(jīng)濟基礎(chǔ)強調(diào)不夠。忽視動態(tài)變化。The impression of immobility is the result of Burckhardt’s successful attempt to demonstrate the lateral conne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domains of Renaissance life.
      對中世紀的陌生。十二世紀的傳記文學作品,騎士對榮譽的追求等等,挑戰(zhàn)individuality, individualism等概念。
      Modernity. 歷史并非單向街,并無一定的進路。不能將15-16世紀歐洲的變化歸結(jié)為“意大利化”??紤]its adaptation to local circumstances.
      
      對學者的啟發(fā):
      忽略了人文主義者與經(jīng)院哲學家的沖突;人文主義者之間的沖突。
      Johan Huizinga, Waning of the Middle Age (1919). Riposte to Burckhardt, emphasizing the theme of decay rather than rebirth and culture of France and Flanders rather than that of Italy. 但與此同時,仍是布氏風格寫就。
      希臘研究對未來的影響。
      Like the Norman aristocrat Alexis de Tocqueville, this Basel patrician may be regarded as a ‘prophet of a mass age’. His emphasis on the subjectivity of historical writing and on cultural relativism, heretical in his own day, is now widely shared. His concern with patterns of culture and with changing concepts of the person has appealed to social anthropologists (from Ruth Benedict to Clifford Geertz) as well as to socio-cultural historians.
      
  •   商務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更發(fā)指,用了一個什么節(jié)譯本,好像是英譯者覺得不重要的,就直接放注釋里邊。最近出的這個大的或許比較好。
  •   ff說《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中譯也很差 我還沒看過呢
  •   我是聽李鵬說的,席代岳這人的作品不好。但希臘羅馬名人傳那個紅色的合譯本據(jù)說很好。我只看中文感覺不錯。
  •   Sorry,我按錯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