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英〕米德爾莫爾 英譯,劉耀春 導讀 頁數(shù):352 字數(shù):444000 譯者:米德爾莫爾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是一部文化史研究的經(jīng)典之作。布克哈特把文藝復興時期(14—16世紀)的意大利視為一個整體,從政治、社會、文學、道德觀念、社交禮儀等多角度闡釋這一時期的意大利人所體現(xiàn)的“人文主義”的近代精神。在他看來,這一精神標志著文藝復興時期成為告別中世紀、步入近代世界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這一巨著對后人理解和認識西方文明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作者:(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 譯者:(英國)米德爾莫爾 合著者:劉耀春雅各布·布克哈特(1818-1897),19世紀瑞士杰出的文化 史、藝術(shù)史學家,也是德語國家中與蘭克、德羅伊森、蒙森齊名的第一流的歷史學家。布克哈特出生于瑞士巴塞爾的一個貴族家庭。1836年,入巴塞爾大學,修歷史和哲學,后從父愿,改學神學。1839年,轉(zhuǎn)學柏林,專攻歷史學和語言學,受教于蘭克、德羅伊森、格林、博??恕旄窭盏却髱?。184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44-1846年,擔任巴塞爾保守的《巴塞爾日報》的編輯。此后專心從事研究。1858-1886年任巴塞爾大學歷史學教席教授,1874-1893年任巴塞爾大學藝術(shù)史教授。此后,終其一生,一直定居在巴塞爾。布克哈特生前出版的重要作品有《君士坦丁大帝時代》(1853年)、《向?qū)В阂獯罄囆g(shù)品鑒賞導論》(1855年)、《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1860年)等,后人整理的遺著有三卷本的《希臘文化史》、《世界歷史沉思錄》(中譯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以及《歷史斷想》。
書籍目錄
導讀第一編 作為藝術(shù)品的國家 導論 14世紀的僭主政治 15世紀的僭主政治 小僭主 大王朝 僭主政治的反對者 共和國 15世紀的威尼斯 14世紀以來的佛羅倫薩 意大利各國的對外政策 作為藝術(shù)品的戰(zhàn)爭 教皇的統(tǒng)治及其危險 音女利的辱圍者第二編 個體的發(fā)展 意大利國與個體 個人的完美化 近代榮譽觀 近代的嘲諷與笑話第三編 古典文化的復活 引言 羅馬:廢墟之城 古代作家 14世紀的人文主義 大學和學?!∪宋闹髁x的促進者 古代的再現(xiàn):書信體和拉丁文演說 拉丁文的演說辭 用拉丁文寫作的論文和歷史 一般文化的拉丁化 現(xiàn)代拉丁文詩歌 16世紀人文主義者的衰落第四編 世界的發(fā)現(xiàn)與人的發(fā)現(xiàn) 意大利人的旅行 意大利的自然科學 自然美的發(fā)現(xiàn) 人的發(fā)現(xiàn) 詩歌中對精神的描寫 傳記 有關(guān)諸民族和諸城邦的描寫 對人外貌的描寫 對生活動態(tài)的描寫第五編 社交與節(jié)慶 社會等級的調(diào)和 生活外表的精致化 作為社交基礎(chǔ)的語言 較高形式的社交 完美的社交家 婦女的地位 家政 節(jié)慶第六篇 道德與信仰注釋書目信息索引
章節(jié)摘錄
布克哈特文藝復興觀的另一重大缺陷是夸大了文藝復興時代的近(現(xiàn))代性。在布克哈特看來,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直至19世紀,整個歐洲近代的"精神"或"文化"具有一致性。意大利最先獲得了"近代精神",其他歐洲國家只是在意大利的影響下漸次進入近代世界,近代世界歸根結(jié)底是近代精神——"個人主義"——覺醒和擴張的產(chǎn)物。在布氏生活的19世紀時代,新的科技發(fā)明不斷涌現(xiàn),工業(yè)文明開始凱歌高進,社會面貌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人們對人類的理智和社會的進步充滿信心。布克哈特本人對新時代的變化并不欣賞,而是持一種懷疑和批評態(tài)度。作為一名貴族自由主義者和共和派,布克哈特以信奉新教的瑞士的個人主義為榮。他也害怕工業(yè)民主及其對藝術(shù)之美的破壞。因此在他的想象中,文藝復興就成了這樣一個時期:藝術(shù)與生活完美統(tǒng)一;個人主義高度發(fā)展。布克哈特有時還將他自己時代才出現(xiàn)或流行的一些觀念投射到文藝復興時代,出現(xiàn)時代倒置(anachronism)的錯誤。例如,該書第五篇("社交與節(jié)日慶典")中有關(guān)"階級平等"和"男女平等"的論述,就把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時期倡導的"平等"觀念過早地放置在文藝復興時代。"平等"是18世紀的歐洲人向歐洲當時依然存在的封建貴族制下的不平等社會體制發(fā)起挑戰(zhàn)的一個強大口號。19世紀大眾民主制的到來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平等"的追求,這也給出身貴族世家的布克哈特深刻的刺激。布氏認為近代人所追求的"平等"的源頭就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但在今天的史學家看來,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仍然是垂直式的等級制結(jié)構(gòu)社會。即使在布克哈特生活的19世紀,歐洲男女(即使是上層男女)在政治權(quán)利和社會地位上依舊是不平等的。其次,布克哈特過高估計了文藝復興時期"世俗化"程度。在這一點上,顯然他深受自己時代的影響。布氏生活的19世紀是歐洲人思維世俗化的一個關(guān)鍵時期,哲學家尼采甚至公然提出"上帝死了"。布克哈特認為,世俗化是歐洲近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而其發(fā)端最早也可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在文藝復興時期,隨著"世界的發(fā)現(xiàn)"和"人的發(fā)現(xiàn)",人們更注重"現(xiàn)世"(this world)而不是基督教價值觀所強調(diào)的"來世"(other world),從而導致了"基督教信仰的普遍衰落"和社會的世俗性。然而事實上,在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教會的力量仍很強大,宗教在人們精神生活中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雖然確實出現(xiàn)了大量反羅馬教會和神職人員(anticlericalism)的激烈言論,但這些言論大多只限于批評神職人員過分卷入塵世,攻擊其貪婪、腐化,背離了宗教人士應有的操守。
編輯推薦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英文版)》:北京大學西學影印叢書·歷史學系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