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寄謙 編 頁數(shù):45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所收論文涉及19世紀末期德國勢力進入中國以后,對中國歷史文化發(fā)生的重大影響。諸如德國租借膠洲灣及其在山東勢力范圍的形成,在華德國基督教會在中國的活動,中國民主革命家在德國的活動,德國與中國國民黨,德國與中國的鐵路,尼采哲學、德國文學對中國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李?;舴以谥袊牡刭|地理旅行考察等。在中德關系史研究領域,還沒有一本像本書這樣,集中這么多一流學者,從近代以來中德關系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來梳理中德關系的。此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張寄謙,女,貴州安順人,1927年出生。1945--1949年就讀于清華大學歷史學系(在昆明西南聯(lián)大入學),1950年回清華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后到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曾任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外關系史、晚清政治史、港澳臺史。主要論著: 《中國通史講稿·近代部分》 (1984年)、 《素馨集——紀念邵循正先生學術論文集》 (1993年)、 《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華、南開》(主要執(zhí)筆人和定稿人之一,1996年)、 《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次創(chuàng)舉——西南聯(lián)合大學湘黔滇旅行團紀實》 (1999年)。
書籍目錄
序前言19世紀末德國租借膠澳及其在山東勢力范圍的形成義和團時期的中德關系義和團運動時期德國對華派遣遠征軍的原因中國民主主義者和革命家在柏林(1900--1924)中國民主主義者和革命家在柏林(1925—1933)從德國外交官的眼中看1927年的德國與中國德國與國民黨中國(1927—1941)德國獲取山東礦權和山東人民的收回礦權運動(1898—1914)中德關系中的鐵路問題(1870—1938)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中德經濟技術關系發(fā)展的新趨勢德國文學在中國德國人如何看待中國和中國人、如何看待德國人在中國的作用(1890--1945)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德國在華新教的若干看法李希霍芬在中國的地質地理旅行考察尼采哲學對中國的影響附錄: 一、晚清效法德國進行軍事變革的史料 二、有關教案的史料 三、19世紀中德之間的主要約章(1861—1900)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在“五四”運動以后,廣大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曾熱烈參加學習和掀起討論社會主義的高潮。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受到立場和世界觀的限制,起初往往成為形形色色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潮的俘虜,只有在認清這些思潮的空想性和反動性以后才能接受馬克思的科學共產主義思想。在這些思潮中影響最為廣泛的是工讀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工讀主義是在“五四”運動前后歌頌“勞動神圣”的高潮中產生的。這種思潮的主張者充分肯定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勞動的偉大作用,斥責鄙視勞動者的思想,表示“與勞工為伍”的愿望,這些都表現(xiàn)了知識分子的新的精神面貌。但是他們對于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的社會根源和階級根源缺乏科學的認識,簡單地把這歸結為人們的錯誤思想,因此他們很容易接受當時傳人中國的新村主義、泛勞動主義和無政府主義[主要是克魯泡特金(Peter Kronotkin,1842-1921)的互助論]的影響,企圖通過使知識分子做工和幫助勞動者求學的辦法,打破勞力與勞心的界限,改造社會。有一些人曾經身體力行,在北京等地發(fā)起組織工讀互助團、工學會等,實行半工半讀。但是,這些組織很快就由于經濟困難和內部思想矛盾而失敗,一些真心誠意要與工農結合的青年由此認識到:“要改造社會,須從根本上謀全體的改造,枝枝節(jié)節(jié)地一部分的改造是不中用的?!薄吧鐣]有根本改造以前,不能試驗新生活?!痹诹舴ㄇ诠€學學生中也曾有一批人相信工讀主義,認為單憑勤工儉學就可以改造社會,后來大部分人通過政治斗爭的教訓改變了看法。工讀主義的破產為這些進步知識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排除了一個障礙。但是無政府主義思想在青年知識分子中的影響比工讀主義更大,馬克思主義者必須經過激烈的思想和理論斗爭才能把它克服。
編輯推薦
《中德關系史研究論集》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