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歷程(全二冊)

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吳國盛  頁數:737  
Tag標簽:無  

前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事業(yè)首先需要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們不僅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領域奮發(fā)努力趕超世界一流水平,而且需要提高全體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惟有科學知識得以普及、科學精神深入人心,我們的社會才算真正走入了科學時代,科技才能真正推動各個方面的現代化。  應當看到,科學普及工作在當前仍然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不懂科學,不按科學規(guī)律辦事,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屢見不鮮;另一方面,各種偽科學借著科學的名義到處招搖撞騙。不僅是科普工作者,廣大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應加入到普及科學知識、宣傳科學精神的行列中來?! 】茖W史在幫助公眾理解科學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通過科學史,非專業(yè)人員可以對科學理論及其演變過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特別是,它能提供一般教科書所不能提供的科學家做出科學發(fā)現的具體過程,從而使人體會到探索自然奧秘的幸福和艱辛;它還能宏觀地揭示科學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發(fā)展規(guī)律,具體地展現科學技術作為推動歷史的杠桿的巨大作用。不僅對于公眾,對于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學習科技史也是十分有益的。  湖南科技出版社組織編寫這本書,是做了_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這本書以通俗的語言和大量的文獻圖片,全方位地展示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歷程。我相信,它將有助于廣大讀者開闊眼界,加深對科學的認識,特別是,在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今天,激發(fā)青年讀者獻身科學的熱情。

內容概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事業(yè)首先需要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們不僅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領域奮發(fā)努力趕超世界一流水平,而且需要提高全體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惟有科學知識得以普及、科學精神深入人心,我們的社會才算真正走入了科學時代,科技才能真正推動各個方面的現代化。  應當看到,科學普及工作在當前仍然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不懂科學,不按科學規(guī)律辦事,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屢見不鮮;另一方面,各種偽科學借著科學的名義到處招搖撞騙。不僅是科普工作者,廣大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應加入到普及科學知識、宣傳科學精神的行列中來。  科學史在幫助公眾理解科學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通過科學史,非專業(yè)人員可以對科學理論及其演變過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特別是,它能提供一般教科書所不能提供的科學家做出科學發(fā)現的具體過程,從而使人體會到探索自然奧秘的幸福和艱辛;它還能宏觀地揭示科學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發(fā)展規(guī)律,具體地展現科學技術作為推動歷史的杠桿的巨大作用。不僅對于公眾,對于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學習科技史也是十分有益的?! 『峡萍汲霭嫔缃M織編寫這本書,是做了_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這本書以通俗的語言和大量的文獻圖片,全方位地展示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歷程。我相信,它將有助于廣大讀者開闊眼界,加深對科學的認識,特別是,在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今天,激發(fā)青年讀者獻身科學的熱情。

作者簡介

  吳國盛(1964~ ),湖北武穴人?,F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本書是一本科學史著作,以歷史敘述的方式,全面而通俗地敘述了自古代至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思想成就和社會影響,既有深刻的理論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繪,雅俗共賞,曉暢易懂,可讀性極強。該書初版于1995年,在推動大眾科學普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修訂后的第二版面世,在保留既有定位的基礎上,對20世紀的科學史作了大量擴充。本書使用的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本。

書籍目錄

第一版序第二版序第二版自序緒論第一卷 東方:古老文明的源頭第二卷 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第三卷 中世紀:西方不亮東方亮第四卷 16、17世紀:近代科學的誕生第五卷 18世紀:技術革命與理性啟蒙第六卷 19世紀:古典科學的全面發(fā)展第七卷 19世紀:科學的技術化、社會化第八卷 20世紀:探究宇宙與生命之謎第九卷 20世紀:高技術時代第十卷 科學處在轉折點上注釋與參考文獻圖片目錄著名科學家編年表人名譯名對照表人名索引

章節(jié)摘錄

  今天,不大可能有人問科學有什么用了。科學的實際用處隨處可見,我們的日常社會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由科學來規(guī)定和支撐。我們的蔬菜、瓜果和食品,經由科學栽培和科學的工藝烹制;我們的衣服,是用科學的工藝紡織加工的;我們的居室里,塞滿了電燈、電話、電視、電冰箱、洗衣機、錄像機、組合音響;我們的樓房,是帶電梯的混凝土鋼架高層建筑……我們享受著科技文明的成果,誰也不會懷疑科學的用處,相反,當代中國人正越來越意識到科技對于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經濟的決定性意義?! 〖s四百年前,科學的用處遠未像今天這樣變得顯明,但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這是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從巨大的吊車、起重機,到牽引長龍似的列車的蒸汽機、內燃機和電動機,再到一瞬間毀滅一個城市的原子武器和載人走上月球的航天器,近代自然科學已經一步步向世人顯示了這句名言的真理性。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x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辨?! ∵@位在近代科學的創(chuàng)建時期為新時代高聲吶喊的英國哲人,這位未來科學時代的預言家,同樣說了.句對本書而言很重要的話:“讀史使人明智。”在科學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在人類生活各個層面的今天,我們不再對我們身邊的科學表現出驚奇,我們已經對科學無動于衷,而恰恰在此時,我們需要回顧科學的歷史,因為讀史使人明智,閱讀科學的歷史將使科學時代的人們變得深思熟慮、深謀遠慮?! ?.科學史有助于理科教學  盡管直到20世紀科學史才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正式成為一門學科,科學史的研究卻-直受到不少科學家的重視。他們在向學生講授他們的專業(yè)知識時,為了增強趣味性總是愿意略微提一下這門學科的歷史。確實,.學習科學史可以增加自然科學教學的趣味性,科學史有助于理科教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科學的歷程(全二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8條)

 
 

  •      科學史對于筆者而言是一個一直以來無所顧及但始終希望系統(tǒng)了解的領域,欣聞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新版的《科學的歷程》問世,便毫不猶豫取來拜讀。
      
       吳國盛教授的此本著作,其知識的權威性系統(tǒng)性以及寫作語言的樸實平易已經無需贅言,其本身的翻印次數與發(fā)行數量就是受眾認同的一個極好的指標。此次新版的問世,距原作首度發(fā)行已有18年,此期間對于科學史史料的發(fā)掘及固有觀點的糾正,作者已經在書中予以清晰的闡明,是為對此部經典著作的補充與完善。
      
       作為一名對科學發(fā)展抱有好奇,并具有一般科學常識的讀者,作者開宗明義的論述就寄予筆者以醍醐灌頂之感。比如書中所論述的科學,“從嚴格意義上講其實并非是一種普遍的人文現象,而更多的是根源于古希臘文明的西方傳統(tǒng)。”(頁48);而古希臘豐富的科學遺產主要體現在對自然的高度對象化與數理化,以及其思維過程中嚴密的邏輯系統(tǒng)。天文、醫(yī)學、算學等學科雖然在各地區(qū)的古代文明中有所積累,雖然阿拉伯文明、中華文明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曾因對自然的認識,對具體工具的發(fā)明有過突出的貢獻。但不可否認西方的“科學”因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悠久的傳統(tǒng)已經成為當代的主流,已經成為人們認識自然、改變生活的主要力量。了解這些,為我們借鑒他者,反省自身提供了好的途徑。
      
       本書以時間為序,各卷首以提綱的形式概括了相關時期科學發(fā)展的時代特征,其中又以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yī)學等學科的代表學者為主要書寫對象,勾稽出一個個劃時代的發(fā)現與學說。我們可以看到,科學在發(fā)展過程中是如何突破一個個“錯誤的權威”,人類是如何在古老的疑惑中迎來一個個清晰的答案。宗教思想與世俗權威一度扮演著不小的阻力,保守與偏執(zhí)的思想即使在科學家群體、甚至創(chuàng)造了突破性進展的科學巨人心中亦深刻存在。我們亦可發(fā)現,早期的科學與技術的“社會地位”判若星辰,注重思辨與提倡實驗這兩項寶貴精神并非同時出現,直到近代,科學與技術才作為合力相互發(fā)展、促進,并深刻改變人們的認識空間與生活面貌??茖W的生成機制、學術環(huán)境的營造更牽扯出了不同時期地區(qū)與國家間地域、語言、政治、經濟等各方方面發(fā)展的樣貌。
      
       在獲取知識之余,還要說明一下本書的一些遺憾。固然,豐富的插圖對加深讀者的感性認識比較有利,但近現代以來單一的科學家肖像羅列似乎沒有太多的必要,反而有擠占篇幅的感覺。另一個可惜之處是并未見到本書后附的參考書目,雖然書中部分引文在頁腳下方做了注釋,作者在第二章論述科學史相關綜述中對部分科學史的著作有些許回顧,但若將這些相關資料加以整理補充附于書后,想必以后為讀者繼續(xù)深度閱讀將提供更大的便利。但瑕不掩瑜,最新版本的《科學的歷程》是讀者了解科學發(fā)展史很好的一本入門讀物。
      
  •     人類更純粹的進化史
      ——《科學的歷程》書評
      
       “五四運動”以來,科學的政治正確性自不待言,歷史敘事在中國語境中又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遺憾的是,長久以來中國缺乏帶有人類進化眼光的科學史通俗讀物。
       1995年出版后風行一時的《科學的歷程》不但彌補了這一缺憾,也迅速成為經典。雖然吳國盛教授也自謙道,“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部著作影響了一代人。
       科學史不僅是人類在思想和精神層面產生的觀念史,更應該是科學與社會互動的進化史。借今年增訂本《科學的歷程》出版之機,重讀此書,進一步體會到作者在科學思想史和科學社會史這兩個維度的努力。該書以“從自然史到文明史”開篇,至“科學史與人類未來”結尾,這種演進的視角貫穿始終。
       與科學思想史和科學社會史相對應的是一對概念是科學與科學精神。與單純談科學最大的不同在于,科學精神能深入到求知本身而不是知識的功用,這是一種更強有力的文明層面的態(tài)度??茖W精神本身能夠自我強化或曰進化,并進而推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從而獲得哲學層面的意義而不僅是知識層面的解釋。用吳國盛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哲學是科學的純粹形式”。
       在我看來,作為一位哲學家寫的科技史,《科學的歷程》在對科學精神的把握是該書所有優(yōu)點中最值得稱道的,確實將科學發(fā)展中的哲學思想源流梳理得異常清晰。甚至不僅是一部科技史,也是一本科學哲學思想史。
       比如,談及阿拉伯科技史時,書中用了一定篇幅來回顧煉金術,而其中對煉金術的哲學來源的內容就占了其中三分之一,追溯到了希臘古典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人的學說。
       又如,在以四大發(fā)明為主要內容的關于中國對世界科學的貢獻的章節(jié)中,必然無法回避中國傳統(tǒng)科學精神的缺失,所以隨之談到的所謂中國科學為何未得到發(fā)展的“李約瑟之謎”也就是成為應有之意。
       鄧小平在八十年代鮮明提出“科學是第一生產力” 反映了我們黨對科學技術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這本身就是有哲學意蘊的。如果更進一步,科學精神其實就是激發(fā)生產力的首要源泉。但長久以來國人對科學的認識過多停留在知識、技術、應用層面和實用的工程師思維上,而忽視了起更關鍵作用的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的缺失,不僅是現今許多高學歷人才“有知識無文化”狀況的底色,也是國內學界充斥拙劣模仿甚至學術不端的深層次原因。
       毋容置疑,簡單粗暴的“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和拼湊抄襲的山寨文化是科學發(fā)展的大敵。這種科學精神缺失的后果不僅嚴重影響科學活動本身的效率,也會阻礙整個民族全方位的進步,被經濟學家沃森稱之為對“對后來者的詛咒”。因為落后國家會更傾向于技術模仿,落后國家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取得非常好的發(fā)展,但是會給長期留下許多隱患,甚至長期發(fā)展可能失敗。所以已故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也憂心忡忡地警惕中國墮入“后發(fā)劣勢”的陷阱。
       從《科學的歷程》中,不難發(fā)現,科學與文明同時起源相互激蕩,并逐步社會化,直至今天成為現代社會的基石和最能展示人類進化能力的內容。
       科學精神的起源使古希臘成為人類歷史上一個重大的分水嶺,這是人類第一次形成了理性自然觀,并逐步努力把握自然界的規(guī)律與秩序。而后經過中世紀后期經院哲學和實驗科學的濫觴,在經過文藝復興、理性啟蒙的激蕩,才出現了16、17世紀近代科學的誕生和18世紀的技術革命,并在19世紀迎來了古典科學的全面發(fā)展和20世紀的高科技時代。
       沉湎于歷史上的四大發(fā)明無濟于事,繼續(xù)用行政手段集中資源選拔培養(yǎng)諾獎得主也是癡人說夢。用不著回避,在人類文明歷史中真正勝出的是發(fā)源于古希臘當今集中展現于發(fā)達國家的人類現代主流文明,而科學精神是其基礎內容、核心要素。其勝出正是因為這種科學精神有更強的進化能力,這種進化在現代社會更是加速發(fā)生,即便是普通公眾,也能從近年來的互聯網、3D打印和基因工程等飛速發(fā)展帶來的巨大沖擊中感受到這種進化的力量。
       讀史使人明智?!犊茖W的歷程》展示出來的科學既然能夠達到哲學的高度,其實也是涉及到一個人如何生活的問題。
       所以,歸根結底,對于科學的態(tài)度我覺得胡適先生說的“科學的人生觀”很有見地。他說第一拿科學做人生觀的基礎,第二拿科學的態(tài)度、精神、方法,做我們生活的態(tài)度,生活的方法。
      
  •      百科全書式的科學簡史
      
      Keywords: 百科全書;世紀;發(fā)明;圖片
      
       翻開這本厚厚的《科學的歷程》,我的眼睛立刻睜大,它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科學歷史,而且是一部簡易百科全書式的世界人類發(fā)展的進步史。看到目錄的第一感覺是這本書必須要讀。當我開始閱讀它時,猶如獲得至寶,科學,知識,文化,歷史,宗教,哲學,神話等盡收眼底,用韓啟德副委員長的話說,此書具有科學的人文價值,并且通過歷史敘事的方式,闡明科學的社會角色和人文意義,是溝通文理、科學與人文之間架設橋梁。此書適合各種年齡來讀,它可以是一本教材,也可以是一本科普類的圖書,值得收藏。我本身是學工、農科專業(yè)的,研究生畢業(yè)一年的我又一次有想回到學校做實驗的感覺。
      
       作者吳國盛教授,現任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科學的歷程》這部書分為十卷,一共有46章。書中的十卷以時間、世紀的方式記錄著從科學的開端到現代的科學歷程。每一卷中有分為獨立的小章節(jié),分別闡述著在這個時代里發(fā)生的,從各個領域,例如哲學,物理,數學,醫(yī)學,化學等,對世界貢獻最大的發(fā)明和代表的人物。書中的第三章《五千年的歷程》基本是本書的一個縮影。
      
       科學,就其本質而言,是在科技所開辟的意義世界中突現的一種高級的文明形式。它從多種技術中吸取營養(yǎng),但超過它們。它的核心是把理性作為自己基本的人文理想。幾天前,看到一位學科學哲學專業(yè)的老師,我問他還有這個專業(yè)?科學與哲學在一起?他用很簡單的話回答了我說,其實哲學和科學在最早的時期是在一起的,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才成為獨自學科,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起學習時,恩格斯負責自然科學,然后再用哲學的思考方式反復論證?,F代又開始重視研究科學哲學的關系,聽著我津津有味的,原來是這樣的。現在終于明白書中的早期的科學與哲學的相關性了。
      
       早期,從演化的時間順序必然是:宇宙---地球---生命---人類。四大古國埃及貢獻了圖形、象形文字,紙草,太陽歷,金字塔;古巴比倫文明在數學、醫(yī)學上有所突破,在天文方面創(chuàng)立了十二星座,更有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印度的宗教文化,佛教的東傳、科學技術也影響了我國,在我國中古典籍中記錄著;在我國,獨自創(chuàng)造的科學技術體系中的四大核心學科:農學,醫(yī)學,天學,算學。也是最早的養(yǎng)蠶國家。
       希臘,奠定現代文明的基礎,是科學精神的發(fā)源地。在希臘這塊土地上,產生并發(fā)展了各個領域,神話,哲學中出現了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數學領域,畢達哥拉學派主要貢獻了算術、幾何、天文學、音樂,他第一次提出了作為一個圓球的地球概念;天文中阿里斯塔克在哥白尼之前就提出了的《日心說的先驅》;醫(yī)學的大集成者蓋倫創(chuàng)立了自成體系的醫(yī)學理論。
      
       隨著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興起造成了古典文化的衰落,中世紀的世界科學主要出現在東方,唯獨只有這一卷中大量出現了阿拉伯人的科學技術和中國獨立發(fā)展的科學文明。阿拉伯人賈比爾的煉金術成為后來的化學奠定了基礎。中國的四大發(fā)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以及陶瓷,絲織,建筑三大技術對歐洲的近代科學革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整個世界近代文明和科學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中世紀后期開始中國的科學技術開始落后,而西方的文化開始復興,并且建立了大學,那時出現了包括大家熟知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隨著16,17世紀近代科學的誕生,科學開始了全面的發(fā)展,意大利文藝復興,誕生了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多位藝術家,同時期發(fā)現了新大陸。特別要提的兩個人是伽利略和牛頓。伽利略被稱為近代物理學之父,而牛頓創(chuàng)造了完整的牛頓力學體系。
      
       書中從16,17世紀開始就沒有了中國科學發(fā)展的影子,以西方的科學史開始全面的闡述,18世紀開始了英國的產業(yè)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科學開始越來越面向實用技術發(fā)展。19世紀古典科學得到全面的發(fā)展,例如電磁學,熱力學,還有達爾文的進化論。同時期,美國,法國,英國等科學強國也發(fā)生了不少的變化。
       但對我最深刻還是19世紀的微生物學的誕生,代表巴斯德。今天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巴氏殺菌奶,就是來源于這位生物學家,巴氏殺菌早期來源于巴斯德為了解決葡萄酒活啤酒的發(fā)酸問題,巴斯德通過實驗把溫度到55℃,把酒中的乳酸桿菌殺死,過幾個月封好的酒沒有變酸。我所認識的巴氏殺菌,在于我專業(yè)制作牛奶的工藝,溫度62~65℃,保持30min。人們慢慢的認識食品的營養(yǎng)問題,現在更是會選擇巴氏殺菌奶,原因在于,在這個溫度下,可以殺死牛奶中有害的微生物,卻可以保留著基本的營養(yǎng)成分,對人體提供營養(yǎng)。
      
       進入20世紀后,科學進入了高技術時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轟動了世界;美國的阿波羅計劃使人類登上了月球;電子計算機,互聯網進入人類的生活,現在是重要的交流、娛樂的方式;自DNA雙螺旋結構發(fā)現后,人類開始在分子水平開始了生命的探究。
      
       書中也對近年來的基因工程和轉基因食品有所介紹。在我學習中得知,轉基因技術可以縮短篩選基因的時間,可以培育高產、優(yōu)質、抗病毒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種,改善食品的質量。但是轉基因作物本身能演變?yōu)檗r田雜草,轉基因食品可能具有毒性。
      
       從本書的總體上來說,是一部全面的科學進步史,特別是對西方科學的闡述。書中有大量的彩色圖片,版畫,非常真實,覺得時代離我好近,最深刻的的是那張愛因斯坦年輕時的圖像,把我記憶中那個老頭的形象徹底顛覆。書的制作精致,紙質也特別好,非常值得讀的書呀!
      
  •     
       久聞《科學的歷程》大名,終于有幸得以一睹裝幀精美,印刷優(yōu)質的第三版,十分欣喜。書到之后,立刻讀了起來,即被吳先生簡潔優(yōu)美的文字所吸引,不禁揣測,吳先生當年由純理科轉為人文氣息濃厚的哲學,算是沒有辜負這樣好的文筆。
       自近代以來,西歐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來,理性、科學的大旗從此飄蕩在地球的各個角落,極大的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促使了人類社會的轉向。特別是在近代的中國,科學與民主,成為了拯救的代名詞,代表著正確、進步、先進、革命、等等,似乎誰掌握的科學,誰就就執(zhí)掌了天命??茖W,由啟蒙而來,確又面臨著成為愚民工具的境地。
       如何讓科學這把雙刃劍,完全的成為人類進步的工具,而不是讓人臣服于各種科學科學的幌子,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吳先生給出的答案是,讓科學回到人文,昨晚人文復興的產物,如何讓科學回歸人文,卻又是讓人迷糊的問題。但是,回歸歷史,從歷史中來把握科學的真義,讓盡可能多的人了解科學,了解現代科學的來龍去脈,從而更好的讓科學服務于人。閱讀吳先生的這本書,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科學的歷程》從人類文明起源的時代講起,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跡,埃及人的金字塔,兩河的天文學,中國古代的歷法,各種煉金述,希臘的哲學,數學等。以及中古時代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達。當然,全書論述的重點還是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之后至今的西方科技的發(fā)達。
  •     就好像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不是湖南科學出版社,科學的歷程似乎也不應該是科學技術的歷程,但翻閱本身之后,幾乎沒法不把這本書當成科學技術的歷程,所以我們不能不追問:何謂科學?何謂技術?
      
      想要區(qū)分科學與技術并不難,所謂理論指導實踐,科學就是理論,技術則是具體應用于實踐的工具。就科學而言,顯然未必一定是技術,科學本質上是少數哲學家(原初意義上的科學家)對自然的沉思,就沉思而言,無關乎現實的踐行,而所謂現實的踐行,也就是實踐,就今天而言,卻已然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就是說,一門科學是不是真科學,其檢驗標準在于能否服務于實踐,也就是能不能成為技術。因此,就現代人而言,科學與技術就成為密不可分的東西。如何理解這樣一種具備以實踐為唯一目的和價值的現代觀念呢?顯然,吳國盛教授這本通俗易懂的書沒有處理。
      
      問題在于,當我們不假思索接納了實踐,或者說技術是評判科學價值的唯一標準的觀念時,我們可能就偏離了原初意義上的科學,甚至,我們已經偏離了真正的科學。這是我對本書提出的問題。
      
      就這個問題的答案而言,其實超出了一般性讀者的需求,但這里我還是要給希望思考這個問題的朋友,展示一下哲學家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這里我選擇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海德格爾的看法,在海德格爾那里,他認為:"現代科學的本質是現代技術”。我們切忌望文生義,因為海德格爾對“技術”的理解,并不與我們流俗的看法相同。
      
      在一篇“海德格爾與科學哲學”的文章中,作者分析認為:在海德格爾看來,現代技術本質上不是什么機械設備之類的技術性的東西。首先,它象歷史上一切傳統(tǒng)技術一樣是作為真理的開啟方式而發(fā)揮作用的:技術不單純是工具和手段,而是展現存在者之為存在者的去蔽方式,是對物的塑造。其次,現代技術與傳統(tǒng)技術的區(qū)別就在于,它對物和存在者的展現不是一種對“物性”的“帶出”,而是“挑釁”意義上的“強使”(Heraufodern);它不是保護著物之物性的完整性,即海德格爾所謂“天地人神”的四重性,而是一種單向線性的“預置”(bestellen),使物不再是物,而成了“持存物”(Bestand);由于這種單向線性的運作,使得現代技術成了單一的去蔽方式,而遮蔽了和排除了其他的去蔽方式,結果現代技術的本質運作以“座架”(Gestell, Enframing)的方式進行,即以一種無從逃避、遮天蓋地的方式規(guī)定著現代存在的顯現方式。于是,海德格爾認為,現代技術是存在的命運,也是形而上學的最后一個極端形態(tài)。
      
      從這個角度看,海德格爾的技術概念顯然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技術概念大不一樣,海德格爾的技術顯然更接近于哲學沉思中對于真理的發(fā)現,用海德格爾的話說就是真理的綻出或者說技術就是對物的解蔽。那么海德格爾如何理解他所謂的作為沉思的技術與作為實踐工具的技術的呢?
      
      這篇文章分析認為:海德格爾的“技術”是在現象學意義上談的,不是我們通常指稱的機器、機械、工具、儀器等,這些東西他稱之為“技術的東西”。但是,“技術”是“技術的東西”得以可能、得以被理解的本質?!凹夹g”作為本質,先于“技術的東西”?!耙话銇碚f,機器的利用和機械的制造本身還不就是技術──它還只是適合于技術的一種手段,在這里技術的本質在其原材料的對象特征中被建立起來。”
      
      從這個角度看,流俗所謂的現代技術在海德格爾顯然反過頭來成為了真理得以綻放的工具,是人追求真理、理解存在的武器,我們不妨認為,就一般人而言,實踐、技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對哲學家而言,技術則有助于認識真理,因為對哲學家而言,沉思生活永遠具有高于實踐的地位,這樣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念,本身也意味著哲學與現實生活存在一種難以完全消除的張力。
      
      上面算是一段給希望深入理解科學的本質、科學與技術的區(qū)別與聯系的朋友的一些看法,未必正確,歡迎商榷。下面是對這部著作的具體看法。
      
      就一部知識性和趣味性的面向大眾的科學史而言,吳教授這本書可以說值得一讀,但可能局限于當時的寫作條件和通俗性的寫作指向,這部厚書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我們看到,這部書有很好的人名譯名對照表,以及人名索引,就當下中國西學研究而言,除了譯著能夠比較好的影印原作的索引外,幾乎很少有中國人寫的西學研究能夠整理人名索引,因為吳教授這本書這一點特別值得肯定。但問題在于,我們的西學研究雖然沒有人名索引,起碼在參考書目上已然比較規(guī)范,但吳教授這部書不但沒有參引書目,連注釋也沒有,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就這樣一部厚重的科學史著作而言,倘若沒有很好的注釋和參考書目,其規(guī)范性可能尚不如維基百科,甚至百度百科。所以倘若要繼續(xù)再版下去,勢必要認真整理注釋和參考書目,才算對得起讀者。
      
      還有兩個比較大的問題,一個是對中國科學及其技術的介紹篇幅太小,只有三章加一節(jié),占全書的十分之一都不到,這顯然明顯低估了中國科學、技術的價值和影響力;另外就是除了中國占了不到十分之的篇幅外,還有一章介紹阿拉伯科學技術,其余全書基本可以說是一部歐美科技史了,這一方面也過于不重視其他民族的科學技術,比如非洲等等,人家雖然落后,但也不能說沒有科學技術啊,還是要介紹一下,才算對得起題目吧?另一方面,對阿拉伯科學技術的影響力過于粗陋,今天的學術界已經非常清楚中國人、穆斯林是如何影響歐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的,所以,吳教授這本書在這方面比較薄弱。
      
      不過就這部書的裝幀和行文看,算是一部節(jié)奏很快、能夠開闊視野的科學技術史入門,其定位并非特別深入,可能只是要讓大家知道科學技術的重大發(fā)展,然后特別有興趣的可以去讀比較艱深的學術著作,比如吳教授的高足張卜天翻譯的一些書,所以我覺得作為休閑閱讀而言,也的確不必過于苛責這本書的一些弱點和不足,所謂開卷有益,但凡認真閱讀,我相信一點不會對這本書感到失望。
      
      一些簡單的感受,書還在持續(xù)閱讀中,有其他感想會繼續(xù)寫上去,也歡迎大家集思廣益,互通有無。
  •     這個疑問并不存在在這本書里:它講述的是與“技術”相關的那部分的“科學”史;屬于科學史,同時也是一部技術源流史。
      而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想討論:不同的人、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需要讀什么——科學史?技術史?還是科學哲學史?
      何兆武老師有一本小書《西方哲學精神》,編自給清華中文系本科生上的三次講座,序言中自謙為“簡單通俗的即興講話”;書中推薦了一些“關于西方哲學的原始材料”,稱“這些書已經是損之又損,簡到最低程度了”。近代哲學只選了三位,分別是培根、笛卡兒和帕斯卡。第一次讀到這里的時候我很驚訝,近代哲學居然撇開盧梭!換言之我很不服:我也是讀過數理化、教育程度為大學本科的人,在學生生涯中根本沒有接觸過培根,笛卡兒不就是發(fā)明了坐標系,帕斯卡是大氣壓的單位而已,居然能夠代表近代哲學?
      ——在讀完《新工具》、《方法談》和《思想錄》之后,剩下的只有羞愧了。
      沒有人能夠否認現代科學和現代科學技術來自西方,在此基礎上,有一種經過認真研究后得出的“推論”是:中國放任自流的話,或許能夠生出高度發(fā)展的科學,但絕非現代科學。簡而言之,二者間不是速度的差異、而是方向的不同。
      認識到這一點也為了了解這一點,科學哲學史就絕非需要而是必要了。科學史和技術史可以告訴我們:科學和技術是如何達到現代的高度。而科學哲學史則回答了:為什么走上現在這個方向?為什么這樣高度的發(fā)展是可能的?
      正如笛卡兒在《方法談》中所說:在學習了大量經典、得到了豐富的物質資料后,才有可能著手搭建自己的思想大廈。對于急需積攢物質資料的階段而言,一本好的科學史、技術史如《科學的歷程》是卓然有效的,而在此之后,起碼需要“簡到最低”的“原始材料”:培根、笛卡兒、帕斯卡,以及一本科學哲學史——比如懷特海的《科學與近代世界》。
      
  •      想起讀這本書,是看到一個書目的推薦,拿過來一讀才發(fā)現自己的淺薄,若在10年前我20歲時候將此書熟讀3遍,相信自己覺不是現在這個狀況,應該要博學多了。現在,身邊的人不是玩電腦,就是養(yǎng)寵物玩,真正讀書的人很少了,大家都沒有心思放在學習與思考上,雖說是被物質生活所牽絆,但更多的是心靈的一種世俗化,沒有勇氣靜下來掌握深刻的知識,進而進行思考,更別說為人類文明增添一把火燭!
       正像該書中先哲埃斯庫羅斯、歐里庇得斯等人所講,命運是冷酷無情的,驅使著悲劇事件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悲劇的本質并不是不幸,而是事物無情活動的嚴肅性??傆幸还扇诵韵驉?,自私自利,制造黑暗,人類掌握自己命運的唯一辦法就是從善如流,將黑暗擋在最邊緣角落,用科學文明、智慧、勇氣去維系與發(fā)揚善良、健康、民主。
       閱讀完 科學的歷程,我也有幾個自己的想法,當作一番心得吧。
       1.科學史要求嚴謹,本書通俗與點評共存
       寫作這么一本內容巨大,要求嚴謹,十分復雜的科學史,確實需要很多實力與智慧,對于初讀者,閱讀起來都很為難,而要寫出來則更加艱巨。很佩服吳國盛老師這么嘔心瀝血之作,很難想象他知識的嚴謹與淵博,更難得的是常有優(yōu)美的描寫句子,使得這書不顯得那么的枯燥無味。
      
       2.希臘作為科學精神的起源
       去歐洲旅游的人對希臘會有這么一個印象:沉溺于過去、迂腐。但是很難想象希臘人孕育了人類科學思想與精神文明,從哲學,到數學,到文學,它幾乎涵蓋了每個領域的啟蒙,很驚嘆希臘作為人類文明的起源的驚人創(chuàng)作力,更佩服他們意識中反抗暴君,心懷民主的情懷,他們的文明能保存下來,也說明希臘人的智慧。
      
       3.中國文明對科學的貢獻
       而做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在整本書中只有很小的篇幅,而總是被我們津津樂道的四大發(fā)明卻顯得力單勢薄,與我們五千年文化有點不相稱,估計吳國盛老師也很想湊出中國篇的科學歷史,對世界的影響如何巨大的篇幅來,無奈我們做的貢獻有限,我們是一個索取了世界科學技術眾多的民族,而對科學技術貢獻極少的一個群體。這跟我們的文化被一次次閹割,思想被奴性禁錮很深有很大關系,希望我們能發(fā)展經濟的同時,也注重發(fā)展我們的科學,我們真正的文化。
      
       4.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
       有關達爾文的進化論,我想說的觀點是,“進化”可能用演化更為貼切,生物生存下來并不是因為它比別的物種更高級,更有智慧,比人類數量巨大得多的物種大有所在,所以,不是說高級的物種就會在競爭中生存下來。很明顯,當人類遇到一次病毒侵襲,我們往往出手無策,甚至不明原因。達爾文的理論僅僅告訴我們,今天的生物狀態(tài)是歷史的演化的結果,如果人類以為自己比別的物種高級就有優(yōu)越感,就對自然發(fā)號施令,那人類就特錯大錯了。唯一能拯救人類的就是一個更智慧更理性更有勇氣的人類。
      
       5.現代發(fā)展與科學精神的關系
       吳國盛老師更大的一個亮點是對科學之憂思,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類利用好了是福音,利用壞了是災難。我們現在的生活環(huán)境里,到處是化學食品,空氣污染,水質敗壞,核彈武器,這些都是人自己做出來的災難之源,從本質講,人心是造成災難的源頭。如果人類認為自己是主人,那就請以一個善良、勇敢、知性的家長來面對大自然蕓蕓眾生吧。
      
  •     看方舟子評論,這本書基本是拼湊起來的,毫無新意。全書硬傷又太多,僅僅生物學領域,方舟子在原書的兩三頁里就找到七八個錯誤。像“蛋白質由20種氨基酸組成,而氨基酸則是由氨基和羧基聯成的肽鏈?!边@句,只要有高中生物知識,就不會寫出這樣的話,氨基酸怎么會是肽鏈?
  •     科學的進步意味著人的退步。。這本書還是非常不錯的。如果有時間可以看一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事業(yè)首先需要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大力發(fā)展科學技術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http://www.dnfdps.com我們不僅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領域奮發(fā)努力趕超世界一流水平,而且需要提高全體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     http://ncku1897.org/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62745
      
      方舟子
      
      2003.5.31.
      
      《科學的歷程》是一本科學史的普及著作,初版于1995年年底(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國盛的成名作,轟動一時,曾獲得多項全國性大獎,甚至在1999年被新華書店總店評為“新中國五十年百部名著”之一,被中國科學院等機構列入“科學家推薦的20世紀百部科普佳作”。2002年10月該書出了第二版(改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當即獲得“科學時報讀書杯”最佳科普書獎。
      
      據吳國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該書初版時吳國盛還是個“科學主義者”,而現在他已改變立場,變成了“反科學主義者”,所以在第二版增加了不少“反思”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在最后新添一章控訴“科學在帶來福音的同時,也造就了危害人類的魔鬼”(p.583)。有人因此批評這本書有一個“反科學的尾巴”。事實上,這本書還有個“偽科學的頭”,在第一章用一頁(p.34)的篇幅提出存在所謂高級史前文明的可能性(即猜測在史前曾經存在過一個已滅絕的至少和我們一樣高級的文明:“我們不知道這段時期是否真的產生了像我們一樣高級的文明,要知道,我們能有今天的文明程度,建立摩天大樓、駕飛船登上月球,也只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边@種說法在考古學界被公認為偽科學)。不過我在這里不想討論這種可以被歸為立場不同而導致的觀點之爭。我只想指出這本書存在的事實錯誤,也就是不論持何種立場的人都會承認的所謂“硬傷”。按理說,一本讀者眾多、深受好評的“名著”不該有很多硬傷,在經過修訂出第二版時更不該有。但是這本書在科學事實和歷史事實方面的錯誤卻比比皆是,說是硬傷累累也不為過。我只從與生物學歷史有關的一小部分舉出一些例子,因為我是學生物學出身,很容易識別這方面的錯誤,也比較容易讓讀者接受。
      
      我們先來看科學知識方面的錯誤。這類錯誤,有的是因為作者缺乏生物學常識造成的:
      
      “豌豆是一種自花授粉的植物,孟德爾同時進行自花授粉(即同一品種自我生殖)和人工雜交授粉(即用不同品種雜交生育)。”(p.377)“自花傳粉”即在同一朵花內完成傳粉過程,花粉傳到了同一花的雌蕊上,從字面上即可知道其意,不敢肯定的話找一本常見辭書(例如《辭?!罚┮徊橐部擅靼?,作者加注已屬畫蛇添足,卻又注錯了,也可見他其實并沒有弄明白孟德爾具體是如何做試驗的。
      
      “蛋白質由20種氨基酸組成,而氨基酸則是由氨基和羧基聯成的肽鏈。”(p.474)后一句話把做為大分子聚合物的蛋白質和做為小分子的氨基酸混為一談了。準確的說法是:氨基酸是由氨基和羧基組成的小分子,蛋白質是由氨基酸聯成的肽鏈。
      
      “1911年,俄裔美國化學家列文(1869-1940)查明核酸有兩種,一種是所謂核糖核酸(學術界俗稱RNA),另一種是所謂脫氧核糖核酸(學術界俗稱DNA)?!保╬.474)RNA和DNA分別是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縮寫,而不是“學術界俗稱”。
      
      “如今,人們已經能夠破譯許多遺傳密碼,并排出一張遺傳密碼表來?!保╬.476)事實上,全部(64個)的遺傳密碼早在1966年就已被破譯了。作者稱“許多”而不說“全部”,說明他對什么是遺傳密碼其實也不甚了然。
      
      
      這本書還有許多復雜一點的知識錯誤,例如它對抗生素的“損害性”的說法(p.547),對克隆技術的描述(p.549),對轉基因食品的“危害”的設想(p.550),就都是完全錯誤或沒有科學依據的,但是要用較長的篇幅才能澄清,在這里就不加剖析了。
      
      像這種知識性的錯誤,作者在編寫時如果能先去學一點生物學知識,或者謹慎一點,多翻翻工具書,而不要想當然,本來完全可以避免。還有的錯誤則是因為沿用了過時多年的說法。作者在第一章介紹人類的起源時,把西瓦古猿當成人科的最早成員(即人類最早的直接祖先),把“東非人”當成最早的人(p.32),就都是早已被推翻的舊說法。大約生活于1400萬年前的西瓦古猿除了體型比拉瑪古猿大,其他都相似,所以現在一般認為它是拉瑪古猿的雄性樣本。在1967年以前,拉瑪古猿曾被認為是人科的最早成員。1967年起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認為人科出現的時間要比拉瑪古猿生活的時間晚得多,大約在500-700萬年前,引起了古人類學界的一場大辯論。到1980年代,新的化石發(fā)現使這場辯論有了結果,學術界的共識是拉瑪古猿(以及西瓦古猿)是猩猩的祖先,而不是人類的祖先。至于“東非人”,現在認為是南方古猿鮑氏種,是從猿到人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旁支,而不是最早的人。作者仍然在把30多年前的舊學說當定論介紹,是很令人驚訝的,更令人驚訝的是,在這一章的注解中,作者建議讀者“此節(jié)內容可進一步參看理查德·利基的《人類的起源》,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5年版”,而《人類的起源》一書對這些爭論及其結局有詳細的介紹,這表明作者對他自己推薦的科普書籍也沒有認真看過。
      
      做為一部科學史著作,更為嚴重的是犯了歷史事實的錯誤。而《科學的歷程》在這方面的錯誤之多甚至可以說超過了科學知識方面的錯誤。例如,它對分子生物學誕生過程的介紹,幾乎全錯了:
      
      “打開這一僵化局面的是關于肺炎雙球菌的研究。這種病菌有兩種,一種有外膜,有傳染性,另一種沒有外膜,沒有傳染性。1928年,英國生物學家格里菲斯發(fā)現有一種轉化因子能使有膜病菌變?yōu)闊o膜病菌,這令他感到非常奇怪。”(p.474)這里剛好搞反了轉化實驗的結果。格里菲斯發(fā)現的是,那些被殺死的有膜病菌中含有一種轉化因子,能讓無膜病菌轉化為有膜病菌。吳國盛如果去了解一下該實驗的細節(jié),就不會犯這種錯誤。
      
      “艾弗里的工作也沒有馬上得到公認。人們甚至懷疑艾弗里提取的轉化因子并不是純粹的DNA,可能還含有蛋白質。只有德裔美國生物學家德爾布呂克(1906-1981)對此堅信不疑。不久之后,他關于噬菌體的研究強有力地支持了艾弗里的結論?!保╬.474)其實,在艾弗里于1944年證明轉化因子是DNA后,德爾布呂克恰恰是最頑固的懷疑者之一。他一直堅信蛋白質才是遺傳物質,一直到1950年代初他的同事(而非他本人)赫爾希和切斯用噬菌體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才改變了看法。
      
      “1952年,奧地利生物化學家查哥夫(1905-)通過精密的測定,發(fā)現四種堿基的含量并不相等,從而徹底動搖了束縛了人們數十年的列文模型?!保╬.475)查哥夫早在1950年就已經公布了這個發(fā)現。又,查哥夫應被稱為奧裔美國生物化學家,他已在2002年7月去世。
      
      “再就是美國的著名化學家鮑林(1901-)?!保╬.475)鮑林已于1995年去世,在初版時不列其卒年還可理解,過了七年仍把他當活人就說不過去了。該書p.582有一張“著名化學家泡林抗議核試驗”的照片,事實上這是同一個人,為何用不同的譯名?是否因為連鮑林的英文原名都不知道?是否因為不知其為同一人而保留抄錄來源的不同譯名?對這位兩次獨享諾貝爾獎、對現代化學和生物化學做出開創(chuàng)性貢獻的偉大化學家,該書對其成就只字不提,在書后附錄的“著名科學家編年表”、“人名譯名對照表”、“人名索引”中都找不到他。
      
      “1952年7月,克里克從查哥夫處得知DNA所含四種堿基含量并不相等,便提出了堿基配對的思想?!保╬.475)沃森和克里克從查哥夫研究中得知的是,雖然在不同物種中四種堿基的含量不同,但是A和T的含量總是相等,G和C的含量也相等,因此提出A和T配對,G和C配對的堿基配對思想。從“四種堿基含量并不相等”推導不出“堿基配對的思想”。
      
      光是這些簡略的介紹,就有5處史實錯誤,再加上前面已提到的兩處知識錯誤,短短的兩頁(p.474-475),就有多達7處的硬傷,全書錯誤率之高,可以想見。
      
      這本書有許多黑白插圖。這些插圖也有張冠李戴的錯誤。例如,在p.481,有一張“加拿大地質學家愛德華·威爾遜”的照片,其實是美國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的照片。那位提出板塊學說的加拿大地質學家的名字叫約翰·威爾遜(John Tuzo Wilson)。吳國盛能把兩位同姓不同名、既不同國也不同學科的科學家搞混了,讓美國的威爾遜跑到加拿大研究地質,其寫作態(tài)度之草率可想而知。
      
      要寫一本科學通史,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難者在于對各個主要學科的專業(yè)知識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要通讀各學科的史料(最好是原始史料)達到融會貫通,對重大科學史事件要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投機取巧的辦法則是根據已有的科學史著作、學術文章乃至通俗文章收集N手資料,生吞活剝,拼湊而成。《科學的歷程》就是屬于這種投機取巧的拼湊之作。這種“拼盤”如果依據的是準確、可靠、最新的資料,如果能夠有起碼的嚴謹的寫作態(tài)度、不想當然地對收集來的資料隨意增刪,也不無參考、普及價值?!犊茖W的歷程》則連這些要求也沒有達到。這樣一本基本上只是羅列史實,相當枯燥乏味(例如,它絲毫也沒有描寫出創(chuàng)立分子生物學的迂回曲折和激動人心之處),而且寫作態(tài)度非常不嚴謹,硬傷累累的拼湊之作為什么成了“科普名著”,甚至還被當成學術著作獲獎?吳國盛在第二版自序中自稱當時是“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在此書初版的1995年也許如此,八年之后仍然如此嗎?
      
      (XYS20030531)
  •     首先來說,縱覽人類發(fā)展寫一本科普的書非常不容易,尤其是涉及到近現代科學發(fā)展,科學的分支越多,發(fā)展越迅速,許多內容便更要介紹而不顯深奧,此乃科普書籍之王道??傮w來講,對于文科生來說,這本書是縱覽科學世界的一個有力助手,方舟子說它有硬傷,畢竟他是搞這個的。對于文科生來說,這些硬傷,即使方舟子講得再對,我也不一定記得住。作為一名翻譯,站在本行的立場來看,此書中存在人名、專有術語前后不一致的現象,可惜未一一標注。日后重讀,必一一記錄。還是推薦大家看一下吧。
  •     科學史涉及了人類學,社會學,哲學等各個方面。了解科學史可以幫助人更好的理解生活。閱讀這本書最好有一定的自然科學基礎,再用文科的思考方式加以歸納整理??粗茖W的殿堂一步一步被鑄就,那種精神上的愉快是武俠小說式的。除了對歷史線路的追索外,不妨也看看每一門學科的邏輯體系是如何建立的,包括科學家在實踐中走過的一些彎路。比如歐幾里得幾何學的公理、定理、推論體系,這種邏輯結構對當今的社會都有很大影響。學會把科學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精神帶入生活,這是閱讀這本書的另一大收獲。
  •     在科普作品中,這是一本能和國外科普名作相媲美的好書。
      就是可惜中國古代科學歷程沒有人來寫,寫得好。
  •      這本書是小學的時候讀的,后來初中的時候又讀了一遍,有些章節(jié)讀了好幾遍?,F在回過頭再看,覺得只是一部有趣的科學故事匯編,但是當時帶來的快樂和震撼是無法形容的。雖然今天沒有投入自然科學的行列,感情上卻總覺得那些科學家更親切,而不是我現在每天接觸的傳統(tǒng)學問的大師們。
      
  •      科哲的戰(zhàn)士們基本都看過不少關于科學史的作品.
       這本書寫的也算比較全了.
       只是吳國盛老師在2教109上課內容居然和本書所述基本一字不差,連PPT的圖片都全引此書,可見吳老師沒怎么搜集資料備課啊,哈哈.
       本書改版可能不大了/
       對熱愛科學的同學,此書確可梳理脈絡,有個基本認識.
       有希望繼續(xù)學習的可以多聯系啊
  •      這本書跟隨我已經有些年了。感覺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縱橫古今,幾乎人類歷史上較為重大的文明以及科學成就都有提及,作為一部科普著作,在這些方面還是很成功的。不過感覺這本書沒啥嚼頭的,當我第二遍再看的時候,明顯沒有第一遍的那股新鮮勁了。而且這本書還缺乏深度,對于一些科技成果沒有細致的分析。但是,我們也不能吹毛求疵,這本書作者的文筆還是挺不錯的,插圖也挺豐富的,這是很難得的。
  •     一直沒讀完,現在重新拾起,很科普的一本書,不顯山不漏水,看完之后大有裨益。尤其適合所謂的“文科生”讀
  •     認同關于科技的負面影響的那些例子。
      但是要知道科學和技術之間存在巨大的、本質性的鴻溝,在目的、行為等一些本質特征上兩者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而作為科技史專家,吳竟然沒有把科學和技術分開討論,實在不可思議
      
      但是最關鍵是這句話:
      環(huán)境問題提示,也許不只是科技正當運用的問題,而是科技本身的固有缺陷問題。
      這句話結論性的話,竟然完全沒有論證,這對本書的嚴謹性造成很大影響。
  •     寫科學類的書籍難逃吃力不討好的運。
      本書也有點兒。
      
      別難為作者了,單單這個題目就夠一壺了。不愛科學的小子該看看,我也該看看,追憶似水年華,都怎么混的,該感興趣的年代都讓荷爾蒙給耽誤了。
      現在荷爾蒙趨于正常卻又惶惶然不知所終。為所有科學精神干一杯吧。
  •     http://www.54jy.net/%BF%C6%D1%A7%B5%C4%C0%FA%B3%CC%20%A3%A8%C9%CF%A1%A2%CF%C2%B2%E1%A3%A9.pdf
  •     我認為所有學文科的同學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或者類似的科學史著作。
      
      事實上我覺得寫得最好的一本科學入門書籍是王淦昌主編的 永無止境的探索:自然科學基本問題 一書,
      
      幾年前我把這本書推薦學文學的堂妹,引發(fā)了她對于科學史的濃厚興趣,就去選了大學里的一門科學史的課,結果發(fā)現老師的講義內容完全出自這本書。。。。。。。
  •   http://www.llianfa.com
  •   吳國盛是物理系出來的。。。
  •   方舟子算個什么
  •   “方舟子說它有硬傷,畢竟他是搞這個的。對于文科生來說,這些硬傷,即使方舟子講得再對,我也不一定記得住?!?br /> 這段文字顯得很沒有底氣而且邏輯很荒謬。
    文科生就不能識別出錯誤了?理應被錯誤誤導?因為記不住,所以也就無所謂了?如果是這樣,建議你看科幻小說吧,天馬行空的誰都喜歡??催@種書的態(tài)度不應該是這樣。
  •   我的意思是弄本科學史的書不容易,不必糾結某些地方,請勿斷章取義。另外,我不太喜歡科幻,謝謝。
  •   為啥我覺得上課的內容和這本書還是有不少區(qū)別的呢?課上老師還是講了不少帶有哲學意味的思考的,而這本書呢就基本上是個科普性質的讀物。
  •   ?。?!
    我,我,
    是來學習的。。。
  •   還是你牛。不過是翻拍的PDF版,無法進行文字識別的。不過還不錯了。
  •   3Q
    好書還得多看啊
  •   怎么網頁打不開啊
  •   現在打不開了
  •   但是您可知道這本書中有不少硬傷,科普著作我覺得首要的還是對科學問題的準確把握
  •   很多科學問題不是我們所能深挖的了得
    我以為只要我們了解了大概
    知道了始末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深挖
    畢竟這不是我們的份內事
    至于準確,我想每個科學家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理解。
    我們只需要了解這門學科的范圍既是了
  •   對于一無所知的人,聊勝于無,即便有錯誤,其實科學的進步也是在不斷糾錯的過程中的~
  •   個人感覺頂多作為一本詞典查,沒什么科普意義,更多描述的只是科學事件的發(fā)生,而缺乏對科學思考的討論,至少我看不出這個時間表和世界文學的時間表有什么本質的區(qū)別
  •   對于文科學生,對于現在所有大學生,都應該讀下這本書反思下?,F代社會知識的爆炸式增長,早已經讓我們失去了對事物整體的了解。文理本無界,是現代強加上去的。
  •   我也認為所以理工學生應該讀讀正統(tǒng)的人文經典,也好不那么讓自己假文藝,真膚淺。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