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夫卡迪奧·赫恩文學的發(fā)生學研究

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牟學苑  頁數(shù):252  
Tag標簽:無  

前言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學術文庫”是近數(shù)十年來以北京大學學者為主體的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學術集成,它是這個學術群體數(shù)十年來在“比較文學”這一學科中所積累的對于這一學術的理解和從事的學術實踐,現(xiàn)在以“系列書系”的形式公刊于世?! ≈袊容^文學學術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復興以來,已經(jīng)走過了30年的路程。如果從學術層面上考察,可以說出現(xiàn)了三代主峰。以朱光潛、黃藥眠、楊周翰、李健吾、錢鐘書、季羨林、金克木、李賦寧、周玨良、陳嘉、范存仲諸先生為代表,他們是“文革”之后推動中國比較文學復興的第一代學者。以樂黛云、饒子、陳悖、錢中文諸先生為代表,他們是推進中國比較文學繁榮和發(fā)展的第二代學者。目前,在跨入21世紀之后,中國比較文學的學術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第三代學者。他們中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批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學人。在幾代主峰中間,也都存在著許多過渡性的學術橋梁。前一代主峰學者的學術與精神正是經(jīng)由這些“學術橋梁”傳達到了后一代的主峰層面上,承前啟后,把學術推向新的境界?! ”本┐髮W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的建立與發(fā)展,與中國比較文學事業(yè)發(fā)展的軌跡相一致。它的前身“北大比較文學研究中心”創(chuàng)建于1981年,由楊周翰教授領銜主其事。這正是第一代學者們致力于復興中國比較文學學術的產(chǎn)物。它被定位于北京大學,或許這正體現(xiàn)了20世紀中國新文化與新學術發(fā)展的基本脈絡。

內(nèi)容概要

  拉夫卡迪奧·赫恩(Lafcadio Hearn)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西方世界介紹日本的著名作家。他原是英國人,后加入日本國籍,取日本名為“小泉八云”。赫恩的作品及其傳播與接受涉及多重文化語境,是比較文學研究的絕佳素材。《拉夫卡迪奧·赫恩文學的發(fā)生學研究》以“比較文學發(fā)生學”為理論基礎,對赫恩文學的傳播與接受、赫恩文學發(fā)生的多元文化語境及赫恩文學本身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和分析,盡可能真實地還原了赫恩文學的“實像”,探索了赫恩文學的發(fā)生軌跡及其背后的文化邏輯,并進而引出對東西方文學、文化交流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作者簡介

  牟學苑,1977年生,山東淄博人。200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研究所,獲文學博士學位?,F(xiàn)為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東亞比較文學及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曾在《外國文學》、《大眾電影》等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十余篇。

書籍目錄

導論第一節(jié) 赫恩其人第二節(jié) 赫恩的研究史第三節(jié) 本書的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一章 赫恩的“實像”與“虛像”第一節(jié) 關于赫恩的幾個問題一、赫恩的眼睛二、“歸化”與赫恩的身份認同三、赫恩對日本文化的“狂熱”第二節(jié) 赫恩作品的基本傳播狀態(tài)第三節(jié) 赫恩作品在日本的傳播及其形象塑造一、赫恩作品在日本的傳播二、赫恩在日本的形象第四節(jié) 赫恩作品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形象塑造一、赫恩作品的漢譯二、“小泉八云”的虛像第二章 赫恩文學的發(fā)生學考察(一)——“學徒期”的文學準備第一節(jié) 赫恩的文學觀念及文學趣味第二節(jié) 戈蒂耶、洛蒂等法國作家的文學影響一、戈蒂耶美學思想的影響二、赫恩與洛蒂的“異國情調(diào)”第三節(jié) 赫恩對斯賓塞的崇拜第四節(jié) 《奇書拾零》及《中國鬼故事》的發(fā)生一、《奇書拾零》的赫恩式改編二、《中國鬼故事》及其故事來源考證三、《中國鬼故事》文本分析第三章 赫恩文學的發(fā)生學考察(二)——“日本創(chuàng)作”發(fā)生的文化語境第一節(jié) “日本創(chuàng)作”的引路人吉卜林、洛威爾一、吉卜林對赫恩的影響二、赫恩與洛威爾第二節(jié) 日本人對赫恩創(chuàng)作的“中介”作用一、導游真鍋晃二、同事西田千太郎三、隱身的“中介”——妻子小泉節(jié)四、赫恩的學生們第三節(jié) 赫恩與歐美日本學研究的關系第四節(jié) 怪談類作品的發(fā)生一、赫恩對日本民間文學的挖掘二、赫恩對日本怪談類作品的改編三、赫恩的怪談類作品背后的中國淵源第四章 赫恩“日本創(chuàng)作”的發(fā)生學意義上的文本分析第一節(jié) 赫恩筆下的日本形象一、東方的第一天二、赫恩筆下日本的“異國情調(diào)”第二節(jié) “愛日本者”的矛盾一、克己與忠義二、克己、忠義與神佛三、赫恩的思想矛盾第三節(jié) 赫恩“日本創(chuàng)作”的學術化轉(zhuǎn)型一、作為“西方哲學家”的赫恩二、赫恩在民俗學和人類學方面的創(chuàng)作第四節(jié) 《日本試解》的分析一、《日本試解》的主要思想二、《日本試解》的發(fā)生與矛盾結語參考文獻附錄一 赫恩略年譜附錄二 赫恩主要著作目錄附錄三 《拉夫卡迪奧赫恩作品集》分卷目錄附錄四 日本主要赫恩(小泉八云)研究資料目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前面兩章中,本書梳理了赫恩“日本創(chuàng)作”發(fā)生的主要文化語境,其中既包括赫恩創(chuàng)作時的生存狀態(tài)、心理形態(tài)、價值觀念等“文化氛圍”的層面,也包括赫恩在這種復雜的文化場中的“認知型態(tài)”的分析。但相對來說,像《中國鬼故事》、日本的怪談故事等改編類作品往往有較明確的原本,在幾種文本對照的情況下其文本發(fā)生的脈絡較為清晰。但赫恩“日本創(chuàng)作”中的大部是游記、隨筆之類,屬于純粹的原創(chuàng)性作品,解讀這樣的“日本創(chuàng)作”單靠考證和比較已不能完全勝任。所以本章將在比較文學發(fā)生學的意義上對赫恩的“日本創(chuàng)作”進行文本分析,結合文本周邊的特殊文化語境,探索赫恩筆下的“日本形象”、日本認識、日本觀念的發(fā)生軌跡?! 膹V義上說,赫恩的“日本創(chuàng)作”其實都可以看作是在建構一種“日本形象”。他的創(chuàng)作將西方已有的“日本形象”添補、變形、改造后再傳送回西方,制造了一種赫恩式的“日本”。但赫恩筆下的日本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集合體。在日本定居的14年中,赫恩的思想、觀點、心態(tài)都在不斷變化,創(chuàng)作形式也多種多樣,所以赫恩的“日本”并不是一個完整鮮明的整體,其中也分為多重層面?! 膭?chuàng)作心態(tài)來看,赫恩抵日后,思想上有過幾次變化。剛剛抵達日本的赫恩,其實跟普通的西方旅行者并無二致。雖然此前從書本上獲得了一些關于東方文化的粗淺知識,但真正面對這陌生的日本時,其文化的“震驚感”依然是非常強烈的。對赫恩來說,一切都充滿了新意,一切都那么迷人。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即《陌生日本之一瞥》,特別是第一卷。從這部作品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赫恩的關注點其實也就是普通西方人對“日本形象”的關注點:佛寺、神社、工藝品、鬼怪、盆踴、奇異的風俗、淳樸的人民當然赫恩也提供了一些增補和修正,但這都是在傳統(tǒng)的“日本形象”框架內(nèi)完成的。赫恩帶著西方的“日本形象”所賦予的“期待視野”前去觀察,然后又用優(yōu)美的文筆將這個形象涂抹得更加光滑。從這個意義上說,赫恩與他的前輩們——那些寫過“日本行記”的旅行家、傳教士或是“異國情調(diào)”的作家們——并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捎趯ξ鞣浆F(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失望,赫恩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精神烏托邦。隨著對日本了解的深入,赫恩開始將日本認定為自己的理想。這也就是赫恩對日本的狂熱期,所以周作人稱他為“愛日本者”。許多日本人或是中國人都是從這個意義上理解赫恩的。但赫恩所愛的只是日本的一方面,即他所說的“老日本”(old Japan)。赫恩并沒有因愛失去理智,他無奈地接受著日本的變化,看著日本由老變新,離他的理想越來越遠,加速奔向那個他所厭惡和逃離的方向。而與此同時,日本的種種負面也在他面前暴露出來,此時的赫恩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一方面對現(xiàn)實的日本充滿了失望,另一方面又不愿放棄自己費盡心力找尋到的理想。所以這個階段的赫恩越來越少寫那種熱情洋溢的游記,開始將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一些無需暴露內(nèi)心感受的記錄性的文字或是怪談類作品?! ∫粋€不能忽略的事實是:赫恩的“日本創(chuàng)作”,從動筆之初,其“隱含讀者”就是西方的讀者。所以無論是游記,還是在狂熱期寫下的“代日本立言”的闡釋性文字,赫恩的角色一直像一個導游。但隨著時間的變化,赫恩的作品開始出現(xiàn)學術化轉(zhuǎn)型,《日本試解》即為這類作品的集大成之作。出現(xiàn)這種轉(zhuǎn)變大致有幾方面的原因:一者赫恩對日本的了解越來越深入,具備了創(chuàng)作這種作品的自身條件;二者由于思想上的矛盾,希望借不動聲色的學術性作品避免表明情感立場;三者是由于接觸的許多日本學家的影響;四者則是因為在大學任教的現(xiàn)實壓力。但赫恩依據(jù)的材料往往是他人的研究成果,此外又缺乏正規(guī)的學術訓練,所以他的學術化作品往往不為日本學研究者接受,相比于《陌生日本之一瞥》、《心》等作品,影響也小得多。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拉夫卡迪奧·赫恩文學的發(fā)生學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