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詮釋學

出版時間:2009-12-2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賴賢宗  頁數(shù):224  
Tag標簽:無  

前言

  《儒家詮釋學》一書從“本體詮釋學”的角度,來重新闡明明末清初儒學(劉蕺山、李二曲)與現(xiàn)代新儒家哲學(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成中英)的體用論與心性論,追溯當代儒家哲學的問題來源,展開當代詮釋從而豐富其內(nèi)涵,期待儒家哲學可以面對當代社會與文化的多重挑戰(zhàn)?! 鹘y(tǒng)儒家的體用論、心性論如何開出當代的致用之學?在多元性的社會文化之中,道德主體如何可以開放給生命存在與生活世界的全體大用,避免落入泛道德主義的主體獨斷論之中?此中的回應之道,例如在李二曲與熊十力那里,他們從體用來討論心性,就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極大的當代活力,此一活力在成中英等人所倡導的“本體詮釋學”之中,達到一個理論與實踐上的高峰,本書就此加以解明?! ≡谝陨纤枷胫鬏S之外,本書也在新儒家心性論與體用論互相交涉的向度之中,討論朱子的心統(tǒng)性情與蕺山的心之性情的爭議,厘清新儒家哲學具有本質(zhì)意義的一個討論。又,本書探討了成中英的本體詮釋學與易學體用論,從易學體用論的反思,重新來討論熊十力到成中英的易學詮釋發(fā)展以及儒佛會通的當代課題?! ”緯也扇”倔w詮釋學的進路,嘗試使儒家的心性論在當代社會之中能夠具有真正的開放性,建構(gòu)儒學傳統(tǒng)在當代發(fā)揚光大的理論基礎。如此,不僅能夠使儒學在社會文化中具有跨界溝通意義的當代開展,同時也能克服全球化聲浪中的西方社會的文化危機和價值上的虛無主義。

內(nèi)容概要

本書采取本體詮釋學的進路,使儒家的心性論在當代社會之中能夠更具有開放性,建構(gòu)儒學傳統(tǒng)在當代握手光大的理論基礎,不僅使儒學在社會文化中具有跨界溝通意義的當代開展,同時也春服了全球化聲浪中的西方社會的文化危機和價值上的虛無主義。

作者簡介

賴賢宗,現(xiàn)任臺北大學中文系教授及中文系系主任、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創(chuàng)辦人。

書籍目錄

成中英的本體詮釋學與易學體用論  導論  第一節(jié)  成中英的“本體詮釋學”的基本意義與易經(jīng)哲學  第二節(jié)  成中英本體詮釋學的基本論題之展開與易經(jīng)哲學  第三節(jié)  當代新儒學哲學的批判反思與成中英易學的本體詮釋學  結(jié)論易學體用論的反思:論熊十力到成中英的易學詮釋發(fā)展與儒佛會通  導論  第一節(jié)  熊十力前期思想的思想突破  第二節(jié)  年之后的熊十力晚期思想之考察  第三節(jié)  跨文化觀點之中的易學本體論  第四節(jié)  從熊十力的易學體用論、牟宗三的《圓善論》到成中英易學的本體詮釋學  結(jié)論臺灣當代新儒家哲學之研究與本體詮釋  導論  第一節(jié)  戰(zhàn)后臺灣的儒家哲學的研究的思想位置與主要貢獻  第二節(jié)  論牟宗三的圓教思想的當代重構(gòu)與其對于傳統(tǒng)哲學的詮釋  第三節(jié)  走向東西哲學之會通的當代臺灣新儒家哲學:牟宗三的一心開二門的二層存有論的重檢  第四節(jié)  本體詮釋: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的前瞻與反思  結(jié)論唐君毅論儒家的精神性之本體詮釋  導論  第一節(jié)  本體詮釋與唐君毅論“精神”  第二節(jié)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論儒家的精神性  第三節(jié)  《道德自我的建立》與《西方近代理想主義之哲學精神》論儒家的精神性  第四節(jié)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的三向九境與本體詮釋  結(jié)論熊十力論性覺性寂及其體用哲學在儒佛會通上的含義  導論  第一節(jié)  由性覺與性寂之爭議,論熊十力《新唯識論》在儒佛會通一課題上之含義  第二節(jié)  性覺與性寂之爭議之重檢:論體用論作為當代新儒家與佛教的共通理據(jù)及體用論在儒佛會通上的含義  結(jié)論李二曲的體用全學之人文化成與平章儒佛  導論  第一節(jié)  李二曲學思歷程  第二節(jié)  李二曲的“體用全學”與融會陽明學與朱子學及其人文化成的新義  第三節(jié)  李二曲的體用全學與其平章儒佛之含義  結(jié)論論劉蕺山“心之性情”反對朱子“心統(tǒng)性情”的理論根據(jù)  導論  第一節(jié)  劉蕺山以“心之性情”反對朱子“心統(tǒng)性情”的理論背景之分析:蕺山慎獨說的發(fā)明與誠意說的精熟  第二節(jié)  論劉蕺山以“心之性情”反對朱子“心統(tǒng)性情”的理論根據(jù)  結(jié)論朱子論易體與心統(tǒng)性情的交涉及劉蕺山的批評之本體詮釋  導論  朱子的“心統(tǒng)性情說”與“易(體)-道(理)-神(用)”交涉的理論向度與易經(jīng)哲學的本體詮釋學  第一節(jié)  儒家心學之重檢  第二節(jié)  朱子論“心統(tǒng)性情”與“易體”的交涉  第三節(jié)  從朱子的心統(tǒng)性情到蕺山的心之性情的一個本體詮釋學的考察  結(jié)論附錄  成中英哲學思想發(fā)展與意義

章節(jié)摘錄

  要了解成中英先生所說的“本體詮釋學”,必須先了解他自己對于“本體”的意義之解釋,以及他提出“本體詮釋學”一語的理論背景。成中英先生所說的“本體詮釋學”的“本體”一語顯然是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尤其是來自于《易經(jīng)》,而非承自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存有論(Ontology,Ontologie)。成中英之所以提出“本體詮釋學”,受海德格爾(M.Heidegger)影響甚深。西方哲學的Ontology在民國初年被翻譯為“本體論”,但是,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Ontology被海德格爾批評為忽略了存有學差異,從而是遺忘了存有本身,簡言之,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存有論”是以不同的方式,將“存有”了解成“最普遍者”,例如柏拉圖的觀念、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康德的先驗主體等等,這些了解都是從存有者的角度、存有作為既已表象者(既已開顯者)的角度來掌握存有,從而忽略了存有本身是即開顯即遮蔽。海德格爾存有思想就此一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根本缺失加以補救,補救之道略而言之:1927年《存有與時間》,海德格爾嘗試以“時間性”和“實存”的角度來闡明“存有的意義”;1930年以后,海德格爾闡明“無”的重要性,脫離表象性思維來重新思考“真理”和“語言”的問題,并從“本成”的角度來重新思考“存有學差異”。成中英的“本體詮釋學”除了來自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尤其是易經(jīng)哲學)的影響之外,不可忽略海德格爾的存有思想,以及海德格爾的學生迦達默爾(H.Gadamer)所發(fā)展的“哲學詮釋學”??梢哉f,成中英的“本體詮釋學”是一種中國哲學的“哲學詮釋學”,進行中國哲學的當代詮釋,闡明中國哲學的本體理解,其目的在推動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化與世界化,也借此超越海德格爾所批評的西方哲學“存有遺忘”的問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儒家詮釋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作者文風嚴謹,真是我寫論文的優(yōu)秀參考書!
  •   很不錯的書,結(jié)合作者對新儒家和明儒的研究,做出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解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