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倩 頁數:320
前言
儒學作為“顯學”,維持“獨尊”,在中國幾乎綿延于除上古外的整個古代。一部中國古代教育史,主體就是儒家經典的教育。在這個背景下可以說:“不通經,則無以教;不通經學,則無以論教。”二十多年前,我在考慮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寫作方向時,就把目光集中到儒家經學教育研究上。我的導師毛禮銳教授指出,研究經學教育,必須有足夠深厚的經學造詣。當時我還年輕氣盛,頗有啃一下這塊硬骨頭的志向,但在對儒家經典和經學著述涉獵一番后,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根基和精力都有限,于是將研究調整到獨尊儒術對教育的作用和影響方面。雖然力不能及,但我對儒家經學教育的研究還是懷著難以割舍的情結,它的確是中國教育史這一學科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領域,而專經層面的研究又是經學教育研究的基礎。在這當中,《詩經》不僅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流傳久遠,膾炙人口,而且作為教學文本,它也有著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因此,“《詩》教”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典型性。我?guī)У膬蓚€博士生,張蕊在前,從教本的角度對《詩經》進行了研究;王倩繼后,又集中研究了朱熹的“《詩》教”思想,并均付梓,實為幸事?! 啊对姟方獭钡拈_展可上溯到西周以前,由孔子奠定了“《詩》教”作為古代經典教學的學科基礎。此后的兩漢、宋明和清代,是“《詩》教”發(fā)展的繁榮時期?,F代教育史學科建立以來,依據新的史學理論和教育理論體系,對經學教育進行了一些整體性的研究,并涉及“《詩》教”的一些基本問題,如“《詩》教”的起源、發(fā)展、特點等。但就目前來看,對“《詩》教”歷史進行系統(tǒng)考察探索其發(fā)展歷程和規(guī)律的研究尚待深入。
內容概要
本書以儒家“《詩》教”史為背景,從教育史的角度,對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的“《詩》教”思想進行研究。首先,梳理了朱熹的《詩經》研究與《詩經》傳授的關系,對朱熹既集前代大成,又進一步開拓創(chuàng)新的特點作了深入發(fā)掘,并展示了宋代“疑經辨古”思潮的風貌,以及宋儒集成創(chuàng)新的精神;其次,對代表朱熹“《詩》教”思想的《詩集傳》,從經學教材的角度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對朱熹“《詩》教”的價值取向和方法論進行深入探討。這不僅是對朱熹教育思想研究的拓展,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經學教育研究的深化,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這方面的學術空白。同時,也幫助人們具體、深入地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學教育的發(fā)展歷程,給予今天的教育探索以啟示。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導言 一 “《詩》教”內涵流變 二 “《詩》教”研究概述第一章 朱熹“《詩》教”觀的形成與發(fā)展 第一節(jié) 積淀期 一 思想文化背景 二 確立成圣追求 三 文學觀念轉變 第二節(jié) 矛盾期 一 思想認識的飛躍 二 與呂祖謙的切磋 三 自家體會出的矛盾 第三節(jié) 創(chuàng)新期 一 對歐陽修“求詩本義”思想的借鑒 二 從《詩集解》到《詩集傳》 三 不用束景南分期的理由第二章 朱熹“《詩》教”觀的思想基礎 第一節(jié) 儒家“《詩》教”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 經學教育的演進 二 儒家“《詩》教”觀的基本架構 三 先秦至唐代《詩經》教本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朱熹“《詩》教”觀的思想基礎 一 誦詩者必達于政的教育目的觀 二 “道心”御“人心”的教化理路 三 “《詩》本性情”的“《詩》教”動力 四 經學教育的研究經驗第三章 朱熹“《詩》教”觀的基本內容 第一節(jié) “《詩》教”旨趣 一 朱熹“正性情”的“《詩》教”旨趣 二 相關觀點辨析 第二節(jié) 《詩集傳》作為“《詩》教”教材的基本特征 一 “以詩說《詩》”的解詩原則 二 “章句”與“義理”相統(tǒng)一的體例特征 第三節(jié) “《詩》教”方法論 一 從“讀書法”到讀《詩》法 二 以“涵泳”為中心的讀《詩》法 三 治學與教學相統(tǒng)第四章 朱熹“《詩》教”思想在元明清三朝的影響 第一節(jié) 理學教育在元、明、清三朝的演變 一 元代:少數民族對先進文化進行選擇的結果 二 明代:大一統(tǒng)的政治需要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要求 三 清代:漢化與統(tǒng)一思想相遇合的必然 第二節(jié) 《詩集傳》的命運沉浮 一 自問世至元代列為法定科舉教科書——初入佳境 二 自元至明前期——一本獨尊 三 自明代中、后期至清初——沉浮跌宕結語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詩序》中的這些問題,在朱熹看來,主要是由于在解詩方法上固執(zhí)美刺造成的,所以他進一步駁斥了漢儒以美刺說《詩》的方法論:“大率古人作詩,與今人作詩一般,其間亦自有感物道情,吟詠情性,幾時盡是譏刺他人?”“《詩小序》全不可信。如何定知是美刺那人?詩人亦有意思偶然而作者。” 但是朱熹并未完全拋棄《詩序》,他對其中與自己的“《詩》教”原則不抵觸的內容,確實是慨然而取之。據莫礪鋒教授統(tǒng)計,“《詩集傳》采取《小序》說的詩篇約占《詩經》總數的四分之一強”?! ∮绕錆h代以來的章句訓詁,朱熹十分重視,《四庫全書總目》說他“至于詩中訓詁,用毛、鄭者居多”,是就《詩集傳》對毛傳、鄭箋以及孔疏的繼承而言的;據當代學者考察,《詩集傳》“有很多地方的字句訓詁全部采取毛、鄭之說”,盡管在此基礎上得出的對詩義的理解迥然不同;遇到毛、鄭歧義,《詩集傳》就擇善而從。只是當傳、箋有明顯的錯誤或者是缺乏依據時,《詩集傳》才加以修正或摒棄不用?! ∠啾戎拢瑓巫嬷t之所以被人們認為是尊《序》的,主要是他不但不曾像朱熹那樣旗幟鮮明地反《序》,而且在《呂氏家塾讀詩記》中給予了《詩序》以重要的地位。
編輯推薦
在本書中,作者首先梳理了由先秦到宋代儒家“《詩》教”的發(fā)展歷史,從而將朱熹的“《詩》教”思想放到一個大的專業(yè)背景中加以研究?! ”緯鴱慕滩牡慕嵌龋瑢⒅祆涞摹对娂瘋鳌放c《毛詩》、歐陽修的《詩本義》、王安石的《詩經新義》等代表性的《詩》教教本作了深入的比較,以凸顯其特征。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