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施仲謀,杜若鴻,潘健,鄔翠文 編著 頁數(shù):28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魂,是每個民族成員的精神之根;不論意識到還是沒意識到,也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人人都時時生活在本民族的文化環(huán)境中;即使長期生活于他國,文化之魂和根也還是要時時伴隨著自己。文化就是這樣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這些,是全世界各個學科學者們的共識?! 〉牵⒉皇鞘澜缟系拿總€人都意識到了這些,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優(yōu)點和不足,往往只能舉出具體事例而說不出所以然。這是因為文化常常無形(例如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看不見,摸不到,只能用心去領會、思考;即使是有形的文化(例如繪畫、建筑等藝術形態(tài)),其中所包涵的思想感情往往也是語言所難以表達的。同時,也不是每個人都思考過“什么是文化”、“文化內部怎樣分類”、“不同文化之間是怎樣沖突而又相互吸收的”等問題,即使是歷史學家、哲學家,也是見仁見智,從沒有得出過一致的結論。這是因為文化太復雜了,永遠變動不居;也是因為每位學者研究時使用的方法、切人的角度、本人的文化背景千差萬別?! ∥幕闹R總要普及,以使更多的人成為文化的“自覺者”;對于不大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人,包括當代的青少年,還需要多多介紹本民族固有文化的種種形態(tài)和其中所蘊藏著的寶貴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在崛起的過程中,更不能等到學者們研究清楚了再行動,也不能只介紹文化的一些形態(tài)而不引導人們深思它是如何滲透著民族魂、怎樣不停演變的,其中哪些值得我們保存、弘揚,哪些已經不適應今天的社會。
作者簡介
施仲謀,香港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已出版之著作有《語言教學與研究》、《廣州音北京音對應手冊》、《日本語廣東語辭典》、《延壽與禪宗》、《詩演紅樓》、《普通話教學理論與實踐》、《中國內地、臺灣、香港、澳門語文能力測試與比較》、《朗誦的技巧與訓練》、《中華文化承傳》及《中華文化擷英》等十多種。為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常務理事,并曾任香港中文教育學會會長等職務。
杜若鴻,香港大學中華文化研究計劃副研究總監(jiān),已出版之著作有《中華文化承傳》、《柳永及其詞之論衡》、《香港作家作品研究》及“西湖三部曲”:包括詩歌《若鴻的詩》、攝影《西湖之夢》及小說《夢斷西湖》。兼任香港新詩學會會長,香港作家聯(lián)會學術部副主任及世界華文文學聯(lián)會副秘書長。
潘健,1967年出生,祖籍廣東四會。為北京大學文學碩士,研究課題以中國古代文化為主。曾任香港專業(yè)教育學院中文科講師。編纂書刊有《中華文化通訊》、《香港學生看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擷英》等。
鄔翠文,1978年出生,廣東龍川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學士、文學碩士?,F(xiàn)任職于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漢語中心,負責“中華文化教學研究及實驗計劃”編撰工作。
書籍目錄
專題一 政治與發(fā)展 一 儒家政治觀念的淵源 二 "內圣外王"的德政觀念 三 道德與強權的相互表里 四 古代的天道觀 五 國君的家天下意識 六 民本思想的真諦 七 無為而治的理念及效應 八 托古思想的慣性作用 九 禪讓與世襲的繼承法 十 君臣關系的演化 十一 相權的削弱 十二 宦官的竊權擅政 十三 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十四 君主政權的自我監(jiān)督 十五 重農抑商的政治含義 十六 重刑法輕民法的現(xiàn)象 十七 禮教與法律的沖突 十八 禮教和法律的融合 十九 首都的確立與轉移 二十 中華民族的摶成專題二 經濟與生活 一 地理環(huán)境對經濟模式的制約 二 儒家的富民思想 三 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壟斷 四 從活躍到沉寂的經濟管理思想 五 司馬遷的經濟理念 六 義利之辨 七 講求精耕細作的農業(yè)技術 八 脆弱的小農經濟 九 古代人口發(fā)展的趨勢 十 經濟重心由北向南的轉移 十一 古代貨幣的沿革 十二 土地與賦稅制度的演化 十三 土地兼并現(xiàn)象 十四 賈而好儒的徽商 十五 官營手工業(yè)的局限 十六 官賈對私營商業(yè)的制約 十七 商品市場的發(fā)展 十八 對外貿易的張揚斂抑 十九 海外華僑的流布 二十 古代經濟思想的現(xiàn)代作用專題三 文學與人生 一 從《詩經》看周人的農耕生活 二 賦《詩》言志的雅趣 三 從古詩看婚姻風俗 四 《楚辭》的神話世界 五 屈原辭賦中的芳草美人意象 六 漢賦反映的恢宏時代 七 《古詩十九首》的短語長情 八 曹氏父子與建安風骨 九 文學的自覺時代 十 盛唐詩人的文化品格 十一 唐代邊塞詩風貌 十二 古文運動之匡正文風 十三 宋代詞人的生命意識 十四 宋代節(jié)序詞的人文涵蘊 十五 元散曲的隱逸思想 十六 元代包公戲的寄托 十七 晚明文學之獨抒性靈 十八 明清小說的果報觀 十九 清代諷刺小說之針砭時弊 二十 古代小說和戲曲的大團圓現(xiàn)象 二十一 "五四"時期的文學革命思潮 二十二 魯迅文學的時代精神專題四 藝術與審美 一 獨樹一幟的漢字書法 二 "顏筋""柳骨" 三 文人畫的寫意寄情 四 松竹梅有本性 五 雅俗共賞的戲曲藝術: 六 鳳簫聲動,風情萬種 七 古琴清聲,意深韻長 八 詞的音樂美 九 迷人景觀蘇州橋 十 石窟藝術寶庫 十一 諍隋畫意說園林 十二 自成一統(tǒng)四合院 十三 雕梁畫棟帝王家 十四 縮龍成寸說盆景 十五 印刻的審美意趣 十六 加冠佩玉,禮隆其中 十七 中國音樂的教化功能 十八 牌坊建筑的倫理色彩 十九 鐘鼎藝術,燦古爍今 二十 儒道審美,異趣共融附錄一:高中中國語文科中華文化學習大綱附錄二:主要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尚書》的不少篇章都記載了周公崇尚德政、慎用刑罰的政治主張。而周公所說的德政主要包含了勤政、惠民、裕民和任賢幾方面。勤政就是要求君主嚴于律己,勤于政事,力戒荒淫?!渡袝o逸》勸戒君主不可貪圖逸樂,要知道農事的艱難,體恤人民的疾苦,才能治理好天下?;菝窬褪且櫦叭嗣竦男枰瑢λ麄兪┮远骰?。而惠民最好的做法就是愛惜人力和物資,善用人民的徭役賦稅,不作無度的享樂。裕民就是要寬厚待民。周公認為,民怨的根由在官不在民;君主應該以溫良的態(tài)度對待民怨,并檢討行政的得失,更要承認施政的錯誤。任賢就是要求君主重視官吏的選拔和任用?!渡袝ち⒄泛芗械卣故玖酥芄娜钨t思想。他認為要以政績的優(yōu)劣去考察治事人員,而以民意的向背去評核理民官,并以法理的可否去褒貶執(zhí)法者?! ≡谏饔眯塘P方面,周公首先提到“刑當其罪”,就是要求運用刑罰適中,不可偏頗。其次,量刑時要注意罪行的具體情況,因時制宜。如果是故意犯罪,或是慣犯的話,罪雖小也應重罰;要是無心之失,或是初犯,罪雖大也可從輕發(fā)落。再者,斷案必須慎重。在聽訟的過程中,一定要詳細審察供詞和案情,經過反復思考才作判斷。此外,獄訟的事務應由專職的官員去掌管,君主不應妄加干預,以保障司法的獨立和公正。還有,周公認為刑罰的目的,不純粹是為了懲罰罪犯,而在于勸民為善,防止犯罪。君主應把人民的罪行看做自身的疾病,細心加以治理和調養(yǎng),以這種態(tài)度去運用刑罰,就能起到勸善止惡的作用。 ……
編輯推薦
政治與發(fā)展 經濟與生活 文學與人生 藝術與審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