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關(guān)子尹 頁數(shù):409
Tag標簽:無
前言
關(guān)子尹學棣將近年發(fā)表的論文多篇,與一篇新作匯集成書,而以“語默無?!睘轭},又以“尋找定向中的哲學反思”為副題。這是子尹繼《從哲學的觀點看》一書出版后的另一本中文作品論集。集中共收論文17篇,再加上一篇“前言”;全書約長400頁,可說是一本巨著。 子尹已編成另一本講論海德格爾哲學思想的論集,年底即可問世。就本論集而言,論題則甚為廣泛;其中包括由現(xiàn)象學角度看宗教性的論述,由認知科學及神經(jīng)科學角度對大腦功能的探索,更涉及語言系統(tǒng)與悲劇情懷等專題的探究。尤其最近寫成的中國古文字研究的專文,從字源學觀點,運用甲骨金文資料以展示中國古代思想中對所謂“哲”字的理解,更屬開辟一個新向度的嘗試。將這些論文收為一書,似乎這本論集很不容易歸類。難怪子尹在“前言”中,便以“雜家”自嘲了?! ∪欢@只是從表面上看時,一般人可能有的感想。往深一層看,則這本論集的中心旨趣,實在非常明顯。這個中心旨趣即在副標題中透顯出來;那就是“尋找”哲學思維的“定向”,加一“中”字,正表示作者這種自覺努力正在不息不怠地進行。千萬法門,無不可用,亦不須拘守。 說到“定向”,若指具體的哲學研究而言,似乎不應(yīng)有絕對意義的定向,但就歷史階段而言,在文化世界生成變化的浩浩大流中。
內(nèi)容概要
語默源出于《周易·系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弊髡哒J為哲學的智慧,就是教人盡心盡性的去生,然后又無牽無掛的去死,以便由動而復歸于靜。吾人生于世上,在種種責任與角色的要求下,總不能恒靜而無語,不過言說無論如何精彩,言說者卻又不能不知道所有言說都有其限制,一若一切生都不能逾越死,動都要歸于靜!因此“語默無常”道盡了生死之間的道,我們在看重語言力量的同時,也需為緘默留有余地。 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十年來較有學術(shù)分量的論文,以文字學的研究為中心,進而論及哲學本身及哲學史問題。全書語言流暢,充滿生活的親切感,可讀性強。
作者簡介
關(guān)子尹,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前哲學系主任。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德國哲學、現(xiàn)象學、語言哲學、人文電算等。主要著作有《從哲學的觀點看》、《海德格的詮釋現(xiàn)象學與同一性思維》、《系統(tǒng)視野與宇宙人生》、《教我心醉—教我心碎》等,譯著有《人文科學的邏輯》(卡西爾著)、《論康德與黑格爾》(理查德·克隆納著),發(fā)表英文、德文、中文學術(shù)論文百余篇。
書籍目錄
序言 (勞思光) 繁體版前言 簡體版前言 尋找定向中的哲學 一 從大克鼎和史墻盤中的“哲”字看哲學(2007) 1.“哲學”一詞的由來 2.“哲”或“愆”字的字形和字義的一般省察 3.從金文中的“哲”字的形構(gòu)看“哲”的深層意義 4.“哲”與“德”的關(guān)系 5.結(jié)語:“哲學”概念的重審——從哲學問題到哲學疑難 附 [從大克鼎和史墻盤中的“哲”字看哲學]后記 1.“折”乃哲學之所以稱為“智慧”的基礎(chǔ) 2.大克鼎和史墻盤“哲”字的部件分析 3.“哲”字于上古是否曾有動詞性格的問題 4.對方家異議的一些回應(yīng) 5.哲學與文字學 二 千載傳慧業(yè),哲學旦復旦(2007) 三 論哲學的“洗煉”問題(2003) 系統(tǒng)視野及其啟示 四 宇宙、世界與世界觀(1998) 1.何謂宇宙?何謂世界? 2.Kosmos與“秩序”觀念 3.“世界”與“界域”理論 4.從“世界”到“世界觀” 五 系統(tǒng)問題的宏觀省察(1998) 1.從字源上看“系統(tǒng)” 2.從哲學角度看“系統(tǒng)”這觀念 3.知識系統(tǒng)與現(xiàn)實系統(tǒng) 4.封閉系統(tǒng)與開放系統(tǒng) 5.一般系統(tǒng)論、系統(tǒng)哲學與復雜性理論 6.人文社會科學的當代思潮 六 從《周易》看變化(1999) 1.緒論 2.《周易》作為一符號系統(tǒng) 3.《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 4.今本《周易》反映了哪些生命智慧 5.“艱貞”與“憂患”意識 6.從“象數(shù)”到“義理” 7.孔子晚而好《易》 8.“易為君子謀”與“義命分立” 9.《周易》與現(xiàn)代世界 七 大腦左右功能的異同與離合(1999) 1.從一個實驗說起 2.大腦解剖 3.大腦語區(qū)的發(fā)現(xiàn) 4.大腦測試與經(jīng)驗素材 5.大腦左右半球于功能上的主要分別 6.大腦左右功能異別的理論反省:“不對稱性”、“偏側(cè)性”和“主次區(qū)分” 7.大腦左右的“分工”、“互補”、“協(xié)作”和“整合” 8.整合理念下的大腦測試 9.大腦左右功能的分工與整合對現(xiàn)代人生活的一些啟示 10.結(jié)語 語言、文化、漢語的反思 八 語言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功能與成長(1999) 1.語言作為一系統(tǒng) 2.語言系統(tǒng)及其結(jié)構(gòu) 3.語言系統(tǒng)的“分節(jié)勾連”現(xiàn)象 4.語言系統(tǒng)的功能 5.語言系統(tǒng)的三個次系統(tǒng) 6.語言是封閉系統(tǒng)還是開放系統(tǒng)? 7.語言系統(tǒng)的變化與成長 九 萊布尼茲與現(xiàn)代德語之滄桑(2005)——兼論“語文作育”與民族語言命運問題 1.引言——從兩則故事說起 2.萊布尼茲論“語文作育”與“德語思維社會” 3.萊布尼茲論德語的長短 4.就德語的兩項“欠缺”與萊布尼茲商榷 5.18世紀以后德語長足的進步 6.從萊布尼茲的“勸誡”到今日德語面對的挑戰(zhàn) 7.代結(jié)語:從“語文作育”的觀點看今日漢語面對的挑戰(zhàn) 十 別在語言迷宮里迷路(2006)——語文規(guī)劃與語文作育的再議 1.語言現(xiàn)實是問題的所在 2.追求語文卓越,應(yīng)以母語為先 3.香港語文政策的反省 4.語文作育——中大的先機 5.哲學系應(yīng)扮演的角色 6.回顧與前瞻 十一 寓抽象于具體(2007)——論漢語古文字中的哲學工夫 1.前言:“言語的文字”與“思想的文字” 2.“隸變”與古文字部件的混淆 3.從字例看漢語古文字中的意義世界 4.從六書理論看漢字抽象觀念的建構(gòu)——兼論“文字類比”原則 5.總結(jié):“漢字乃漢語的一個實質(zhì)的成分” 十二 母語教育迷思下的“理”與“勢”(2008) 1.先講“理” 2.再言“勢” 3.后記 西方哲學史的另類反思 十三 卡西爾與人文科學的邏輯(2003) 1.卡西爾及其時代 2.“人文科學”的理念 3.《人文科學的邏輯》大旨 十四 西方哲學史撰作中的分期與標名問題(2004—2005) 1.引論:康德與黑格爾——對哲學史的兩種看法 2.通論:哲學史的撰作與哲學史家的角色 3.分論:西方哲學史撰作中的各種分期與標名 4.結(jié)論:實質(zhì)和虛靈之間 生命中的語默 十五 意向性與宗教感(2001)——從現(xiàn)象學的觀點看宗教問題 1.引言:宗教作為一種現(xiàn)象 2.孔漢思的四種立場和兩項判準 3.現(xiàn)象學與宗教討論 4.神作為一意向?qū)ο? 5.“宗教”作為“意向聯(lián)系” 6.“宗教感”作為一種純粹意向 7.“宗教感”作為宗教內(nèi)、宗教間和宗教外的溝通底線 8.總結(jié) 十六 說悲劇情懷(1997—1998)——情感的先驗性與哲學的悲劇性 十七 希望概念的哲學反省(2002) 十八 風雨人生(1999)——散論生命的意義 1.開放的系統(tǒng) 2.混沌與人生 3.“慎獨”(solitude) 4.曼荼羅(mandala) 5.置諸死地而后生 6.悲劇意識 人名索引
章節(jié)摘錄
此中,我們一方面可考慮設(shè)計一些右腦教材或課程以作平衡,而另一方面也應(yīng)該就原有的課程進行反省。就歷史和地理這兩個傳統(tǒng)的學科而言,它們雖不至于是成為最受輕視的術(shù)科,但卻存在著一些根本的問題。就本質(zhì)而言,歷史的學習,本應(yīng)促使學生把一己的關(guān)懷循時間的向度向人類(特別是自己的國族)的既往經(jīng)驗去開展。歷史的學習,最可貴的是能讓學生認識自己于“歷史洪流”中所處的地位,并因此而學會承擔歷史留給自己的責任。地理的學習,則循空間的向度拓展吾人的視野,使吾人學會從不同的觀點看事情,并從比較中認識自己生活空間的長處和短處。德國哲學家康德便常表示一生最愛講授的課程是地理學。而歷史和地理二者雖分別強調(diào)時間和空間,但彼此之間其實關(guān)系最為密切。中國向來史地一家,其實并非無因??偟亩裕捎谑返貎煽粕婕暗氖侨祟愑跁r間和空間向度的活動,如果處理得宜,其實最能刺激學生的右腦思維。但如果處理不當,歷史和地理卻往往淪為只求背誦的“另類”語文課,于徒增學生學習壓力之余,根本不能把學科的潛在意義開發(fā)出來。當然,歷史和地理教育雖有濃厚的右腦相關(guān)性,但同時卻又絕不能不用左腦。撇開語文媒介的需要外,我們還應(yīng)以左腦對感知到的史地處境進行比較分析和多元反省?;蚪韫盆b今,或以他山之石,攻己之錯,如此上下求索,研讀史地的效益,方能盡顯。很可惜的是,教育界往往昧于這一關(guān)鍵,以香港的中學為例,學界對史地這兩門學科非但沒有投放特別的資源,而且在學制改革的過程中,史地往往成為壓縮與精簡的對象,這一發(fā)展是令人憂心的?! ?shù)學工作很大程度上要用左腦,是無可置疑的。而事實上,時下的數(shù)學教育,亦只以訓練左腦的推理運算為主。然而,在左右腦協(xié)同運作理念的誘導下,愈來愈多的教育學家已認識到,教育整體而言是要左右平衡的,一門學科即使本質(zhì)上“左腦導向”一如數(shù)學,亦不應(yīng)該只集中于訓練左腦。這個問題可從幾個層面談?wù)摗?/pre>編輯推薦
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吨芤紫缔o上》 哲學活動從關(guān)懷開始,最終難免于悲情?! ∠M静淮嬖谟谧匀?,而只系乎人心?! ∪松羁少F的是其“可能性”,但最令人敬畏乃至怖栗的,亦是“可能性”。 作為一門學問,哲學固早已立于學府,但更重要地,哲學是吾人于塵世之上,活于處境之中,疑于種種困惑,和面對種種問題時,起于一旦和難以抑止的一些思慮活動。這一意義的哲學并不為學院所專有,而乃人際所能共享;并不限于典籍理論,而存乎吾人之一心。這一意義的哲學,是吾人在生活處境里從疑惑中尋求解惑的過程。如果不能這樣為哲學尋根,并予之以安立,哲學很有機會淪為紙上談兵式的概念游戲。 語文規(guī)劃和語文作育是一個社會或國家最重要的事務(wù),前者涉及政府的語文政策如何厘定的問題;后者則關(guān)乎一語言群體所有成員對其語言所需共同承擔的培育責任。今日中國大學為求國際化而強調(diào)英語,從策略上看雖屬正確,但絕不宜“過火”,更決不可爭相追效。否則,輕則可令今日過分激進的一些高等院校將來進退失據(jù),重則可令漢語本來光明的未來蒙上陰影。 “語默”一詞出自《周易·系辭上》,它包含了人生的起居作止、行藏動靜、趨避取含等。作為生存于天地之間、徘徊于生死之際的人,對于身邊的人情物理做出的回應(yīng)即可概括為“語默”。人世間“語默”本無二致,“語”可視之為我們?nèi)障栆虬l(fā)于有感而產(chǎn)生的理論沖動,而“默”則幾近于哲學對自身理論限制的認識這種智慧。以“無?!眮硇稳菡軐W,并不在于標榜哲學性格的乖張,而是為了說明哲學正是人們于種種游移不定的處境中找到“定向”的憑借?! ∪松谑?,無論得失成敗,總得嘗試尋找某些定向,否則我們于手足無措之余,更無法談?wù)撋饬x之所在?!墩Z默無常:尋找定向中的哲學反思》正是作者就不同問題展開哲學探索的一些嘗試。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