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讓人成為人

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楊自伍 編譯  頁數(shù):45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為近世以來西方重要思想家的教育論集,精選十八位大家的文墨,上起德國教育學開山祖師康德,下訖美國近代文化批評家賴許。本書選文均為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引起強烈共鳴或激烈爭議的文章,對于讀者反思當下的教育現(xiàn)狀、健全未來的教育宗旨,足為鏡鑒。    本書選文以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guān)系為主線,旁及文化、宗教與教育的繁復關(guān)系。諸家力陳,健全完善之教育,當以培養(yǎng)文理兼習、德修業(yè)精的完備之人為宗旨。    本書所選各家,或為哲人,或為文豪,或為科學家,或為文理兼通的大師。文章皆為時而著,有感而發(fā);針砭時弊,振聾發(fā)聵。人文精神,道德情懷,皆可稱深極骨髓。全書視野開闊,視角獨特,思想深邃,文采斐然。

作者簡介

楊自伍,著名翻譯家。主要譯著有雷納·韋勒克《近代文學批評史》(八卷)、艾·阿·理查茲《文學批評原理》、《英國散文名篇砍賞》、《英國經(jīng)典散文》、《英國文化選本》(上、下冊)、《美國文化選本》(上、下冊)、《英語誦讀菁華》(五冊)。

書籍目錄

序言前言論教育大學的理念文化文學與科學科學與文化教育中的宗旨自然研究與社會研究: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教育的宗旨古典作品在教育中的地位時代的學術(shù)特征科學與“文化”的分家教育與紀律科學與倫理學宗教為文明做出了有用的貢獻嗎?宗教與科學科學與宗教宗教與科學:不可調(diào)和嗎?論人類知識教育的宗旨兩種文化?查·珀·斯諾的意義當代教育舞臺:挑戰(zhàn)與機遇當代教育的危機現(xiàn)代科學與古代智慧人類尊嚴與21世紀兩種文化利維斯-斯諾之爭正規(guī)教育與新式文盲譯名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倘若旁觀他人行止,便可從中檢驗其信念,那么我們以下的說法則言之成理,那就是——文字的領域和無可估量的裨益,在于記載真理,具有令人心向往之的權(quán)威性,成為教師手不釋卷的工具;然則,知識門類繁多,而且縱橫交錯,在任何一門知識學科里,倘若我們希望精益求精,左右逢源,我們就應該咨訪健在之士,傾聽談霏玉屑。個中原委,我無意探究明白,而且我可能言談的內(nèi)容,與面面俱到的分析尚存差距,我有自知之明;——或許我們可以不揣淺陋,大凡書籍,其中有大量細節(jié)的問題,都經(jīng)不起推究,因為在任何拓展的論題上,都有可能提出無數(shù)的問題,也無法切中要害,因為每位讀者都接二連三地痛切感受到疑難重重?;蛘咴倜懊烈痪?,凡是書籍,在傳達論題的特殊神理和微妙特色方面,都談不上伴隨著心有靈犀的那種一點即通和胸有成竹,那是通過眼神,表情,語氣,風范,隨時隨地,盡有可觀,三言兩語,脫口而出,還有熟悉的交談之中不經(jīng)意的拐彎抹角。不過我噦唆了半天,涉及的僅為主要論題的一個附帶部分。來龍去脈,姑且不論,事實畢竟無可否認。任何學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戶,通過書本學而知之;可是細節(jié),色彩,口吻,氛圍,生氣,使得一門學科融人我們血脈的那股生機,凡此種種,要從師長那里把捉,因為學科已經(jīng)在他們身上獲得了生命。大家應該效法攻讀法語或德語的學子,他們并不滿足于自己的文法知識,遂游學巴黎,或德累斯頓:后起的藝術(shù)家,渴望拜謁佛羅倫薩和羅馬的偉大泰斗,諸位應該奉為楷模。在發(fā)現(xiàn)某種學術(shù)上法蓋爾式照相法①之前,它取消了思維的過程,真理的形式,輪廓,面貌,猶如那個光學儀器,一覽無遺,再現(xiàn)了觸摸可知的實體,我們應該就教于充滿智慧的師長,這樣智慧才能學而知之,我們應該遠行至源泉之地,酣飲甘露。車載斗量的智慧,可以依傍書籍,從源頭活水走向天涯海角;可是充博之境,天下唯有一處可尋。

編輯推薦

《教育:讓人成為人·西方大思想家論人文與科學》是北大開放教育文叢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教育:讓人成為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9條)

 
 

  •   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引起強烈共鳴或激烈爭議的文章,對于讀者反思當下的教育現(xiàn)狀、健全未來的教育宗旨,足為鏡鑒。
  •   一直關(guān)注教育領域的書籍,不錯
  •   這么好的書應該給教育部門的官員每人一本,也讓他們懂點教育,別瞎指揮啊。
  •   I haven't read it .
  •   xihaun
  •   值得細讀、精讀。
  •   幫朋友買的,紙有點薄,總體質(zhì)感不錯
  •   楊先生的書就是好,買來研究教育學,尤其當下不重視人文教育,很值得學習和宣傳!
  •   翻譯的不錯,正在看
  •   不錯的圖書,值得看看。
  •   我的知識不夠全,完全看不懂
  •   翻譯的有些晦澀 但值得一讀
  •   教育兩個字就不應該被中國式的教育濫用,玷污了神圣的教育,看看外國的教育,反思自己的身上還有哪些不足,然后對自我展開自我教育
  •   對現(xiàn)今的社會,很多人都出現(xiàn)心里不正?,F(xiàn)象,所以我感興趣。
  •     導師布置的讀書報告,書中收錄的文章時而晦澀時而流暢,讀得很痛苦。以下內(nèi)容含有抄襲,希望被借鑒的作者看到此文后主動來打我臉。(其實你看我寫得那么幼稚就知道其實沒有這個必要了)
      =========
      本書收錄了在世界教育思想史中十八位著名的歐美思想家、哲學家以及科學家對教育、文化、宗教與科學的見解和訓誡。書的題目取自書中收錄的德國著名思想家康德的《論教育》中的名言:人只能通過教育而成其為人。本書選文都是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足以引起強烈共鳴或激烈爭議的文章,有些選文甚至在互相批駁辯論。這些先哲留下的思想財富對于我們反思我國當下的教育現(xiàn)狀、健全未來的教育宗旨提供了有力的憑據(jù)和借鑒。
      書中收錄的文章雖多,但大部分圍繞幾個論點展開激烈討論:教育的方向和宗旨、科學與文化的關(guān)系、宗教與科學的關(guān)系。這也是當下教育思想界仍然繼續(xù)思考的問題,我在閱讀的同時也將這些問題藏在心里,希望在讀完書之后能夠得到答案。
      首先在討論教育的宗旨和意義之前,康德的《論教育》作為古典主義的教育名著可以為接下來后人的文章鋪開道路??档率紫忍岢鋈诵枰逃ㄟ^紀律和訓誡來規(guī)范人。這不僅是出于傳承人類文明的考慮,也是為了讓人能夠適應社會規(guī)范,辨別是非能力而做出必要的準備。教育的意義還不僅如此,康德說,人潛藏著許多未經(jīng)開發(fā)的萌芽。他肯定了人類的潛能,而教育通過上一代人的知識經(jīng)驗,幫助下一代挖掘和完善自身各種天賦。所以作為“上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就肩負巨大責任,這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們必須堅持教育的嚴謹態(tài)度。在教育方法上,康德一邊將教育比喻為藝術(shù),另一方面認為教育若受到環(huán)境和個人判斷的支配,則會成為“機械”。兩者是教育方法的兩種極端,因此在教育方法上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判斷力去將教育機械的一面轉(zhuǎn)化為藝術(shù)的一面。用我國傳統(tǒng)教育觀點來看可以解釋為——因材施教,是根據(jù)教師的判斷而來。在他注重“踐行”的論點中,指出教誨人如何作為一個自由生命而去生活。教育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完整的人,能夠?qū)ψ约旱膫€性保持一種適當?shù)恼J識。我認為這也是我國教育界最缺失的核心內(nèi)容:過度強調(diào)集體主義,缺乏對個人自身的思考,從80年代起,年輕人在紅色集權(quán)時期過后的市場經(jīng)濟時期下就迷失自我,沒有生活目標,于是只能為生存而追求金錢和地位。因此在這樣浮躁的年代我們?nèi)匀粦摫3智逍芽陀^的頭腦去思考自身和社會的出路。
      約翰紐曼的《大學的理念》同樣是教育思想界不可撼動的經(jīng)典。紐曼在文中給我們描繪出大學在古希臘問世時候,世間對知識憧憬和敬仰。同時提出三個問題:大學何為?大學應該選在何處?大學生活應如何度過?圍繞這三個問題紐曼指出大學的定義是幅員廣袤的國土上,士林來往交流和傳播思想的場所;思想的自由傳播和吸收是大學精髓所在;各門學科之間應有交流和溝通的聚會。反觀當今社會,網(wǎng)絡和書籍給予我們正無窮的信息量,新興的遠程教育讓人足不出戶就能學習到百家思想。但是這些都無法取代傳統(tǒng)授課方式,因為“(教師的)細節(jié),口吻,氛圍,生氣,使得一門學科融入我們血液的那股生機,凡此種種,要從師長那里把捉,因為學科已經(jīng)在他們身上獲得了生命”。因此教育活動注定是人類文明歷史中不可取代的一部分。在學科分歧上,紐曼指出在古代大學中各門學科之間,有交流和溝通的聚會。這樣使得知識得到切身交流,促進了學科之間的溝通。這觀點一直作為大學的永恒理念給后世教育管理學術(shù)界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下文各種學科紛爭埋下伏筆。
      自從文藝復興時期自然科學得到了發(fā)展和重視之后,在教育界中就存在有文學(哲學)與自然科學在教育領域孰優(yōu)孰劣的辯論。馬修?阿諾德在《文學與科學》一文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我們文化的宗旨是在于認識自身和世界,作為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我們必須認識普天之下歷代思想之精華,文章之鳴風。”作為一個文學家他自認無權(quán)評價自然科學,因此他試圖想避開文化界對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優(yōu)劣對比的辯論。但是他極力反對將自然科學在教育活動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他認為人類在探索自然界的同時,也要注重自身“人性的構(gòu)造”。這樣的觀點也就是我國當代教育界呼吁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素質(zhì)教育的啟蒙。前日發(fā)生的復旦學生投毒案,就是一個偏向科學研究而缺失人文修養(yǎng)而造成的悲劇。一個人要成為全面的人,科學與人文必不能偏廢其一。
      而赫胥黎的《科學與文化》與前文似乎有所對應,實際上卻是在對上文觀點展開辯論。作者赫胥黎是著名的科學家,畢生都在支持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在教育理念上主張文理兼?zhèn)?,但?cè)重強化自然科學教育的地位。赫胥黎在19世紀提倡科學教育,是由于當時的人文教育處于主導地位,自然科學處于萌芽狀態(tài),相比之下勢單力薄,因此呼吁對科學的重視在當時是符合時代發(fā)展趨勢的。因此在后來20世紀科學技術(shù)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得到推動。反觀當今教育界,理工科發(fā)展勢頭遠遠蓋過社會人文科學,從進入大學之前填寫志愿就不難發(fā)現(xiàn)理工科的專業(yè)遠多于人文科學專業(yè),教育經(jīng)費上理工科也占據(jù)大部分資金,在就業(yè)上理工科也具有更多崗位需求。此時情況與赫胥黎當年情況有所類似,只是地位調(diào)換而已。因此國家更加呼吁學生全面發(fā)展,并且給人文科學發(fā)展更多條件支持。
      讀完《教育:讓人成為人》這本書之后,讓我感受到了歷代學者對知識的熱情和對教育的期待。我在書中發(fā)現(xiàn)他們早已對當今教育界出現(xiàn)的問題早有預見。懷特海在《教育的宗旨》中說過,教育的問題在于見木而不見林。至今學科之間各自為政缺乏交流,也有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質(zhì)都不足以在社會立足。更可悲的是我們能看到的學校建設都在向盈利靠攏,教育資源急缺還不斷擴招,在課堂上填鴨式籠統(tǒng)講述和死記硬背仍然是主流教育方法。這就給我們教育管理專業(yè)的人提出了嚴峻考驗,最終要讓知識在學生面前見木成林,實現(xiàn)先人教育理念。
      
  •   話說這個赫胥黎是跟達爾文搞基的那個赫胥黎,還是美麗新世界的那個赫胥黎?
  •   前面那個 因為我打不出姓名中間那個點所以簡稱赫胥黎。。。
  •   如果導師也這樣問我那就神作了
  •   臥槽,剛拉上去才看到倒數(shù)第二段……原諒我沒看文章,剛掃到這名字就拉下來發(fā)評論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