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0-22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賴賢宗 頁數:262
Tag標簽:無
前言
1989年秋,賴賢宗教授作為一個年輕的學子選修了我的本體詮釋與分析哲學的研究生課程。在此后的20年里,從臺灣到德國,從德國再回到臺灣,我看到了一個年輕哲學心靈的蓬勃成長與欣榮發(fā)展,也見證了此一成長與發(fā)展的成果。賢宗是一位敏思多才、勤于研究并具有創(chuàng)意的新一代哲學學者。他在他的哲學研究中逐漸認識到并掌握了我的本體詮釋學的本體論與詮釋學方法,因而為眾多的哲學傳統(tǒng)找到了一個統(tǒng)合連貫的思考基礎,正如他所說,期勉自己進行鉤深致遠、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的哲學思考,并立意要成為一位哲學家。我認為他已相當的成功?! ‰m然他的諸多論文是在不同時期對不同科目所做的哲學研究成果,我卻感覺到他在本體詮釋學的基礎上已有把倫理學、宗教學與藝術美學結合在一起的意思,透露出一個活潑生動思維生命的本體以及其向多面展開的潛能。也使人們意識到宗教的信仰、倫理的善意、美學的意境都有其內涵的真實,一方面自成一體,另一方面卻又彼此涵攝,相互旁通。這里我想指出,雖然賢宗把Heidegger、Beck等哲學家的哲學視為“本體詮釋學”(Onto-Hermeneutics),此一理解正顯出本體詮釋學的包含與融攝精神。因為只有在此基礎上方可能把東西及中西的本體哲學與價值哲學融會在一起,同時又對Heidegger等進行了一項本體融合(不只是視野融合)的再詮釋。
內容概要
《佛教詮釋學》一書從事大乘佛學之本體詮釋學之創(chuàng)建,研究中國哲學史中的大乘佛學所蘊含的豐富的本體詮釋學意涵,兼論其根源之印度大乘佛學本體詮釋學原初模型及其中國轉化。
作者簡介
賴賢宗,現任臺北大學中文系教授及中文系系主任、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創(chuàng)辦人。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論佛教詮釋學的成立根據、意義與相關研究 第一章 佛教詮釋學的重省——佛教詮釋學的意義、相關研究與主要論題 導論 第一節(jié) 佛教存有學與佛教詮釋學的意義與其疑難之重省 第二節(jié) 論佛教詮釋學的相關研究 第三節(jié) 佛教之本體詮釋學的基本論題 第四節(jié) 佛學詮釋學的重要性 結論 第二章 當代如來藏思想的爭議與佛教詮釋學——印順之后的如來藏說爭議之評議 導論 第一節(jié) 詮釋沖突:如來藏說之爭議與詮釋沖突的解決 第二節(jié) 林鎮(zhèn)國《辯證的行旅》的解構思想與兩種詮釋學視點下的如來藏思想批判 第三節(jié) 評蔡耀明的“內部建構”的佛學研究法 結論第二部分 佛教詮釋學的三個環(huán)節(jié):佛教存有學、知識論和實踐論 第一章 天臺佛學的詮釋學與人間佛教的哲學反思——佛教詮釋學三環(huán)節(jié)之一 導論 第一節(jié) 對人間佛教思想與中國佛教的本體詮釋的反省與未來發(fā)展的前瞻 第二節(jié) 漢傳佛教的思想特色:以智顓天臺佛學的三諦說之思想創(chuàng)造為例 第三節(jié) 中國哲學的本體詮釋之根源:古代中國思想的共通的“三”的思想模型 第四節(jié) 論佛教詮釋學對于詮釋學與佛學研究之意義 第五節(jié) 天臺佛學的本體詮釋學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結論 融合與對活:走向未來的佛教詮釋學與人間佛教在21世紀的實踐 第二章 禪的佛教詮釋學與世界倫理——佛教詮釋學三環(huán)節(jié)之二 導論 第一節(jié) 漢斯·昆的世界倫理構想及其綱領 第二節(jié) 《楞伽經》論如來禪與如來藏藏識:禪的本體詮釋學與超存有學 第三節(jié) “指月之喻”的禪的本體詮釋的三個環(huán)節(jié) 第四節(jié) 禪的倫理學與世界倫理 結論 走向佛教與基督教對話的世界倫理之建構 第三章 凈土信仰論之詮釋:世親、曇鸞與親鸞之迥向思想——佛教詮釋學三環(huán)節(jié)之三 導論 第一節(jié) 迥向、轉變與轉依的理論關聯:迥向說的佛教詮釋學含義 第二節(jié) 大信心即大佛性即如來:凈土信仰的佛教詮釋學 結論第三部分 佛教詮釋學的應用 第一章 佛教的空與基督教哲學——基督教哲學與佛教哲學之對話的一個當代反思 導論 第一節(jié) 空的哲學對于基督教與佛教的對話的重要性 第二節(jié) “空”之體驗、佛性論與虛無主義的克服 第三節(jié) 佛教與基督教的宗教對話的本體詮釋進路:佛教與基督教對話的理論模型之試探 第四節(jié) 禪的哲學與基督教的“自我中心性”、“終末論”以及“罪”問題之會遇 結論 第二章 人間佛教的本體詮釋學與現代性問題——以太虛、印順的詮釋差異為線索 導論 第一節(jié) “人間佛教”的本體詮釋學——從“般若空”到“中道”到“實相” 第二節(jié) 從宗教社會學的觀點論現代佛教所提倡的“人間佛教” 第三節(jié) 從“表現的總體性”和“結構的總體性”看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人間佛學”的理論根據的差異及其宗教社會學含義 第四節(jié) 臺灣與中國內地的現代佛教的“現代性”的哲學反思 結論 第三章 佛教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詮釋學 導論 第一節(jié) 從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到佛教的意義治療學 第二節(jié) 佛教的心靈治療技巧與佛教意義治療學 第三節(jié) 佛教的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詮釋學 結論 第四章 佛教與科學——論佛教科學觀與佛教心理學作為一個范例 導論 第一節(jié) 近代科學對于宗教世界觀的運用與佛教的科學觀 第二節(jié) 當代科學與宗教的關系的幾種模式及佛法與科學的會通 第三節(jié) 佛教心理學所例示的當代佛教科學觀 結論
章節(jié)摘錄
首先,“即一即三,即三即一”:天臺佛學將龍樹的二諦說重新闡明為三諦說,對宗教的“究極實在”提出不同于印度佛學的理解方式。此中,成為三法的“即一即三,即三即一”的模式,三法的種類本來是無量的。智頡特別舉出三道、三識、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架、三寶、三德等十種三法,十種三法都具有“即一即三,即三即一”的基本結構。三法各具有它的德用,而又有其有機的聯結,智顓將三法的這個德用稱為三軌。也就是說,真性軌、觀照軌、資成軌。由此可見,三法是對于普遍存在的存有結構的思維模式,因此可以說“即一即三,即三即一”是天臺佛學存有論的思維結構。 其次,“不縱不橫”:天臺智顴提出三法圓融不縱不橫之說。一念心不縱不橫,“不縱不橫”之“不……不”強調了體用的雙重否定性。亦即,天臺佛性論中的三法圓融的否定性作用和自我超越。此為天臺佛學的否定辯證法,其特色在于“體”與“用”之“不縱不橫”。不縱不橫,而為三法動轉之圓融,所以說為“圓教”?! ∽詈?,“一念三千”和“性修不二的凈土信仰論”:佛學的終極關懷在于解脫實踐和莊嚴佛土之價值實踐。天臺佛學就此進一步提出“一念三千”和“性修不二的凈土信仰論”。一念心開決如來藏理,一念心圓具三千世界。三法三軌既為“三一”和“不縱不橫”,此中,伊字三點的上方之真性軌為超越界,下方之觀照軌和資成軌則為內在界,上下之間與超越和內在之間必須不斷地進行一念心圓具的上下迥向,才能上而體現佛道,下而莊嚴佛土,歸宿為天臺佛學的實踐論和價值論?! 」P者在《佛教詮釋學》的第二部分將論述佛教詮釋學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二部分的第一章對于上述的天臺佛學的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闡釋。上述的三個環(huán)節(jié):(1)即一即三,即三即一的天臺佛學存有論;(2)不縱不橫的天臺佛學知識論;(3)一念三千、性修不二的解脫論與價值論實踐論。這些一方面是天臺佛學的思想基本結構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在后續(xù)的中國佛教的發(fā)展中,也被不同的佛教宗派所分別繼承,并強調了其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和側面(禪宗強調第二環(huán)節(jié),凈土宗強調第三環(huán)節(ji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