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年10月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日)安丸良夫 頁數(shù):239 譯者:劉金才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思想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兩國相互影響之大,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所罕見的。大概早在姬周之世,中日之間已有交往。公元前二世紀左右,水稻和農(nóng)耕技術從中國長江流域及華中地區(qū)經(jīng)朝鮮半島傳到日本北九州,這新的文化之光促進日本人擺脫了數(shù)千年漁獵和采集生活。此后中國鐵制器具傳人日本,更使日本由石器時代一躍進入鐵器時代。到秦漢時代,特別是自漢武帝在朝鮮半島設郡之后,中國文化通過朝鮮半島源源不斷地輸入日本,同時有大批漢人從朝鮮半島移居日本,成為中國文化輸入日本的重要承擔者。到隋唐時期,日本積極開展與中國的直接交往,大力引進中國的典章制度、文物器具,如饑似渴地學習中國的儒學、佛教、文學藝術、民間習俗等各種思想文化,終于促成了日本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大變革——公元645—646年的大化革新。大化革新的結果,日本呈現(xiàn)出“全面唐化”的社會景觀,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飛躍性文明進步,并且自此以后,日本人虔誠以中國為師的理念,一直延續(xù)到日本的近世。自古以來,中國、日本還有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屬于同一個“文化圈”,這個文化圈或稱東亞文化圈,或稱中國文化圈、漢文化圈,或稱儒家文化圈,或稱大乘佛教文化圈(越南有所不同)。雖然表述方式有多種,但都說明這個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qū)關系至為密切,并且有顯著的共同性,區(qū)別于其他的國家和地區(qū)。
內(nèi)容概要
作者通過對天皇觀的歷時性考察,對近代天皇觀建構過程中所遇到的民間的抵抗等問題進行了考析,闡明了近代轉(zhuǎn)型期日本人的精神動態(tài),提出了所謂近代天皇觀是在幕末前后偽造出來的“傳統(tǒng)”的結論。作者認為,幕末的內(nèi)憂外患危機意識是近代天皇觀形成的重要契機,“近代天皇制是在內(nèi)外危機加重的情況下用來對應秩序崩潰的重建秩序的原理”,天皇觀以及其權威性“屬于廣大民眾的幻想過程的問題”。
作者簡介
安丸良夫,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一橋大學名譽教授。早年畢業(yè)于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曾先后任教于一橋大學和早稻田大學等校。主要著作有《日本的近代化和民眾思想》、《日本民族主義的前夜》和《作為“方法”的思想史》等書。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研究課題與方法 1.天皇之權威 2.連續(xù)論與斷續(xù)論 3.本書的課題第二章 近世社會與朝廷、天皇 1.統(tǒng)一權力與朝廷·天皇 2.儒者的朝廷觀 3.祭祀論及其觀念的轉(zhuǎn)向第三章 民俗與秩序的對抗 1.作為社會邊緣的民俗 2.圍繞祭祀儀式的對抗 3.異端的宇宙論第四章 危機意識的結構 1.本居宣長 2.平田篤胤與草莽國學 3.水戶學第五章 作為政治領袖的天皇 1.尊王攘夷運動的天皇觀 2.決斷主體與馬基雅維里主義 3.政治戰(zhàn)略與民心第六章 權威與文明的象征 1.維新變革的正統(tǒng)性原理 2.神道國教主義的展開 3.“信教自由”與國家第七章 與近代天皇觀的對抗 1.明治初年的民眾運動和天皇 2.“夷人”與“耶穌教” 3.有關民俗的對抗和重構第八章 近代天皇制的接受基礎 1.地方秩序和權威中樞 2.“民權=國權”的國家主義 3.天皇崇拜的滲透度第九章 評論與展望 1.關于國民國家的構成原理 2.正統(tǒng)與異端 3.關于天皇制的宇宙論 4.關于現(xiàn)代天皇制引用參考研究文獻一覽后記譯者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太宰春臺曾說:“凡天地間所有事物,除人之所為外,均神之所為也。所謂人之所為,亦即盡人事,然事成與否,則全賴天之助也。”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是,這個世界里充滿了人力所不及的神威,正因為如此他引用《左傳》中所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包括天地、山川在內(nèi),整個世界充滿著神靈,上自天子,各種身份的人都祭祀與自己身份相應的神靈,即所謂“正祀”。因此,天子和諸侯也應齋戒沐浴,出任祭主祭神,在重要的祭祀時還應“天子國君則祭主”。雖然祭祀的內(nèi)容可能“宛如兒戲”,但這正是“鬼神所不可測之處”,只要祭祀得當,就一定會有所感應,消災招福。另一方面,這種祭祀和排斥淫祀是對應的,“從上皆以嚴禁民間淫祀為善政。近世有水戶義公(光圀)停止國內(nèi)之淫祀,搗毀多處祠堂??芍^是深知治道之英雄”。1729年(享保十四年)成書的《經(jīng)濟錄》,就是這樣由一百多年前的這些做法預測到了明治維新時的祭政合一、廢佛毀釋和神道國教主義。中井竹山(1730—1804)的《草茅危言》是為寬政改革提出的建議,因此雖然幕府的存在是不言自明的前提,但是其重要內(nèi)容是主張通過推進朝廷改革來去除佛教以及與之相關的迷信。竹山首先將朝廷衰微的原因歸結于“多半因崇神佞佛等惑事而起”,認為朝廷“以此神佛荒誕之說,禍害百姓之舉不勝枚舉”,應以禮儀制度取而代之。即他主張恢復已被“省易忽略”的即位典禮;時常進行巡幸,爭取讓平民也養(yǎng)成崇敬天皇的習俗;取消天皇退位稱院的慣例,采取一世一元制,年號使用謚號;廢除充斥著吉兇日、方位迷信的民間歷法,只使用官方的“靜潔歷”;禁止皇子、公主出家為僧,以增加皇族人數(shù);確立天皇、皇族的婚姻制度等。站在朱子學合理主義立場的竹山,雖然在鬼神的存在問題上與徂徠、春臺觀點對立,但在認為民間蔓延的宗教性信仰具有反秩序的潛在性這一點上,可以說他不僅繼承了徂徠和春臺的問題意識,而且有進一步的發(fā)展。上面所述的關于朝廷改革的構想,也是為了對抗民間荒誕的宗教性信仰,他曾說,“因王室衰微,遂使巫祝之家愈盛,各類淫祠充斥天下”。
后記
富山縣東礪波郡高瀨村森清——這是町村合并以前的名稱,我就出生在這個種植單季水稻的村莊里,家里是中農(nóng)?,F(xiàn)在這一帶新修了公路,還建了很多新房子,以前的景觀已經(jīng)被破壞了不少,但是,遍布水田的礪波平原上環(huán)繞著防風林,其間點綴著戶戶農(nóng)家,這種典型的散村風景現(xiàn)在依然清晰可見。我童年時的記憶有很多是有關故鄉(xiāng)風土人情的,現(xiàn)選取其中的一部分記錄在此,權作本書的后記吧。我在戶籍上是三子,但由于我出生后不久二哥就因白喉病夭折了,因此實際上我是作為兩兄弟中的老二長大的。村里人之間的相互稱呼,要根據(jù)階層、性別、家里的情況等等來定,區(qū)別很是復雜,但一般稱呼長子為“小安”,次子為“小奧”。我家的屋號是“安清屋”,因此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村里人都叫我“安清屋的小奧”。我們村在我出生以前就有28戶農(nóng)家,這些農(nóng)家各自擁有不同的屋號,現(xiàn)在我們村還是這28戶農(nóng)家,這就意味著這60多年我們村的戶數(shù)沒有任何變化。村里的長子們到了可以上學的年齡,就開始在祭祀氏族神的時候,扮演舞獅子中的小獅子,等再大一點就加人青年組。但是次子以下則既演不了小獅子也加入不了青年組,盡管行政村里有青年團的組織,但在我小的時候,傳統(tǒng)的青年組比青年團的影響力大多了,活動也特別多。當然這些都是題外話,這主要是因為長子要繼承家業(yè),而次子以下的男孩和女孩們將來都是要離開村子的。
編輯推薦
《近代天皇觀的形成》:未名譯庫·學術譯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