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周志強 頁數:205
Tag標簽:無
前言
本叢書記錄下我和一群年輕同仁的一次難忘的中國現代學之旅: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們協力對中國現代文學、文論與美學傳統(tǒng)作了一次新的探究。說到傳統(tǒng),人們總會不假思索地以為那只是指類似于“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古代時光,而忽略“別求新聲于異邦”的現代,仿佛唯有古代才配稱為傳統(tǒng)。對置身當代的我們來說,蘇軾的“氣自華”固然有其不容忽視的回瞥意味,但魯迅的“求新聲”卻不能不說正是中國現代歷史現場的真實寫照。實際上,晚清以來國人在“歐風美雨”的浸潤中變法自強、實施啟蒙乃至燃燒革命烈火的歷史,已經和正在成為中國傳統(tǒng),準確地說是中國現代性傳統(tǒng)。在一次新的探究之旅中重新回望作為中國現代性傳統(tǒng)之一方面的中國現代文學、文論與美學傳統(tǒng),恰是我們的初衷所在。從中國現代學視野去重新審視中國現代文學、文論與美學傳統(tǒng),是我經多年摸索后找到的一個研究方向。在我看來,中國現代學是關于中國現代文化傳統(tǒng)的學問,是中國人對中國現代性文化的研究。與有關中國古代文化的“國學”不同,也與外國學者從事的有關中國問題的“漢學”(Sinology)或“中國學”(Chinese studies)不同,中國現代學主要研究百余年來中國文化現代性傳統(tǒng)的發(fā)生、發(fā)展、演變及其對當代社會的意義。從中國現代學視野考察中國現代文學、文論和美學,可以更準確而深入地揭示中國文學現代性、文論現代性及審美現代性的面貌及其意義。本叢書旨在對中國現代文化傳統(tǒng)與文論特色展開研究,即在中國現代學視野中重新考察中國現代文學、文論與美學,著重發(fā)掘中國現代文化傳統(tǒng)與現代文學和文論之間的互動關系。
內容概要
本書嘗試將小說語言研究和社會學分析結合在一起,以汪曾祺后期小說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小說的漢語形象——現代韻白的研究,透視作品中深層的文化內涵和復雜意義,并進而思考現代文人寫作的自我認同問題。全書分為7章,圍繞汪曾祺復出的歷史語境與文本話語形態(tài)、汪曾祺小說漢語形象與短篇小說文體認同、汪曾祺小說所呈現的生活形態(tài)與文化景觀等三個方面的問題展開,由語言形象、文體認同到歷史意蘊,立體呈現汪曾祺小說寫作所延續(xù)的“文”的傳統(tǒng),并由此考察汪曾祺短篇小說文體創(chuàng)新所取得的成就。
作者簡介
周志強,文學博士,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南開大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明道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臺灣)。天津寫作協會副秘書長、天津美學協會會員、中國圖書評論學會會員、中國大學語文協會會員?!墩Z文報‘大學語文專版》執(zhí)行主編、《中國圖書評論》欄目主持人。主要從事文藝學研究,在《文藝研究》、《文藝爭鳴》、《南開學報》、《天涯》等雜志發(fā)表文章90余篇,出版專著5部,并曾主持多項省、市級科研項目。
書籍目錄
《現代文論與美學論叢》總序序 闡發(fā)現代韻白的魅力第一章 后期汪曾祺第二章 “發(fā)現的故事”第三章 文人話語的分裂 一 “訪問體”與“觀察視野” 二 “旁觀視野” 三 互主體性與插語的修辭作用第四章 現代韻白 一 現代白話語言的韻 二 “以韻化白” 三 白話生韻第五章 現代文人的語言鏡像 一 “視覺語言” 二 語言的形象 三 現代白話語言形象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自我認同 四 “小說如文”:短篇小說與“現代文人自我”第六章 汪曾祺小說中的民間想象 一 民間想象的四種模式 二 風物想象與現代文人意趣 三 苦難寓言與現代文人情結 四 鄉(xiāng)俗生活與現代文人心態(tài) 五 民間想象的第五種模式:現代文人意韻第七章 現代文人自我 一 “民族自我” 二 “人民自我” 三 現代文人自我的審美生成 四 現代文人自我的文化內涵 五 語言與自我的雙重形象結語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后期汪曾祺汪曾祺后期小說的寫作是在一種整體的意識形態(tài)轉變和動蕩的環(huán)境下完成的。面對一個強大的文學寫作傳統(tǒng),即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寫作傳統(tǒng),他的小說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種現代韻白的成熟形式和民間想象的清新風貌。也正是這樣一種寫作語境,造就了汪曾祺對語言的強烈關注。在汪曾祺這里,“語言”已經不是一種實現意義的簡單工具,而是一種蘊含著豐富政治內涵和文化意味的形式。語言創(chuàng)造作為文學創(chuàng)造的一個過程,帶有認同重組和權力抵制的意義。換句話說,重新打造一種文學的語言,成為重建文學的政治形象和美學形象的方式。所以,對汪曾祺后期小說成就的關注,也就成為對這個時期小說語言文化功能和社會價值的關注。由此,我選定汪曾祺后期短篇小說的語言為研究對象,從語言形象角度考察現代文人認同建構問題。在這里,我試圖分析文人認同與現代短篇小說文體之間的各種復雜關系。在我的論述中,語言、文體和自我乃是三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要素:不存在單純的“自我”,自我通過對自我形象的表達(言說、寫作)實現其認同建構;而語言則是自我形象的直接投射;“文體”作為語言的固定化的組織形態(tài),則成為“自我”的一種象征化形式。換句話說,自我認同與建立在一定形式之上的文體認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對于一個作家而言,他有意或者無意地對語言和文體的選擇,既是一種自我支配下的活動,也是一種塑造自我、支配自我的活動。按照這樣的邏輯,汪曾祺的短篇小說,成為作家的一種獨特的自我認同形式的體現。汪曾祺不把短篇小說看作是“小說”,而是把它當成“文”來寫。
后記
本書為天津市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白話文與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TJYW06-2-003)的研究成果。修訂這篇關于汪曾祺的研究書稿的時候,我仿佛回到了校園時代。仿佛我還沒有從恩師王一川教授身邊畢業(yè)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教師。仿佛我還是那個沖動的、隨時被老師教導批評的年輕人。肝膽照似秦時月,待我情如嶺上云!走過去了,才知道懷念。此刻,靜坐在臺灣明道大學的小研究室里面,正好可以看見那些過去了的日子?;叵脒@個書稿的寫作過程,曾經倍感艱辛,也曾經有領悟的喜悅。咬噬性的煩惱與慢慢凌遲掉的時間,沉浮的不僅僅是心情,還有信念。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徹骨的體驗。在這種痛苦中所感受到的關懷和支持是這樣令人激蕩不已。記得來南開的前夕,心中無數次閃過北京師大老師們的影子。溫暖又嚴肅的童慶炳先生、始終令我敬仰的程正民先生、儒雅寬容的周星先生、和藹冷靜的李壯鷹先生、常常對我鼓勵有加的李春青先生……每每覺得自己很幸運,曾經得到他們的點播、批評和激勵;也會不免遺憾:學生終究要離開老師,要自己去生存和拼搏。
編輯推薦
《漢語形象中的現代文人自我》為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汪曾祺后期小說語言研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