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

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學典,陳峰  頁數:249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以百年來中國史學中以史撰為傳統(tǒng)的“新史學”和以史考為傳統(tǒng)的“新漢學”的斗爭和輪回為主線,主要立足于這一時段各派史學家對史學內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門徑上的分歧,進而就這種差異對史學建設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加以考量評估。

作者簡介

王學典,1956年生,山東大學教授。曾任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院長,現任《文史哲》雜志主編,并兼任中國史學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農民戰(zhàn)爭史研究會副理事長、《史學月刊》編委等職。主要致力于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研究、中國現代學術文化史研究,尤長于中國現當代史學思想及史學思潮研究。已出版《歷史主義思潮的歷史命運》、《二十世紀后半期中國史學主潮》、《翦伯贊學術思想評傳》、《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20世紀中國史學評論》等多部專業(yè)學術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大學學報》、《文史哲》及《史學理論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刊發(fā)論文80余篇。

書籍目錄

引言一  早期階段:“新史學”與“新漢學”的交替(1900—1929) 1.梁啟超的“史界革命”:“新史學”的發(fā)軔 2.胡適、顧頡剛的“新漢學”對“新史學”的腰斬 3.“新漢學”的正統(tǒng)化:史語所的設立二  中期階段:唯物史觀派的主流化(1929—1989) 1.“新史學”的重生:唯物史觀派的亮相 2.“新漢學”的下滑與分化 3.唯物史觀派躍居主流及其意識形態(tài)化 4.未曾中斷的史考傳統(tǒng)三 最后十年:從“新漢學”復興到“新史學”歸來(1989—2000 1.“國學熱”席卷而至 2.執(zhí)兩用中的社會經濟史研究 3.“新史學”歸來:社會史研究的繁榮結語

章節(jié)摘錄

一 早期階段:“新史學”與“新漢學”的交替(1900—1929) 1.梁啟超的“史界革命”:“新史學”的發(fā)軔20世紀中國史學由“新史學”思潮開篇?!靶率穼W”具有自身的發(fā)展軌跡,也有獨立的內涵特征。梁啟超1901年的《中國史敘論》和l902年的《新史學》等文拉開了清季“史界革命”或“新史學”運動的序幕。梁啟超、章太炎、劉師培、鄧實等人,激烈批判傳統(tǒng)史學,同時提出一套新史學的設想和方案。他們受日本文明史學的啟發(fā),不但從理論上重新規(guī)定了歷史學的性質、目的、范圍和對象,而且進行了編撰新史的初步嘗試,推出了一批“中國通史”、“中國歷史教科書”性質的作品。其中,1904—1906年出版的夏曾佑《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是最為著名的一部。1903—1904年東新社出版的曾鯤化的《中國歷史》同樣風行一時,1905-1906年劉師培編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也有不小的影響。

編輯推薦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為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5條)

 
 

  •   王學典和他的學生陳峰可以說是當代史學理論方面的實力派學者,山東大學做學問扎實也是出名的。這本書以新史學和新漢學的斗爭為主線。對學術史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   反思歷史,才能正確前進。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學,創(chuàng)造了輝煌,也多災多難。本書是好書。
  •   也還行,不值得細讀。
  •   書很好服務也好
  •   寫的很好,但有些簡略了。
  •   非常不錯,值得購買。書很好,大家之作
  •   可以退嗎呼呼&……幫朋友買的&……結果名字錯了&*
  •   脈絡清晰高屋建瓴
  •   很好的一本書,不過篇幅稍顯單薄,而且比起08年北大出版的《史學引論》,有點粗淺。
  •   這本書總體不錯,只是沒想到作者有兩人。
  •   定價奇高,唯內容尚可。
  •   買來作為參考,還可以
  •     大家可以參閱桑兵:《中國思想學術史上的道統(tǒng)與派分》,《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摘要】中國思想學術史上的派分,與道統(tǒng)論淵源甚深。晚近學人尤好以學派講學術,并且奠定了學術史敘述的基本框架。而判定流派的標準,包括宗師、學說、方法、師承與傳人的譜系化、流變以及地緣關系等,大抵是他人或后人的指認。循此探尋學術發(fā)展變化的淵源脈絡,容易倒述歷史。深入門戶,超越學派,則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往今來學術發(fā)展的淵源脈絡和趨向。
      
      
      王的主要觀點見王學典《新史學和新漢學:中國現代史學的兩種形態(tài)及其起伏》,《史學月刊》,2008年第6期。
      【摘要】中國現代史學是同時循著兩條幾乎完全不同的路線一步步產生出來的。從乾嘉漢學逐步演化而來的化經為史的過程,是其中的路線之一;生發(fā)于"西洋史學"、對中國學術傳統(tǒng)而言意味著爐灶重起的過程,則是其中的另一條路線。前者是所謂的"新漢學",后者是所謂的"新史學"。"新史學"是指向歷史本體的,"新漢學"則從一開始就是著眼于歷史記錄的。這兩條路徑起初各有軌轍,齊頭并進,但由于"新漢學"憑借深厚,一段時間內壓倒了"新史學";而"新史學"因為符合社會歷史潮流、國際學術潮流,又后來居上,再立潮頭。"新史學"中經"唯物史觀派史學",如今已經開花結果為"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新漢學"最富有象征性的學術遺產,事實上已經歸并到當今的"古籍整理"和"史料學"學科中來了。"新漢學"所主要致力的"文本考據"工作,已變?yōu)楝F代學術構成中的一個部分,治學過程中的一個初始環(huán)節(jié);在"文本考據"之外和之后,實際上還存在一個更大的學問世界。
      
      
      桑與王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治學路徑和歷史表述,可以相互參照,各取其長。
      
      
  •   感謝提醒
  •   哈哈,共勉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