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葉渭渠 頁數(shù):446
Tag標簽:無
前言
耄耋之年,有機會將剛完成的一部新作和選出兩部主要的舊作整理或修改,出版三卷本的作者著作集,作為個人大半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回顧和總結(jié)自己求學求知的歷程,感慨萬千。作者于1956年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畢業(yè)以后,進入國務院對外文化聯(lián)絡局,從事對日文化交流工作,主要擔任譯員。1958年,這個機構(gòu)升格為國家對外文化聯(lián)絡委員會。是年,隨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呂驥同志率領的中國藝術團訪問日本,第一次接觸到日本的人文景觀,置身于日本文化氛圍中,心中不由地涌起一種新鮮感?;貒?,由于工作的需要,當過領導的機要秘書,然后長期從事職能部門的日本文化調(diào)研工作。在時任領導、著名詩人、日本俳句研究家和翻譯家林林同志的親切鼓勵和指導下,開始從事業(yè)余寫作和翻譯。但是,在那個年代,盡管你積極參加各項政治運動,盡管你很好地完成本職工作,并受到領導的表揚,有時還是會被某些人指責為“搞自留地”,“走白專道路”。尤其是文章在報刊上發(fā)表后,更會被作為“追求成名成家”而加以批評。林老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對我的支持,讓我邁出了求學求知的第一步,為其后從事日本文學、文化研究打下初步的也是重要一步的基礎。在那個空前大劫難的年代,我正處于青壯年時期,1969年全家四口人被一鍋端,下放河南農(nóng)村體力勞動改造三年,失去了很多,卻尋回了最重要的失去——自我,逐步恢復獨立思考的能力,決心棄政從文,棄仕從學。回到北京以后,進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日本文學編輯工作,學做選題,做編書,與譯者交流,開始學習翻譯一些中長篇小說,為我其后翻譯日本文學鋪墊了一條新路。歷史性的災難剛結(jié)束,編輯之余,我首先選擇了川端康成這個在當時來說難度較大的作家,作為翻譯和研究日本文學的切入點,試圖打破迄今只翻譯日本無產(chǎn)階級文學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既成局面。
內(nèi)容概要
《日本文化通史》首先詳細論述日本國民在島國的自然風土和生活實踐中,自主生成的宗教、文學藝術和學術的成果,以及由這些成果凝聚而成的文化精神。同時簡明地敘說了這些文化的形成與日本政治社會發(fā)展歷史的有機聯(lián)系。其次,從比較的視角出發(fā),論述日本千余年與中國交往和融合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以及近代百余年與西方交流、調(diào)適西方文化的新鮮經(jīng)驗。最后,作者指出在日本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全盤“漢風化”和全盤“洋風化”的思潮,但日本最終分別以“和魂漢才”、 “和魂洋才”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指導思想,構(gòu)建起“沖突·并存·融合”的文化模式,以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文化體系和價值觀念。
作者簡介
第一章 日本文化的曙光
列島地理自然環(huán)境與日本人祖先的誕生——采集漁獵生活與繩文土器文化——農(nóng)耕生活與彌生青銅器·鐵器文化——氏族制國家形成與古墳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節(jié) 列島地理自然環(huán)境與日本人祖先的誕生
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不同歷史、風土、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的環(huán)境,會培育出不同的宗教、藝術和學術思想的諸種文化性格特征,因此考察日本文化歷史的發(fā)展,必須了解日本國土、民族的誕生。尤其是在社會環(huán)境尚未確立其政治、經(jīng)濟之前,日本原初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生活在其中的歷史與風土,包括它的地理環(huán)境、季節(jié)時令和其他自然條件,而且這些因素基本上固定不變,即使發(fā)生變化,也是在億萬年緩慢地進行的。
日本位于亞洲最東部,太平洋西北角的一隅,是所謂“日出之國”。最古的地層于古生代中期即四億三千萬年前至三億五千萬年前已經(jīng)形成。它曾與亞洲大陸相連,是亞洲大陸的一部分。其后,經(jīng)過長期激烈的地殼變動,進入舊石器時代,距今二百五十萬年前延至一萬五千年前的第四紀早期,隨著地球氣候的變化,寒冷的冰期、溫暖的間冰期多次“海進”和“海退”交替和反復,東海陸地下沉,逐漸與大陸分離,形成本州、四國、九州三島,如今的北海道依然與薩哈林和沿海州相連。
……
書籍目錄
葉渭渠,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195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院大學、京都立命館大學客座研究員及橫濱市立大學客座教授。著有《日本文學思潮史》、《日本文化史》(圖文本)、《冷艷文士川端康成傳》,與唐月梅合著有《日本文學史》(6卷本)、《日本文學簡史》、《20世紀日本文學》、《日本人的意識》等,以及散文集《周游織夢》等4卷。譯有川端康成的《雪國》等系列小說、散文約200萬字,與唐月梅合譯有加藤周一的《日本文學史序說》、山崎豐子的《浮華世家》等。主編名家著作集20套,共約150卷。
章節(jié)摘錄
在東亞的中國和南亞的印度,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豐富的哺乳類化石和冰河堆積物,還有人類的印跡。在東南亞、東亞已有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的化石出土。但是,日本大部分仍是海成層,陸成層并不發(fā)達,是非常貧瘠的地域。雖然在明石市西八木海岸發(fā)達的早期地層,也有出土過寬骨(腰與下肢相連的骨),稱作“明石人”。但是,其時列島上是否有人類存在,在學界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研究課題。另外,據(jù)考古新發(fā)現(xiàn),在洪積世堆積層撿出的若干石器,如石片、尖狀器等,稱作舊石器。這些發(fā)現(xiàn),說明這一時期的列島,已有原始生物。以此推測,也可能有人類的印跡。不過,海成層的日本所發(fā)現(xiàn)的哺乳類化石和冰河堆積物,不如陸成層的中國、印度豐富和發(fā)達,也不如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所達到的那種原始性的程度。進入距今一萬五千年前第四紀后期①后,由于發(fā)生“海進”,海面上升,形成津輕海峽、宗谷海峽,北海道才與薩哈林分離。也就是說,經(jīng)歷了漫長的年代,日本列島才完全與大陸分離,形成了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四大島和無數(shù)小島構(gòu)成,劃出南北延綿三千公里的大弧形。至此,日本列島已呈現(xiàn)近于現(xiàn)今這樣的島國形態(tài)。這一島國,四面汪洋大海。東側(cè)直面太平洋,西側(cè)隔日本海、東海與大陸遙遙相望,南、北與東南亞和北亞是自然的大水路,與周圍既阻隔,也容易溝通和交流。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島國四面八方形成一個既是封閉式,又是開放式的大自然環(huán)境。日本列島,海岸是沖積平原,海岸線非常漫長而復雜。島國土地面積為37.78萬平方公里,70%是山地,30%是平原,回環(huán)浩瀚無際的大海。在日本列島上,山嶺綿延不絕,但山脈都很年輕,全國第一峰富士山海拔也只有3776米,日本人將它視作“圣岳”、“靈峰”,是日本民族的象征。沖積平原散落沿海地帶,面積都很狹窄,稍寬闊些的關東平原,其寬度也只不過200公里左右。列島河流縱橫交錯,但河床都很短淺。再加上日本的地形狹長,南北走向,南端和北端雖然存在著亞熱帶和寒溫帶的氣候、風土的差異,但主要位于中央部的大和地方則處在溫帶。盡管也有突發(fā)性的臺風和大地震,但從整體來說,日本列島氣候溫和,四季變化緩慢而有規(guī)律,基本上沒有受到嚴重自然災害的經(jīng)常性侵害。同時,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全國1/3的土地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呈現(xiàn)一派悠悠的綠韻。
編輯推薦
《日本文化通史》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