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羅常培,胡雙寶 頁數(shù):221
Tag標簽:無
前言
自從語言跟文字分了家,語言的地位讓象形文字占了去,人已經(jīng)忘了語言是勞動的工具。一個民族的文化跟所謂思想方式全是手跟發(fā)音器官聯(lián)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要是不能說話,就不會有合群的工作,也不能把勞動的方法傳授給別人。比較復雜一點的機器也全都是手跟口腔聯(lián)絡(luò)著工作,才能制造出來。先有語言然后有文字。文字至多不過是古人勞動的記錄。文字脫離了語言,脫離了生產(chǎn),哪里還能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呢? 莘田先生寫了這本小書,書名是“語言與文化”,不是“文字與文化”。這在中國還是一種新的嘗試,可是成績已經(jīng)是很可觀了。我希望中國人的研究語言從此走上了科學的大路,也就是走上了群眾路線。中國文化是中國大眾的生活方式,中國話(特別是漢語)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文化、傳播文化的工具。所謂“文物制度”、“書畫琴棋”,那是少數(shù)人的。漢字也是少數(shù)人的。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語言學大師羅常培先生撰寫的一本探索語言與文化關(guān)系的小書,被認為是中國文化語言學的開山之作,本書最初由北京大學出版部于1950年出版,全書八章,涉及語言與文化的各個方面,如從借字看文化的接觸,從親屬稱謂看婚姻制度,從地名看民族遷徙等等。 《語言與文化》一書是羅常培先生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重要研究成果。羅先生于1938年輾轉(zhuǎn)抵達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后,便利用云南少數(shù)民族多的條件,開展民族語言調(diào)查。自己調(diào)查,組織學生調(diào)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語言與文化》一書附錄四《語言學在云南》所列41項成果中,有17項是羅先生自己調(diào)查的。1944年至1948年,羅先生借在美國幾所大學講學之機,也收集相關(guān)的資料,做類似的調(diào)查。 《語言與文化》一書寫于半個多世紀前,1950年由北京大學出版部出版。1989年語文出版社出版了經(jīng)汪大年先生根據(jù)作者保存的夾有好幾位先生簽注意見的本子做過整理的重印版;200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據(jù)《羅常培文集》第五卷核校稿排印的新本,《文集》本曾據(jù)1989年本核校。
作者簡介
羅常培(1899—1958),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北京市人,滿族。歷任西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1934年起,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并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1949年后,籌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并任第
書籍目錄
序言自序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從詞語的語源和變遷看過去文化的遺跡 第三章 從造詞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第四章 從借字看文化接觸 第五章 從地名看民族遷徙蹤跡 第六章 從姓氏和別號看民族來源和宗教信仰 第七章 從親屬稱謂看婚姻制度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從語詞的語源和變遷看過去文化的遺跡 在各國語言里有許多語詞現(xiàn)在通行的涵義和它們最初的語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它們的過去文化背景,我們簡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關(guān)系來??墒牵闳糁浪鼈兊臍v史,那就不單可以發(fā)現(xiàn)很有趣的語義演變,而且對于文化進展的階段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很清晰的片影來。例如,英語的pen是從拉丁語的penna來的,原義是羽毛(feather),最初只嚴格應(yīng)用在原始的鵝毛筆(quill pen)。后來筆的質(zhì)料雖然改變,可是這個字始終保存著,于是在古代本來含有羽毛意義的字現(xiàn)在卻用它來代表一種有金屬筆尖的文具。反過來說,如果分析這個現(xiàn)代語詞和羽毛的關(guān)系也可以教我們知道一些古代筆的制度。又如英語的wall和其他印歐系語言含有“墻”的意義的語詞,它們的基本意義往往和“柳條編的東西”(wicker—Work)或“枝條”(wattle)有關(guān)系。德語wand從動詞winden變來,它的原義是“纏繞”或“編織”(to wind,tointerweave)。盎格魯一撒克遜語(Anglo—Saxon)的“wiridanmanigne smiternewah”等于英語的“to weave many a finewall”,用現(xiàn)在通行的意義來翻譯就是“編許多很好的墻”。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假如我這一次嘗試能夠有些許貢獻,那就可以給語言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搭起一個橋梁來?! _常培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