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4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悅笛 頁數(shù):471
Tag標簽:無
前言
20世紀中國曾經涌起了幾次“美學熱”,在當時“沉寂”的世界美學天空中,成了最絢麗的星座。然而,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美學熱”在消退,而世界美學卻不再“沉寂”,此消彼漲,中國美學已不再亮麗。中國還會有“美學熱”嗎?這是中國的美學研究者很感興趣但又無法預測的問題。今天的社會的確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無論是用“后現(xiàn)代”、“第二次現(xiàn)代化”、“審美化”還是“圖像轉向”來描述它,都意味著這個社會正在發(fā)生由“硬”向“軟”、由“實”向“虛”的轉向。在一個虛擬柔軟的社會里,藝術和審美將會越出它們的邊界,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而以藝術和審美為研究對象的美學也有可能越出它的邊界,成為人們普遍采取的生存策略。中國文化本來就以推崇空靈著稱,在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人,應該可以更好地適應這種時代轉向。在我們看來,從今天的時代條件來看,中國很有可能再次出現(xiàn)“美學熱”。為了推動“美學熱”的出現(xiàn),我們需要做許多扎實的研究工作。公正地說,前幾次“美學熱”給今天的美學研究者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但也留下了不少沉重的包袱。
內容概要
分析美學是20世紀以來在美國占統(tǒng)治地位的美學流派。在這個流派里產生了古德曼、沃爾海姆、喬治.迪基、阿瑟.丹托、卡萊爾、比厄斯利、馬古利斯等大家。 如今分析美學在和歐洲大陸美學以及美國本土的實用主義美學呈現(xiàn)了交融的趨勢,使分析美學獲得了新的生長空間。作者多年來一直從事分析美學的研究,不但參與編寫汝信的西方美學史六卷本,而且翻譯過多本美學和藝術理論的專著,在國內是研究分析美學的重要學者。
作者簡介
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哲學博士,中華美學學會副秘書長,國際美學協(xié)會會員及聯(lián)系人,《美學》雜志主編助理,主要致力于美學、藝術和文化研究。1974年末生于遼寧省錦州市,正如“悅笛”之名有美的啟蒙之意,從小便酷愛藝術,但報考藝術高校未果,遂于1993年以會考全A成績保送本科就讀(從物理系轉到中文系),從此跨入美學之門。1997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南開大學哲學系(與東方藝術系合辦的)美學專業(yè),受到綜合的審美教育,創(chuàng)辦并主編哲學刊物《思路》,2000年獲得美學碩士學位;同年保送繼續(xù)攻讀博士,2003年于南開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2002年始借調到中國文聯(lián)《美術》雜志,廣結美術界善緣;次年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并積極推動80年代大《美學》的復刊。主要著作有《生活美學:現(xiàn)代性批判與重構審美精神》、《藝術終結之后:藝術綿延的美學之思》、《視覺美學史:從現(xiàn)代到后現(xiàn)代》(即出)、《復調文化時代的來臨:市場社會下中國文化的走勢》(與王南湜合著)、《夜半歌聲》、《文化巨無霸:當代美國文化產業(yè)研究》(主編)、《知識經濟時代的美學與設計》(與滕守堯等合著)等;翻譯專著有《美學與全球化》、《海德格爾、哈貝馬斯與手機》(合譯)、《喬姆斯基與全球化》、《環(huán)境與藝術》(合譯)。參編專著多部,在《哲學研究》等雜志發(fā)表論文60余篇,《新華文摘》等轉載8篇(郵箱liuyd1217@sina.com)。
書籍目錄
斯待“美學之夏”——叢書代序導言 分析美學:方法、模式與歷史 一 “語言分析”之于分析美學 二 分析美學的“分析”工具 三 從“分析的”哲學史到美學史 四 “分析美學史”的歷史考量 五 分析“分析美學”的價值上編 分析美學思想史 第一章 維特根斯坦:作為“語言分析”的美學 一 從劃定“語言界限”到描述“語言使用” 二 “美是使人幸福的東西” 三 “不可言說的”與“超驗的”美學 四 從學科消解到“美學”的概念使用 五 “生活形式”的廣闊“文化語境” 六 “語言游戲”·“家族相似”·“開放的概念” 七 視覺的分殊:“看見”與“看似”( 八 生活的取向:“自然而然的日常美學” 九 其他幾朵散落的“美學火花” 十 述評:兩種維特根斯坦與兩類美學 第二章 比爾茲利:作為“元批評”的美學 一 從《美學》到《審美的觀點》 二 “分析美學”的首度“體系化” 三 “藝術—批評—美學” 四 “審美—經驗—藝術” 五 “審美意圖—藝術行為—藝術品” 六 “意圖謬見—感受謬見” 七 述評:從批駁者的“批駁”來看 第三章 沃爾海姆:作為“視覺再現(xiàn)”的美學 一 心靈哲學、觀看繪畫與精神分析 二 從《藝術及其對象》到《作為一種藝術的繪畫》 三 作為一種“生活形式”的藝術 四 反對“錯覺說”與置疑“相似論” 五 作為思想內核的“看進”理論 六 作為另一基石的“表現(xiàn)性” 七 論“類型”與“殊例”的區(qū)分 八 “作為藝術的圖繪”為何有趣? 九 述評:從思想的“內在矛盾”觀之 第四章 古德曼:作為“藝術語言”的美學 第五章 丹托:作為“藝術敘事”的美學 第六章 迪基:作為“藝術慣例”的美學下編 分析美學問題史 第七章 “藝術定義”:從維茨到列文森 第八章 “審美經驗”:從迪弗到卡羅爾 第九章 “美學概念”與“文化解釋”:從西伯利到馬戈利斯 結語 分析美學之后:緣何衰微?未來何在?附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這是由于,絕大部分的規(guī)范分析美學家們都無一例外地在分析美學內部進行言說,除了吸收實用主義的哲學資源之外,而很少吸納其他非分析美學的思想。但是,這種普遍特征在沃爾海姆那里卻顯然并不適用,他對于精神分析思想的接受,就遠遠超出了其他分析美學家,并從一開始就同維特根斯坦的美學對于心理學的拒絕劃清了界限。這都展現(xiàn)出沃爾海姆的哲學思想與美學之間的內在矛盾。這種思想的多來源性,的確在沃爾海姆的“綜合”當中保持了一種內在的“張力”,但與此同時,思想的搖擺性、折衷性和調和性也就在所難免。從沃爾海姆的學術歷程來看,他的第一本書《布拉德萊》(F.H.Bradley,1959)致力于對于英國新黑格爾主義的研究,此時他基本上是反對分析傳統(tǒng)的。但是隨著分析哲學在英格蘭站住了腳跟,沃爾海姆也隨之接受了分析哲學的基本主張,并在分析美學領域逐漸獲得成就。然而,到了晚年他似乎又對分析傳統(tǒng)有所偏離,他曾在專論藝術史的時候指出:“藝術史深刻地被實證主義所浸漬,對于實證主義居于核心的是對于事實的過度評價,拒絕原由,在把握解釋的核心問題上亦是失敗的?!边@種對于實證主義的批駁,也恰恰可以看出沃爾海姆力圖超越分析哲學的努力。與此同時,他亦反對對于藝術的社會解釋與結構主義解讀,事實證明,對于社會內涵與結構要義的疏忽,恰恰是沃爾海姆美學思想當中的應有之義。更重要的影響來自于沃爾海姆幾乎畢生對于“心靈”獨立性的建立,但這種心靈哲學并非分析哲學意義上的,而是從分析哲學的外部試圖發(fā)展出一套系統(tǒng)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當然,這種建構仍是在“后分析哲學”與“后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m)的語境內來實現(xiàn)的。
后記
將整個“分析美學史”呈現(xiàn)出來,了卻了我的一分心愿。愿這本小書能為分析美學“在中國”的研究盡一些微薄之力,更希冀“中國的”分析美學,能在未來的世界美學格局當中,發(fā)出強有力的本土之聲。我深知,這本書本身所能做的的確是微不足道的,但畢竟現(xiàn)代漢語學界對于分析美學的研究已經開始……寫這本書,總有種披荊斬棘開路、攀越崇山峻嶺之感。因為,有許許多多的未曾踐履的山巔需要逾越(就像深入探索新的思想那樣),有許許多多的未曾涉足的溝壑需要跨越(就像不斷確定新的譯名那樣)。但每每攀上一座山嶺,卻難有“一覽眾山小”的俯瞰視角,而空留“山外青山樓外樓”的感喟。最常出現(xiàn)的情況是這樣的,某一座山嶺攀到半山腰就無路可覓,只能或原路無功而返(某些書讀過若干年后重讀方才體會),抑或繞道迂回而行(某些思想思索幾個月后方能體悟),甚至停在原地靜候(某些段落翻譯好幾周后才能繼續(xù))。但登上另一座山嶺,卻往往窺見到前座山嶺的全貌,翻過身來再去攀爬登頂,從而獲得了更多的旅途經驗。陸游所謂“功夫在詩外”說得真是絕妙,寫詩不能僅賴于學詩,研究美學亦不能只藉美學,還有哲學、藝術和生活的“功夫”在其中。這本書的寫作過程對我而言無疑是最艱苦的。
編輯推薦
《分析美學史》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基本上是分析美學“思想史”,以人物的思想為線索,力求將分析美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思想一一加以深描。下編基本上是分析美學“問題史”,以主題為樞紐,不僅選擇了居于分析美學最核心位置的三個問題,而且試圖通過這些問題的研究,將具有特殊貢獻的其他美學家們也列入其中。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