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大的故事

出版時間:2009-5-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平原  頁數:269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因學力及客觀條件的限制,只好繞過了若干人所共見的“傷疤”——比如“文革”中的北大;即便如此,《老北大的故事》所呈現的故事,也并非總是“風和日麗”。全書分為四輯,末輯乃書評,涉及北大人物或大學史的寫作。其中《大學百年》和《人文景觀與大學精神》二則,是從作者另外的著作轉錄來。之所以冒昧重收,因其與《老北大的故事》的寫作大有關系。五年前,在日本東京大學訪學時,買了一冊印刷精美的“寫真集”《東京大學百年1877—1977)》,讀后感慨良多,曾撰文予以評述,順帶預測“北大百年史”的寫作。至于為金耀基的《劍橋與海德堡》等書撰寫評論,不只是因其曾為作者的游覽提供方便,更希望借此探討將正襟危坐的校史與隨意揮灑的游記結合起來的可能性。一為學術思路,一為文章筆墨,二者的啟迪,規(guī)定了作者今日的探索。

作者簡介

  陳平原,廣東潮州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先后在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英國倫敦大學、法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美國哈佛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等從事研究或教學。近年關注的課題包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圖像研究等。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全國高校一、二、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著作獎(1995,1998,2003)、第一、二屆王瑤學術獎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2002,2006)、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2006)、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2006)等。先后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中國散文小說史》、《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當年游俠人》、《北京記憶與記憶北京》等著作三十種。另外,出于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年起主編學術集刊《現代中國》。治學之余,撰寫隨筆,借以關注現實人生,并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

書籍目錄

小引第一輯 北大舊事校園里的真精神哥大與北大北大傳統(tǒng)之建構老北大的自畫像——“校慶感言”解讀作為話題的北京大學——歷年“紀念冊”述評第二輯 校史雜說北京大學:從何說起?北大校慶:為何改期?北大校名:如何英譯?北大校史:怎樣溯源?北大傳統(tǒng):另一種闡釋——以蔡元培與研究所國學門的關系為中心不被承認的校長——丁韙良與京師大學堂遲到了十四年的任命——嚴復與北京大學第三輯 百年慶典北大的“光榮”與“夢想”作為一種文化景觀的百年校慶有容乃大——答《人民日報》記者問大學有什么用——答《南方周末》記者問北大:一個話題——答《新快報》記者問“半真半假”說北大——答《新周刊》記者問辭“校史專家”說大學史的寫作及其他——兼答《北京大學校史》編者再說“北大生日”即將消逝的風景第四輯 大學書影大學百年——從《東京大學百年》說起“書信作家”胡適之——關于《胡適書信集》學問家與輿論家——《回眸(新青年)》叢書序人文景觀與大學精神——讀《劍橋與海德堡》、《哈佛瑣記》等讀《(民國二十三年度)國立北京大學一覽》有感關于建立“胡適文庫”的設想“為了蔡先生的囑托——《蔡元培年譜長編》讀后“觸摸歷史”之后《北大精神及其他》后記附錄:《北大精神及其他》序增訂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大學教育的成敗,與研究所的有無攸切相關,理由是:“一、大學無研究院,則教員易陷于抄發(fā)講義、不求進步之陋習”;“二、大學畢業(yè)生除留學外國外,無更求深造之機會”;“三、未畢業(yè)之高級生,無自由研究之機會”。最后一點,可以略作發(fā)揮:研究所之釀成“自由研究”風氣,得益者,遠不只是“未畢業(yè)之高級生”?! 〈送?,研究所的創(chuàng)設,使得時賢協調東西教育方針的思路,有可能得到落實。表面上,北大擬訂的《研究所簡章》只提德國、美國的seminar,而只字未及傳統(tǒng)的書院教育,不像胡適為清華研究院所作的設計,強調“略仿昔日書院及英國大學制”??蛇@絲毫不影響北大研究所對傳統(tǒng)教育精神的繼承與發(fā)揚,原因是,從京師大學堂蛻變而來的北大,本就帶有較為明顯的書院教學痕跡,與作為留美預備學校出現的清華學堂,不可同日而語。在課堂講授之外,強調獨立思考,注重師生間的精神交流,這一北大人引以為榮的辦學特色,甚至早在蔡元培長校以前,便已初露端倪。正如蔡校長所說,民元前的北大,“中學方面參用書院舊法,考取有根底的學生,在教習指導之下,專研一門,這倒是有點研究院的性質”(《北大成立二十五周年紀念會開會詞》)。羅家倫在《國立北京大學的精神》中,也提及北大自由研究學風的養(yǎng)成,并非一朝一夕:“如師生間問難質疑,坐而論道的學風,一部分是京師大學堂的遺留,但到民國七、八年間而更甚。”從20年代起便成為熱門話題的“北大老”,指的主要不是學校的實際年齡,而是相對于“清華洋”而形成的氣質與風神。創(chuàng)設“師生間問難質疑,坐而論道”的研究所,借此溝通東西學術,正好對此“北大老”之“老”字,作了正面的詮釋。  有趣的是,北大1922年創(chuàng)辦研究所,原定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國學和外國文學四門,但實際上只有國學門名副其實。三年后,清華學校創(chuàng)辦研究院,同樣“先開辦國學一門”。

編輯推薦

  《老北大的故事》以1998年3月江蘇文藝版《老北大的故事》為主干,兼收2000年1月上海文藝版《北大精神及其他》的若干文章。具體情況如下:新書第一輯乃江蘇版((老北大的故事》的第一、第三輯,那原本就是兩篇連載的長文,所謂“分久必合”是也;同時調入第二輯中的《老北大的自畫像》和《作為話題的北京大學》,以及《北大精神及其他》中的《北大傳統(tǒng)之建構》。新書第二輯除調出二文外,其余照舊。第四輯刪去《軼事之外的辜鴻銘》《學者小說的魅力》《大學者應有的素質》三文,補充若干《北大精神及其他》的文章。第三輯全部取自《北大精神及其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老北大的故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