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

出版時間:2009年3月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立群  頁數:296  字數:29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學術文庫”是近數十年來以北京大學學者為主體的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學術集成,它是這個學術群體數十年來在“比較文學”這一學科中所積累的對于這一學術的理解和從事的學術實踐,現(xiàn)在以“系列書系”的形式公刊于世?! ≈袊容^文學學術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復興以來,已經走過了30年的路程。如果從學術層面上考察,可以說出現(xiàn)了二三代主峰。以朱光潛、黃藥眠、楊周翰、李健吾、錢鐘書、季羨林、金克木、李賦寧、周玨良、陳嘉、范存仲諸先生為代表,他們是“文革”之后推動中國比較文學復興的第一代學者。以樂黛云、饒艽子、陳悖、錢中文諸先生為代表,他們是推進中國比較文學繁榮和發(fā)展的第二代學者。目前,在跨人21世紀之后,中國比較文學的學術研究已經形成了第三代學者。他們中間已經出現(xiàn)了一批杰m的具有代表性的學人。在幾代主峰中間,也都存在著許多過渡性的學術橋梁。前一代主峰學者的學術與精神正是經由這些“學術橋梁”傳達到了后一代的主峰層面上,承前啟后,把學術推向新的境界?! ”本┐髮W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的建立與發(fā)展,與中國比較文學事業(yè)發(fā)展的軌跡相一致。它的前身“北大比較文學研究中心”創(chuàng)建于1 981年,由楊周翰教授領銜主其事。

內容概要

王韜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思想家、改革家和教育家,被稱為“中國新聞之父”。他從成年起就開始從事西學東傳的工作,通過翻譯西書、創(chuàng)辦報紙、撰寫文章、主辦考課等方式,促進了西學和近代思想觀念在中國的傳播,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本書從比較文化的視角出發(fā),采取“原典實證”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王韜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活動,提示了他從傳統(tǒng)人士向“口岸知識分子”轉變的心路歷程;并試圖通過這一個案研究,闡明中國在由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形成的“口岸知識分子”的心理特征與文化特征。

作者簡介

王立群,1971年生于山東。1994年獲文學學士學位(曲阜師范大學中文系),2000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2003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比較文化研究所)。目前任教于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藝術教育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為東

書籍目錄

出版總序序文導言 一  中國近代“口岸知識分子”活動的歷史語境 二 王韜其人 三 王韜研究的學術史概況第一章  上海墨海書館:西學的初步接受與傳播 第一節(jié) 對西方文化的第一反應:直覺的欣賞與內在的抗拒 第二節(jié)  上海墨海書館與近代西學東傳 第三節(jié)  自西徂東:王韜對西學書籍的譯介 第四節(jié) 從傳統(tǒng)士子文人到近代“口岸知識分子”的轉變 本章附錄(一):墨海書館傳教士考述 本章附錄(二):與王韜聯(lián)系密切的上海“口岸知識分子”考述第二章 王韜與歐洲的不解之緣 第一節(jié) 王韜與近代東學西漸 第二節(jié) 王韜筆下的法國形象 第三節(jié) 英國——王韜心目中的理想國 第四節(jié) 王韜近代國家觀念的形成第三章 《循環(huán)日報》:倡導資產階級改革 第一節(jié) 《循環(huán)日報》的創(chuàng)立與新聞理論的提出 第二節(jié) 近代中國改革方案的提出 第三節(jié) 政論文的文體革新第四章  王韜的日本觀:從“同文同種”到“狡焉思逞” 第一節(jié) 赴日以前王韜對日本的認識 第二節(jié) 王韜的日本之行 第三節(jié)  回國后對日本的關注 第四節(jié)  自相矛盾的日本觀 本章附錄:《扶桑游記》所載日本人考略第五章 格致書院:王韜的教育改革與中國大學教育的萌芽 第一節(jié) 王韜近代人才觀的形成 第二節(jié) 格致書院的創(chuàng)立 第三節(jié) 格致書院近代教育改革的嘗試 第四節(jié) 舉辦考課倡導西學 本章附錄(一):格致書院創(chuàng)辦經費統(tǒng)計表 本章附錄(二):格致書院特課與季課歷年獲獎考生名錄(按考生籍貫排列) 本章附錄(三):上海格致書院春秋特課命題人名單結語  附錄一 王韜著作及版本情況附錄二 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上海被開放為通商口岸這一歷史事件徹底改變了上海的命運,直接決定了近代上海的發(fā)展?! ≡谥袊鴼v史上,上海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一直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春秋時,這里屬吳國。千余年前的上海地區(qū)還是遍地野草叢生,直到八百年前才形成一些村落。那時的上海大約有一百來戶人家居住在那里,人口屈指可數,大多是漁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漁村。在宋代后期,松江下游有一條小河,名“上海浦”,與松江相匯合,來往船舶??吭谏虾F?,即現(xiàn)今的小東門十六鋪附近,這個新的港口很快形成了一個新的集鎮(zhèn),被稱作“上海鎮(zhèn)”,這是“上海”第一次被用作地名。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春,上海改鎮(zhèn)為縣,屬松江府管轄。明代中葉,由于倭寇頻繁騷擾,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海的城墻被修建起來,上??h城初具規(guī)模,上海人口也猛增至五六十萬,成為“東南名邑”。  上海命運轉變的緣起是鴉片戰(zhàn)爭之前東印度公司對上海的考察。清道光十二年(1832),東印度公司派遣“阿美士德”號從澳門出發(fā)一路北上,沿中國海岸線考察新的通商地點。該船的負責人為林賽,新教傳教士郭實臘在船上擔任翻譯和隨船醫(yī)生。6月20日,該船停泊在長江口海面上。在“阿美士德”號在上海逗留的18天時間中,郭實臘等人實地測量了黃浦江的水道,偵察了吳淞和寶山的情況,了解了上海的貿易情況。林賽和郭實臘在其后向東印度公司當局提交的報告中,一致強調了上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貿易的發(fā)達程度。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征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中國第一份近代中文期刊是什么,我告訴你,是《察世俗》,上海第一份近代中文期刊是什么,我告訴你,是《六合叢談》,1857年的,o(∩_∩)o...哈哈,王韜在墨海書館協(xié)助辦刊的是《六合叢談》不是《遐邇貫珍》,他的合作者是偉烈亞力?!跺谶冐炚洹肥躯湺妓荚谙愀蹌?chuàng)辦的,后來到了上海就停辦了,老麥從巴達維亞帶了一堆字模和一個手搖印書機,在上海辦了個墨海書館,后來又從倫敦傳道會運來了牛力印刷機,這是中國本土第一家近代印刷所。1847年左右來了一群傳教士和中國傭書,后來,后來又陸續(xù)來了一些中國人做傭書,里面最有名的就是王韜和李善蘭,再加上個管小異,三個人是逛窯子鐵三角,就這關系。。。
      其中錯誤的地方不少,新聞學的基本常識都搞不清楚。。。
      高度沒達到老嚴在《序文》中說的那個水平線。。。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