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蓋爾歸來

出版時間:2009-0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  頁數(shù):167  譯者:劉永華  
Tag標簽:無  

前言

國人知道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其人,多半因為她寫的《馬丁·蓋爾歸來》(以下簡稱《歸來》)一書;而國人知道《歸來》,大約又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則因該書被譽為“后現(xiàn)代史學”和微觀史學早期的三部典范之作之一;一則因該書的前身、法國同名電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歷史劇。此書在中國史學界的名聲,得力于前者尤多。如今,這本書的中文版將被列入《歷史一人類學譯叢》刊行,不少讀者不免要問:此書的“后現(xiàn)代”表現(xiàn)在哪里?它與微觀史學、歷史人類學有何關系?此書在歷史編纂學方面,有何獨到之處?此書付印之際,似有必要先行對上述問題稍作討論,算是給這本書在學術界的地位,也給它何以在這個叢書中露面,提供一個個人的“說法”。一、戴維斯其人在過去的十年里,戴維斯留下了至少兩份訪談錄,一份自傳性學術回顧。這些訪談和回顧涉及她生活和學術的一些重要方面,為我們理解她的學術發(fā)展軌跡,尤其是《歸來》一書的寫作背景和緣起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內(nèi)容概要

1560年的夏日,如果不是有一個裝了一條木腿的人闖進法庭,那個真名叫阿諾。迪蒂爾的精明的農(nóng)民,幾乎就說服了圖盧茲高等法院的法官們,他就是馬丁·蓋爾,擁有馬丁·蓋爾的身份、財產(chǎn)和妻子。當真正的馬丁-蓋爾現(xiàn)身,一切都改變了。四百多年來,這個傳奇故事一再被講述,甚至被搬上舞臺和銀幕。娜塔莉·戴維斯在擔任一部法國電影的歷史顧問之后,又進一步去探求這一故事的歷史真相,憑借她歷史學家的專業(yè)訓練和栩栩如牛的敘述技巧,寫下了這部新文化史學的經(jīng)典之作。

作者簡介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1928-,著名歷史學家,美國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專長為歐洲近代早期歷史研究,先岳在布朗大學、多倫多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高校執(zhí)教,曾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觀為普林斯頓大學榮休HenryCharlesLea歷史學教授,同時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兼任歷史學與中世紀研充教授、比較文學中心高級研究員。著作有《近代早期法國的社會與文化》、《馬丁·蓋爾歸來》、《檔案中的虛構(gòu)》、《銀屏上的奴隸》、《邊緣女人》、《16世紀法國的禮物》、《騙子游歷記》等。

書籍目錄

戴維斯及其《馬丁·蓋爾歸來》(代譯序)  前言鳴謝縮寫說明導論  第一章  從亨戴到阿爾蒂加第二章 不安分的農(nóng)民第三章  貝特朗·德羅爾斯的名譽第四章  阿諾·迪蒂爾的面具第五章  私定的婚姻第六章  爭執(zhí)第七章  里厄?qū)徟械诎苏? 圖盧茲審判第九章  馬丁·蓋爾歸來第十章  講故事的人第十一章  離奇的故事,悲慘的故事第十二章  論瘸子尾聲馬丁·蓋爾相關論著選目譯名對照表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不安分的農(nóng)民情況似乎表明,不管是在那個晚上,還是在此后八年多的時間里,在貝特朗的婚床上什么事都沒發(fā)生。馬丁·蓋爾陽痿;兩小口“被施了咒語”。那應該不是馬丁碰到的頭一樁倒霉事。也許對拉博德男孩來說,要在阿爾蒂加長大成人,并不那么輕而易舉。他必須區(qū)分不同的語言:他父母親的巴斯克語,他們帶口音的普羅文斯語,以及他在磚廠、收割與做彌撒時看見的人所說的話。有時他得到許可,與村中的小孩玩?!麄兊拈L輩曾抱怨,小孩從葡萄園偷葡萄——他的名字馬丁肯定讓他遭到了取笑。在亨戴,它只是個相當普通的名字,但那些年在阿爾蒂加,在讓、阿諾、雅姆、安德勒、紀堯姆、安托萬、佩伊和貝納爾中間,就顯得奇怪了。附近有一個教區(qū)的名字也叫馬丁,但這于事無補。馬丁是農(nóng)民給動物、驢子起的名字,在當?shù)貍髡f中,牧民在山上看到的熊也叫馬丁。在蓋爾家,這位家中的少爺?shù)脤Ω恫皇且晃?、而是兩位個性很強的男性,他們的脾氣都比較暴躁。在他后面只有女孩:他的妹妹讓娜和其他三位妹妹,還有他的堂妹,皮埃爾·蓋爾的女兒——她們?nèi)际恰⒀绢^片子。后來,在他的小雞雞在下體蓋片。內(nèi)剛開始長大的時候,又有一個女孩,貝特朗·德羅爾斯,進入了他的生活。

媒體關注與評論

人們只能敬佩娜塔莉·戴維斯的這部重要著作,她在建構(gòu)歷史的過程中,擺脫了任何類型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電影是一部巨片,但娜塔莉·戴維斯的書更加出色。  ——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里,《紐約書評》本書以活潑的散文風格寫成,可讀性強,但并未流于簡略?!恶R丁·蓋爾歸來》也許是繼芭芭拉·塔克曼的《遙遠的鏡子》之后,敘述最生動、資料最豐富、最引入入勝的歷史著作……它呈現(xiàn)了16世紀法國生活、愛情和司法的豐滿和絢爛的畫面?!  _伯特·C.坎波,《西雅圖時報》這是迄今為止對這個獨特故事的最細致

編輯推薦

《馬丁·蓋爾歸來》以活潑的散文風格寫成,可讀性強,但并未流于簡略?!恶R丁·蓋爾歸來》也許是繼芭芭拉-塔克曼的《遙遠的鏡子》之后,敘述最生動、資料最豐富、最引人入勝的歷史著作……它呈現(xiàn)了16世紀法國生活、愛情和司法的豐滿和絢爛的畫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馬丁·蓋爾歸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9條)

 
 

  •   馬丁.蓋爾歷史人類學
  •   電影視角和歷史人類學
  •   微觀史的經(jīng)典作,描寫了一個極其微小,但反映了當時生活風貌的故事??勺x性極強,引人入勝
  •   還不錯,歷史人類學的經(jīng)典
  •   普通民眾的歷史,既有詳實的史料,又有合理的推論。值得推薦。
  •   我才下單還沒到呢
    但評論提示說---“至少可賺 900 積分”,于是我沙發(fā)了。
    這里用“至少”二個限定字是很值得懷疑的,如果木有900積分不就是欺騙消費者嗎。
    希望所謂最大中文圖書網(wǎng)站熟悉一點起碼漢語詞匯,切勿誤用。
  •   新史學代表作之一,值得一讀
  •   經(jīng)典著作值得一看
  •   年鑒學派代表作,專業(yè)的人應該看看
  •   封面很清新內(nèi)容很有趣
  •   看著還是蠻有意思的
  •   老師推薦的?。?!
  •   一個故事展現(xiàn)一段歷史,新文化史的代表性著作
  •   歷史人類學老師推薦的書,可以結(jié)合它的同名電影
  •   和史景遷的《王氏之死》一樣,是新史學和微觀史的代表性,但在可讀性上,似乎不如后者
  •   偏學術的書
  •   模糊的記得,這本書似乎被稱為后現(xiàn)代微觀歷史的三大開山經(jīng)典之作。暫不談書的意義和創(chuàng)新等等,可能是文字的緣故,或是對法國那個時代歷史不是很感興趣,所以對我的吸引不是很大??赐旰笾皇呛芷降母杏X。
  •   同意前一位評論的意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號稱新文化史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的這部著作,讀來的確沒覺得怎么了不得??赡芤矐恕肚f子》中的那句老話吧,“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吧。
  •   這是所謂新文化史的經(jīng)典,薄薄的一冊,真的看不出有好在那里?
  •   才能看明白它在說什么。
  •   其實難副。
  •   一本巧妙的考證史學書。
  •   還要10.6元的運費,發(fā)的全峰快遞居然還讓一群人等了半個多小時,真是可笑,從來只有快遞叔叔等人,第一次看見一群人在等快遞的紅面包車,真是氣煞人也。。。。。。書也可薄。打算購買的童鞋要謹慎啊。
  •   故事與史景遷的《王氏之死》很相似,也可相媲美。原來歷史書也可以這樣寫。
  •   是老師的推薦看了這本書,覺得很不錯。戴維斯用她的筆寫出了16世紀中期法國小村一些情況,書中涵蓋了愛情,宗教,風俗,等等很多那個時代法國社會的一些縮影看了感覺受益匪淺。推薦啊
  •   作為一本學術書籍,還可以接受。如果不是搞歷史研究的人,恐怕你很難讓自己看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   很好……比電影好看多了……質(zhì)量也很好……
  •   戴維斯的代表作終于被翻譯過來了,雖然本書依然存在許多爭議,但是它無疑促進了史學研究。后現(xiàn)代主義存在很多問題,這點事肯定的,但目前史學界依然需要大力引進,而不是一味的痛斥。 其實《馬丁蓋爾歸來》這樣的書籍研究起來并不是很困難,難在資料的獲取和運用上。 我們過去對大人物... 閱讀更多
  •   收到這本書,對這本書的質(zhì)量挺滿意的。這是一本挺不錯的歷史人類學經(jīng)典。
  •      馬丁?蓋爾的故事雖然并不復雜,但卻映射出那個時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個體身份的建構(gòu)方式以及鄉(xiāng)村的社區(qū)結(jié)構(gòu)形態(tài)等等??墒?,當歷史成為傳奇、史料變得沉默之時,史學如何進行敘事、史料如何進行選擇和處理呢?對于這樣的問題,娜塔莉?澤蒙?戴維斯的《馬丁?蓋爾歸來》的歷史人類學實踐給出了具體而又精彩地的回答。
      1、主體先入為主,帶動敘事展開
       從歷史人類學解讀歷史,要求歷史學家“親身設想主體立場、眾多個體的因果關系模式和社會群體的矛盾的行動場合” 。戴維斯在《馬丁?蓋爾歸來》一書中成功地達到并實現(xiàn)了這種要求。
       在馬丁?蓋爾的故事因前人的復述和普通大眾的口耳相傳而變?yōu)橐粋€傳奇故事且有著諸多版本的情況下,戴維斯選擇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講述”模式。她在《馬丁?蓋爾歸來》一書的前言中直白地說明了自己的寫作動機與寫作目的,即嘗試用一種不一樣的方式講述過去,對馬丁?蓋爾的故事“進行全方位的史學分析”,對該故事提出新問題、做出新解釋。并且,為了達到探討“歷史的可能性”的目的,戴維斯根據(jù)過去留下的種種痕跡對這一故事進行了多次體驗,既有埋頭檔案資料,梳理事件發(fā)展脈絡,也有參與電影制作,獲得直觀體驗。
       由于要對馬丁?蓋爾的故事進行體驗,因此戴維斯遵循該歷史本身的發(fā)展軌跡,依照時間順序?qū)适碌母鱾€“劇情”、細節(jié)進行思考、分析和感悟,以作者自身的體驗作為追索事件發(fā)展脈絡和建構(gòu)故事細節(jié)的前提。這直接體現(xiàn)為《馬丁?蓋爾歸來》一書的章節(jié)安排。
      具體而言,該書第一章至第九章按照時間順序?qū)︸R丁?蓋爾案進行了連續(xù)性、完整性的歷史記敘。敘述始自老蓋兒一家遷居阿爾蒂加以及達蓋爾家與德羅爾斯家的聯(lián)姻(即馬丁?蓋爾與貝特朗結(jié)婚),之后依次記敘了馬丁?蓋爾離家出走,貝特朗母子八年等待,冒名頂替的迪蒂爾到來等情節(jié),而后又從迪蒂爾與皮埃爾的叔侄之爭敘述到里厄和圖盧茲的審判過程,最后交代了馬丁?蓋爾案的結(jié)局。第十章至第十二章介紹馬丁?蓋爾案之后法官科斯拉撰寫該案法庭審理的過程、科斯拉本人的結(jié)局以及蒙田等人對該案的反應等內(nèi)容。
       由此可見,《馬丁?蓋爾歸來》一書的敘事邏輯與戴維斯對馬丁?蓋爾案進行體驗、思考、感悟和分析的思維過程是一致的。作者在對特定歷史進行體驗的同時,帶動了所要敘述的歷史的開展模式,結(jié)果是史學家所要體驗的對象——馬丁?蓋爾的故事這個特定的小歷史——被自然而然地敘述為一個過程,實現(xiàn)了史學敘事的基本要求。簡言之,我們可以把戴維斯的這種敘事方式歸納為:主體先入為主,帶動史學敘事,遵循主體本身對歷史的體驗并依照歷史本身的發(fā)展軌跡,安排事件的先后順序。
      2、以散文風格的敘事方式表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自然進程和主體對事件的高度“參與”
       前文已述,主體先入為主對事件進行體驗并帶動史學敘事的展開,這是戴維斯在《馬丁?蓋爾歸來》一書中成功地將已經(jīng)變成傳奇的歷史再度敘述成為歷史的學術路徑。那么,作為主體的作者自己,對歷史、對事件的體驗、“參與”達到了何種程度,我們又該怎么進行評價、從哪個角度進行評價呢?
       書寫歷史大體上無外乎兩種類型的敘事方式:一是生動活潑的散文風格敘事,二是精深嚴謹?shù)恼撜f風格敘事;點評事件大體上也無外乎兩種類型的語言模式:一是文學性的藝術語言,二是思辨性的科學語言。19世紀以前及19世紀的史學作品大多都包含了很大程度上的文學描寫,即以文學的手法書寫歷史,以文學性的藝術語言點評事件,最終形成了文學化的史學。19世紀以后,隨著實證主義、思辨歷史哲學等興起,文學化史學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逐漸被打破,史學家通過論說風格的敘事和科學語言的運用,使得史學作品的學術高度明顯提升。
       生動活潑的散文風格的敘事是《馬丁?蓋爾歸來》一書的主要敘事方式,文學性的藝術語言則是戴維斯寫作該書所使用的主要語言模式。然而,散文風格的敘事和藝術語言的運用并未降低作品的學術水平。
       通過散文風格的敘事方式,戴維斯比較方便地使得自己對馬丁?蓋爾的故事的敘述包含了散文寫作所必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因素,同時也比較連續(xù)和完整地表現(xiàn)了小歷史的發(fā)展進程,此外還使得作為主體的作者自己在感悟事件細節(jié)的基礎上進行了完美的體驗之旅。從該書前九章對馬丁?蓋爾故事本身的敘述來看,時間、地點、人物等散文必備要素自然無需累述,而對于事件本身,我們也不難看到,起因、經(jīng)過、高潮、結(jié)果等要素,同樣暗含在文本之中。戴維斯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敘述歷史事件的發(fā)展脈絡,首先敘述時間的起因,即馬丁?蓋爾的出走和迪蒂爾的冒名頂替;接著敘述事件的經(jīng)過,即馬丁?蓋爾案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最后敘述事件的結(jié)果,即真馬丁歸來和假馬丁被處死。其中,敘述事件的經(jīng)過的層次感主要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敘述事件的拐點敘述歷史的轉(zhuǎn)折,即通過敘述假馬丁與皮埃爾的叔侄之爭引出馬丁?蓋爾故事高潮的到來——馬丁?蓋爾案兩次審判。
       可以說,《馬丁?蓋爾歸來》一書中長達六章的鋪墊、記敘并未顯得累贅,作品鮮有直接引述史料原文之處,而更多的是作者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史料進行“合情合理地”解讀和加工之后,以此建構(gòu)出歷史發(fā)展的“劇情”、細節(jié)和過渡,從而讀者在絲毫不覺得史料有任何堆砌之時,全書已經(jīng)一口氣讀了大半。這樣一來,我們在讀《馬丁?蓋爾歸來》這部以散文風格敘事方式寫作的歷史人類學作品時,能夠明顯感受到其線索清晰、細節(jié)生動、劇情起伏、行文流暢等特點。
       此外,在散文風格敘事的影響下,文學性的藝術語言必然大量運用,這更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使人感覺這部史學作品雖然篇幅不長,但閱讀起來卻完全可以獲得類似于閱讀文學作品的快感和滿足感。進一步而言,新史學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文化史學,戴維斯在《馬丁?蓋爾歸來》一書中更是把馬丁?蓋爾生存時代的濃郁文化觀念通過真、假馬丁等歷史人物在當時文化情境中的日常生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書中以第三人稱轉(zhuǎn)述的方式書寫的人物“對話”、以史家點評的方式討論的人物心理活動和價值判斷,均在文學性的藝術語言記敘過去、描寫細節(jié)的過程中得以體現(xiàn)。應該說,這種綜合了當時的文化價值觀念以及主體在當下的體驗結(jié)果的藝術語言,也即日常生活語言,是有高度的。
      3、通過想象補縫歷史的斷裂,通過推理直接討論歷史的可能性
       史料永遠不可能充分和完整,歷史總是充滿了斷裂。戴維斯自己也在《馬丁?蓋爾歸來》一書的導論中直言:“16世紀的農(nóng)民,百分之九十以上不會寫字,現(xiàn)在沒有給我們留下多少他們展示自我的文獻?!弊g者劉永華也在譯序中提示我們:“不管《歸來》是一部民族志、微觀史學還是歷史人類學著作,對職業(yè)歷史學家而言,關鍵的問題是該書在處理素材與歷史編纂學方面的技巧與風格,尤其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在書中的主人公與他們生活的周遭社會之間建立起關聯(lián)的?!薄霸谶^去留下來的資料對我們的主人公的生活的某些側(cè)面保持沉默時,我們 該怎么辦?”
       為了寫作《馬丁?蓋爾歸來》,戴維斯深入列日河谷地區(qū),收集到了許多十六世紀的婚書、遺囑、土地買賣合同、教堂和法庭檔案等史料。但是,運用這些材料卻兩個棘手的問題:其一,這些材料只是與要記敘的馬丁?蓋爾案間接相關,并未直接反映出馬丁?蓋爾一家的具體生活情境;其二,對于作者所要揭示的歷史當事人的心理活動,這些材料均“沉默不語”。面對上述兩個難題,戴維斯拋棄了實證主義的史料考訂方法,避開將事實考訂為真的局限,另辟蹊徑,十分巧妙地予以化解。
       一方面,強調(diào)對“史料解讀的開放性和多元性”,通過放開想象,補縫歷史的斷裂,建構(gòu)出歷史發(fā)展的“劇情”。對于這一敘事特點,我們試做分析如下:
       在第七章中,戴維斯根據(jù)法官克拉斯的著作以及馬丁?蓋爾案同時期法庭庭審檔案材料建構(gòu)了里厄?qū)徟械恼麄€過程,將其分為庭審前的取證(由民事當事人提名的證人當中收集情況)、庭審過程(“重新審問犯人,讓他們與犯人對質(zhì)”)和宣判(“法官宣判了被告犯下了冒用馬丁?蓋爾的名字和人格、侮辱貝特朗?德羅爾斯的罪行”)等階段進行敘述。在敘述過程中,想象的成分是直接出現(xiàn)在作品當中的,并且這種想象也反映了史學家對當時的歷史事件的判斷。
       前文已述,戴維斯的《馬丁?蓋爾歸來》一書是主體先入為主帶動敘事展開的,而在寫作出來的文本中自然不可避免地需要帶領讀者一同想象。第七章中戴維斯帶著讀者一起想象法庭取證之時的“慌亂的場景”即是明證——“法官和他的代理人出現(xiàn)了,當?shù)氐墓C員和勒福薩德法學學士多米尼克?博埃里先生在他們的左右出謀劃策。證人發(fā)誓講的句句屬實,作完證后,審查員一字一句地復述他們說過的話(或者至少人們認為他會這樣做),讓他們進行更改或是添加內(nèi)容。然后,要是他們知道如何簽名,就簽上自己的名字,要不然就畫個押?!?br />    又如,在第四章中,戴維斯討論了真假馬丁是否見過面的問題,帶著我們以想象的方式進行了一場思維實驗,設計出了一出二人謀面時的可能的“劇情”,并在仔細思索的基礎上認為,“這兩個年輕人也可能在這一地區(qū)或其他地方游蕩時曾謀過面”。
       再如,戴維斯還對假馬丁在面對與其對質(zhì)的證人時可能進行的反駁進行了猜想,認為假馬丁也許會對卡爾邦?巴羅說:“我過去一生中從未見過這個人。假如他是我的舅舅,為什么他不能讓其他家人也這樣說呢?”可能會對鞋匠說:“這個人是皮埃爾?蓋爾的酒肉朋友。讓他亮出他對我的腳的尺碼的記錄。誰還能支持他的謊言呢?”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僅僅只是想象,然而戴維斯對歷史人物對話的言辭設計是符合人物身份和當時情境的,因而所謂“想象”是建立在史家對特定歷史時期、特定歷史社區(qū)進行完整把握和充分解讀的基礎之上的。
       另一方面,戴維斯在《馬丁?蓋爾歸來》一書中大量使用了“也許”、“可能”、“恐怕”等推測性詞匯,通過“必不可少而合情合理的推斷”, 直接對歷史的可能性展開討論。
       馬丁?蓋爾為何離開村子?他去了哪里?阿諾?迪蒂爾是如何、出于什么原因成為冒名頂替者的?迪蒂爾是否蒙騙了貝特朗?德羅爾斯?他又是為何未能堅持下去的?這些都是戴維斯卻深感興趣并意欲尋求答案或進行解讀的問題。然而,史料要么沒有,要么“沉默不語”。不過,“不確定因素、‘也許’、‘或許是’”這樣一些“歷史學家在證據(jù)不足或含糊其辭時的救命稻草”,卻為戴維斯對馬丁?蓋爾故事進行體驗提供了充分的可能。這在書中隨處可見,一般情況下都是在對故事的敘述告一段落之后順便對歷史的可能性進行討論。例如:
       第一章,敘述完達蓋爾一家從亨戴遷居阿爾蒂加之后,戴維斯討論了達蓋爾一家遷居的原因:或許是“一直以來戰(zhàn)爭對這一地區(qū)的威脅”;也許是“出于某種個人的原因”;又或許是“馬丁的母親動了搬家的心思“。
       第二章交代了馬丁?蓋爾因盜竊糧食而出走的情節(jié)之后,討論了馬丁的出走路線。
       第六章敘述完叔侄之間的爭執(zhí)之后,討論了在假馬丁與貝特朗合謀撒謊不被拆穿的情況下,歷史發(fā)展的另一種可能的結(jié)局,即“要是真馬丁?蓋爾從未回來,阿諾?迪蒂爾是否能夠逃過這場劫難”?當然,戴維斯沒有明確給出自己的答案,而是通過對迪蒂爾與貝特朗撒謊的原因以及二人撒謊的心態(tài)進行了推斷,引導讀者自己去品讀“沉默”的史料,在蛛絲馬跡中追索那些意味深長的可能性。
       第九章敘述“馬丁?蓋爾歸來”的劇情,在上一章已經(jīng)對真馬丁歸家的情節(jié)做了說明的基礎上,開篇就討論了馬丁?蓋爾故事中“最大的秘密”,即出走二十年之后,馬丁?蓋爾為何突然歸來。
       總之,無論是想象還是推理,雖然都是作者虛構(gòu)出來的,但這種虛構(gòu)不是隨意的、天馬行空的,而是源于對材料的解讀,因而有其深刻的合理性。
      4、通過對歷史人物行為和心理的刻畫,將“生命重新顯現(xiàn)在歷史寫作之中”
       戴維斯在接受臺灣學者陳正國專訪時曾說:“我不研究無名大眾。我研究個別的人。從一開始,我便認為獨特的印刷工人對我才是有意義的,我研究窮人,也是關注個別窮人能夠有何歷史檔案告訴我們一些事情。我對群眾史沒有大興趣。即使我研究一群一群的工人或邊緣人物,我依然會選擇具體的個人作為標桿或研究對象。”戴維斯還說,對于“具體個人”,“我一直覺得將生命重新顯現(xiàn)在歷史寫作中是重要的”。對此,陳正國認為,“這的確是歷史寫作的進步”。《馬丁?蓋爾歸來》典型地體現(xiàn)出了戴維斯在史學作品中重現(xiàn)具體個人生命力的學術旨趣?;蛟S,該書最為出彩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例如,第三章題為“貝特朗?德羅爾斯的名譽”,實際上寫的是貝特朗?德羅爾斯在馬丁?蓋爾出走后的生活境遇及其心理變化。直接反應貝特朗心理及其與家人關系的史料很少,這就為描寫和刻畫帶來了困難。怎么辦呢?戴維斯首先用鄰近地區(qū)同時期的材料建構(gòu)了貝特朗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即通過農(nóng)村婦女名字的構(gòu)成、圣伊巴爾斯等地的合同文書、朗格多克的習俗等材料說明了貝特朗生活在一個男性居于主導地位的農(nóng)村社會,并且受到當時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價值觀的影響。以此為基礎,戴維斯進一步描述了貝特朗地位下降的狀況,即“她既不是妻子,也不是寡婦,重新與她的母親住在同一個屋檐下。既非妻子,又非寡婦,但她不得不在磨坊、井邊、磚廠和收割時面對其他村婦?!倍?,“法律也沒給她提供便捷的解決辦法”。最后,從貝特朗所居住的具體歷史情境中刻畫了她復雜的心理狀況:“她講究實際的打算,讓她跟兒子親近,讓她寄希望于某天它能繼承那些東西”;她還注重自己的名聲,“恪守婦道而體面地生活著”;但同時,她又渴望“一位即將歸來的、卻又截然不同的丈夫與愛人”。
       再如,第五章寫的是貝特朗與新馬丁的“私定的婚姻”。在敘述了家人和鄰里接受新馬丁的情節(jié)之后,戴維斯隨即說明了家庭和鄰里接受新馬丁的原因:“首先,阿爾蒂加需要他”;“其次,他回家的消息事先就傳開了,人們輕而易舉地將他當成了馬丁?蓋爾”;“最后,有了新馬丁,貝特朗的夢想成真了”。
       通過上述例證,不難發(fā)現(xiàn),戴維斯對歷史人物進行了有血有肉地描寫和刻畫,人物的行為方式均是由那個時代特定的思維模式和情感需求所決定的。具體個人未被歷史前進的滾滾洪流所吞沒,反而似乎是在大浪淘沙過后顯得更加的鮮活。必須承認,這樣的歷史人物才被寫成了一個大寫的人,這樣寫歷史人物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
  •     坐地鐵上下班一個來回,剛好兩個小時,把這本書讀完了。
      
      朋友說,它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啦。
      
      但是想到一個歷史學家,女性,在檔案館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感興趣的材料,然后時間又足夠充裕,能把它寫成一個合情合理的故事,怎么說也是讓人羨慕的一種生活。
      
      我覺得這本書有一種沉靜的氣質(zhì),浮躁的人寫不出這種書。
  •     關于故事的結(jié)局,我希望改成這樣:
      真正的Martin Guerre被叔叔帶回村里,想取回自己本應擁有的一切,膺懲背叛自己的罪人。然而,當知道Betrande曾經(jīng)挺身為騙子擋劍,曾經(jīng)拒絕宣誓指控對方,在念誦起訴狀時還低頭流淚,Martin猶豫了片刻,決定步出法庭。
      法官試圖阻攔,Martin淡淡地說:“我是路過打醬油的?!毖粤T飄然而去,不顧身后的笑聲,以及叔叔在旁聽席上顫抖的拳頭。叔叔出獄之后一直沒能再親手教訓他,連村里最有八卦氣質(zhì)的阿婆也再沒聽到過這位打醬油男的消息。
      數(shù)百年后在西班牙陣亡校官的檔案里,學者讀到了Martin的這一自述:“我從沒有原諒過你,卑劣的女人。我會一直記恨,即使在死去以后,即使因此無法進入天國。無恥的背叛是眾多罪惡中最不可饒恕的一種,基督的寶血可以作為這一論斷的證明?!?br />   “但我為什么會離開法庭。。。在原告席上看到你的淚眼時,我想也許我曾經(jīng)愛過這個人,僅此而已。”
      
      ***********************
      
      如果不看Robert Finlay的評論以及Davis本人的回應,我會錯過書中的不少亮點。包括對Betrande女性形象的刻畫,對敘述者Coras與Arrest Memorable這部作品的互動關系,以及對于Arnaud形象重塑的嘗試,等等。除了對其中不時出現(xiàn)的過度詮釋傾向持保留意見以外,我要承認,這是一部富有啟發(fā)意義的作品。
  •   這兩人書評和回應都寫得那么長……唉,我實在木有耐心細看
  •   這個結(jié)局不錯:)
  •   我發(fā)現(xiàn)你是十分有“雙城記”情結(jié)呢:)而且喜歡雨果式的寫作,呵呵
  •   小黑,我忽然覺得你好文藝……
  •   求教哪里可以找到Robert Finlay的評論以及Davis本人的回應?
    在網(wǎng)上沒收到的說。。。
  •   @ Clownfish
    Robert Finlay的評論: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3, No. 3. (Jun., 1988), pp. 553-571.
    Natalie Zemon Davis的評論: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3, No. 3. (Jun., 1988), pp. 572-603.
    想要電子版的話,可以qq或郵箱發(fā)給你。
  •   @蒼廬
    那方便發(fā)給我么?
    qq184737039,麻煩發(fā)到我qq郵箱吧。
    拜謝。。再拜。。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