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年1月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龔鵬程 頁數(shù):333
Tag標簽:無
前言
儒、道、釋,在中國社會里被并稱為三教,亦為中國社會與文化之骨干,這是大家都曉得的事,但很少人能真正深入理解之。三教經(jīng)傳浩如煙海,歷史又極復雜,理解起來也確乎不易。我因特勝因緣,得以略窺堂奧,漸乃兼通三教,而皆能得益。劉夢溪先生曾說我做學問:“于儒學能得其正,于道家能得其逸,于釋氏能得其無相無住”。這種境界當然是我所向往的,能否臻及,卻不敢說。但儒道釋三教既是中國社會與文化之骨干,不知此或不汲潤于此,焉能得中國文化之精髓?因此鉆研含咀,不敢不勉。頻年積漸,成稿甚多。今承北京大學出版社朋友的好意,略輯一些,由艾英費心編為“三教論衡”,凡分說儒、論道、解釋三部。 儒家之學,我童而習之,對它感到熟悉、親切,自然不在話下。而與一般人不同的,是我還相信孔子、喜歡孔子?! ∠嘈?,不是宗教式的感情或信仰;喜歡,不是道德文化使命式的敬愛。同樣地,我對孔子和儒學的理解,也不僅是客觀知識的掌握、考古材料的梳理或理論認知的拼圖。我能知孔子,殆如莊周之知魚于濠上,千古遙契,莫逆于心。我的性氣與處事方式,多幻設、喜游戲、矜才情;我的學問,雜于道、釋、文、俠之間,皆與孔子貌不相似。然而,正因不求貌襲,所以神似,此則非他人所能知也。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并非宗教式的從學佛角度討論佛教,而是對佛學與佛教史的研究。第一部分首論學佛與佛學之不同,之后著重討論歷史上佛教與文學、儒學的互動關系。第二部分為對佛教社會面向的研究,如佛教模式與企業(yè)管理、佛學義理與企業(yè)管理、佛教的非營利事業(yè)管理等。
作者簡介
龔鵬程,博士、教授,現(xiàn)為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曾任世界哲學會副會長,現(xiàn)為世界儒學聯(lián)合會最資深之理事、中國儒學年鑒名譽理事長;曾創(chuàng)辦中華道教學院、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佛光大學。兼通三教,博涉九流,著作六十余種,主編圖書數(shù)百種。
書籍目錄
“三教論衡”自序一 佛學與學佛二 孔穎達《周易正義》與佛教 (一)緒論?。ǘ┤讨v論?。ㄈ﹨⒂梅鹆x?。ㄋ模┏夥鹬`三 成玄英《莊子疏》與佛教 (一)與郭象注不同的第一部道教莊子解?。ǘ┏尚⒆⑹柚T書所顯示的兩個方向?。ㄈ┯善湮辗饘W看唐初道教義理之新發(fā)展 (四)由其貶抑儒家論成疏之詮釋情境與策略?。ㄎ澹┏尚⒅紊砼c治國合一的理論結構四 唐代的文人與佛教?。ㄒ唬┪娜伺c佛教關系?。ǘ┪娜说娜宸痍P系?。ㄈ┪娜说姆鸬狸P系 (四)有待健全的論域五 李商隱與佛教?。ㄒ唬├钌屉[學佛的經(jīng)過?。ǘ├钌屉[學佛的原因?。ㄈ├钌屉[與僧佛有關的詩作?。ㄋ模┙Y語六 晚唐的禪宗與道教?。ㄒ唬┱撘撞贰。ǘ┱劰砩瘛。ㄈ┱f心通 (四)參同契?。ㄎ澹┨颇┒U宗發(fā)展史的一種解釋七 釋“學詩如參禪”——兼論宋代詩學之理論結構?。ㄒ唬┍疚难芯恐^點與方法 (二)宋代詩學之理論結構?。ㄈ┺D(zhuǎn)識成智的幾種途徑八 袁中郎的佛教與文學?。ㄒ唬┎槐蝗酥脑欣伞。ǘ﹨⒕咳颂煨悦畬W?。ㄈ┦苡锰幵谄茍?zhí)任性 (四)不拘格套獨抒性靈?。ㄎ澹┎判陨霓D(zhuǎn)向與修持 (六)鼓吹西方彌勒凈?。ㄆ撸┒酥刈允匾詺w平常?。ò耍υ欣芍僬J識九 攝道歸佛的儒者:焦竑 (一)運用道藏?。ǘ┰忈尩澜?jīng)?。ㄈ┓磳ο傻馈。ㄋ模┬扌责B(yǎng)生 (五)復命歸根?。z道歸佛?。ㄆ撸┤虤w一?。ò耍┛思簭投Y?。ň牛z情歸性?。ㄊ┧郎榍惺? 蕅益智旭唯識學發(fā)隱?。ㄒ唬碗s的歷史形象 (二)唯識觀心之法門?。ㄈ┩▌e兼圓的唯識?。ㄋ模┮詽u修矯治禪弊?。ㄎ澹┱娉P呐c阿賴耶 (六)性相融合的宗旨?。ㄆ撸┧枷胧返囊饬x十一 達摩《易筋經(jīng)》論考?。ㄒ唬┥倭治湫g不出于達摩?。ǘ┥倭治湫g不本于佛教?。ㄈ兑捉罱?jīng)》乃道教導引內(nèi)功?。ㄋ模┰廊敕鸬男碌浞丁。ㄎ澹┫煞鹞鋵W的路向與疑難 (六)《易筋經(jīng)》的流傳與誤解十二 人間佛教的開展?。ㄒ唬┤碎g的佛教?。ǘ┦〉倪\動 (三)佛教現(xiàn)代化?。ㄋ模┊敶路鸾獭。ㄎ澹┏浆F(xiàn)代化十三 佛教模式與企業(yè)管理?。ㄒ唬┬旅妊康年P系 (二)企業(yè)內(nèi)部統(tǒng)整?。ㄈ┙嬈髽I(yè)精神?。ㄋ模┲緲I(yè)生涯規(guī)劃?。ㄎ澹┛善诖奈磥硎? 佛學義理與企業(yè)管理?。ㄒ唬┓饘W的管理學比附?。ǘ┓鸾痰默F(xiàn)代性依附 (三)現(xiàn)代化及超越現(xiàn)代化?。ㄋ模┓饘W義理對現(xiàn)代的意義十五 佛教的非營利事業(yè)管理及其拓展性?。ㄒ唬﹥煞N管理學?。ǘ┓菭I利事業(yè)管理?。ㄈ┫蚍菭I利事業(yè)學習 (四)自主的非營利管理學?。ㄎ澹┙Y語
章節(jié)摘錄
?。ㄎ澹┨颇┒U宗發(fā)展史的一種解釋 以上幾則僧人論易卜、鬼神以及他心通的事例,分開來看,并沒什么意義,也不引人注意。但并在一塊兒,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它似乎顯示了這時禪宗的一種趨向。 因為易卜及鬼神信仰固然為當時民間所流行者;他心通,基本上也是一種巫術,“鄭國有神巫”的季咸,其藝能便與大耳三藏相似。這些信仰或卜卦測相,都是想預斷人之貧富與生死,故浮石和尚云“小僧開卜鋪,能斷人貧富、定人生死”,季咸也是“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若神”。對人生命運禍福吉兇之預測,乃是~般民眾所關切之事。佛教在中國社會中傳播發(fā)展,存活于此氣氛中,不能不對此狀況有所回應。但回應的方式頗為分歧。直接轉(zhuǎn)為配合俗世福報,為人消災祈福,應付未來之困厄、預示來生之幸福,是最常見的一種,此即佛教的世俗化。禪宗并不采此途向,它對于一般民間鬼神命相之說也很熟悉,但只是借勢,借著這些民間信仰與卜卦測相,再予轉(zhuǎn)化而說佛理,把預卜前知之術,視如“他心通”。而如何處理有開他心通之類神通的問題,正是當時禪宗在禪定修為上主要的突破。蓋依小乘禪法,修習四禪之行者,到一定階段,多有神通感應之力。這些神通包括神足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等。早期修禪定者,類皆以具神通自喜,如《安般守意經(jīng)》康僧會序,即謂:“修安般行者,厥心即明。舉明所觀,無幽不睹。往無數(shù)劫、方來之事、人物所更、現(xiàn)在諸剎……無遐不見,無聲不聞?!痹S多著名高僧宣教時耍令群眾起信,仰賴的都是這些神通。但溺于神通,即成魔障,《景德傳燈錄》卷廿七載天臺慧思禪師“盡夜攝心坐夏、經(jīng)三七日,獲宿智通,倍加勇猛。尋有障起,四肢緩弱,不能行步”。可見禪宗之禪,殊不以追求神通感應為宗旨。①
編輯推薦
本書首論學佛與佛學之不同,爾后據(jù)佛教史,著重討論歷史上佛教與文學、與儒教之互動關系,如唐代的文人與佛教、孔穎達《周易正義》與佛教、李商隱與佛教、成玄英《莊子疏》與佛教、宋代論學詩與參禪、明代袁中郎與佛教、達摩《易筋經(jīng)》與佛教等;另一部分為對佛教社會面向的研究,如關于佛教飲食倫理的爭論、佛教模式及義理與企業(yè)管理、佛教的非營利事業(yè)管理、兩岸佛教交流之分析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