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傅斯年  頁數:20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按照11個專題分為11堂課。這11堂課詳細地介紹了敘語、泛論、詩部類說、楚辭余音、論伏生所傳《書》二十八篇之成分、最早的傳疑文人、賈誼、儒林、五言詩之起源等知識,是青年學生學習國學知識的一本權威讀物。

書籍目錄

第一講 擬目及說明第二講 敘語第三講 泛論第四講 史料論略第五講 論伏生所傳《書》二十八篇之成分第六講 詩部類說第七講 最早的傳疑文人——屈原、宋玉、景差第八講 楚辭余音第九講 賈誼第十講 儒林第十一講 五言詩之起源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附論 語言之變遷與文學之變遷假如語言起了重大的變化,會不會文學隨著起重大的變化呢?自然會的。且就目前的形勢而論,近年來自話文學之要求,或日國語文學之要求,實在因為近數百年北方話中起了重大的變化,音素劇烈地減少,把些原來絕不同音的字變做同音了,于是乎語言中不得不以復詞代單詞了,而漢語之為單音語之地位也就根本動搖了。這么一來,近代語已不能保存古代語法之簡凈(Elegance)而由傳統以來之文言,遂若超乎語言之外,則白話的文學不得不代文言的文學以興,無非是響應語言的改變。若語言不變化到這么大,恐怕人們以愛簡凈(Elegance)和愛承受的富有之心,決不會舍了傳統所用既簡凈又豐富的工具。文學與語言之距離,既要越近越好,即是不如此要求,也免不了時時接近,偏偏語言變化得如此,對于遺物遂有不得不割愛之勢。若不是語言有這么大的變化,恐怕現在的白話文學也不過是唐宋人詞的樣子,詞單而質素豐富的話,讀出來能懂,又為什么不用它呢?說所謂官話的人,感覺國語文的要求最大,因為官話和中世紀話太遠了,粵語之變并不如此遠,或者說粵語的人感覺這種需要也不如北方人之甚?!叭羰谴蠹铱梢阅弥稄V韻》的音說話,文言即是白話,用不著更有國語的文學?!保ㄚw元任先生談)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