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文化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布萊恩 特納  頁數:292  譯者:吳凱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王國維直言:“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助?!彼詷O是!今日之中國已迥異于一個世紀以前,文化間交往日趨頻繁,“風氣既開”無須贅言,中外學術“互相推助”更是不爭的事實。當今世界,知識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廣。全球化和本土化兩極互動,構成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動脈。一方面,經濟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動;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覺日益高漲。于是,學術的本土化迫在眉睫。雖說“學問之事,本無中西”(王國維),但“我們”與“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識政治卻不容回避。但學術的本土化決非閉關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這套叢書的立意正在這里。     《社會與文化—稀缺和團結的原則》把社會學定義為對團結的研究,以區(qū)別于經濟學(關于稀缺的研究)、政治(關于暴力的研究)和文化研究。作者認為,社會學研究的一個正確的物質基礎應該是身體。從身體的脆弱性、自然環(huán)境的脆弱性到社會中的所屬和沖突,書中提出了一整套普遍性問題,使社會學討論重新煥發(fā)生機。

作者簡介

布萊恩·S.特納(Bryail S.Tumer),英國著名社會學家,曾為劍橋大學社會學教授,Journal of Classical Sociology的創(chuàng)刊主編,現(xiàn)就任于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著作還包括《身體與社會》(The Body and Society)等。

書籍目錄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總序致謝前言第一章 學科 知識分子和政治 后現(xiàn)代的后學科性 學科性 伙伴關系和面包 作為學科的社會學 后現(xiàn)代主義和文化顛覆 全球化 后學科的大學 結論第二章 有機體 社會學作為對伙伴關系的研究 稀缺 稀缺和危險 結論第三章 失序 社會學和失序 后現(xiàn)代主義、民族方法學和失序 勞動、工作和行為 適當的失序 歐內斯特·蓋爾納:理性的基本教義重新占優(yōu)勢了嗎? 犯罪學與群眾 犯罪學的專門化 犯罪學與現(xiàn)代性 結論:新資本主義的失序第四章 團結 社會學解釋的三個傳統(tǒng) 帕森斯主義(共享文化的力量) 莫斯主義經濟行為力量 對于一個理論的前提性規(guī)范說明 結論第五章 稀缺性 社會理論中的功利主義困境 稀缺性作為一種剩余類型 在《社會行動的結構》中的稀缺性 社會學所處的位置 社會與文化——性與愛 結論:圣愛(agape)vs.情欲(eros)第六章 規(guī)范 ??潞蜋嗔碚摗「?潞蜕眢w社會學 風險社會和當代政治:評價??碌谄哒?權利 身體和權力 分配和整合問題 馬克斯·韋伯,價值中立和社會學傳統(tǒng) 邁向人權社會學 脆弱和從屬 結論:相對如何變得更加相對主義?第八章 親密 愛的理論的重要性 當代社會學分析 重要注解 結論:愛情、年老和具體化第九章 選擇 次級傳統(tǒng) 結構化理論 對結構化理論的批判 結論第十章 解決方案 網絡社會和信息時代 生活政治和后工作社會 生活政治和純粹關系 愛茲額尼和社群主義 結論第十一章 結論:社會學和世界性美德 全球化的自相矛盾和社會學 克爾凱廓爾和當今時代 社會理論和社會公民身份 有效的授權 人權和后國家公民身份 全球化與勞動 后笛卡兒的資本主義 冷淡的公民權與薄弱的社會整合 世界主義美德 結論:親密抑或懷舊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學科我們在這本書中要對社會學作個一般意義上的描述,它把人類的身體表現(xiàn)置于社會理論的中心。雖然最近20年來有許多著作對身體作過描述,但是在作品中身體體現(xiàn)的重要性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xiàn)或者還是被誤解。通過對人類之知覺和脆弱性的了解,強調人類身體表現(xiàn)可以維護人類普遍權力,從而帶來一個批判的社會理論。通過為一個有關人類身體的基本理論辯護,我們試圖為社會學提供一個在人性和人權方面強有力的觀點。我們的論點明顯受到馬丁·海德格爾對關愛、存在以及技術的批判思想的影響。海德格爾從胡塞爾那里借用了他的現(xiàn)象學研究的核心成分。歷史主義在其極端形式上把任何事物都看做是歷史決定的,針對它的挑戰(zhàn),胡塞爾試圖揀選出存在的基本和永恒特征。海德格爾重新改動了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的特征,并把它作為一種新的存在論展現(xiàn)出來。1.在這個世界中生活總是感性的,因為焦慮、快樂和虛弱要求我們感性地生活。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重視勞動的感性基礎是正確的。對馬克思來說,勞動是個體得到表現(xiàn)的手段,他正確地強調把勞動作為人存在的普遍活動。但是認為勞動高于人類其他任何活動是一種維多利亞迷思。從這點看,在馬克思社會學中,把勞動和創(chuàng)造力等同起來犯下了錯誤。我們和世界原始的和不可避免的聯(lián)系是開放的。這是我們脆弱和力圖獲得控制力的原因。

編輯推薦

《社會與文化:稀缺和團結的原則》把社會學定義為對團結的研究,以區(qū)別于經濟學(關于稀缺的研究)、政治(關于暴力的研究)和文化研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社會與文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社會與文化是分不開的,社會之所以為社會就是因為其文化的存在,否則就是自然了。書的主題內容都很好了。
  •   經典的社會學書籍
  •   很喜歡這個系列的書,開拓視野
  •   當代英國社會學家出色的不多。很多英國社會學家試圖基于一個簡單基石建立一整套一般性的原則,但總體來說不大成功,對他人研究其他事情也缺乏啟迪性
  •   特納的身體社會學是建立在對“社會學”這一學科的深厚學養(yǎng)之上,這才足以讓他發(fā)現(xiàn)“身體”在社會學中的缺席以及隱含的內在意義。這本書也是他對20年前所出版的《身體與社會》理念的推進和再回答。翻譯不錯,但作為一本學術讀物居然沒有參考書目,太不專業(yè)了。
  •   一不小心看到這本書,覺得跟自已寫的學位論文很相近,拿過來一看,雖然是有點相關,可差距還是比較遠。但書是本好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