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本特利,齊格勒,斯特里茲 譯者:魏鳳蓮
Tag標簽:無
前言
全球史(global history)也稱“新世界史”(NeW world:history),20世紀下半葉興起于美國,起初只是在歷史教育改革中出現(xiàn)的一門從新角度講述世界史的課程,以后演變?yōu)橐环N編纂世界通史的方法論,近年來已發(fā)展成為一個新的史學流派,其影響也越出美國,走向世界。全球史的魅力在于其學術取向,亦即“把全球化歷史化,把歷史學全球化”。所謂“把全球化歷史化”,就是要追溯全球化的發(fā)展歷程。當今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這種趨勢具有正反兩方面的效應。正面效應是造成世界范圍內(nèi)空前廣泛的經(jīng)濟合作,使全球資源的生產(chǎn)潛力得以最大程度的發(fā)揮。負面效應則是國家之間在接觸中產(chǎn)生的不和諧,這種不和諧包含經(jīng)濟摩擦,但更為嚴重的是文化矛盾,即在全球化浪潮面前,經(jīng)濟落后地區(qū)的本土文化認同感面臨危機,而這種危機感反過來威脅經(jīng)濟合作的穩(wěn)定性。在這種形勢下,人們,首先是西方人,越來越熱切地想要了解世界一體化的起源與過程,越來越迫切地希望從人類歷史中尋找解決沖突的智慧。這種熱切的要求促使史學家從一體化的角度對世界歷史進行新的觀察與思考。西方國家的學校課程設置一向注重適應和滿足社會需求,因此全球史首先被當作“教學內(nèi)容”,然后才逐漸發(fā)展為一個學術研究領域。這個過程就表明,全球史是時代和社會需求的產(chǎn)物。所謂“把歷史學全球化”,體現(xiàn)了全球史的學術旨趣。全球史學家認為,書寫全球史必須擺脫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對西方學者而言,特別是要擺脫自我中心主義。近半個世紀以來,伴隨東西方之間學術交流的擴大,西方史學家有關非西方世界歷史文化的傳統(tǒng)結論越來越多地暴露其偏見性質(zhì),全球史學家在反省之后指出,當前學術的任務不是“解釋”、而是“重新理解和認識”人類歷史,因為“解釋”是從既定的理論框架出發(fā),戴著有色眼鏡來看歷史;而“重新理解和認識”則意味著突破舊框架,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建立“全球普適性的歷史話語系統(tǒng)”,“使歷史學本身全球化”。
內(nèi)容概要
美國夏威夷大學杰里·本特利教授倡導的新全球史觀,著眼于書寫人類文明社會的交往與互動,不僅開辟了歷史研究的新領域、新視野,而且應用于世界通史教育,其代表作《新全球史》被美國上千所大學采用為教科書,亦為中國讀者所歡迎。 《簡明新全球史》是兩卷本《新全球史》的濃縮版,以“傳統(tǒng)”和“交流”兩大主題構建整個人類歷史的圖景,用更為簡練的語言,更為緊湊的篇章結構,生動再現(xiàn)了人類文明史上各大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傳承與互動交往。
作者簡介
杰里•本特利(Jerry Bentley),美國夏威夷大學歷史學教授,《世界史》雜志主編,全球史研究與教育的重要代表。主要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早期歐洲的文化史以及世界歷史上的多種文化交流。著有《人文主義者和〈圣經(jīng)〉:文藝復興時期的〈新約圣經(jīng)〉研究》(1983)、《文藝復興
書籍目錄
中文版序言致謝前言第一部分 早期復雜社會(公元前3500-前500年) 第1章 復雜社會的建立 第2章 非洲早期社會和班圖族的遷移 第3章 南亞和東亞早期社會 第4章 美洲和大洋洲的早期社會第二部分 古典社會組織(公元前500-500年) 第5章 波斯帝國 第6章 中國的統(tǒng)一 第7章 印度的國家、社會和對救贖的探求 第8章 地中海社會:希臘人和羅馬人 第9章 絲綢之路上的多種文化交流第三部分 后古典時代(500-1000年) 第10章 拜占庭共同體 第11章 伊斯蘭教國家的擴張 第12章 東亞地區(qū)帝國的復興 第13章 印度與印度洋區(qū)域 第14章 西歐基督教社會的建立第四部分 跨文化互動的時代(1000-1500年) 第15章 游牧帝國與歐亞大陸一體化 第16章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國家和社會 第17章 中世紀鼎盛時期的西歐 第18章 隔絕的世界:美洲和大洋洲 第19章 延展:跨文化互動第五部分 全球一體化的緣起(1500-1800年) 第20章 跨洋交流與全球聯(lián)系 第21章 歐洲的轉變 第22章 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 第23章 非洲與大西洋世界第六部分 革命、工業(yè)和帝國時代(1750-1914年) 第24章 東亞的傳統(tǒng)和變革 第25章 伊斯蘭帝國 第26章 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國家 第27章 工業(yè)社會的產(chǎn)生 第28章 獨立時期的美洲 第29章 世界帝國的建立第七部分 現(xiàn)代全球重組 第30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混亂中的世界 第31章 焦慮的時代 第32章 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主義和政治認同 第33章 新的戰(zhàn)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第34章 兩極世界 第35章 帝國的結束和沒有國界的世界詞匯表圖片來源索引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 復雜社會的建立目前為止,美索不達米亞最著名的古代人物就是吉爾伽美什。根據(jù)歷史記載,吉爾伽美什是烏魯克(Uruk)城的第五位國王,他統(tǒng)治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750年,他領導了一場與附近的城市基什(Kish)的戰(zhàn)爭,基什是烏魯克的主要競爭對手。吉爾伽美什是歷史人物,同時也是美索不達米亞神話和民間故事中的人物,是許多詩歌和傳說的主角,美索不達米亞的吟游詩人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故事都將他作為主人公,后來這些詩歌匯集成《吉爾伽美什史詩》。作為神話中的人物,吉爾伽美什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偉大的英雄。故事說,神靈給予吉爾伽美什完美的身軀和超人的力量與勇氣。在神話中,是他為烏魯克建造了雄偉的城墻,為美索不達米亞的神靈建造了幾座輝煌的神廟?!都獱栙っ朗彩吩姟分v述了這位英雄和他最珍愛的朋友恩基都(Enkidu)的奇遇。他們殺死了罪惡的怪獸,將烏魯克從公牛的蹂躪中解救出來,并與神較量智慧。但他們的英雄事跡卻沒能拯救恩基都,他冒犯了神靈,被神判處了死刑。恩基都的離去極大地刺激了吉爾伽美什,他努力找尋躲避死亡的方法以獲得永生。最終,他找到了一株能夠賦予他不死之身、具有魔力的植物,卻不幸被一條毒蛇偷走,這讓吉爾伽美什認識到死亡是所有人類的終極命運。因此,在集中敘述吉爾伽美什和恩基都英雄事跡的同時,史詩也深入挖掘了他們之間的友誼、忠誠、雄心、對死亡的畏懼和對永生的渴望。
后記
如何構建世界歷史體系,一直是我國世界史學界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國外成果,以為參照,歷來也為國內(nèi)學者與讀者所重視。本特利(Jerry H·Bentley)、齊格勒(Herbert F.Ziegler)合著Traditions and Encounters;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是近年來在美國廣受歡迎的一部全球史新作,相繼刊行三版,風靡美國各大院校,同時,也引起了中國學者的關注。應北京大學出版社之邀,我跟張穎、白玉廣合作將該書第三版譯為中文,于2007年10月正式推出了中譯本——《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該書發(fā)行后,深受讀者歡迎,一年之內(nèi)加印了兩次,同時也有不少老師指出了譯文中的錯誤,借重印之機,我們將已發(fā)現(xiàn)的若干訛誤盡量做了改正。在此,我們謹向提供批評意見的王晉新老師、夏繼果老師、楊巨平老師表示由衷的感謝。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這部著作的書名的翻譯問題。原書的正題是Traditions and Encounters(“傳統(tǒng)與交流”),副題為A Global Perspective on the Past(“從全球視野看歷史”),Traditions,譯為傳統(tǒng),一般無異議,但Encounters在中文中就難以確定可以與之準確對應的概念,勉強可譯為“交流”、“交往”。從書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本特利等明確標出全球史觀,不以歐洲為敘述中心,而是突出各個“傳統(tǒng)”社會的傳承以及不同“傳統(tǒng)”社會之間的接觸與“交流”,兩個維度,經(jīng)緯分明,以此來構建他們的世界歷史體系。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全球史觀成為觀察世界的一種新方法。能體現(xiàn)全球史觀念、比較有影響力的通史著作,首推威廉·麥克尼爾的《世界史》(1967)和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1970,1971)。這兩部著作都是用一種超地區(qū)、超民族的史學觀念,亦即用全球的視角和宏觀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從總體上對世界史進行考察和研究。以1982年美國世界歷史學會成立、1988年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世界史》雜志為標志,全球史進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從一個教學科目轉變?yōu)檎嬲难芯款I域。而本特利教授正是《世界史》雜志自1988年創(chuàng)辦至今的主編,是這一“新全球史運動”的引導者。因此,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將實踐他們的新全球史觀念的這部代表作意譯為《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既區(qū)別于此前的全球史寫作,同時又保留了作者對Traditions和Encounters兩個核心概念的強調(diào)。
媒體關注與評論
全球史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全面記錄世界的歷史嗎?“全面記錄”國家的歷史尚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遑論全球的歷史?因此,從一開始,全球史的寫作就是一種“宣示”寫作。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以補充新材料為賣點的全球史,每一種全球史展現(xiàn)的都是史家對史料的判斷取舍、裁剪、編輯和陳述的方式。本特利等人的《新全球史》,其意義首先就在于他們提出了全球史的一種新讀法?!靾裕断蠕h國家歷史》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處在全球化時代,歷史學家有責任告訴大家,人類是如何從過去的分散狀態(tài)發(fā)展到今天的全球化時代的。撰寫全球史,就不能像以往那樣根據(jù)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qū)的歷史經(jīng)驗,而是需要從全球的視角和觀點來重新看待人類的歷史。——俞金堯,《中國圖書評論》 杰里?本特利提出并實踐了“跨文化互動”的概念,強調(diào)每一種文化在人類共同體中都是“獨立的存在”,強調(diào)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是一種“互動”即相互影響的關系,這就不僅與“西歐中心論”劃清了界限,也挑戰(zhàn)了當代流行的“文明沖突論 ——何順果,《光明日報》 作者并沒有因為采用全球視野而忽視歷史的細節(jié),相反,他們對單個社會、單個地區(qū)歷史的處理很細膩,基本線索、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有清楚的交代,因而避免了宏觀史學常犯的毛病——空泛;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將單個社會、單個地區(qū)的歷史放到了更為廣闊的背景之中,因而容易從總體上理解和把握它們?!驑s,《世界歷史》
編輯推薦
《簡明新全球史》將一部人類共同的世界史解析為七個發(fā)展階段;抓住了傳統(tǒng)與交流兩大主題,在縱向梳理各種人類社會文化傳統(tǒng)的演進變化的同時,揭示了不同社會之間的碰撞和交流。內(nèi)容包括:早期復雜社會、古典社會的形成、后古典時代、跨文化交流的時代、全球一體化的緣起、革命工業(yè)和帝國時代和現(xiàn)代全球重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