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理論中的視覺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英] 安東尼·伍迪維斯  頁數(shù):158  譯者:魏典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是一個社會理論、社會學各相關群體及其他學科相對沉寂的時代。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黯然失色,40年來第一次出現(xiàn)了這樣一種局面:既沒有一個居于主導的正統(tǒng)信仰,也不存在一個激進的顛覆它的理論叛亂。簡單來說,理論取向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搖擺不定,出現(xiàn)劇烈動蕩,先是朝向系統(tǒng)論,接著遇到行動論的反抗,繼而回歸結構論,隨后又被文化和解構主義所取代,但是后者最終也難免風光不再。因此,今日的平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早該完成的對其進行評鑒實為清理的機遇。也就是說,任何這樣的舉動都表明這個沉寂時代的終結,因為它要求采用一種標準,能使人們決定什么該留什么該棄。

書籍目錄

前言導論 為什么將視覺問題化第一章 古典社會理論——從視覺到視覺性第二章 當代社會理論——向視覺回歸第三章 短視與現(xiàn)代性第四章 后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視覺性結論 朝向全球的視覺性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我完全同意清除這種不公之源,我甚至同意這是一個社會科學家應該贊同的合情合理的目標。但我不能同意巴斯卡的如下觀點,即認為是社會世界和非人世界的差別,導致要在科學工作中作出如此許諾。原因有二:第一,上文曾解釋過,我認為不該在本體論上將社會結構從非人世界中區(qū)別開來——與一般而言的社會生活不同,社會結構既依賴于我們對它的看法而存在(及物的),又不那么依賴(不及物的)——這或是自相矛盾的(它既是這樣又不是這樣),或是根本就取消了立場,哪里是什么所謂通向“一種豐富和復合的本體論”路徑。正是因為這一點,我斷定自己是更嚴格意義上的自然主義者,而巴斯卡則在這里成為表象主義的犧牲品,同新康德主義妥協(xié),同他自己宣稱的現(xiàn)實主義立場相矛盾。第二,我認為科學工作并沒有提供任何道德和政治許諾的合理基礎,相反,更適合提供這一基礎的根源在于閱歷,如果這也缺乏的話,就要靠對倫理和政治話語的領會,當然它們可能并且應該同科學工作相結合。在這一議題上,極少有人抱有這一想法,其中我同意利奧塔的觀點:我們應該懼怕任何科學中的道德自大。但是,申明社會科學對政治而言是一個不充分的基礎,并不意味著社會科學本身不具有政治意涵。在下文的主體部分我將逐一分論,盡力解釋為何社會科學對政治而言是一個不充分的基礎,并將揭示社會科學的政治意涵究竟是什么?! ”M管我同后期的巴斯卡存在嚴重的本體論分歧,但我完全贊同他的認識論觀點。換言之,我贊同并經(jīng)常實踐他所勾勒的替代經(jīng)驗主義的研究方式:觀察應該是理論驅動的;與概括一般理論的假設檢驗相比,因果模型及檢驗是更優(yōu)越地組合理論和資料的工具。但由于在我們的思想中存在不能消減的差異,據(jù)此來把握具體研究方式,最終的結果常常會有些出入,這不只體現(xiàn)在曾被特別討論過的經(jīng)驗主義者如何定義“變量”這一例中(也可參見亞歷山大對“后實證主義”的詳細說明,1982,pp.30-33)。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社會理論中的視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社會理論
  •   在以往的社會學理論評論中,很少運用這兩概念來統(tǒng)領整個理論的評議——視覺和視覺性。我們普通常見的就是運用視域來看待問題。是一個新穎的亮點。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