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文化讀本

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陶東風 編  頁數(shù):445  
Tag標簽:無  

前言

  文化研究在它誕生之初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這種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在早期的文化研究中,政治一經(jīng)濟學分析模式、生產(chǎn)主義分析模式以及階級分析模式一直占據(jù)支配地位。以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yè)理論為例,重生產(chǎn)而輕消費一直是其突出特點?! ?0世紀7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發(fā)生了所謂“葛蘭西轉(zhuǎn)向”,這個轉(zhuǎn)向的結果之一,即是對馬克思主義——包括生產(chǎn)主義、階級本質(zhì)主義——的反思。托尼·本尼特曾經(jīng)概括過葛蘭西對于文化研究的四個方面的影響。一是拋棄了階級本質(zhì)主義,不再把文化看做是某個特定階級的階級性的體現(xiàn);二是對大眾文化的分析超越了壓制一抵抗、精英主義一民粹主義、悲觀主義一樂觀主義的簡單化二元對立,轉(zhuǎn)而它看做支配和反支配力量之間談判、斗爭和妥協(xié)的場所(也就是爭奪“文化領導權”的場所);三是強調(diào)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四是葛蘭西對階級本質(zhì)主義的摒棄使得階級以外的文化斗爭形式和壓迫一反抗關系(如性別關系、種族關系、代際關系等)進入文化研究的視野?! 《诟ヌm克·維伯斯特(Frank webster)看來,文化研究領域廣泛流行對“階級”范疇與階級分析方法的反思、對生產(chǎn)主義的質(zhì)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隨著職業(yè)與工作越來越白領化,越來越以信息為基礎,階級分析的固有模式已經(jīng)越來越不適用;2.勞動力的女性化與女性主義思想的傳播;3.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消費熱情高漲,相應的,理論界對消費的關注也就越來越強烈,同時對于生產(chǎn)以及工作的關注則相對減少,而階級分析方法本來就是以對工作與勞動的關注為基礎的,它長于對生產(chǎn)的分析而短于對消費的分析。

內(nèi)容概要

隨著大眾消費文化的興起,粉絲群體及其文化身份、消費行為等正引起文化研究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學者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粉絲不僅是一個文化群體,同時也是一個具有政治意義的消費群體??梢哉f,不深入了解粉絲就無法理解當今世界的文化狀況。但是,到底什么是粉絲?粉絲的文化消費行為有什么特征?到底應該如何理解和評價粉絲及其消費行為的政治意義?中國學術界對這些迫切而重要的理論問題的思考還剛剛起步,缺乏可資借鑒的概念和方法。    本書第一次系統(tǒng)地翻譯介紹了西方粉絲文化的研究成果,內(nèi)容涉及粉絲的定義、粉絲的消費特征、粉絲的文化政治等,具有學術前沿性和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陶東風,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書籍目錄

一 粉絲與文化消費 粉都的文化經(jīng)濟 作為時尚制造者的粉絲——高品位電視節(jié)目的觀眾 “干點正事吧!”——粉絲、盜獵者、游牧民 變化的受眾——變化的研究范式 在消費與“抵抗”之間的粉絲文化 昆汀·塔倫蒂諾的星球大戰(zhàn)——數(shù)碼電影、媒介融合和參與性文化二 粉絲的情感與認同 作為病態(tài)的粉都——定性的后果 這屋里有粉絲嗎?——粉都的情感感受力 “我將在你身邊”——粉絲、幻想和埃爾維絲的形象 女性魅惑——一個認同的問題? 心理健康與體育粉都 內(nèi)在的粉絲——粉都和精神分析三 粉絲實踐中的身份政治 我為披頭士狂——女孩們只想尋開心 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及大眾文化研究 是蘇格蘭球迷,不是英格蘭混混!——蘇格蘭人、蘇格蘭性和蘇格蘭足球 密爾沃主義的社會來源——工人階級男性氣概的體現(xiàn)與處所 粉絲病理學四 粉絲社群與賽博空間 團結則立——球迷民主的一些問題 代際 失控的女孩和女人們——日本業(yè)余漫畫社群的愉悅和政治 談論肥皂劇——以計算機為媒介的粉絲文化中的交流實踐 不確定的烏托邦——科幻小說的媒介粉都和計算機中介的交流 作為虛擬異托邦的賽博空間

章節(jié)摘錄

  一 粉絲與文化消費  粉都的文化經(jīng)濟  在本文中,費斯克首先提供了一個粉都的描述性定義,指出粉都形成了一種“影子文化經(jīng)濟”。這種影子文化經(jīng)濟和主流的、官方的文化經(jīng)濟有不少類似之處,是“更正?!钡耐ㄋ孜幕痪邆涞?。費斯克將布迫厄的“文化資本”和“習性”的概念用于粉都的文化經(jīng)濟。他認為粉都的文化經(jīng)濟也有分配和積累文化資本的功能。與主流文化經(jīng)濟不同的是,粉都的文化經(jīng)濟是由粉絲控制的,文化資本的形式是通俗的。粉都的文化趣味是臣屬性質(zhì)的,代表著因性別和年齡的弱勢而被去權的民眾,粉都的文化資本一般不能轉(zhuǎn)化為經(jīng)濟資本。粉絲文化一方面是與官方文化相對立的大眾文化的強化,另一方面又征用并重塑了官方文化中的某些價值和特征?! ≡陔S后的篇幅里,費斯克闡述了粉都的三個普遍特征:辨別力與區(qū)隔、生產(chǎn)力與參與性、資本積累。他認為,粉絲會對粉都客體進行嚴格的挑選,粉絲社群的邊界也很分明。粉絲的辨別力與官方文化的審美辨別力非常相似。粉絲在為自己的粉都客體進行辯護時,也常常會引用官方文化的審美標準。  費斯克將粉絲的生產(chǎn)力劃分為符號生產(chǎn)力、聲明生產(chǎn)力和文本生產(chǎn)力三個類別。符號生產(chǎn)力是整個大眾文化的特征,只要民眾從文化商品的符號資源中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意義,他/她就是在從事符號生產(chǎn)。符號生產(chǎn)力是一種內(nèi)在的理解能力,當這種內(nèi)在的私人意義通過口頭交談、穿著打扮或其他行為表達出來時,它就變成了可見的、公共的“聲明生產(chǎn)力”。文本生產(chǎn)力與官方文化的藝術生產(chǎn)力很接近。但二者有一個重要區(qū)別,即粉絲的文本生產(chǎn)不是出于營利目的,導致粉絲文本的傳播范圍較窄?! 》劢z的文本生產(chǎn)力不僅表現(xiàn)在新創(chuàng)造出的文本上,也表現(xiàn)在粉絲對原始文本的積極重構上。通過參與性,粉絲將商業(yè)化的敘事或表演轉(zhuǎn)化為粉絲自己的通俗文化。在粉都文化中,如同在官方文化中一樣,知識的積累對文化資本的積累至關重要,并且文化資本的積累一般都會以收藏品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不過粉絲收藏比藝術收藏更難轉(zhuǎn)化為經(jīng)濟資本。在本文的結尾,費斯克還簡要探討了粉都與一般的通俗文化之間的關系,粉絲受眾與“更正?!钡膹V大受眾之間的關系,以及粉絲文化與文化工業(yè)之間的關系?! ∵@是一篇在粉絲研究領域影響很大的文章,本文和費斯克在80年代末出版的其他幾部著作一起,奠定了早期粉絲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取向,也是后續(xù)的粉絲研究不斷反思和批判的對象?! 》鄱迹╢andom)是工業(yè)社會中的通俗文化的一個普遍特征。粉都從批量生產(chǎn)和批量發(fā)行的娛樂清單(repertoire)中挑出某些表演者、敘事或文本類型,并將其納入自主選擇的一部分人群的文化當中。這些表演者、敘事或類型隨后便被整合到一種極度愉悅,極富指義性(signifying)的通俗文化中去,這種通俗文化與那種較為“正常”的大眾受眾的文化既相似又有明顯的不同。很顯然,粉都往往與主流價值體系所詆毀的各種文化形式有所關聯(lián),包括流行歌曲、言情小說、漫畫以及好萊塢的大眾明星(體育明星或許因為其陽剛魅力不在之列)。于是,粉都便與從屬階層的文化品味休戚相關了,尤其是與那些因性別、年齡、階層和種族的任一組合而被去權化了(disempowered)的人群之品味息息相關?! ∷械拇蟊娛鼙姸寄軌蛲ㄟ^從文化工業(yè)產(chǎn)品中創(chuàng)造出與自身社會情境相關的意義及快感(pleasure)而不同程度地從事著符號生產(chǎn)(semiotic productivity),但粉絲們卻經(jīng)常將這些符號生產(chǎn)轉(zhuǎn)化為可在粉絲社群中傳播,并以此來幫助界定該粉絲社群的某種文本生產(chǎn)形式。粉絲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擁有自己的生產(chǎn)及流通體系的粉絲文化,這種文化形成了我所指稱的“影子文化經(jīng)濟”(shadow cultural economy),它雖然游離于文化工業(yè)之外,但同時又與文化工業(yè)分享著一些共同特征,而這些特征正是那種比較正常的大眾文化所不曾具備的。  布迪厄(Bourdieu)曾將文化描述為人們可以進行投資并積累資本的一種經(jīng)濟,在本文中,我希望借用并發(fā)展布迪厄的這個隱喻。文化制度猶如經(jīng)濟制度一樣運作,對資源進行不平等的分配,造成了特權者和被剝奪者的區(qū)別。這種文化制度,主要是通過教育制度,以及其他諸如畫廊、音樂廳、展覽館和各類藝術津貼機構(這些機構相互配合構成了一種從傳統(tǒng)文化到前衛(wèi)文化都包括在內(nèi)的“高雅”文化)來提升并優(yōu)待某些文化品味和文化能力。這一文化無論是從社會的角度,抑或是從機構的角度來看,都是合法的,我將稱其為“官方文化”,使之與那些沒有獲得社會合法性和社會機構支持的大眾文化區(qū)別開來。官方文化就像貨幣一樣,將擁有者和匱乏者截然一分為二。如果“投資”于教育,獲取一定的文化品味及文化能力,就能產(chǎn)生一種社會“回報”,比如獲取更好的工作機會、擁有更高的社會名望,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更高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因此文化資本經(jīng)常與經(jīng)濟資本聯(lián)袂制造出社會特權和區(qū)隔(distinction)?! 〔嫉隙颍?984)詳細分析了社會空間中的文化趣味是如何準確地與一定經(jīng)濟地位相匹配。他首先將我們的社會設想成一個二維地圖,該圖中的縱坐標(或者稱為南北向坐標)記錄了一個人所擁有的(經(jīng)濟和文化的)資本量,而橫坐標(或東西向坐標)則記錄了一個人所擁有的(經(jīng)濟和文化的)資本類型。位于地圖西邊的(或者說,左邊的)人,文化資本多于經(jīng)濟資本(比如學者、藝術家等),而位于地圖東邊的(或者說,右邊的)人經(jīng)濟資本多于文化資本(比如商人,制造業(yè)主等)。位于地圖頂部中心地帶的是那些兩種資本都很富有的人,如建筑師、醫(yī)生、律師等專業(yè)人士以及那些受過教育的、“富有品味”的資本家!位于該圖的底部或南端的人則屬于那些兩種資本都被剝奪的人士,布迪厄稱其為“無產(chǎn)階級”?! 煞N形式的資本又由于繼受(inherited)和習得(acquired)的區(qū)分而變得更加復雜。舊錢新錢的區(qū)別對于那些“北方人”來說是一個關鍵的區(qū)分,盡管這一區(qū)分對窮人來說顯得有些荒唐可笑;類似地,當我們在社會空間中往北推進時,區(qū)分文化資本是否是繼受還是習得就變得更加重要了。簡單地說,習得的文化資本是通過教育制度生產(chǎn)出來的,并由對文學、藝術、音樂以及現(xiàn)今日益重要的電影中的一套特定文本(或稱“經(jīng)典”)所具有的知識和批判性鑒賞能力所組成。而繼受的文化資本并不體現(xiàn)在對文本的偏好之上,而是通過生活方式表現(xiàn)出來,如時尚、家具、禮儀、餐廳或者俱樂部的選擇、運動或度假的偏好?! ∵@種模式雖然富有創(chuàng)造性,但它具有兩個缺陷。第一個缺陷在于,它把經(jīng)濟和階級強調(diào)為社會差別的主要(如果不是唯一的)維度。我們還需在布迪厄的模式中加入性別、種族以及年齡等分辨之軸(axes of discrimination),并將他對文化是如何確保階級差異的描述,當作文化在其他社會差別之軸中所發(fā)揮的功能的一種預示。在本文中,我主要討論作為臣屬之軸(axes of subordination)的階級、性別以及年齡。但遺憾的是,我無法提及種族因素,盡管該因素很值得研究,因為我沒有找到有關有色人種粉都的研究。迄今為止,大多數(shù)研究都著重于把階級、性別以及年齡作為關鍵的區(qū)分之軸。  就我個人的特殊目的而言,我認為布迪厄模式的另一缺陷在于,他未能像研究主導文化(the culture of the dominant)那樣,去對臣屬文化(the culture of the subordinate)進行同樣精細的研究。他將主導文化細分為若干相互競爭的類別,這些類別分別概括了資產(chǎn)階級中各個獨特階層的特點。但他卻把無產(chǎn)階級文化和無產(chǎn)階級當作了一種沒有差別的同質(zhì)體。這就導致了他嚴重低估大眾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及其在臣屬階級中所起到的區(qū)分不同社會形塑(social formations)的作用。他不承認,有些大眾文化的資本形式是在官方文化之外生產(chǎn)出來的,并常常與官方文化資本相對抗?! ∵@兩個缺陷是可以彌補的,我們不能因此忽視其著作的價值。在我看來,布迪厄的“棲習”(habitus)的概念特別有用。棲習包括一個棲息地(habitat)、一些居住者(habitants)和棲居(inhabiting)該地的過程,以及與此相連的慣性思維定勢(habituated ways of thinking)的概念。它包含了我們在社會空間中的位置,與其相符的生活方式以及布迪厄所稱的相關的心靈“稟性”(dispositions)、文化品味、思維方式和感覺。棲習拒絕了社會和個體的傳統(tǒng)區(qū)分,重塑了支配(domination)和主體性的關系?! £P于布迪厄的模式,我想說的最后一點是,地圖的觀念包括了運動的觀念。社會空間是一個階級(或社會群體)和個人置身其中,穿越時間而運動的地方。獲取或失去任何一種資本都會改變一個人在該地圖上的位置,一個人的棲習因此也會得以改變。本文將以布迪厄的模式為基礎來確立我的論點,并對其稍做修改,不僅將性別和年齡等臣屬之軸考慮進去,同時還把臣屬階層所生產(chǎn)的“大眾文化資本”形式也納入進來(Fiske,1989a),因為這些形式在臣屬階級中能夠起到與官方文化資本在支配語境中所起到的相似的作用。實際上,粉絲是這種大眾文化資本的積極創(chuàng)造者和使用者,而且在粉絲組織的層面,這些資本會再生產(chǎn)與官方文化的正式機構相當?shù)漠a(chǎn)物。在本文結論部分我指出,盡管粉絲文化的形式是通俗的,并受民眾的支配,但我仍希望表明,粉絲文化是一種與官方文化的許多機制相呼應的大眾文化形式。我們不妨把它看做是文化領域,而非經(jīng)濟領域的一種“兼職活動”(moonlighting),一種用以填補合法文化遺留下來的空白的文化勞動。粉都提供了填補文化匱乏(cultural lack)的方式,以及文化資本所帶來的社會名望和自尊意識。和經(jīng)濟資本的情形一樣,匱乏不能僅僅通過客觀的方式來加以衡量,因為當所擁有的資本數(shù)量無法實現(xiàn)所欲或應得之物時,匱乏就會出現(xiàn)。因此,在學校表現(xiàn)不太優(yōu)良的學生就會缺乏官方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以及這些資本所帶來的自尊。一些人就可能成為粉絲,通常是歌星或體育明星的粉絲,通過積累粉絲知識和鑒賞水平來獲取一種非官方的文化資本,該資本成為他們在朋輩群體中獲取自尊的源泉。盡管我們常常能夠在社會或文化方面被剝奪的人群當中發(fā)現(xiàn)粉絲,但它并不是只局限于這些人。許多年輕的粉絲在學校里學習優(yōu)秀,正在穩(wěn)步地積累自己的官方文化資本,但他們?nèi)匀幌M辽贂刂挲g之軸,使自己在社會價值觀和文化趣味(或棲習)方面,與那些已經(jīng)擁有了他們正在努力積累的文化和經(jīng)濟資本的成年人有所不同?! ∨c官方文化資本不同的是,這種大眾文化并非是一種典型的可以轉(zhuǎn)化為經(jīng)濟資本的資本,盡管存有例外,下文將對此做些論述。獲取這一文化資本并不能對一個人的事業(yè)有所幫助,也不能使他/她在階級地位上獲得晉升,來作為投資的回報。這一文化資本的紅利僅是一個品味的社群中朋輩的快樂和尊敬,而不是那些身居社會高位者的快樂和尊敬。因此,粉絲是布迪厄所稱的“自學成材者”(autodidacts)的代表,他們通常利用自己所獲取的知識和品味來填補他們實際所有的(或官方的)文化資本與他們能夠感受到的真正資本之問的可見的差距,那些實際所有的文化資本是通過教育程度及其所帶來的社會經(jīng)濟回報而得以體現(xiàn)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粉絲文化讀本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2條)

 
 

  •   終于看到新書《粉絲文化讀本》在北大出版了,資料很新,譯文耐讀,編輯體例也很清楚,是一本值得學界和讀者研讀的有用參考書,特別是對于那些關注青年亞文化中的粉絲群的讀者和學者來說,本書就彌顯珍貴。感謝本書主編陶東風先生和主譯人楊玲博士為我們帶來這本好書。
  •   正在看 翻譯的都很明確 選的文章也都比較有實際意義 對了解粉絲文化 亞文化 受眾很有幫助
  •   這本書對于研究大眾文化和影視接受的人一定有用,不同的視角能夠給人許多啟發(fā)。
  •   基本都是翻譯的外國研究成果~~但是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不大好讀
  •   好厚一本書 很有意思 不過偏學術 不算太輕松的讀物
  •   之前就很想入手這本書。
  •   抓住了媒介轉(zhuǎn)型時期的敏感問題
  •   內(nèi)容豐富、有趣!
  •   因為是讀本,局限性很大。編者的喜好,態(tài)度,可得的資源都會影響到讀本的品質(zhì)。有些文章很老了,有些實在水平有限,有些有斷章取義之嫌。入門的粉絲研究者倒還是可以一看,但要有所判斷地去看。
  •     
      
      說起“粉絲”,大概只有七旬老太才會追一句:綠豆粉絲?紅薯粉絲?我看龍口粉絲好!只要有點網(wǎng)絡和電視常識的國人,都知道這“粉絲”不是那“粉絲”,盡管這“粉絲”一樣地糾結而難纏。
      
      精英們特別是學院派學者們,是不太待見粉絲的,他們把粉絲概括為兩種病態(tài)類型:著魔的獨狼和歇斯底里的群眾。前者沉迷于幻想之中,幻想自己和偶像有著親密關系,少數(shù)極端者會跟蹤、威脅乃至殺害偶像,想想列儂是怎么死的,那就明白了。后者沉浸于群體性迷狂,他們是在邁克?杰克遜演唱會上尖叫著暈倒的女歌迷,他們是在英超聯(lián)賽中咆哮騷動的足球流氓,他們是在新浪網(wǎng)站上一腔熱血織著“圍脖”的網(wǎng)友——的確,網(wǎng)絡罵戰(zhàn)上那些跳腳跳得老高的,往往不是事主,煽風點火一團熱情地將事情搞大搞亂搞糟的,全都是各為其主的腦殘牌兒骨灰級粉絲。
      
      較為慈悲的學者從心理學角度為粉絲開脫,這個所謂的“現(xiàn)代性社會”已經(jīng)如此之爛了,誰都需要啟動一下心理補償機制,單獨的著魔的粉絲是在偶像身上投射自我,群體的發(fā)狂的粉絲是在圍觀中尋找社群歸屬。向深處論,事關“身份認同與建構”;向淺處說,不過是個“情感性聯(lián)盟”。因此粉絲掐架,立場、忠誠和情緒是首要的,至于理性、邏輯、寬容,呵呵,太奢侈了吧。
      
      “粉絲”是從英文“fans”音譯而來,另有一個英文詞“fandom”則很少被我們應用,臺灣學者譯為“粉都”,意思有兩重,一是“粉絲群”,一是作為粉絲的狀態(tài)和態(tài)度,也就是“喜好”。除了極端的“宅”在個人世界的粉絲,在粉都的層面上說,粉絲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個社會交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意見經(jīng)過和其他粉絲的交流而被塑造和鞏固。粉絲與偶像的關系,與時勢和英雄的關系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負責的偶像,必須同時做到“足夠簡單”和“足夠復雜”,以便維系粉絲長時間追隨的興趣。所謂“足夠簡單”是指風格上的極高辨識度,所謂“足夠復雜”是指沒事找事、有事找抽、添枝加葉、柳暗花明那種戲劇性。一個更為負責的偶像,不僅要制造共識,還要制造敵人,這一招的內(nèi)部驅(qū)動力是自戀,外部效果則是媒介奇觀。畢竟,粉絲文化是由社群活動支撐的,沒有黨同伐異的社群活動,社群內(nèi)部的、常被叫做“圈子”的權力結構又如何建設呢?
      
      忠誠的粉絲是幸福的人。做他人吩咐之事的滿足感、做自己喜愛之事的愉悅感、打破傳統(tǒng)規(guī)則的犯禁感、逃避現(xiàn)實的舒適感、找到組織的歸屬感、尤其是認同于某一人物的心理強化、分享他人情感所帶來的無限激動,一言以蔽之,粉都有著絕佳的游戲性和娛樂性。在戰(zhàn)斗與嘯聚中,在分化與重組中,在板磚與口水之中,忠誠的粉絲得其所哉,樂在其中。你跟他們認真?認真你就輸了。
      
      當然,還存在著為粉絲撐腰、替粉都說話的一批學者,這門學問叫“粉絲文化研究”,從學理上說,從屬于西方“文化研究”大范疇,基本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崛起,米歇爾?德賽都(又譯為米歇爾?德?塞托)、約翰?費斯克、亨利?詹金斯等人是其中的理論大家,大眾文化研究、消費社會研究、日常生活研究、青年亞文化研究不斷向其輸送靈感,伯明翰學派亦有所貢獻?;\統(tǒng)地說,他們認為粉絲不是被動的文化消費者,而是飽含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民眾,粉絲們利用挪用的策略和周旋的藝術,在資本主義文化工業(yè)創(chuàng)造出來的產(chǎn)品中進行著“游牧”和“盜獵”,使用借來的材料搭建粉絲群體自己的意義空間,這未嘗不是一種文化抵抗和自我賦權。的確,站在“大眾”的這一側占盡政治正確的道德優(yōu)勢,致使上世紀的粉絲文化研究有著文化民粹主義的味道。但明眼人、比如費斯克很快發(fā)覺,“粉都文化是由各種文化決定因素所組成的奇特混合物。一方面它是對形成于官方文化之外、并與官方文化相對立的大眾文化的一種強化;另一方面它又征用并重塑了官方文化中的某些特征和價值?!睋Q言之,這里一樣不缺政治、權威和詭計。
      
      出門去買了一袋龍口粉絲交給公婆,不過十分鐘的功夫,突然在路口開悟:微博也只不過是個“粉都”,而已。釋然。
      
      
      
      
      不算正經(jīng)書評,是某專欄的一個“名詞解釋”,因為很多觀點來源于此,存在這里吧。
      
      
      
  •     粉絲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鮮的詞了,更不是什么新鮮的事兒啦。
      作為大眾文化研究關注的對象,西方其實早就開始了對粉絲的研究。
      六十年代的披頭士,成為10-14歲少女的粉絲對象。
      這本書梳理并集成了西方文化研究、大眾文化研究領域?qū)τ诜劢z的研究成果,但卻沒有國內(nèi)對粉絲的研究。還有,書中用了兩個詞,粉都和粉絲,如果不把全書認真看一遍,這兩個概念還真不容易搞清楚。前言中還沒有把粉絲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先區(qū)別和介紹一下。
      這兩天參加一個社會學的國際學術會議,小組中有幾位來自全國的教授的發(fā)言,我覺得都老派的很,他們分析的都是過了時的對象。一位博士要寫網(wǎng)絡社會關系的論文,可她對網(wǎng)絡十分陌生,我給她講Web2.0,她竟然全然不知,講游戲中的公社與血盟,更是一竅不通。
      昨天我講網(wǎng)絡社會關系有跡象向強關系發(fā)展,我們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女性對于網(wǎng)絡社會關系有較男性更多的依賴性和主動性,其中就有紅杏出墻的田野觀察,與本書中講到美國六十年代,新成長起來的一代少女對披頭士的粉絲行為其實有相通之處。
      我希望許多研究社會學,研究文化,研究文化產(chǎn)業(yè)的人好好讀一下這本書,固然沒有國人研究,畢竟,收集整理了西方學術界的成果。
  •   提到粉絲的互噴,想到有一種叫“網(wǎng)絡黑社會”的可怕的網(wǎng)絡推手,密集發(fā)帖詆毀、誹謗偶像,或潛在粉絲群里參與、甚至是組織網(wǎng)絡罵戰(zhàn),很多是匿名沒有ID的。粉絲多被煽動者利用參與罵戰(zhàn),往往造成粉絲團體內(nèi)部分裂、疏離,偶像的人氣越來越少,嚴重的比如會造成偶像團體受影響的解散之類。像天涯、百度貼吧常有這樣“網(wǎng)絡黑社會”的情況。
  •   嗯,受教。
  •   有道理,我總覺得粉絲是一個異常強大的聯(lián)盟。。。。
  •     //@hollowGG: 只能說明你還是不夠了解年輕人。如果韓寒是偶像,那多半是因為他活的或者是表現(xiàn)的更酷更自由更有趣,而不是更深刻更正確更有所謂意義。否則,你還不如指望郭敬明也跌倒一次。我也更愛海子王小波,但不愛他們的人,只是跟我們不一樣了而已。僅此而己
      
      ◆◆@李淼在微博 : 前面純屬斗嘴玩,整體上,一代超一代是肯定的,中國"崛起"嘛,一代不超一代是不對的。一般不存在進化,但中國這百十年存在。所以,韓寒還原成娛樂偶像是必要的,否則其他文藝青年怎么混?
    ---------------------------------------------------------------------------------
    以上只是舉例,把上面幾個名字任意替換也是可以的。:P
  •   剛看到的一個說法:“蔡元培胡適時代的北大教授有留辮子吹捧清朝的,有鼓吹納妾裹小腳的,有去煙花柳巷嫖妓的,有團隊寫槍文炒作自己的,有校長為強奸本校女生的罪犯開脫的……實在沒必要一個孔慶東就嚇成這樣?!薄?。:)
  •   粉都?
    粉嘟嘟!
  •   粉絲是粉絲,偶像是偶像,各負其責就好了。不要相反,弄的歇斯底里的群眾折磨著魔的獨狼,就不好玩了。。。。
  •   獨狼有時會悲劇啊。當然,生活就是一出悲喜劇,獨狼也就是粉絲生態(tài)圈中有代表性的一枚,那么強烈地要飛蛾撲火,也是不好攔的。
  •   老師的專業(yè)術語有點多。。
    老師您好像站得太高了,像隔老遠在眺望這個文化現(xiàn)象。
    請問如果身在這個“奇特混合物”中,該怎么做呢?
  •   在第四頁上的注釋一中有說明:fandom在《韋氏大辭典》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所有粉絲,另一個是指作為粉絲的狀態(tài)和態(tài)度,前者譯為“粉絲”或“粉絲群”,后者采取臺灣學者譯法,譯為“粉都”
  •   國內(nèi)社會學教授的研究……的確……老派得很……得很……得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