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求真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王路  頁數(shù):313  
Tag標簽:無  

前言

  第一次去瓦爾登湖是在秋天。朋友帶我從啥佛開車出來,走2號公路,一會兒就到了。據(jù)說,2號路是比較有名的,每年秋天,許多游客專門要走這條路,觀賞紅葉。路兩邊的紅葉確實很美,火一樣紅,賞心悅目?! ⊥郀柕呛淮螅叹G,在茂密的樹林環(huán)抱之中。金秋時節(jié),樹葉正在變色,以紅為主,間雜黃、橙、棕、綠等色,各種顏色深淺不一。感嘆大自然的造化,我感到語言的窮竭,只覺得“層林盡染”!  瓦爾登湖不僅呈現(xiàn)大自然之美,而且也具有人文意義。美國著名思想家梭羅曾在這附近親手蓋了一間屋子,住過兩年多。如今湖邊山坡上的樹林里,依然有一座小木屋。它是為紀念梭羅而建造的。小木屋的結構和擺設完全按照梭羅的描述。屋子不大,里面有一張很低的木床,一張小桌,一個壁爐。屋子沒有鎖,可以自由參觀,屋內桌子上有留言簿,留言還不少。

內容概要

老師的本領和能力不是體現(xiàn)在他的“名”,而是體現(xiàn)在他的“明”。一位真正的好老師主要不在于他出名,而在于他高明,他有淵博的學識和獨到的建樹,而且能夠把他的學問傳達給他的學生。    “大師”不是行政職務。它不能依級別的高低而定?!按髱煛币膊皇羌夹g職稱,它不能通過量化的考核而成。“大師”更不是自封的。一個人不會由于待在某個位子上,擁有什么頭銜,掌握多少資源,發(fā)表多少著作文章就被稱為大師。也不會因為被自己的學生門人尊稱為“大師”或由于媒體的炒作而就是大師。“大師”是公認的,是被學術共同體公認的。    不少以哲學家自居或被稱為哲學家的名人卻得不到哲學界的認同。原因主要就在于他們那些洋洋灑灑的文字不屬于或者主要不屬于哲學領域。我常說,不要以為身在哲學所或哲學系,談論的就一定是哲學。    對現(xiàn)有的觀點和結論進行質疑和反思,準備自己的觀點遭到質疑和批判,乃是哲學自由思考的實質。一個哲學家可以對任何一個結論進行質疑和反思,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同時又必須準備自己的結論遭到質疑、批判甚至推翻。  本書精選了作者多年來從事邏輯和哲學研究的一些理解和體會。作者認為“寂寞”是學者的一種生活方式,“求真”是學者的一種思想境界;“寂寞”不意味思想的平庸?!扒笳妗币膊槐砻餮劢绲莫M窄?!凹拍笳妗笔菍W者的一種選擇。

作者簡介

王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書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邏輯、分析哲學和形而上學。曾在德國明斯特大學、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日本東京都國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做訪問學者。主要著作有《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說》、《弗雷格思想研究》、《走進分析哲學》、《邏輯的觀念》、《“是”與“真” 形而上學的基石》、《邏輯基礎》等,譯著有《弗雷格哲學論著選輯》、《算術基礎》、《真之追求》、《分析哲學的起源》、《邏輯大全》、《真與謂述》等。

書籍目錄

作者序  上篇 寂寞求真 引言   得遇“明”師   黃埔一期    學海無涯    揚長補短    學思交融    它山之石    學術交流    金岳霖派    大師風范    邏輯本質    形而上下    學貫中西     名人專家 知識分子     幸運詠嘆     學者情懷 中篇 流動的思想 西方的智慧     永遠的柏拉圖     思想巨人亞里士多德     思想的流向     遺憾的“哥白尼革命”     從《小邏輯》到《邏輯學》   數(shù)的魅力     語言哲學的真諦     文化還是宗教?    基督教思想的哲學意義     神學與漢語神學     在科學與宗教之間     世紀之交話邏輯     歷史源頭話哲學     中西合璧的“道”     說說《黑格爾的辯證邏輯》     哲學家的理解    下篇 走向哲學家 走近哲學家 ……

章節(jié)摘錄

  幾年以前,我在文學所的文化沙龍上講過一次邏輯,認識了靳大成先生。這次他邀我寫一本關于學術的書,朋友之情,難以推卻。沒有想到,剛剛動筆,立即就想打退堂鼓,是靳大成先生的鼓勵,才使我一路寫下來。書寫得很快,快得出乎我的意料。如今寫完了,竟然又有些后悔。  我是搞邏輯和哲學研究的,看重的是學術,比較自信的是以專家的身份寫學術論文。寫散文或隨筆,或者說,像文學家那樣寫東西,我真是不會。一些朋友早就勸我把眼界放寬,跳出邏輯的局限,說不定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一個什么特長。憧憬雖然美好,我卻好像一直頑固不化,其實是沒有這種追求的膽量。不知道為什么這次會動了凡心,也許是靳大成先生“關于學術”的說法迷惑了我。  這幾年,我一直在宣傳現(xiàn)代邏輯的重要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寂寞求真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1條)

 
 

  •   學習是一件寂寞的事 學知識是自己的事
  •     
      
      備考西方哲學研究生,日子快到十二月份,懷疑很多,遲疑很多,愛情的糾結,工作的擔憂,素燕過來廣州,我們三年后的見面,都一股腦地聚結到一起。
      
      這段時間,尤其是這幾天,心煩,意燥,做不下題,想起去圖書館找?guī)妆緯?,以平靜心靈,腳步走得太多,總得學會停下來休息,我這么安慰自己。
      
      在王蒙雜文、《大家》和王路的《寂寞求真》之間,猶豫了一下,還是選擇了《寂寞求真》,與哲學相關,與寂寞聯(lián)系。這都是我的偏愛。
      
      白色封面的旁邊同樣有一本《寂寞求真》,藍色的,裝訂和篇幅面積以及厚度都不及白色這本,翻開,顯然,白色《寂寞求真》增添了內容,是下篇“走向哲學家”,改了序言,其他內容不變。
      
      對于一個學者來說,幾年后翻看自己的著作,看到的不僅僅是時光的流轉。
      
      扉頁上寫著“寂寞是學者的一種生活方式,求真是學者的一種思想境界?!拍笳媸菍W者的一種選擇?!?br />   
      在寫這篇讀書筆記時,我借舍友的手機給“10086”打電話,手機昨天在西門被小偷偷了,我只是想要掛失手機卡。我沒有跑到宿舍外,舍友就坐在我旁邊,我放下手機之后。舍友立即摘掉耳機線,對著我鼓掌“y,好樣的,你是我第一次見到的跟‘10086’理論的人……”她召集另一個舍友,一同喝彩。我撇了撇嘴,“這有什么的,本來就是這樣的,他們的規(guī)則很有問題”
      
      其實,為避免打擾舍友,我剛才跟“10086”長話短說了,不想較真太多,現(xiàn)在沒有精力。
      
      我想,求真不應該僅僅是學者的境界,這不是境界不境界的問題,求真是每個認真、虔誠、真誠生活的人的姿態(tài),也是“人”之位“人”的尊嚴所在。
      
      至于“寂寞”,該是“人”活著的更高的境界了,不體會到生命的寂寞,無從感知生命的存在,和,它的獨特。
      
      王路是個踏實,真誠,我?guī)缀跸胝f他是難得的一個純粹的學者。
      
      知青的日子沒有淡去他求學渴知的心情,23歲上研究生,求學路開始得比我們要早,我們很多大學生到這個年齡即將畢業(yè),卻一無所知,一無所思,此“知”是閱讀面,此“思”是用自己的腦袋發(fā)出自己的觀點。我現(xiàn)在剛好23歲,夢卻突然醒來,魯迅說,“夢醒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一無所有,做夢的人是幸福的,請不要吵醒他?!蔽腋械娇尚?,可悲,我只是嘲諷自己。沒有著落的考研,沒有著落的工作,只剩下“蘆葦般的思考”,我總安慰自己,我是幸運的,至少我知道了我要追求什么,一切只是時間的問題,一切都要慢慢來。
      
      是的,我有夢,我還有夢,我是那么羨慕王路對“哈佛圖書館”的娓娓道來,藏書的豐富,借書的方便,座位的舒適,我是那么向往,在安靜的一個角落,看自己的書,和偉大的思想家對話,思考自己的思考,寫自己的文字,很孤獨,很笨拙地生活,感到生命圓滿的充實。
      
      記得有首歌唱著“夢若在,心還在”,心有多遠,天就有多高,我依然這么相信著,沒有絲毫減退對自己的信心。我還是這么地固執(zhí),從未想過妥協(xié)。
      
      “學者”一詞并不容易,其中還區(qū)分出“真正的學者”,以及混飯吃的,前者坐破冷板凳,飽受寂寞蒸熬,寬宏謙遜,不為人理解,承認之的人也很少,后者自稱專家名人,自視甚高,掌聲鮮花處處綻放,關鍵是都腰纏萬貫。
      
      雖然我并不喜歡王路,他喜歡的哲學家是弗雷格,談到海德格爾時質疑很多,我正好喜歡海德格爾,薩特等存在主義和現(xiàn)象學,這也就是后者傾向于文學,而王路行文,字里行間都是理性建構的原因。然而,如王路所說,選擇了一些東西就意味著放棄另外的東西,選擇了研究邏輯,尤其作為一個學者,想要在邏輯上做出點成就,這更是山峰之山峰,他沒有太多時間讀其他書,就是以前讀過的很多小說也被淡忘了。
      
      取與舍,有時候是一輩子的事情,在這樣的“取舍”上,如果我們對自己有較多的了解,如果我們對周圍的世界有相對一些知識,我想,才能減少后悔,定下心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決心,或者有想法做“學者”的人,可以看看該書的“上篇”,想必這是全書的中心,也是最能給人啟發(fā)的。
      
      我終究漸漸領悟到我不適合讀哲學,尤其是外哲,西方哲學應該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必修課,在這里,你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用海德格爾的理論說,當你閱讀它時,你就在存在著,這就是“存在”。
      
      我是矛盾的,在我報考西方哲學之前,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說女孩子不適合讀哲學,甚至一個人大的老師也勸我,哲學適合當業(yè)余愛好,我沒有聽他們的話,我行我素,似乎,他們越是反對,我就越想要這么做。隨著對哲學史以及相關的內容,和人生思考的加深,我愈發(fā)理性地認識到,哲學真的很適合作為業(yè)余,而這時候,我已經(jīng)在考點交了報名費,確認了頭像。
      
      任性,從來都沒有改變過,一切,我選擇,我負責。這么說著,頗感悲壯。
      
      
      
      
      
      
      
      
      
  •     讀到上篇《幸運詠嘆》一章,不禁撫卷長嘆,國內學人不僅跟國外學人在學術造詣上差距遠甚,即使跟我們古人相比,在為學的境界上也是高下立判。
      
      誠然,王路先生在引介國外邏輯學方面,繼承了金岳霖先生的工作,成果斐然,特別是亞里士多德研究,四謂詞與十范疇的注疏,幾乎使得之前對我們來說幾不可解的工具論粲然可觀。然而,讀其此篇夫子自道,作者心境之偏狹躍然紙上,雖對賢者不可求全責備,當有同情之理解,但想到國內一流學者尚且如此,不得不讓人掩卷長嘆。
      
      我想,現(xiàn)在的我們不僅是在文化結構上存在硬傷,誠如王路先生所言,也被現(xiàn)在很多有識之士所論述,即邏輯思維的匱乏。但同時,儒家價值喪失,宗教情感淡漠造成的人性的偏狹自私也是誠為令人心痛的。
      
      不禁想起納什那段話:
       I've always believed in numbers and the equations and logics that lead to reason. But after a lifetime of such pursuits, I ask, "What truly is logic? Who decides reason?"
        My quest has taken me through the physical, the metaphysical, the delusional -- and back.
        And I have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f my career, the most important discovery of my life: It is only in the mysterious equations of love that any logic or reasons can be found.
      
      當然,此為責賢之論,無論如何,我為這個時代有王路這樣的學者感到無比幸運,通過他,我們更清楚的看到了西學的源流。對一些無比重要的問題有了超越前人的認識。
  •   樓主今年是二戰(zhàn)西方哲學研究生?
  •   不,是一戰(zhàn),如今,卻有后退的糾結??捎辛挤??
  •   那看來你準備了很久啊,一年多。加油,同道中人,最后關頭了,堅持就是勝利
  •   沒有,如果真正用心準備了一年多,我現(xiàn)在還擔心什么呢?你考什么?
  •   你加過我QQ:379746920,但在我QQ好友列表里我現(xiàn)在找不到你了。。。
  •   ?居然加過?
  •   是啊,有王路這樣的學者,純粹的學者,他犧牲了某些東西,去做一個為很少人理解的純粹的學者,我們的時代是幸運的。
  •   嗯,此品論失之刻薄,向王路先生致歉,看到王路先生在超星上的視頻,學者風范令人心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