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孟昭毅,曾艷兵 頁數(shù):326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國際化、信息化、數(shù)碼化的時代,也是一個多種文化和諧相處或者激烈)中突的時代。我們的時代,技術進步神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我們可以接觸到大量的“數(shù)碼信息”,包括電子郵件和網(wǎng)頁,也包括大量的可供下載的數(shù)碼產(chǎn)品,例如電子書、音樂、電影等。在上世紀70年代,互聯(lián)網(wǎng)才剛剛出現(xiàn);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互聯(lián)網(wǎng)就已經(jīng)得到廣泛使用。到了21世紀初,全世界已經(jīng)有3億6000萬人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約占全球人口的6%。據(jù)推測,到2010年,全球人口的一半將會用上互聯(lián)網(wǎng)。在技術飛速發(fā)展的同時,人們受益于這種進步的情況卻大相徑庭:有的國家和人群獲益良多,有的則受益甚少。人們發(fā)明了“數(shù)碼鴻溝”(digitaldi-vide)這一術語來形容這一將貧與富、優(yōu)勢與弱勢分隔開來的巨大差別。我們的時代,各種信息鋪天蓋地,對于適當信息的有效掌握就意味著效率和競爭力?;ヂ?lián)網(wǎng)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信息來源,大量的一般性的教育、科技、政治、社會信息都可以從互聯(lián)網(wǎng)獲取。但是,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資料大部分都是英文的;同時,全世界的紙質出版物也大部分都是英文的。英文已經(jīng)成為一門國際語言;同時,英文似乎也不再僅僅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種能力,即接觸到世界上數(shù)量最為龐大的那一部分信息的能力。在我們這個高度國際化的“地球村”里,只要能夠通過計算機上網(wǎng)(只要有網(wǎng)絡信號覆蓋,無線上網(wǎng)也已經(jīng)易如反掌),就可以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里發(fā)生的事情。我們既可以通過官方的網(wǎng)站得到官方的信息,也可以通過博客、聊天室之類的手段,得到非常個人化的信息。在數(shù)碼信息的世界里,似乎已經(jīng)沒有國界,大家都是世界的居民。在這樣的一個世界里,“世界”走到了我們面前,我們也作為“世界”的一部分走到了世界的各個地方。
內容概要
本書定名為“外國文化史”,一是表明它的相對性和學理立場,即相對“中國文化史”而言,只以它為論述的參照系,不包括中國文化史的內容;二是全書既大量描述了外國文化的千姿百態(tài),深入梳理了外國文化的發(fā)展脈絡,又簡潔明了、重點突出,盡可能為讀者創(chuàng)造一個非常明晰、舒適的閱讀空間,給他們一種史論結合的閱讀快感。應該說,學習這種外國文化史對于當前共同生活在地球村上的人來說,是面對政治全球化、經(jīng)濟一體化的轉型期社會最佳的文化選擇。
作者簡介
孟昭毅,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比較文學教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全國東方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曾艷兵,1957年生于湖北。1982年畢業(yè)于華中師大中文系,1987年畢業(yè)于湘潭大學世界文學專業(yè),2003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文學博士?,F(xiàn)任青島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文藝學教研室主任,天津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山東省中青年學術骨干。中國比較文學會員,山東省外國文學學會副秘書長兼常務理事,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社會科學成果獎評選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卡夫卡。
書籍目錄
導論:外國文化——誘人的沃土第一編 上古文化 第一章 原始文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聲音交流與文字前奏 第三節(jié) 生活需求與科學萌芽 第四節(jié) 藝術和宗教的發(fā)生 第二章 古代兩河流域文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楔形文字與泥板文書 第三節(jié) 宗教、科學與法律 第四節(jié) 古巴比倫藝術與文學 第五節(jié) 兩河流域文化貢獻與傳播 第三章 古代尼羅河流域文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宗教的雛形 第三節(jié) 文字與文學 第四節(jié) 古埃及藝術 第五節(jié) 科學與技術 第六節(jié) 古埃及文化成就與影響 第四章 古希伯來文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猶太教的形成 第三節(jié) 《舊約》與其他重要文獻 第四節(jié) 文學與藝術 第五節(jié) 歷史觀、律法與哲學觀 第六節(jié) 古希伯來文化的世界意義 第五章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發(fā)達的宗教文化 第三節(jié) 藝術與梵文作品 第四節(jié) 巨大的科學成就 第五節(jié) 古代印度文化走向世界 第六章 愛琴海文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社會與宗教 第三節(jié) 文學與藝術 第四節(jié) 哲學與科學 第五節(jié) 古希臘文化的世界性影響 第七章 古羅馬文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共和政體與羅馬法律 第三節(jié) 發(fā)達的史學、哲學和科學技術 第四節(jié) 成熟的文學藝術 第五節(jié) 基督教的產(chǎn)生與傳播第二編 中古文化 第八章 中古歐洲文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基督教文化的形成 第三節(jié) 經(jīng)院哲學、教育和科學技術 第四節(jié) 文學藝術成就 第五節(jié) 拜占庭和東西教會大分裂 第六節(jié) 十字軍東侵及其影響 第九章 中古阿拉伯文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伊斯蘭教和《古蘭經(jīng)》 第三節(jié) 教育和學術 第四節(jié) 自然科學 第五節(jié) 社會科學 第六節(jié) 文學藝術 第七節(jié) 阿拉伯文化對世界的貢獻 第十章 中古東亞和南亞文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日本宗教、藝道與文學 第三節(jié) 印度宗教、哲學、文學與藝術 第四節(jié) 東南亞的文學藝術與宗教第三編 近代文化 第十一章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 第三節(jié) 德國的宗教改革 第四節(jié) 西班牙的多元文化 第五節(jié) 近代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哲學勃興 第十二章 17、18世紀歐洲文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啟蒙運動和啟蒙思想家 第三節(jié) 文學:古典主義和啟蒙主義 第四節(jié) 文化藝術成就 第五節(jié) 西方文化對東方的接受 第十三章 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歐洲文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技術革命與科學成果 第三節(jié) 哲學和社會思潮 第四節(jié) 形成傳統(tǒng)的西方文學藝術 第五節(jié) 西方文化對東方的影響 第十四章 近代東方文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東亞文化與文學藝術 第三節(jié) 南亞文化與文學藝術 第四節(jié) 西亞、北非文化與文學藝術 第五節(jié) 東方文化文學藝術交流第四編 現(xiàn)當代文化 第十五章 20世紀現(xiàn)當代文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西方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文化景觀 第三節(jié) 東方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 第四節(jié) 東西方文化的滲透與融合 第十六章 21世紀文化前瞻 第一節(jié) 21世紀是高科技的世紀 第二節(jié) 21世紀:生態(tài)文化平衡 第三節(jié) 21世紀的東方文化 第四節(jié) 經(jīng)濟全球化與文化沖突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如果認真計算起來,也許100個也還不止。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歷史上的第一實在是太多了,如今這些歷史難以置信地沉埋于沙丘之中,但一些史學家堅信,被湮沒的兩河流域文明先于并帶動了古埃及文明,現(xiàn)代西方文化的許多脈絡雖然來自古希臘、古羅馬,但后者的源頭還是古代西亞兩河流域。偉大的科學史專家喬治·薩頓說:“希臘科學的基礎完全是東方的,不論希臘的天才多么深刻,沒有這些基礎,它并不一定能夠創(chuàng)立任何可比的東西……我們沒有權力忽略希臘天才的埃及父親和美索不達米亞母親”;懷特海也說:“我們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那里繼承了道德和宗教,從埃及人那里繼承了實踐。”小亞細亞、敘利亞、古波斯等地區(qū)的各族人民不僅吸收了古代兩河流域的科學文化知識和一些典章制度,而且接受了楔形文字,并使之在長達千年的時間里為西亞許多國家所使用,并曾一度成為西亞、北非通用的國際文字。用楔形文字寫成的泥板文書,記載并保留了兩河流域數(shù)千年的文化成果,楔形文字對日后字母文字的產(chǎn)生也起了先導性作用。美索不達米亞的天文觀測最終導致了季節(jié)的劃分和月相的固定。伴隨天文學而來的是星象學,美索不達米亞人發(fā)明了黃道的名稱——公牛座、雙星座、獅子座、天蝎座等。在政治上美索不達米亞把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兩項內容——城邦和神圣王權的概念傳給了西方。在法律上美索不達米亞把成文法傳給了西方。其法律照亮了文明世界的大多數(shù)地方。英國歷史學家塞格斯在其所著《偉大屬于巴比倫》一書中說:“有關抵押方面的法律最終都可追溯到……古代東方”?!ED文學也受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影響。如美索不達米亞的洪水故事和希臘神話中的丟卡利翁的傳說相似。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的屠龍題材在希臘傳說中也有類似的傳說。上帝為懲罰人類而施的瘟疫是希臘和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共同的題材。希臘和美索不達米亞的陰府也驚人的相似,兩者的陰府都是灰暗的地方,與現(xiàn)實的世界相分離,來世和現(xiàn)實只靠一條不祥的河連接著,死者由此河運送。同樣的,希臘為死者所作的挽歌,似乎在蘇美爾人的作品中也有相似的地方,這部作品最近已由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館從泥板文書中翻譯過來。甚至希臘史詩的形成,如《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史詩中也可找到原型。在希臘哲學里,學者們直到最近才發(fā)現(xiàn)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原型?!兑了髟⒀浴分械膸讉€故事在蘇美爾傳說中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紀古代兩河流域人民編寫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農(nóng)書——《農(nóng)人歷書》版本中的勸導詞與赫西俄德的《田工農(nóng)時》驚人的相似。大約在五千年前,兩河流域的居民就會制作陶器了,其金屬制造工藝達到了相當純熟的水平。
后記
“七月流火”、“文學與出汗”,在完成《外國文化史》的撰寫與編審之后,突然覺,得古代的《詩經(jīng)》和現(xiàn)代的魯迅都和我們接近起來,因為“七月”和“出汗”這兩件事情始終貫穿著我們統(tǒng)稿的整個過程。2006年春天,我們去北大開會,不期而遇見到了老朋友北大出版社的張冰女士,提及目前社會上缺少“外國文化史”或稱“世界文化史”一類的學習書籍。她很感興趣,讓我們回校后寫一份選題申請報告,送給她按程序審批后,我和曾艷兵教授決定約請對此書內容感興趣的一些博士和教授合編此書。他們大多是從事這方面教學的骨干教師,年富力強,有教學經(jīng)驗,又有教學實際需求,大家商談此事,一拍即合。在博士甘麗娟副教授的組織下,開會明確了寫作體例、編寫要求等,大家根據(jù)自己的業(yè)務專長進行分工,認領寫作任務。具體分工如下(以章節(jié)為序):,孟昭毅、曾艷兵:導論;孟昭毅: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十五章一、二、三節(jié),后記;甘麗娟:第二章,第十章第二節(jié),第十四章第四節(jié);王鵬:第四章;曾艷兵:第六章,后記;李艷:第七章;俞久洪:第八章,第九章,第十四章第一節(jié);楊玉珍:第十章第一節(jié),第十四章二、五節(jié);何文林:第十章第三節(jié);張愛民:第十一章;高超:第十二章;倪正芳:第十三章;呂超:第十五章第四節(jié);呂超、孟昭毅:第十六章;孟昭毅、李霞:第十四章第三節(jié);楊玉珍、葉林峰:第十章第四節(jié);李霞:參考書目。
編輯推薦
《外國文化史》為“大學外國文化通識教育叢書”之一。全書分為四編,共十六章,主要介紹了古代兩河流域文化、古代尼羅河流域文化、古代印度河流域文化、愛琴海文化、中古阿拉伯文化、中古東亞和南亞文化、17、18世紀歐洲文化、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歐洲文化、20世紀現(xiàn)當代文化、21世紀文化前瞻等內容。 《外國文化史》為讀者創(chuàng)造一個非常明晰、舒適的閱讀空間,給他們一種史論結合的閱讀快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