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風荷動

出版時間:2008-09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冷香齋主人  頁數(shù):209  
Tag標簽:無  

前言

兩年前的一天,《幽雅閱讀叢書》的策劃人楊書瀾女士邀我寫其中的中國茶道部分??紤]到自己研究中日荼文化已二十余年,該可以承擔,便應(yīng)允了下來。其后,讀了該叢書已出版的由北大哲學系美學室主任朱良志先生執(zhí)筆的《生命清供——國畫背后的世界》,才知道自己沒有能力承擔這個撰稿的任務(wù)。朱先生在寫中國畫時,全然把自己當做畫中之人,畫中之物,而沒有站在鑒賞者的位子上。而我呢,雖多年研究中日茶文化的歷史、思想、形態(tài),卻始終把茶當做_個客體去對待。自上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茶文化事業(yè)獲得很大的發(fā)展。因茶文化最能收到“文化

內(nèi)容概要

  一本清茶、一本好書,讓神情安靜,尋得好心情。本書以作者對各類中國茶的品飲體驗為前提,在一篇篇短小精煉的茶道日記中,將古今茶事、詩事、畫事、佛事融于一杯杯香味氤氳的清茶中,讓讀者在種種日常感悟中見證真正的茶道精神。

作者簡介

馬嘉善,長安人,字守仁,號冷香齋主人、南山如薺、如薺居士、煎茶翁等。生平無它好,唯嗜茶、書而已。讀書之余,坐而瀹茗;煎水之余,起而讀書,以為人生樂事,不過如此。曾有詩句曰:人生有真味,跌坐瀹茶湯。亦日常生活之寫照也。

書籍目錄

幽雅閱讀序一序二凡例佳人如茗人淡如茶禪茶詩偈老實吃茶平常心是道后記《幽雅閱讀叢書》策劃人

章節(jié)摘錄

老王當然不是第一個把蘭花和茶聯(lián)系起來的人,北宋黃庭堅在《幽芳亭》里寫道:“蘭蕙蒔以沙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是所同也?!边@是講養(yǎng)蘭。明代茶人閔汶水,嗜茶成癖,人稱閔老子茶,他喜歡以蘭香入茶,雖然為時人所譏,卻終身不改其志。蘭性至潔至清,同茶一樣,不僅可作為書齋雅供,更可用來熏制花茶,和茶可謂是“臭味相投”的老搭檔了。老王沒有多少錢,也沒有什么積蓄,他的全部家當除了一輛人力三輪車、一把泥青茶壺、十幾盆蘭草外,還有一間破舊的平房。但他曾花了兩千元人民幣從昆明郵購回來幾株名貴品種的蘭草,可惜養(yǎng)了不到半年就全部死掉了,他的兩千元人民幣、他為之付出的感情和心血,也都這樣白扔了。但老王對這件事情似乎并不十分介意,“我準備再買幾株好蘭草”,有一天他對我說,“如果能攢下錢的話。”攢錢可不是件容易事,特別是蹬三輪車,生意不景氣暫且不說,光是辦理市容、交警、衛(wèi)生、稅務(wù)等方面的事情就令人頭痛。老王的三輪車有時會被沒收,除了罰款、交停車費外,十幾天的時間就這樣白白耽擱了,但他有什么辦法呢?老王沒上過學,也談不上讀書,但他卻知道有個外號叫駱駝祥子的人,也是干他們這一行的,據(jù)說駱駝祥子除買了一輛新車外,還娶了房老婆,這實在令老王羨慕不已。當我告訴他駱駝祥子只是一個名叫老舍的作家筆下的一個人物、而且這個人物還生活在舊社會的老北京城里時,老王沉默了,黯然的臉頰上第一次沒有了笑容。

后記

以上這些文字并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品”出來的。品茶有助于勃發(fā)文思,激揚文字;品茶而有文章,能益茶德,盡茶情;兩者相得益彰,自然妙趣橫生。宋人有一首《雪梅》詩道:“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逼凡瓒形恼?,也是如此。每當飯后茶余,茶香繚繞冷香齋中,茶意彌布頰齒之間,此時鋪紙濡墨,作小品妙文數(shù)則,文思最為快捷,如有神助。因此,“品”出來的文字不同于寫出來的文字,“品”出來的文字行間字里都散發(fā)著茗茶的清潤與甘香?!捌贰笔且环N文化,一種學問,更是一種工夫。人能品,文章

編輯推薦

《無風荷動:靜參中國茶道之韻》是《幽雅閱讀叢書》系列之一的《無風荷動》,《無風荷動:靜參中國茶道之韻》讓讀者在種種日常感悟中見證了真正的茶道精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無風荷動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5條)

 
 

  •   臨湖看荷,是該參參這茶道之韻了!
  •   茶是好茶,論是妙論。只是文字言語之中隱約懷才不遇之意。偶一為之,可令人惋嘆,但處處皆是,只能贊同苦茶和尚之說,冷香齋主人尚未放下。所謂禪茶合一,未止禪境,那茶意也只是作小兒女態(tài)耳。
  •   喝茶修禪的人,大都知道茶禪一體。其實,如果喝茶不是為了解渴,那就需要從文化的角度,多去靜參茶道之神韻。本書是好書。
  •   很好的一本茶書,閑來翻翻。
  •   禪茶心得的一本書,值得一讀
  •   這本茶書寫得很特別,有很多細致的地方,建議對茶初級了解后再讀此書,會收益多多,而且這個版本比海外版的便宜好多,恩,覺得有點值的
  •   都是繁忙生活中,在休息時,讓身心放松下來,也讓心靈獲得沉淀的機會。沏茶、泡茶、品茶,也是在品味著生活的酸甜苦辣與得失平衡。這本書,在我享受茶藝的同時,也得到了某種精神的共鳴與慰藉!
  •   很好的書,喜歡。。。必須十個字啊。。。。。。
  •   很不錯的一本書··還在進行中··
  •   這個系列的書我都很喜歡,不錯。
  •   新奇的角度,實在的感受,非一般的
  •   收藏之用~
  •   寶貝不錯下次還會光臨的
  •   吾壺四海
  •   內(nèi)容很精彩,很值得一看,附贈的光盤里的曲子也很美。
  •   挺好的,讓人身臨其境
  •   作者對于茶史、茶書知之甚廣,然而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茶卻一知半解,張冠李戴之事書中常常有之,似有坐而論道之嫌。誠如苦茶和尚所言,作者胸中有塊壘難以釋懷,有著相之嫌,于禪心不利,有嗔、嫌之言,與茶道眾生平等之意相悖,于茶道不利!茶禪一味,靜心最要。
  •   用此形式說茶的書籍比較稀缺,所以還不錯
  •   這個版本雖然便宜,但印刷比較的差,望文生義則罷了,說到插畫就十分無趣。
  •   還可以吧,沒期待的那么好
  •   有點意思,要去細品,但性價比一般。
  •   已在當當網(wǎng)購圖書多次,總體感覺良好。
  •   內(nèi)容不錯,學到很多知識
  •   看了這讓人浮想聯(lián)翩的書名后,起心將它攬獲,可有些失望。看過之后沒有回味的茶香,只有茶名。
  •   還好吧,反正也不知道是哪個腦的問題,一下子買了兩本,最后送了朋友一本
  •   很一般的書,比較空洞
  •   內(nèi)容一般,性價比不高,有點小失望
  •   這本書標題很好。裝幀精美,而且印刷質(zhì)量也不多。
    但一讀之下,卻對所述內(nèi)容實在不敢恭維。
    實在不對在下的胃口。
    既然是個人評論僅代表一己觀點,
    自然就是不喜歡就說不喜歡了。
    不喜歡的理由是覺得矯情。
  •   名字很飄逸,內(nèi)容很一般
  •   不如期待中的,讀過去才知只是作者的隨筆罷了
  •   談茶的書目前很多,但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和潘向黎的《茶可道》。兩相比較,本書像是寫給自己看的,而潘的書是寫給公眾看的。潘的書自然是讓人喜愛,但是這本書也有它鮮明的特點,評心而論,厚道一點說,能把每次品飲、每道茶的感受和心境寫出來,著實不易。只是作者把自己的不幸經(jīng)歷所造成的灰暗心態(tài)帶到了作品里,給讀者一個很不好的感覺。看來作者還未參透茶禪,作序的老和尚看得很明白了。所以書名《無風荷動》不確,是心動。
  •   寫茶的書很多,但寫好了很難,寫好茶道就更難,上升到“道”的級別,最好別開口,開口就錯?!稛o風荷動》,名字不錯,也僅是名字不錯而已。其內(nèi)容滿是酸腐氣。作者冷香齋主人,我看就是一個仿古家具,打著古、茶的幌子到處混飯吃的跑江湖的罷了。想學古茶人的清、和,但是自身修養(yǎng)不夠?qū)W的不像,只學了一身的酸氣。用現(xiàn)在的話兒說,裝B。如讀者覺得我的評價太過尖刻,你可以讀讀潘向黎的《茶可道》,三聯(lián)的,其層次高矮立顯。本書印刷很差,這套書分宏偉雙華和匯林印務(wù)2個印刷廠印制,后者印刷還好,濃淡相宜。前者印的就差了,尤其是圖片,黑乎乎的一團。讓優(yōu)雅閱讀是在是優(yōu)雅不起來。
  •   從一個工藝品的制作感受古人的真誠與智慧。
  •   散文小品。對茶的評論不多。偶爾讀之亦可。
  •   此書最宜靜下心來慢慢讀,會像品茶一樣,品讀出人生百味.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