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課

出版時間:2008-7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岱年  頁數(shù):229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北大大課堂系列”: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發(fā)源地,許多新思想,新知識,新方法從這里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并由北大的課堂輻射到海內(nèi)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子,他們閃爍的思想光輝凝聚著學術(shù)的尊嚴,蘊涵著知識的底蘊,呈現(xiàn)著精神的魅力,成為大眾學術(shù)普及讀物的精品和終生進修學習的首選。

作者簡介

  張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別號宇同,原籍河北獻縣,世界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國學大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堘纺晗壬?933年任清華大學助教,1936年寫成名著《中國哲學大綱》。1952年調(diào)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78年起張岱年先生擔任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1979年中國哲學史學會成立,張先生被推為會長。張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研究,著作等身,有極高的造詣和廣泛的建樹。他又是一位誨人不倦的導師,桃李滿天下。2004年4月24日,張岱年先生因患心肌梗塞引起心衰竭,不幸逝世,享年95歲?! ≡沃袊鐣茖W院哲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華孔子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等。

書籍目錄

第一課 仁第二課 兼愛第三課 無為第四課 有為第五課 誠及與天為一第六課 明心第七課 踐形第八課 義與利第九課 命與非命第十課 自然與人為第十一課 欲與理

章節(jié)摘錄

  第一課 仁  《論語》云: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便是孔子所規(guī)定之仁之界說。以此二句為孔子所定仁之界說,理由有三:第一,一般問仁,孔子都是就各人之程度予以指點,僅說仁的一方面,以便易于實行。今子貢既說出較仁更高的境界,而誤認為仁,則孔子自不得不說出仁之全義,以見仁之全義尚不及此境界,而不能僅只說出仁之一片斷了。第二,“夫仁者”三字,頗似立界說的形式,他處論仁,皆不用夫字。第三,《論語》中其余言仁各條,含義都不若此條之深廣,其意旨都不出此條之范圍。所以此條所說,是可以看作孔子所講仁之界說的?!安┦┯诿穸軡姟?,是圣的境界,較仁為高。“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乃是仁的本旨?!傲ⅰ笔怯兴啥阋詿o倚;“達”是有所通而能顯于眾。自己求立,并使人亦立;自己求達,并使人亦達:即自強不息,而善為人謀。簡言之,便是成己成人?!澳芙∑?,則是為仁的方法,即由近推遠,由己推人;己之所欲,亦為人謀之,己之所不欲,亦無加于人。  仁之本旨,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所以根本上是愛人的。《論語》云:  樊遲問仁,子日愛人。(《顏淵》)  但孔子言愛,注重有實益于人??鬃釉f:  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憲問》)  所以仁不僅是愛而已,并且仁者有時亦惡人。孔子說: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同上)  仁者本愛人,而對于不仁之人,則不得不惡之,使其不得影響自己。唯仁者為能得好惡之正??梢哉f仁乃“愛仁以德”,而非“姑息之愛”。仁乃欲成己成人,然姑息之愛,或反足以誤己誤人。故仁雖包含愛,而不是單純的愛?! ∪室约毫⒍⑷藶橐?,而求“立”必須循禮??鬃釉f:  不知禮,無以立也。(《堯曰》)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  所以實行仁德,必自約以禮?!墩撜Z》云: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ā额仠Y》)  “克己復禮”,便是以禮自律,自約其身,使合于禮;視聽言動,莫不循禮。必如此,方能自立而立人,所以是為仁之方。《論語》又云: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ㄍ希  叭缫姶筚e”,“如承大祭”即是恭敬循禮?!霸诎顭o怨,在家無怨”,便是天下歸仁?!墩撜Z》又云: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  “居處恭,執(zhí)事敬”,也便是“克己復禮”?!  凹核挥?,勿施于人”,即所謂恕?!芭c人忠”,即所謂忠。忠恕即“能近取譬”之道,皆仁之一方面。孔子甚注重恕?!墩撜Z》云: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恕是一個根本的生活準則。《論語》又云: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  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曾子以孔子一貫之道為忠恕,忠恕即仁。忠是盡己之心力以助人,恕是不以己之所惡施于人。忠是積極的,恕是消極的。合忠與恕,便是仁。《論語》又云:  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耗苄形逭哂谔煜拢瑸槿室?。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陽貨》)  恭即循禮;寬信敏惠,乃忠恕之所含。寬信是恕,敏惠是忠?! ∪适恰傲⑷恕薄斑_人”,所以必須實際有益于人,方稱為仁。如僅潔身自好,無害于人,尚不足為仁?!墩撜Z》云:  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ā稇梿枴罚  翱朔ピ褂恍小惫虨殡y能,但實非有助于人,所以未足為仁?! 〔⑶胰誓思骸坝绷⒍⑷耍骸坝边_而達人,乃是因己之所欲,以推人之所欲,仁不是要無欲。  仁是立人達人,故為仁必須真誠實在地力行;不能真誠實在地力行,則既不能自立自達,更不能立人達人了。所以仁又包含力行不作虛言的意思。《論語》云: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雍也》)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曰:其言也切,斯謂之  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切乎?(《顏淵》)  仁者唯真實力行,不肯取巧,亦不肯多言;不避難而就易,更不事空談?!墩撜Z》又云:  子曰:仁者必有勇。(《憲問》)  《中庸》亦述孔子之言云:  力行近乎仁?! ”啬芰π校侥転槿?。故仁者必勇,無勇則根本不能為仁了??鬃佑终f:  巧言令色,鮮矣仁?。ā秾W而》)  剛毅木訥近仁。(《子路》)  剛毅木訥,則能真實力行,故近仁。巧言令色者,不欲真實力行,而欲以巧偽贏得人心,實非有意立人達人,故遠于仁。  仁者實必有所作為,雖然不能“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但必有立人達人之行為。孔子所認為仁者,皆實際有過人之表現(xiàn)的。孔子對當時人皆不許為仁者。其所許為仁人者,是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齊及管仲。此數(shù)人都是能真實力行,而有非常之表現(xiàn)者。孔子稱管仲“民到于今受其賜”,以管仲能推其立人達人之心,不輕于死而圖有以利民,故謂之為仁?! ∪四挥ⅲ四挥_,只要能推己及人,自己求立達,而亦助人立達,便是仁。所以仁是平實簡易的??鬃右詾樾腥蕦嵅浑y,人人皆可實行??鬃诱f: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里仁》)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人人皆有力助人,所以人之不為仁,并非力不足,只是有力而不用。人只要去其自私之心,而真實的力行忠恕,便是仁?! 】鬃訉τ谌蕵O其重視,認為仁是不可須臾離的行為準則,雖在危難急遽之時,亦不可違仁。孔子說: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  為求仁,更可以死赴之。孔子說: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ā缎l(wèi)靈公》)  達到仁的境界,生活方為有價值;不能仁,則其生活實無價值。  寧為求有價值之生活而死,雖死而得到不朽;否則雖生亦無意義。生活之性質(zhì)上的提高,比其數(shù)量上的延長,遠為重要?! ≌婺苄腥?,真能達到仁的境界,便可以得到至高無上的快樂,一切恐懼煩悶,都已消滅,唯一種快慰充滿了內(nèi)心。仁的生活,乃是一種至極快樂的生活??鬃诱f:  茍志于仁矣,無惡也。(《里仁》)  仁者不憂。(《子罕》)  能仁則無人而不自得,內(nèi)省不疚,毫不憂悶??鬃佑终f: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里仁》)  唯仁者為能久處約而不濫,久處樂而不淫,健行不息,自有常則,而不隨環(huán)境轉(zhuǎn)移?! ∪实谋局迹羌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此意謂的仁,總以上所述,可以說含括三方面:一忠恕,二克己復禮,三力行。忠恕是由內(nèi)心以推己及人;克己復禮則是以社會之行為規(guī)范約束自己;而忠恕與克己復禮皆以力行為基本??思簭投Y亦正是行忠恕之道,對人盡禮,也便是盡忠盡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仁的中心意謂。此意謂尚可加以更進一步的解析:一、仁是一方自強不息,一方助人有成,是人己兼顧的。二、仁可以說包含對別人的尊重。三、仁是由己及人,仍以自己為起點。四、仁固包含情感上的愛及物質(zhì)生活上的扶助,而更注重道德上的勵導。仁固注意別人生活的維持,而更注意別人道德的提高。仁者對于別人的愛助,目的在于使其成為有德行有成就的人?! 〈朔N意謂的仁,是生活之最高的道,也是最高的德。德與道是相聯(lián)系的,有得于道謂之德。最高的德,便兼涵諸德,諸德皆此最高的德之一要素,或達到此最高的德之途徑。仁兼涵諸德,如忠、恕、禮、恭、敬、勇等。但仁非全德之名。所謂全德之名,即諸德之總稱。而仁非諸德之總稱,其本身亦自為一德。不過是最高的德,所以兼涵諸德。根本的原則,含蘊較小的原則;同例,最高的德,亦含蘊較低之德?! ∪适且粋€極崇高而又切實的生活理想,不玄遠,無神秘,而有豐富意蘊??鬃訉τ谥袊枷胫暙I,即在闡明仁的觀念。  孔子又嘗說:  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述而》)  道之主要內(nèi)容即是仁,德是行道而得諸己,德不僅是仁,而仁是最高的德。藝即禮樂,乃為仁之具。四者分之各有所指,合之有其統(tǒng)一?! 】鬃佑稚踝⒅亍傲x”的觀念。所謂義,即是宜,即是當然,應(yīng)該之意。孔子認為人須依義而行,即人的行為須合乎當然的準則。應(yīng)該做者,即做;不應(yīng)該做者,便不做。只需問事情的應(yīng)該不應(yīng)該,不可顧念、一己的私利,孔子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  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  君子處世,無所必從,無所必違,唯以義為標準。見應(yīng)該做者即勇為之,而不顧慮個人一時之利害?! ×x即當然的準則,而此當然準則之內(nèi)容為何?實即是仁。仁便是人生之最高的當然準則。依義而行,實即是依仁而行。所以,在孔子,仁與義不是并立的二德,而只是一事。在孔子,義的觀念,實與道、德、善等觀念同列,而不是一種特殊的德。孔子嘗說: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  義與善的意思甚為相近。義與善之內(nèi)容,便是仁。到孟子,乃以義為一德,與仁并立了?! 】鬃佑种亍爸?,常以仁知并舉??鬃釉疲骸 ∪收甙踩剩呃?。(《里仁》)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ā队阂病罚 ∽罡咧烁駷槭フ?,其次為仁者,又其次則為智者。仁者安于仁,智者則知仁為利而行之。《論語》又云: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薄熬?,  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  仁可有愚之失。孔子又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知者利于仁而行之,由知之而進于好之,樂之,便能安于仁,而為仁者了?! ∪是抑写蠊τ谌吮?,便是圣人。圣之境界,在仁之上?!墩撜Z》云: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述而》)  前引孔子答子貢之問,以“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為圣。孟子嘗述孔子、子貢之事云:  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ā睹献印す珜O丑》)  子貢以仁且智為圣,或亦根據(jù)孔子之言?!安┦┯诿?,而能濟眾”,亦可謂仁智之極。圣并非一德,而是完全人格之稱。德無不備,明哲絕倫,而能拯濟生民,乃稱為圣。圣是最高人格之名稱,而非生活的準則?! ∶献影l(fā)揮孔子的思想,亦以仁為人生之第一原則;而又極注重義,仁義并舉,以為生活行為之基本準衡??鬃诱軐W的中心觀念是仁,孟子哲學的中心觀念則是仁義。孟子講仁,大意與孔子相近,但多從心性方面來講,以為仁即是人所固有的惻隱之心之發(fā)展。孟子說: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瓙烹[之心,仁之端也?! 。ā豆珜O丑》)  不忍人之心,或惻隱之心,以今日的名詞來說,即是同情心。人莫不有同情心,同情心即仁之萌芽。發(fā)展擴充固有之同情心,即可達到仁。孟子更以為人皆有所愛,擴充其愛,并其本所不愛者而亦愛之,便是仁。孟子說:  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盡心》)  仁即是由近推遠,乃同情心之發(fā)展,亦可以說是愛之擴充??鬃右浴澳芙∑睘榍笕手?,孟子亦以努力推己及人為求仁之道。他說: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同上)  求仁在于強恕,勉力實踐恕,久之便自能達到仁了。孟子又以為仁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人必實踐仁,方成其為人。仁乃是做人的道德。孟子說: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同上)  仁是總合而言之道。為人之道,析之有幾,總合言之,只是一個仁而已。仁是最高的總原則?! ∪使淌堑谝辉瓌t,尚有第二原則,就是義。仁與義都是基本的實踐準則。孟子說: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ā峨x婁》)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ā陡孀印罚 ∪适侨酥源嫘?,義是人所必由之路??鬃友匀?,注重行為,仁是行為之準則;孟子言仁,則頗注重內(nèi)心態(tài)度,仁是內(nèi)心所當有之態(tài)度,義方是行為所應(yīng)循之準繩??鬃铀^義,只是當然之意;孟子所謂義,則是自己裁制之意,不顧一己利害,決然毅然自己裁制其行為,便是義。孟子以不忍說仁,以不為說義。孟子說:  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盡心》)  不當為則不為,當為則為之,便是義。孟子更就人倫講仁義,以為仁的基本是親親,義的基本是敬長。他說: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⑻嶂?,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同上)  推其親親敬長之心于天下,便是仁義了。仁之發(fā)端是親親,但仁不僅是親親。孟子又說:  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同上)  知者無不知也,當務(wù)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wù)。堯舜之知,而不偏物,急先務(wù)也。堯舜之仁,不偏愛人,急親賢也。(同上)  合而言之,仁包含親與愛;分而言之,則仁、親、愛各有限界。對物只是愛之而已;對人則不僅愛之,而更行忠恕;至于父母,則又不僅行忠恕,而更親之。泛言之,亦可以愛言仁,仁是無所不愛的,但實際上則不能遍愛一切人,而以親賢為先?! 】鬃友詺⑸沓扇?,孟子則言舍生取義。孟子說: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告子》)  所欲有甚于生者,即是義。所惡有甚于死者,即是不義。為實行義,雖犧牲生命亦所不顧。當為之事,雖殺身亦為之;不當為之事,雖受死亦不為。義實在生之上,雖死而能取得義,便已得到不朽的生命。  實行仁義之極,便能毫不勉強,自然合于仁義。孟子說: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離婁》)  能達此境界,便是圣人。孟子說:  規(guī)矩,方圓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同上)  圣人便是實行人道,圓滿無憾的。孟子又有踐形之說。他說:  形色天性也。唯圣人然后可以踐形。(同上)  天性皆由形色而顯現(xiàn),無形色亦無以見天性。使形色皆為天性之表現(xiàn),此乃道德修養(yǎng)之極致,如此方為踐其形,如此其形體方可謂得到充分之發(fā)展?! ∧苤列紊煨灾辰纾_到生活之最高境界了。最偉大的人格,亦稱為大丈夫。孟子說: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  大丈夫便是有極深的道德修養(yǎng),而達到生活之最高境界的人。孟子又講浩然之氣,實行仁義以達到生活之最高境界時,便有所謂浩然之氣。孟子說:  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公孫丑》)  浩然之氣,便是非常盛大剛強、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氣。氣是什么呢?孟子曾說: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同上)  氣即是所以充滿此身的。人的形體,充滿了氣;如能養(yǎng)之,則覺得我之氣,漸漸擴大,成為浩浩蕩蕩的,上極于天,下蟠于地,而充塞于天地之間,天地之大,都被我的一氣所充滿。這是一種神秘經(jīng)驗?! 獗境湟簧?,善養(yǎng)之則不唯充于體內(nèi),而亦充于體外,即內(nèi)外合而為一了。如何養(yǎng)氣?仍在于實行仁義。此浩然之氣,是與義道為偶的,與義道相待而相成,乃是“集義”之結(jié)果。集義便是積善。“襲而取之”便是不實際做功夫,取得外表形似,其氣餒而不能剛大。擴充之道,在“必有事焉”,勿忘,而亦不可助長,應(yīng)任其自然發(fā)展。如是涵養(yǎng)既久,行無不慊于心,則自然有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了?! 饽耸浅浜躞w的,今乃塞于天地,即覺得與天地合而為一了。孟子又說:  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盡心》)  萬物各有特點,萬物的特點都具備于我身,自反而覺其實然,則一切煩惱俱已消滅不見,而獲得了最大無上快樂?! ∵_到此境界,不只個人有至高的快樂而已,更有極大的感化力,能使他人受感而遷善。孟子說: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日小補之哉?(同上)  有最高修養(yǎng)之人,所行經(jīng)之地,人無不受其感化;所居之處,其化如神。動靜乃與天地相應(yīng),實大有益于世,非止小補而已。所謂浩然之氣,所謂與天地同流,實質(zhì)上不過是幻想而已?! 】鬃铀枷胍匀蕿橹行?,雖由行仁而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但毫無神秘。孟子則由仁義達到一種有神秘性的精神生活。這種自我夸大的神秘主義,僅僅是空虛的自我安慰而已?! 】鬃幼钭⒅匦袨?,不甚講心,孟子則較孔子更注重個人的內(nèi)心生活之培養(yǎng)。在孔子以后,孟子以前,有墨子、楊朱之思想。孟子雖以“距楊墨”為己任,然亦頗受楊墨之影響。墨子最崇尚義,孟子的注重義,將義與仁并舉,大概是受墨子的影響。楊朱最重自我,孟子的注重個人,大概是受楊子的影響。但墨子貴義,而以為義即是利;孟子則嚴分義利。楊朱只重自我而已,孟子則重培養(yǎng)個人之精神生活?! ∫献邮且钥鬃铀枷霝榛?,吸取楊墨之長處,而加以改造。  孟子以后,論仁義最晰者,為漢代董仲舒。董子以對人對我分別仁義,愛人為仁,正我為義。董子說:  《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言名以別矣。仁之于人,義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眾人不察,乃反以仁自裕,而以義設(shè)人,詭其處而逆其理,鮮不亂矣!是故人莫欲亂,而大抵常亂,凡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義之所在也。是故《春秋》為仁義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zhì)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為仁?仁者,愛人之名也?!x者謂宜在我者。宜在我者,而后可以稱義。故義者,合我與宜,以為一言。以此操之,義之為言我也。……仁主人,義主我?!忧笕柿x之別,以紀人我之間,然后辨乎內(nèi)外之分,而著于順逆之處也。(《春秋繁露·仁義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人生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