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許威漢 頁數:29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現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發(fā)展來的,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發(fā)展的基礎。 全書分述“敘論”、“詞”、“詞匯”、“詞匯學”、“詞義”、“詞語的運用”,從字面看來,與現有同類的詞匯學書并無二致,但內容多具特色。 本書先后述例有復出者,一方面是筆者對同一現象在不同的場合要求作典型有效的選用而不加避復;另一方面是內容重要特一再強調,自度雖復無妨。
書籍目錄
敘論一、漢語名稱的由來二、漢語的特性三、漢語的分支四、漢語詞匯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又是年輕的學科五、漢語詞匯中的特殊表示法第一章 詞第一節(jié) 詞是什么一、古人對詞的認識與說解二、今人對詞的認識和說解三、為什么對詞的認識和說解難以準確四、進一步認識和說解詞的幾點提示第二節(jié) 詞與非詞一、區(qū)分詞和字(這里指語素)二、區(qū)分詞和詞組三、審察語素漢字和復合詞的理據第三節(jié) 詞的構成一、述要二、單音節(jié)詞及其特點三、復音節(jié)詞及其特點四、復音詞的產生主要是應詞匯內部調節(jié)需要五、復詞構成的最早探討第四節(jié) 詞的虛實一、實詞二、虛詞三、詞虛實的分辨四、楊樹達虛詞力作(《詞詮》)示范五、注意復音虛詞六、注意古今差異七、詞與信息論、符號學八、詞孕育范疇胚胎第二章 詞匯第一節(jié) 什么是詞匯一、詞匯與民族文化二、今人對詞匯的認識與說解三、詞匯和詞不能畫等號四、詞匯受語法支配五、詞匯在語言中的結構層次六、詞匯、語法、語音相互滲透,交錯反映七、詞匯規(guī)范化及面臨的新挑戰(zhàn)、新發(fā)展、新檢驗第二節(jié) 各時期漢語詞匯的主要特點一、甲骨文時期詞匯的主要特點二、西周金文所反映的訶匯主要特點三、春秋戰(zhàn)國時期詞匯的主要特點四、從秦漢到隋代詞匯的主要特點五、唐宋詞匯的主要特點六、近期詞匯的主要特點第三節(jié) 詞匯體系一、詞的內部形式的聯系二、詞的外部形式的聯系三、詞的構成形式的聯系第四節(jié) 詞匯成分一、漢民族的共同語二、成語的來源和特點三、典故的形成和運用四、別具一格的歇后語五、外來語的吸收六、諺語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詞匯成分七、敬語、謙語、委婉語——特殊詞匯成分第三章 詞匯學第一節(jié) 詞匯學的歷史前奏第二節(jié) 國外學者漢語詞匯學先期研究的實用目的及科學信息第三節(jié) 近代重要論著對詞匯學研究的啟示一、兩部名著的零珠碎玉二、其他若干論析的零珠碎玉第四節(jié) 現代語言學家詞匯學研究的新嘗試一、力求科學地系統(tǒng)地作分析二、將詞匯規(guī)范化提到新日程三、促進了詞匯研究四個變化四、承繼已有認識進一步觀察第五節(jié) 詞匯學及其研究范圍第六節(jié) 漢語詞匯研究的獨特性第七節(jié) 漢語詞匯研究的現實性第八節(jié) 目前漢語詞匯研究的迫切任務一、對詞匯學獨立分科研究要有總體性認識二、要建立詞匯學的基礎理論三、具體分析語料,深入揭示規(guī)律四、提倡嚴謹學風五、重視科學方法論第九節(jié) 現代漢語詞匯學研究生氣勃勃第十節(jié) 近代漢語詞匯學研究春意盎然第十一節(jié) 中古漢語詞匯研究成果喜人第十二節(jié) 古漢語詞匯綜合研究承前啟后第十三節(jié) 詞匯學與詩律學第四章 詞義第一節(jié) 詞義和語義第二節(jié) 詞義和語音的關系第三節(jié) 怎樣掌握詞義第四節(jié) 詞義的概括性與客觀性第五節(jié) 詞義的擴大、縮小和轉移第六節(jié) 詞義的繼承、充實與深化第七節(jié) 詞的概念義、聯想義、社會義一、概念意義二、聯想意義三、社會意義第八節(jié) 詞的本始義、引申義、假借義一、本始義二、引申義三、假借義第九節(jié) 詞的多義、同義、反義一、多義詞二、同義詞三、反義詞第十節(jié) 詞的釋義一、釋義與義界二、義界區(qū)別于定義三、說解的多角性四、多方面結合第十一節(jié) 整理總結前人詞義研究成果第五章 詞語的運用第一節(jié) 意義的選擇第二節(jié) 聲音的選擇第三節(jié) 多多積蓄詞匯第四節(jié) 注意詞匯規(guī)范化一、吸收方言詞的規(guī)范二、繼承文言詞的規(guī)范三、吸收外來詞的規(guī)范四、生造詞、破裂詞的規(guī)范第五節(jié) 為讀者著想第六節(jié) 從寫作實踐中提高用詞能力一、多練習用詞二、多請教別人參考書目輯要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詞 第一節(jié) 詞是什么 古今行文,往往綜合運用詞匯、語法、修辭等各種手段,而我國古代對詞匯、語法、修辭沒有作獨立分科的系統(tǒng)研究。今天的詞匯學、語法學研究首先要涉及詞的問題,“詞是什么”或“什么是詞”便作為漢語詞匯學和語法學的一個特殊問題提出來了。所謂特殊,就是其他語言中一般少有這個問題,而漢語中有這個問題。不弄清這個問題,可能關系到漢語語法和詞匯中一連串的問題不能很好解決,也影響到對古文獻及一般書面文字的正確理解。下面就對詞的問題作一些具體說明。 一、古人對詞的認識與說解 古人沒有對詞匯現象作系統(tǒng)研究,《爾雅》、《說文》、《方言》之類,只是匯集語言里的語詞(字),將它們按某種次序排列,并加解釋以供查閱的工具書,未能顯示古人對詞的科學認識?! 】茖W認識固然說不上,但可以斷言古人已初步知道哪些是詞,哪些不是詞。這可由貯藏在《爾雅》、《說文》、《方言》等書中的語言單位(是詞,不是句子)的實際情況得到有力的證明。 古人不僅知道語言單位中的詞,還能區(qū)別虛詞與實詞。比如《說文》釋“者”為“別事詞也”,釋“皆”為“俱詞也”,釋“各”為“異詞也”,釋“只”為“語已詞也”;鄭玄箋注《詩經》里的“勿”為“禁詞”;高誘注《淮南子》也注意到“矣、也”等等虛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