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8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溫儒敏 頁數(shù):42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參考用書,也是教育部重點教材《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的配套書。原書名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課程學習指導》,2001年出版后有過7次印刷,很受讀者歡迎。不少學校指定本書為教學參考書,而眾多報考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生的考生,復習時也很看重本書??磥磉@本輔助教材的編寫出版,還是必要的。為了更好地滿足教學需求,決定對該書做些修訂,并更名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學習指導》,以突出配套的特色。其實現(xiàn)代文學課程結構大同小異,若使用其他版本教材,本書同樣可以搭配使用。這里介紹一下本書的特色、功能和使用注意事項。 中國現(xiàn)代文學是各大學中文系的必修課,一般都在低年級開設。因為內容比較多,剛踏進大學校園不久的年輕的學生,又還沒有文學理論及其他相關知識的準備,學習這門課可能有諸多困難?,F(xiàn)今各種現(xiàn)代文學史教材,又都偏重歷史線索的勾勒,而不大考慮大學低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特點,所以,老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都碰到一個既要使用教材,又要照顧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問題。就錢理群、吳福輝與筆者所合作編寫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這部教材來講,學術性較強,而對于一般大學低年級的同學,也可能深一些,內容繁復一些。其他幾種比較通行的現(xiàn)代文學教材,也有類似的情況。所以不少老師與同學都希望能有一本指導學習的書,與教材配套,根據(jù)低年級同學的知識結構特點,指導他們閱讀作品、理解教材與聽老師講授,以學會鑒賞評論作品,逐步養(yǎng)成審美的能力和文學史眼光。具體一點來說,能輔導同學有效地預習、復習和參加考試。這本課程學習指導,就是為此目的而編寫的。本書適合本科生選修中國現(xiàn)代文學課程時使用,也方便教師備課,亦可作為電大、自考,特別是報考研究生的輔導用書。 本書分為29章,相當于29個課題。這劃分大致參考了教育部指定的現(xiàn)代文學教學大綱,并依據(jù)教育部推薦教材《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的章節(jié)結構與基本內容,因為29章基本上已囊括現(xiàn)代文學教學的主要課題,若配合其他版本教材,本書內容只需稍加調整即可。
作者簡介
溫儒敏,男,1946年生,籍貫廣東紫金。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書籍目錄
前言 本書的特色與功能第一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一)第二章 魯迅(一)第三章 小說(一)第四章 通俗小說(一)第五章 郭沫若第六章 新詩(一)第七章 散文(一)第八章 戲?。ㄒ唬┑诰耪隆∥膶W思潮與運動(二)第十章 茅盾第十一章 老舍第十二章 巴金第十三章 沈從文第十四章 小說(二)第十五章 通俗小說(二)第十六章 新詩(二)第十七章 魯迅(二)第十八章 散文(二)第十九章 曹禺第二十章 戲?。ǘ┑诙徽隆∥膶W思潮與運動(三)第二十二章 趙樹理第二十三章 小說(三)第二十四章 通俗小說(三)第二十五章 艾青第二十六章 新詩(三)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第二十八章 戲?。ㄈ┑诙耪隆∨_灣文學附錄一 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中國現(xiàn)代文學考試試題例舉附錄二 關于現(xiàn)代文學課程的復習與考試——溫儒敏教授與報考碩士生的同學對談
章節(jié)摘錄
▲關于周作人的閑談體 20年代,周作人的散文曾風靡一時,并迅速形成一大流派:“言志派”;六十年之后,周氏“言志的小品文”再次在讀者中引起審美的認同與共鳴,這種歷久不衰的藝術魅力究竟在哪里呢?這里,我想引用康嗣群在《周作人先生》一文中的一段話: 讀他的文章,好像一個久居北京的人突然走上了到西山去的路,鳥聲使他知道了春天,一株草,一塘水使他愛好了自然,青蛙落水的聲音使他知道了動和靜,松濤和泉鳴使他知道了美;然后再回到了都市,他憎惡喧囂,他憎惡人與人間的狡獪,他憎惡不公平的責罰與贊美,他憎惡無理由的傳統(tǒng)的束縛。呵,這是多么神奇的一個旅行,充滿了隱逸與叛徒的旅行?! 〈_實,周作人的散文,就是由于能夠十分親切、自然而又機智地導引我們從“平凡處所”,走進“極樂世界”,在自由自在中,得到綿感、凈化和啟悟,所以才有那樣的魅力。很顯然,這種散文,在寫法與趣味上,都不似傳統(tǒng)的中國散文格局,這是他以自己的個性為根本,融合中西散文美質之創(chuàng)造。它比之明人小品,加入了現(xiàn)代人的自我意識;比之西方隨筆,調和著東方式的抒情氣氛;它在日本散文的“苦味”里,又注入了中國味的閑適。有人將它稱之為“中國的‘伊利亞’體”,周作人將它叫做“抒情的論文”。它談得親切自然而又意味雋永,誠可謂“富有藝術意味的閑談”。 對于這種藝術的“閑談”,最重要者乃是作者的心境。心境,此乃作者之個性、學問及文化心態(tài)在一定時空下的產(chǎn)物。只有當作者內在的文化機制同外部的環(huán)境氣氛達到藝術的和諧之時,才會有最佳的創(chuàng)作心境。對于深受儒釋道文化熏陶,秉賦著中國歷代名士夙緣業(yè)根的周作人來說,20年代“五四”落潮后那種交織著失望與追求的時代苦悶,“苦雨齋”那陰陰如雨的環(huán)境氣氛,似乎都更適于他那古典的、頹廢的、神秘的詩意因素的發(fā)酵。此時此景,雖感外界壓迫,尚有心靈之自由;“苦雨齋”不是“世外桃源”,卻也有鎮(zhèn)日的靜閑,他那“叛徒”與“隱士”的二重性格,在這里得以微妙的結合。他有時也“吆喝幾聲,以出心中悶氣”;但更愜意的還是飲苦茶,讀雜書,伴著院中白楊似雨的蕭蕭聲,冥思、玄想,“胡亂作文”,“在文學上尋找慰安”。因此,這一時期,他除了繼續(xù)寫些社會和文化批評的雜文之外,還寫了不少談論人生和藝術的“趣味之文”,諸如《北京的茶食》、《故鄉(xiāng)的野菜》、《苦雨》、《喝茶》、《烏篷船》等等,均屬現(xiàn)代散文名篇。正是此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他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后,隨著時勢劇變,周作人之思想亦在演化,30年代,面對著尖銳復雜的斗爭,道路抉擇的矛盾使他更加陷入消沉;40年代,他失足變節(jié),出任偽職,盡管原因復雜,但是有一點似可確信:深諳儒家文化的周作人不能不為這種失節(jié)負載沉重的精神壓力。在上述情況下,在周作人心理上,那種內在的文化機制同外部的環(huán)境氣氛之間的藝術的和諧解體了;“叛徒”的活力既已消退,“隱士”的逸趣也隨之變味,“苦雨齋”變成了“苦茶庵”。周作人再不復昔日心境,藝術的靈感和才華,都隨著心境的消沉枯澀而衰減。這一時期在其散文創(chuàng)作里,“讀書錄”式的散文占著很大比重;“藝術的閑談”式的散文,不僅數(shù)量很少,而且其意味亦不似先前那樣深刻雋永了。所以我認為:作為散文家的周作人,其藝術的生命和靈魂,只屬于20年代在老北京城的“苦雨齋”,沒有那個時代的失望與追求并存的苦悶,沒有“苦雨齋”那蕭蕭如雨的白楊,沒有這一切同周作人那“叛徒”與“隱士”性格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理的融合,便沒有那種使人低回的藝術的閑談?! ≈茏魅诉@種“閑談”的妙處,首先就在于他從“自我”出發(fā),在平凡事物上談出動人的天理物趣。很明顯,在審美主體上,周作人所倡導的“言志小品”,乃是西方隨筆的“自我表現(xiàn)”同我國明人小品的“獨抒性靈”的融合。他所倡導的“言志”,即是“抒我之情”、“載自己之道”,而非代人立言、“載他人之道”。他認為散文最使人“驚異”處,就在于作者在筆尖下留下的是“自己的一部分”。綜觀周作人所寫,皆其自己的見聞感思,其取材似極平凡而瑣碎,諸如北京的茶食,故鄉(xiāng)的野菜,喝茶,飲酒,鳥聲,蒼蠅,烏篷船,白楊樹,自己的初戀,愛女的病……他都有興觀照。故有人說,周作人的散文,單從書目上看,好似一“拍賣品的目錄”。但讓人嘆服的是這些事物一經(jīng)其筆墨點染,便發(fā)生了魔術般的變化。有人說,在周作人散文園地里,常會使人覺得“蔬菜比玫瑰花還要紅艷可愛”,有時“蒼蠅比天地命運那類大題目更為有趣”。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