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

出版時間:2007年9月  出版社:北大出版社  作者:(美)肯?貝恩  頁數:192  譯者:明廷雄 彭漢良  
Tag標簽:無  

前言

  看到拙著翻譯成中文出版,甚感欣喜。這讓我有機會同千千萬萬的人和有悠久尊師傳統(tǒng)的文明進行交流。毋庸置疑,這種交流對我們都將是有益的。我必須坦言,對這種新的交流我懷有特殊的興趣。我有兩個孫子,三歲的亞當和四個月的內森,其文化遺傳可以追溯到中國。他們的外公、外婆生于中國,亞當和內森正在學習中英兩種語言?! τ谑澜缟系拿拼髮W而言,教學變得越來越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許多大學重視研究,而聲稱精湛的教學無關緊要,強調研究者的學習甚于學生的學習。但是,我們認識到,如果以犧牲所有其他人的學習為代價來促進一代學者的學習,那我們根本就無法長久維持一個文教昌明的社會。研究與教學不乏相通之處,而且杰出的教師認識到了它們的共同點。兩者都與學習有關,前者涉及研究者的學習,后者則涉及普通學生的學習。在將來的學習型大學里,我們必須找到使這兩種學習相輔相成的方法。  出色的老師認識到,就如何最為有效地鼓勵學生學習這點上,有很多東西需要了解。人類是復雜的動物,他們的歷史、體質以及所生活的社會對于他們如何學習、能否學習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對于所有這些左右學習的復雜因素的研究中獲益良多,但也可以從杰出教師的思想方法和實踐活動中學到不少真知灼見。這其中包括,我們可以了解到,他們是善于學習的學習者,他們不斷嘗試著更好地理解學習的含義,理解影響學習的所有復雜因素,理解他們與學生如何才能透徹地了解學習的本質和過程。有鑒于此,拙著力圖展現(xiàn)其中奧妙?! 〈藭驯蛔g成6種以上的文字,成為國際暢銷書,但是沒有一種語言比漢語更為重要,因為用中文閱讀的人數最多。我期盼著由此書中文譯本所推動的思想交流,而且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用普通話參與這場對話?,F(xiàn)在我正在漢語學習上試圖趕上我的孫子一樣,不過眼下,恐怕他們進步得比我快。  衷心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獨具慧眼的工作人員,為使本書得以在中國大陸出版,他們付出了艱辛的勞動;需要感謝的還有譯者明廷雄、彭漢良和其他涉及編輯和設計這本書的諸君。沒有他們的辛勤工作,中文版的問世和由它引發(fā)的交流就不可能實現(xiàn)。隨著此書出版計劃的展開,他們不斷付出努力,我亦承蒙雅愛,其深情厚誼不勝感佩。在此過程中,我有幸結識了一些親密的新朋友,他們?yōu)榇隧椆ぷ鲊I心瀝血。對他們每一個人,我想說一句:有勞各位,遙致謝忱。  肯·貝恩  2007年7月于  蒙特克萊爾新澤西州立大學

內容概要

本書是對不同大學和各個學科近百位卓越教師長達15年觀察研究的總結。透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本書為我們描繪了精彩教學的典范,舉出了學生展現(xiàn)創(chuàng)意和發(fā)掘自己潛能的實例,揭示了卓越教師對學生產生持久積極影響的秘密。作者強調:卓越的教學是可以學習的。    本書不但是新、老教師增長見識和激發(fā)靈感的寶藏,而且對于有志成為大學教師的青年學生也是絕好的參考書,同時本書所得出的結論也應該是廣大學生及其家長的興趣所在。

作者簡介

肯·貝恩(Ken Bain)是美國影響較大的四個教學中心,即紐約大學優(yōu)秀教學中心、西北大學瑟爾精英教學中心、范德比爾特大學教學中心和蒙特克萊爾新澤西州立大學教學資源中心的創(chuàng)始人,現(xiàn)為蒙特克萊爾新澤西州立大學教學資源中心主任,在教學研究方面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書籍目錄

中文版前言一  怎樣才算“卓越”?二  卓越的教師知道學生怎樣學習嗎?三  卓越的教師是如何備課的?四  卓越的教師對學生有什么期望?五  卓越的教師如何駕馭課堂?六  卓越的教師如何對待學生?七  卓越的教師如何評估學生和自己?八  從卓越的教師身上我們能夠學到什么?附錄  發(fā)現(xiàn)“卓越教師”鳴謝譯后記英漢譯名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向最好的老師學習 最優(yōu)秀的老師是否知道,是什么幫助他們部分或完全解決這些問題的 呢? 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對自己的學科頗有造詣,他們是活躍而卓有成就的學 者、藝術家或科學家——盡管他們并不都是著作等身。但是必要的知識本 身并不能說明他們教學上的成功。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同一領域的任何專 家都將成為杰出的教師,但顯然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說專家們需要多一點 時間就能成為卓爾不群的老師也是不現(xiàn)實的。我們碰見過很多教授,他們 在各自的領域都是有名的學者,他們花費幾個小時來精心準備他們的演講 稿,使之能夠反映最新最前沿的學術和科學知識,結果教出來的學生卻對 該學科的尖端性一無所知。其中有一位老師——他是醫(yī)學院教授,不是我 們的研究對象——就曾經驕傲而又不無沮喪地告訴我們,只要講稿上的每 一行都反映“該領域最高的科學質量標準和最前沿的知識信息”,他并不 擔心學生“理解”與否。 最優(yōu)秀的老師還知道什么呢?他們是如何成功地幫助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的呢?我們發(fā)現(xiàn)另外兩類知識好像在起作用。首先,他們對自己學科的歷史 和各學科之間的各種爭議有一種非常敏銳的認識。這種認識似乎有助于他 們深刻思考各自領域的思想本質。然后他們得以使用這一種對本質的理解 能力來思考他們自己的思想——我們稱之為“超認知”——以及思考他們 對學科本身的理解,以此來領會別人可能用的學習方式。他們知道什么最 重要,而且能夠區(qū)別基本概念和對這些基本概念所作的詳細闡述或者說明 。他們了解學生在培養(yǎng)自身的理解能力時會碰上什么困難,在了解的基礎 上,他們?yōu)閷W生簡化和澄清復雜的論題,作正確的描述或者提出令人深思 的問題。然而這里面也有個難題。那種了解顯然根植于各個不同的研究領 域,使我們難于進行歸納。 不過還有一類知識似乎在起作用,它超越了所有的學科,因此對我們 進行概括性的研究更為有益。簡單說來,我們分析過的老師通常都能從他 們跟學生打交道的經驗中大致拼湊出人類學習的概念,這些概念跟出現(xiàn)在 有關認知、動機以及人類發(fā)展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文獻中的一些觀點有著驚 人的相似。這些觀點有助于他們理解和處理前面提到的物理學習的例子和 各種各樣的其他學習問題。 下面是我們發(fā)現(xiàn)的幾個關鍵性的概念。 1.知識是構建的,不是灌輸的 理解這個概念的最好辦法也許是將其同一個舊的概念作對比。根據傳 統(tǒng)的觀點,記憶是一個巨大的存儲箱。我們把知識存入其中,在需要的時 候拿出來。所以你經常聽到有老師說:“學生必須先學習材料,之后才能 對其進行思考?!边@句話的意思大概是:他們必須將材料儲存在大腦的某 個地方以便隨后取用。 最優(yōu)秀的老師并不這樣看待記憶,許多學習型科學家也不這樣看。相 反,他們說,我們通過自己接受到的所有感官輸入來構筑我們的現(xiàn)實感, 這一過程打從嬰兒時期就開始了。我們看、聽、摸、聞、嘗,而且在腦子 里把所有這些感覺聯(lián)系起來,建立我們所認為的世界運作模式。我們的大 腦既是存儲器,又是處理器。有時候,我們開始使用這些現(xiàn)成的模式去理 解新的感官輸入。到讀大學的時候,我們有了成千上萬種思維模式,我們 利用它們來努力理解所聽的演講、所閱讀的課文等等。 例如,我對稱之為教室的事物有一種思維模式。當我走進一個房間并 且通過眼睛的晶狀體來接受某種感官輸入時,我會根據先前存在的模式來 理解這種輸入,因而得知我不是在火車站里。但是這種非常有用的能力也 可能給學習者帶來一些問題。每當碰到新的資料,我們就會根據我們自以 為已經知道的事物來對其進行理解。我們利用自己現(xiàn)成的思維模式來影響 我們正在接受的感官輸人。這就意味著在同學生交談時,我們的思想并非 原原本本地從我們的大腦傳遞到他們的大腦。學生們會將自己的思維模式 帶進課堂,從而影響他們對意義的構建。即使他們對我們所講的學科一無 所知,他們仍然能夠利用對某一事物的現(xiàn)成模式來理解我們所講的內容, 這往往導致他們的理解跟我們想要傳達的思想大相徑庭。喬?!け攘炙?(Josh Billings)曾經說過:“人們的苦惱不在于他們不懂,而在于他們懂 得太多似是而非的東西!” 我并不是說學生將錯誤的想法帶到了課堂上,這一看法與一位哲學教 授幾年前在研討會上聽到這些意見時所得出的結論相同。事實上,我是在 陳述一種更為重要的情況:我們所研究的老師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在構建知 識,而且我們都是在使用現(xiàn)成的構架來理解任何新的感官輸入。當這些富 有成效的老師努力教授他們學科的基本事實時,他們要求學生以該學科最 新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成果的眼光來看待部分現(xiàn)實。他們并不認為這像許多 其他人所說的那樣,只是讓學生“吸收知識”。因為他們相信學生必須使 用現(xiàn)成的思維模式來解釋自己所遇見的一切,所以他們認為他們那樣做是 刺激知識的構建,而不是“傳遞知識”。此外,由于他們認識到他們學科 比較有條理的概念常常與現(xiàn)實模式背道而馳,而這種現(xiàn)實模式則是日常經 驗鼓勵大多數人去構建的,所以他們常常要求學生去做人類并不擅長的事 情:針對現(xiàn)實世界建立新的思維模式。 P25-27

編輯推薦

  《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是一本在國際教育界引起廣泛關注的暢銷書,被翻譯威6種語言出版,在臺灣地區(qū)出版后曾引發(fā)了一場對大學教學改革的大討論。作者肯·貝恩被譽為美國最好的老師之一?! ∧阆霝閷W生打開一扇世界之窗,帶給他們異乎尋常的學習經歷嗎?你想學生涌滿課堂甚至走廊、獲得滿堂喝彩,使他們終生銘記嗎?你想有口皆碑,成為“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嗎?《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幫助你揭開卓越教師的成功秘訣,總結了小到備課所需的13個提示性問題、溫情語言等課堂教學技巧,大到教學實踐中的7條普遍規(guī)律和以學生為中心的顛覆傳統(tǒng)的理念。你會發(fā)現(xiàn)充滿傳奇色彩的卓越教師原來也是后天造就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8條)

 
 

  •   大學教師通識教育
  •   這書寫得好
  •   很值得我們思考的一本書
  •   買來都沒看
  •   目標是好的,道路也是曲折的
  •   入門教師必備良書
  •   大作就是不錯?。〈笞骶褪遣诲e??!
  •     直到1998年我自己走上講臺之前(那年我在所成人計算機學校任教),教師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充滿著權威和恐怖的職業(yè)。原因有兩個,我父母都是教師,一個教體育,一個教語文,在這兩方面他們都沒給我留下什么好印象(我體育也不好,語文也不好,當然這只能怪自己了);另一方面是小學某位英語老師給我留下的傷害——這人當著全班所有同學的面羞辱我。此事已經過去了差不多30年,我仍然沒有忘記,而且這成為我英語一直不好(后來好了)的誘因。
      可見壞老師給學生會帶來很大傷害。與此相反,好老師可以激勵我進步。我遇到的好老師都出現(xiàn)在高中,其中兩位直接激發(fā)了我的熱情和信心,能走到今天要特別感謝每一位在成長路上支持過我的人。
      
      開頭有點兒長了(太激動),回到本書。書名叫《如何成為的大學教師》(What The Best College Teachers Do,直譯應該是最優(yōu)秀的教師做了些什么),全書分享優(yōu)秀教師教學中的那些優(yōu)秀經驗,以及他們如何讓學生掌握方面而非成為知識記錄工具的。無論是當老師還是當父母都有必要讀下。
      
      任何一種老師都有自己顯而易見的特點。
      壞老師把學生僅僅當成是既有強大的存儲器,又從存儲器中取用信息的強大能力的家伙。他們覺得自己不需要為學生負太多的責任,只要充分填鴨式灌輸就可以了,而且大部分壞老師還把課堂當成“炫耀專門知識的競技場,標榜自我的分類帳”,學生能否學會與他們無關。
      
      好老師則認為教學是為“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自己,這樣他們可以更好地學習和思考?!贝送馑麄冞€有強烈的謙卑感。“我并不是一貫共恨丹青人,我意識 到了解一個人的智力成長有很多困難,但是我的學生和我必須盡力弄懂他們自己的學習?!眱?yōu)秀教師真正的秘密是他們的態(tài)度。在于他們信任學生有能力取得成功,在于他們樂意認識對待學生,樂意讓學生自己控制自己的教育,在于他們負責讓所有的策略和做法為主一的學習目標服務,確認這些策略和做法是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相協(xié)調的結果。
      
      書中還提到學習的四個層次和深度學習的概念,很值得我們認真閱讀。
      
      讀完這本書,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平庸和無知,知道自己離優(yōu)秀老師之間的的距離,當然由此也更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也許我們都在兒時受到過壞老師的傷害,也都有好老師在途中為我們助力,但無論怎樣一旦有機會教導別人,我們還是應該盡自己所能為大家提供學習的方法并盡力引導他們提高自身的水平。
      
      “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句話有是很正確的,做好這個并不容易。有空讀下本書吧。
      
  •     早起讀完<<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應該說這是一本好書,關于教育或者被教育,我們每個人都感受過,也在感受著,無論學校、家庭、公司還是任何場所,不僅僅對于孩子需要像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的教育,成人也需要,讓人們從中學會思考,學會學習的方法比單純的分數更重要,但是在中國可能么。另外,感覺這本書對于從事培訓行業(yè)的人員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教育和培訓有太多的相似與重疊。
  •     這本書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結果和比較試驗,結論很有說服力。描述了大學老師在教學者方面最優(yōu)秀的一批人是什么樣的理念和做法。
      
      教育的目標:
      
      1. 對原有思維方式的挑戰(zhàn)。通過知識構建新的思維方式,從而對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
      2. 培養(yǎng)內心的探索精神,而非依靠外來的獎勵(例如,分數)來操縱注意力。
      
      教育方法:
       ‘構建一個自然批判性的學習環(huán)境’。 ‘自然’的遇到問題,‘批判性’的思考問題。
      
      1. 每堂課自然的引出一個問題,最好是大家感興趣的問題?;蛘咭猿WR開場,一步一步探問( 蘇格拉底的方法)。
      
      2. 把復雜問題簡化為模型,幫助大家認識到隱含的假設條件。
      
      3. 列出已知的東西,通過大量的問答方式開始一步一步的推理。
      
      4. 教書是關于如何控制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by Michael Sandel)。 每節(jié)課吸引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可以通過煽動性的難題,從未想過的角度提出一個論點,或者刺激性的個案研究。但是,一般注意力只能持續(xù)20分鐘左右。需要控制好節(jié)奏。
      
      其他觀點:
      
      1. 以學生為中心與否,課堂討論的多少等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造出一個自然批判性的學習環(huán)境。
      
      2. 師生關系:共同探索者。學生可以選擇是否探索,但是一旦選擇就要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規(guī)則。
      
      3. 重點在思維方式,但是仍然要記住大量的知識。通過思維方式的訓練來記憶。
      
      
      學習者的類型:
      
      1. (頂級)深度學習者。應對挑戰(zhàn),掌握知識,深入學科,努力理解所有復雜性。獨立思考著,重視接觸到的新思維方式,并加以運用。
      
      2. (中級)策略學習者。善于競爭,只對高分感興趣,不愿用新知識改變自己的觀念。學習結束后即從頭腦中刪除以便容納新的知識。注重短期利益,而非長期利益。
      
      3. (下級)防范者。 不愿投入精力學習,做事情的主要是避免失敗。思考如何考試能過 。
      
      書中提到的最讓我詫異的實驗結論是:有的人即使遇到與原思維模式相反的事實也會拒絕改變。
  •     題目很誘人,對我這樣的年輕老師尤其有吸引力。
      
      其實原文題目是說,“最好的大學老師是怎么做的?”好老師,尤其是好的大學老師,并不能訂做。
      
      對剛入職的青年教師,這本書有點玄,不能起到安慰劑的效果,因為它并未提供各類行之有效的“智慧小貼士”。
      
      不過對我這種工作了幾年的老師來說,倒是有一種定心丸的作用。讀了它,你可以確定自己哪些做法是對的,哪些方面又需要改進。
  •     買了一直沒讀,最近拿出來翻了幾頁,就被作業(yè)的輕松而又不失嚴謹的文字所打動,感謝翻譯這本書的人,能原汁原味地還原作者的想法
  •     第三頁第4行,”拉斯新建的表演藝術磁石學?!?br />   不知道是不是該翻譯為:”拉斯新建的表演藝術魔術學校“?
  •     我曾經看過這一本書,整理文件發(fā)現(xiàn)了當時的筆記殘體。只剩下11張便利貼組成。內容如下:
      
      【為什么人們需要記住細節(jié)性的知識?這一事實能幫助人們理解什么?它幫助你解決什么問題?】
      
      【沒有 經過預期失效的學習,便全盤接受--然后又將其逃入固有思維模式?!?br />   
      【知識是構建的,不是灌輸的?!?br />   
      【人的苦惱不在于他們不懂,而在于他們懂得太多似是而非的東西。】
      
      【學習不是為贏得獎賞。//表現(xiàn)得更具有冒險精神,愿意嘗試更加艱苦的任務,從而獲得更多知識?!?br />   
      【提問的重要性--記憶、索引的位置?!?br />   
      【幫助學習的活動--努力、拼搏和犯錯誤。智力不是固定的,而是通過努力得到發(fā)展的。】
      
      【問問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
      
      【(教師問自己)當你為教學做準備時,你問了自己什么問題?】
      
      【(教師)問他們(指學生)所受的教育是否對他們的思想、行為和感情方式產生持久的、實質性的、積極的影響?!?br />   
      
  •     
        “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這一問題的提出可謂恰逢其時。人們常常感慨,時下缺乏的不是學者,而是教師。隨著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的到來以及整個學術生態(tài)的變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學在大學中的地位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學的地位一落千丈,師生關系日漸惡化,甚至有學生因為老師疏于指導而將其告上法庭。每年都有大量新“教師”涌入大學校園,但他們更多地將自己看成學者,而不是教師;他們考慮的是發(fā)文章、評職稱,而不是傳學問、育人才。
      
      
        不知不覺間,我在北京大學求學已滿9年。在名師薈萃的燕園,我有幸遇到了很多卓越的老師。他們可敬而又可愛,每個人都是那樣充滿個性,以致于很難說是哪些共同之處使他們變得卓越。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我發(fā)現(xiàn),那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影響我的求學道路的老師大多屬于以下3種類型:
      
      
        卓越的大學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學術領路人。正如《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一書所指出的那樣,好教師和好學者是可以兼得的:“毫無例外地,杰出的教師非常了解他們所教的科目,他們都是活躍的成就卓著的學者、藝術家或者科學家,杰出的教師在各自的領域內追求重要的智力和科學或藝術的發(fā)展。”上大學一年級時,給我們上歷史課的劉老師來自歷史系,他上課時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中文系的學生沒文化?!毖酝庵馐?,中文系的學生崇尚空談,只有筆頭功夫,缺乏實學。但劉老師的玩笑話并沒有惹惱我們,而是刺激了大家去追求真正的學問,大家反而更尊敬他,有些學生甚至在他的指引下喜歡上了歷史學,在研究生階段“棄暗投明”,投奔史學陣營。
      
      
        卓越的大學教師應該是富有魅力的演說家。大學教師是站在三尺講臺上傳授知識的人,其角色著實與古羅馬的演說家或基督教中的牧師有些類似。知識能夠從教師的嘴巴傳遞、內化到學生的大腦,不僅取決于知識的真理性,也取決于言辭的魅力。在我的老師當中,就有一位極具演說才能的老師,他不是一位以嚴謹著稱的學者,但記憶力相當驚人,學問旁涉各家,上課口若懸河,思維觸類旁通,能夠從古希臘一路講到當代中國,聽他的課,得到的未必是具體的知識,但總能使人產生恍然大悟、醍醐灌頂之感。遺憾的是,在現(xiàn)在的大學中,我們幾乎找不到這樣兼?zhèn)淇诓排c學識的教師了。
      
      
        卓越的大學教師應該是關愛學生的長者。今天,大學本科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陌生人之間的關系,學生認識老師,但大部分任課老師并不認識學生。只有到研究生階段,學生和教師的關系才還原為熟人之間的關系。記得剛進北京大學念書不久,一位老師滿懷歉意地說:“最近老碰到同學在路上跟我打招呼,我很高興,但遺憾的是,我不可能叫出你們每一位同學的名字?!钡幢氵@樣,教師還是能夠以各種方式關愛學生的。只要教師是帶著教書育人的信念來到課堂的,學生就能感受到這一份溫情。錢理群老師的課是北京大學最受學生追捧的課程之一,聽眾少則上百人,多則上千人。每當踏入課堂,錢老師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眸子中散發(fā)出赤誠的光,而且這光是投射給每一位學生的。臺下聽眾雖然數百,但你總能感覺到,他是在面對著你、注視著你。事實上,即便是自己不認識的學生,甚至外地的讀者,錢老師也總是來信必復、有求必應。
      
      
        孟子曾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君子“三樂”之一。傳說孔子弟子三千,朱熹門生亦過千人,然而,兩位圣人的學問和恩澤并沒有因此而減弱,相反,幾乎每一位弟子都認為自己獲得了明澈的真理,感受到了厚重的師恩。我想,這就是卓越教師的最高境界。(沈文欽:北京大學博士生)
      
      
      
      
  •     
      
      
      
        韓愈的《師說》一文將教師的功能定位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幾乎成為了我國關于教師的傳統(tǒng)認識。然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現(xiàn)代大學的功能由單純的育人功能向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多種功能的擴展,人們對教師尤其是大學教師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一書凝聚了多位美國卓越大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真切體會和嚴肅反思,他們以各種方法成功地幫助學生進行學習,且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感情等方面產生了積極而持久的影響。雖然這些來自異域大學教學實踐的探索所涉及的教育對象和國情迥異于我國,但這些卓越教師的言論所透露出的睿智不同程度地揭示出與大學教學緊密關聯(lián)的幾個主要方面的規(guī)律,想必能夠引起從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廣大教師及管理人員的共鳴和感動。
      
      
        教學無異于邀請學生圍著飯桌交流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育”的本質在于“化”,“化”的主要表現(xiàn)為“變”,因而,教育的本質乃是引起受教育者知識結構、人格塑造及心性靈魂等方面朝著更為完善的方向轉變。教學是教育最主要的承載形式,實施教學的內容形式及教學前后的一切工作都將服務于如何產生更好教育效果而實施。而學習的本質是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是對已有思維模式的改造,而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傳授。卓越的大學教師注重學生的理解能力、使用證據得出結論的能力、提出重要問題的能力以及理解自身思維的能力,希望他們學會一貫而合乎邏輯地使用各種信息、觀點和概念,來得出種種有意義的結論。
      
      
        卓越的教師主要采取與學生交談的形式,幫助學生從接受型認知者、主觀型認知者和程序型認知者發(fā)展成為投入型認知者,使學生真正成為獨立的、有判斷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思想者。他們認為對學生講述的任何東西均是談話而不是表演,他們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鼓舞、激發(fā)其思維和提出質疑,與學生互動,激勵并允許學生之間互動、和學習材料互動。交談中,卓越的大學教師為理解一個概念或者作出一個最佳解釋而竭盡全力營造自動交流的意識,促使學生感覺到他們是在共同努力、雙方都是這場談話的主角,這種教學無異于邀請學生圍著飯桌交流。卓越的大學教師不單單是優(yōu)秀的講演家或討論的領導者,從根本上講,更是特殊類型的學者和思想家,引領自己和學生鉆研學問、享受智慧人生。
      
      
        超越傳統(tǒng)“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觀
      
      
      
        師生圍著飯桌進行交流,此時的大學教師已經超出了講課是用來對某些主題進行百科全書式的覆蓋,或向學生炫耀教師知識如何淵博的偏頗認識,而是在學生身上傾注大量心血,把時間、精力花費在學生身上,教師所作的一切是把學生當作平等的人和學習者。摒棄絕對權威后,取而代之的是同等重要和頗有效力的信任感,這與中國人民大學孫家洲教授不贊成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而秉持道義之交的師生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跟學生建立了特殊的信任關系的教授經常展現(xiàn)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度,有了這種胸懷,他們時時談論自己的求學經歷、人生抱負、順利挫折甚至失敗,并且鼓勵學生同樣要反省和坦率。他們與學生分享治學秘訣,甚至坦陳在教室里也可以從學生的見識中學到東西。”卓越的大學教師消除了學生對教師的神話幻覺和認為大師是天生的錯誤觀念,拉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信任和坦率產生了一種互動的氛圍,學生可以任意提問,毫無責難和受窘之虞,可以自由討論各種觀點和理解方法?!弊吭降慕處煱褜W生視為和自己一起追尋真理的旅途中的同伴,是學生踏上尋求更深理解的精神之旅的領路人。
      
      
        卓越的教師清晰地勾畫出這樣一個交叉點,即最好的教師對自身及其專業(yè)的理解方式與對待學生的方式之間的交叉點?!敖處煵皇且幻话蔚闹R主教,把持在通往知識王國的各個門口,使他們看起來更加顯赫尊貴,師生是同窗共讀的同學——不,是志趣相投的同胞,竭盡全力去探索宇宙奧秘,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和其他萬事萬物?!薄八麄儜延泄健⑼楹完P愛之心,盡量把學生當作平等的人認真對待,用對待同事的方式對待學生?!边@種為師之道在他們講課的內容、講課的方法和評估學生的措施中都能得到反映,而且也出現(xiàn)在了解學生的生活、文化背景和個人志向的嘗試之中,他們愿意在課外與學生交談也反映了這種為師之道。
      
      
        如果說大學是一所學習型機構,那么教師的學習(科研)與學生的學習(教學)兩者密切相關。在這個機構里,“教授和學生在一種平等的環(huán)境里共同參與廣博而睿智的交談”,這個團體的核心價值在于人人參與的約定和師生共同維護該團體和保持交談的責任,使得各自都有所改變和提高。
      
      
        應該走出去的兩大認識誤區(qū)
      
      
      
        要想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應該走出如下兩大認識誤區(qū):第一,教學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無法改變我們是否有此天賦。相信智能是恒定不變的人經常產生一種消極的無能感,而相信智能可以靠努力工作獲得發(fā)展的人更可能成功。相信教學主要是傳授知識的教師會認為成功由與生俱來的個性與品質決定,對此他們無能為力。若認為教學能夠促進學習,教師才會相信如果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學生和學習的本質及過程,他們能夠創(chuàng)造更成功的學習環(huán)境。第二,高水平的教學就是技巧的問題,其實,最好的教學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而是一種智慧創(chuàng)造。(劉東風: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
      
      
  •     要做成功的教師是有道可循的。這里,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反復琢磨,把教學“看成是一種嚴肅的智力行為、一種學術成就、一種創(chuàng)造”,并從挫折和失誤中吸取教訓,不斷錘煉與提升。
      
      
      
        一個多月前,我在一所高校進行了一次題為《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的講座。起這樣一個題目說明我心虛,因為我并不確切知道,做一個好的大學老師,究竟有哪些已成定論的要求。“我心目中”則是見仁見智,由個人說了算,這樣我才會稍微輕松些。前些天,北京大學出版社給我送來一本書:《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要我說點意見。我高興極了,心想要是能在一個多月前給我就好了,免得我煞費苦心去琢磨該怎樣塑造一個好的大學老師的形象,并且,演講肯定會更為豐富真切了。
      
      
        教無定法與4個“真”
      
      
        由于職務關系(我曾擔任北大教務長和常務副校長),我對怎樣才算是一個好的大學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大學老師之類的問題,還有種種看似矛盾卻又在理的說法,如:“大學教師主要靠學問好,學問好了,自然教得好”,“教學要有基本功,基本功要在年輕時打好”等都時常思考。我從北京大學的一些知名教師和在學生中很有影響的教師身上看到,教師的教學方法和風格是五花八門的,但卻都能給學生以深刻影響、取得卓越的教學成就,真是教無定法!
      
      
        不過,他們的成功的確也有許多共同之處,除了學問好以外,至少還要熱愛學生。這樣,我曾把好教師的條件歸結為4個“真”,即真知、真信、真行和真情。但這些條件只體現(xiàn)了教師素質的一個方面,沒有包括怎樣進行教學、如何實現(xiàn)教學目標,以及怎樣具體處理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和各類學生學習中發(fā)生的問題等重要方面。
      
      
        這里還要界定怎樣才算是好老師。教學涉及性質不同的各種學科,又面對活生生的、有著個性、資質、經歷、志向、興趣、愛好和生活環(huán)境千差萬別的人,要找出共同規(guī)律,確實不容易。所以,要回答“怎樣才算是好的大學老師”和“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大學老師”之類的問題,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研究的。
      
      
        身為美國幾所名牌大學教學中心創(chuàng)始人和主任的肯·貝恩教授花費了近20年的時間,從考察近100位大學教師的教學實踐出發(fā),總結出一套優(yōu)秀教學所共有的東西。這里有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和教學環(huán)境等,還有首要的——怎樣才算是好的大學老師,這些都結晶在《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這本書里,給了我們中國的大學教師以寶貴的啟示和借鑒。
      
      
        教育要以人為本
      
      
      
        中國古話說:“名師出高徒”。衡量教師成績,最重要的看他是否培養(yǎng)出了杰出的人才。但一切有杰出成就的人物是否都曾受業(yè)于卓越的教師?對這個問題,從中國近代科學史上信手拈來的資料中似乎就能得到肯定的回答。例如,姜立夫之對于陳省身和陳省身之對于吳文俊,吳大猷與王竹溪之對于楊振寧和束星北與吳大猷之對于李政道,這些已經成為中國科學界的佳話。不過,僅從歷史片段摘取個別例子,還不算科學命題的證明。貝恩的這項重要研究恰恰就是從進行這樣一種調查開始的,他證明,成功的教學能產生成功的學生。如果進一步問:成功的教學為什么能獲得成功,成功的要素有哪些?貝恩回答說:成功的教學能夠“幫助和鼓勵學生進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學習”,并且“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感情產生了持久、真實和積極的影響”。這里,作者給“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學習”下了個“深度學習”的定義,并且以一個個生動的案例為背景進行了深入討論。盡管教學形式多樣,有課堂講授、討論、練習以及科研實踐等,但都可達到“深度學習”的效果,也就是學生不是死記硬背許多學科事實和概念,而是能理解、分析、判斷,并能進一步提出問題和進行創(chuàng)造。至于給學生以持久、積極的影響,就不僅涉及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與專業(yè)能力,而且要體現(xiàn)在學生獲得良好情感、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上,這是一種“做人”的教育。所以,卓越的教學既要促進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又要促進人的發(fā)展;或者,按照我們的話來說,卓越教學是包含正確做事和正確做人兩方面的教育。這些,可以說是卓越教學的理念和目標。
      
      
        在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變得狹小,各國高等教育的教學理念和目標也顯出驚人的相似。近十幾年來,中國大陸的高等學校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其實質就是要改變過去把人訓練成“工具”,或成為社會機器中的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的那種教學模式,而強調科學與人文相結合,通過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學,不僅使學生學會從事各種工作的本領,而且能探索做人的意義,進而發(fā)展成具有健康情感和社會責任心的人。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強調人的發(fā)展的“以人為本”的教育,這和貝恩教授在其書中闡述的教學觀念和目標何其一致!
      
      
        如何通過具體的教學措施來實現(xiàn)這樣的教育目標?貝恩認為:“要想懂得教學成功的秘訣,我們必須既研究原則,又探索技巧?!睘榇?,本書通過回答6個問題,從許多卓越教師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4項關鍵概念、7條教學原則、4個課堂教學技巧、13個備課需要考慮的問題等。這里有大量鮮活生動的事例和機智有趣的說理,例如,作為優(yōu)秀教學的第一條原則是“盡力創(chuàng)造一種自然的、批判性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在學習中參與問題的提出與解決的全過程,產生好奇心和興趣,從而開啟其積極的思維、智慧與潛能。這條原則要運用于各種教學方式,包括講課、討論、實地考查、案例和項目研究中。這里,作者通過對許多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醫(yī)學教授的教學情景的描繪,形象鮮明地展示出原則的運用,給我們以生動的啟示。比如,他描寫哈佛大學一位化學老師“將科學、歷史和詩歌融會貫通來講課,講一些人類探詢天地萬物的故事來了解自然奧秘,引導學生投身歷史斗爭的長河之中,去探詢和了解宇宙之謎”,在關于聚合物的一節(jié)課中穿插了尼龍的研發(fā)如何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果的歷史故事,使學生在理解化學概念的同時,也感受到科學的巨大社會作用和深刻的人文熏陶,這和我們提倡的在專業(yè)課程中滲透人文精神的思想如出一轍。
      
      
        卓越教師是后天造就的
      
      
      
        “毫無例外,杰出的教師非常了解他們所教的科目,他們是活躍的成就卓著的學者、藝術家或科學家?!钡览硪寗e人懂,必先自己懂;真理要讓別人信,必先自己信。按我的理解,杰出教師是通過對自己學科的深入研究,通過對其他領域的廣泛涉獵,真正領會了學科的精髓并掌握其精神實質的人。他們對自己的研究領域孜孜不倦、執(zhí)著追求,深信其結果為真理,且親身努力實踐,樂于也善于將學科的科學真理貫徹于行動、應用于社會。但是,教師光有這些專業(yè)或學科上的造詣還不足以成為優(yōu)秀教師?!安⒎敲恳晃粌?yōu)秀的學者都是卓越的老師。”好教師還要能夠推己及人,把自己理解的也使別人理解,把自己的感情傳遞給學生。這里不僅有方法和技巧,首要的是教師能關心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和學生建立起平等的態(tài)度和誠摯的感情,這就是上面說到的4個“真”,即真知、真信、真行和真情。這樣,教師才能以自己深厚的學問、思想和德行持久地影響和感染學生,使學生成為名師的“高徒”。
      
      
        科研與教學的矛盾是困惑國內外研究型大學教師成長的難題。從國內外科學大師的經歷和他們的體會中,我堅信,只要是真正從事科學研究的大師,他們從教學和與學生相處中獲益匪淺。不少老科學家發(fā)自內心地表示,與青年學生在一起是他們延續(xù)科學生命、不斷煥發(fā)科學青春的“靈丹妙藥”。問題是,我們不少所謂“科學研究”,實際上只是被動地去完成一些受人指派的開發(fā)課題或咨詢任務。本書對此問題有一個獨特的視角,即把科研與教學都看成是一種學習,前者關乎教師的學習,后者關乎學生的學習,兩種學習是一個互動過程。所以,研究型大學就是學習型大學,在這里,“教授和學生在一種平等的環(huán)境里共同參與廣博而睿智的交談”,教學相長。從這樣的高度來看待科研與教學這對矛盾,至少能給我們一個新視界的啟迪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貝恩在書中特別強調,卓越教師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造就的。這意味著,要做成功的教師是有道可循的。這里,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反復琢磨,把教學“看成是一種嚴肅的智力行為、一種學術成就、一種創(chuàng)造”,并從挫折和失誤中吸取教訓,不斷錘煉與提升;不過有一本像貝恩的《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這樣的書來開導,是很有幫助的,我們歡迎這樣的著作。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我們本著“卓越教師是后天造就的”這樣的精神,試圖對青年教師的教學修養(yǎng)進行培訓時,曾遍訪相關的教材而不得,只好請幾位優(yōu)秀老教師現(xiàn)身說法進行輔導。當時,曾找到一本給初出茅廬者用以處理教學中一些突發(fā)事件的妙方的書,惜無譯本。現(xiàn)在好了,有了像《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這樣的精彩著作,北京大學出版社還出版了像《給大學新教員的建議》這樣的入門書(坊間此類書籍還有一些),這應該是青年教師的福音。我期待他們在提高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新一輪努力中、在中國高等學校師資建設中發(fā)揮出色的作用。
      
      
        教育是一種文化行為,深受文化的影響,《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這本書也反映了和我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模式。要是這本書的出版,能帶動我國高等學校教師和教學研究工作者在調查研究本國卓越教師的教學經驗基礎上,寫出自己的類似著作,那更是我們的厚望了。(王義遒: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你想為學生打開一扇世界之窗、帶給他們異乎尋常的經歷嗎?你想讓學生涌滿課堂甚至走廊、獲得滿堂喝彩,使學生終生受益嗎?你想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教師嗎?《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一書告訴你卓越教師的成功秘訣:本書總結了小到備課所需的提示性問題、溫情語言等13個課堂教學技巧,大到教學實踐中的7條普遍規(guī)律和顛覆傳統(tǒng)的理念,你會發(fā)現(xiàn)充滿傳奇色彩的卓越教師原來也是后天造就的。
      
      
        “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教學模式
      
      
      
        哈佛大學的桑德爾在上他的司法公正課的第一天就帶來一個能引發(fā)興趣、需要思索的棘手難題:假如你是一個有軌電車司機,失控的車子正向在鐵軌上工作的5個人沖去,你無法剎住電車,似乎車子注定要碾過他們、把他們壓死。正當你在鐵軌上減速行駛,一分一秒臨近這場即將來臨的悲劇之時,你突然注意到一條可以駛入的鐵路側線,如果駛入側線,車子將把側線上工作的一個人壓死?!澳銜鞒鍪裁礃拥倪x擇?”他問學生,“你是否把車子駛入側線,壓死一個人,但是救出另外5個人?”
      
      
        在這個練習當中,桑德爾希望激發(fā)學生去思考合法性的基本問題,在將他們自己的思維與某些大哲學家的思維對比過程中理解自己的思維,他通過這門課程將所有主要哲學流派和作家穿插在他打算引起學生興趣的當代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中。而且,他不斷地改進問題以適應一屆又一屆的新學生。
      
      
        許多優(yōu)秀的教師深思熟慮、仔細斟酌,努力面對一些學生們可能帶到課堂上的思維模式。我們看到課程正是圍繞著這些思維模式進行的,這些思維模式也正是該課程所要質疑的,而這樣的課程才是我們稱之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教學模式。
      
      
        知識是構建的,不是灌輸的
      
      
      
        20世紀80年代初,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兩位物理學家想要知道,一門典型的按照傳統(tǒng)強調牛頓運動定律的基礎物理課程是否能夠改變學生對于運動的看法。為了找到答案,他們設計并驗證了一套測試題,來確定學生是如何理解運動的。結果發(fā)現(xiàn),大多數學生在選修課程之前,對物理世界都有一套基本的直覺的看法。
      
      
        學期結束后,兩位物理學家用同樣的卷子再次對學生進行了測試,發(fā)現(xiàn)該課程對學生思維方式的改變相當小,甚至許多成績得A的學生都仍然不同意牛頓的看法。
      
      
        兩位物理學家單獨走訪了幾位堅持不同意牛頓定律的學生,想看看能否說服他們放棄原先的錯誤理論。在訪談期間,他們要求學生依靠自己的運動理論來預測一個簡單物理實驗中將要發(fā)生的情況。學生作了自己的預測,然后研究人員當面進行實驗,證明那些依靠錯誤運動理論的學生作出的預測是錯誤的。但當物理學家要求學生對他們的觀點與實驗結果之間的差異進行解釋時,他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仍然拒絕放棄他們錯誤的運動觀點。
      
      
        富有成效的老師總是要求學生以該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成果的眼光來看待部分現(xiàn)實,他們并不認為這只是讓學生“吸收知識”,因為他們相信學生必須使用現(xiàn)成的思維模式來解釋自己所遇見的一切,所以他們認為那樣做是刺激知識的構建,而不是“傳遞知識”。
      
      
        創(chuàng)造自然的、批判性的學習環(huán)境
      
      
      
        優(yōu)秀教師的高明之處在于盡力創(chuàng)造一種自然的、批判性的學習環(huán)境。所謂“自然”是因為學生“無意中”遇到某些問題和任務,其中包含了他們正在努力學習的技巧、習慣、態(tài)度和信息,這些內容對學生具有吸引力,這些真實的任務能激發(fā)好奇心,成為內在的興趣;所謂“批判”是因為學生學會以批判的態(tài)度來思考,以證據來推理,運用各式各樣理智的標準來檢驗他們推理的質量,在思考的同時作出改進,對別人的思想提出具有探索性和深刻見解的質疑。
      
      
        杰拉爾德·米德為他的法國現(xiàn)代史課程構思了一個類似的程序邀請學生踏上重返18世紀末葉之旅;在瓊·古德溫有關言論自由的課程中,學生可以扮演最高法院的法官,決定一個棘手但現(xiàn)實的案子;在另一個叫“新興經濟學”的程序中,經管系的學生可以針對在新興經濟的形勢下如何做生意向一個假想公司的執(zhí)行總裁提供建議。
      
      
        簡單但深奧的觀點指導著自然的、批判性的學習體驗,這種觀點是:(1)當人們覺得問題有趣味又美妙或很重要時;(2)在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然而有人支持、鼓勵的環(huán)境里,他們覺得對自己的教育有控制感時;(3)他們可以與其他學習者合作學習,盡力解決問題時;(4)他們相信他們的工作將被視為公正和誠實時;(5)在老師對他們的努力作出評價之前,他們可以嘗試、失敗、可以從有經驗的學習者那里得到反饋信息時;人們往往學習效率極高,并且這會對他們的行為、思考或感知的方式產生一種持續(xù)的、本質的和積極的影響
      
  •     獨立書評
      美國最好的大學老師怎么教課?
      ——讀《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
      2007-10-29 中國青年報
      胡蘇曉
      
       北京大學出版社最近引進出版的《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曾獲得哈佛大學2004年度教育和社會好書獎,被翻譯成六種以上的語言出版。
      
       作者肯·貝恩博士曾獲得多項全美教學獎,被譽為美國最好的老師之一。在這本書中,貝恩博士通過各種渠道,諸如個人、集體、國內外學術會議的推薦,約談了數以百計的學生和教師,聽課,觀摩,錄音,錄像,收集書面資料,調查研究,分析比較,歸納總結了六十多位來自不同學校(從公立到私立,從名校到社區(qū)大學),不同學科(涵蓋人文、社會、自然科學),教授不同對象(本科生、研究生,大班、小班),不同教齡(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和不同性別的優(yōu)秀教師的寶貴教學經驗?!度绾纬蔀樽吭降拇髮W教師》一書記錄了一些最好的教師的教學成就,包括他們的思索和實踐。
      
       讀者不難看出,作者在這本書中反復強調的,不是這些優(yōu)秀教師們干了些什么,而是為什么他們會這么干,他們取得成就的根源是什么。比如說,講課的技巧、聲調語速、形體動作和眼神的交流,確實能夠吸引學生。但是光有技巧,不見得就會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貝恩博士用基礎堅固結構良好的建筑物與色彩漂亮的油漆作比喻:油漆得漂亮,不代表就是一座好的建筑物。教學的基礎,就是教與學的關系。這些教師之所以被稱為最優(yōu)秀的,歸根結底,取決于他們對于教與學之間的關系的理解。在他們的心目中,教不再是掌控一切的主導,學也不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教的出發(fā)點和終極目標都是學,教師的教學始終圍繞著學生的學習而展開。
      
       貝恩博士指出,學習知識的過程應該是一個主動建構的,而非被動接受的過程。前者要求對于所學的知識進行批判性的思考,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不斷從智力上挑戰(zhàn)學生,以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后者則熱衷于死記硬背,滿足于能夠在考試的時候給出正確的答案,讓大腦成為一個貯藏室。處在主動和被動的認知過程中,有三種不同的學習者:深刻的學習者,策略的學習者,和浮淺的學習者。第一種人勇于接受挑戰(zhàn),深入研究所學的東西,力求掌握和運用它,是獨立的、帶有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者。第三種人坐在教室里,準備好紙和筆,以便記錄下教師講的每一句話,來應付考試,只求僥幸過關。在這兩種人之間的策略的學習者,感興趣的只是取得好分數。他們循規(guī)蹈矩,每每投教師所好,盡管能夠學得更好,卻不愿冒險創(chuàng)新,視野狹窄。
      
       優(yōu)秀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表現(xiàn)出對于自己教學的對象及其學習狀態(tài)的了解、理解和關心。他們在備課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我想教什么,而是學生需要學習什么;開學時不是高高在上地提要求,而是平等互動地談承諾。他們真誠地邀請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成為主角,掌握自己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他們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不會因為教學中遇到的困難或挫折責怪學生。簡單來說,他們對學生期望得更多。
      
       優(yōu)秀教師善于尋找并欣賞每個學生的個體價值。在他們的眼中,沒有什么贏者和輸者,天才和笨蛋,好學生和壞學生。他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無法取代的個體,具有潛在的取得成就的能力,正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保爾·貝克的話值得每個從事教學工作的人深思:“我對于教學的最強烈的感受,就是你必須以學生為出發(fā)點。作為一個教師,你不是開始教學,想著你自己的那個自我和你知道什么……上課的時間必須屬于學生——不是學生們,而是屬于特殊的專一的學生。你教的不是一個班級。你教的是一個學生?!?br />   
      
      
  •     從新教員到卓越的大學教師
      2007-11-09 文匯讀書周報 作者:劉悅笛
      
       ■劉悅笛
      
       隨著中國的大學教育的普及化,特別是擴招的逐年“走高”,一批批的研究生們開始被“裹挾著”推上了曾經“準入”是那么嚴格的大學講壇。那么,如何掌握大學教學的諸多技巧,就成為了一種必須“無師自通”的實踐性的“潛學問”?;蛟S,每個初掌大學教鞭的年輕人,內心都有這樣的訴求——如何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
      
       “大學教師通識教育讀本”就是應和了這種急切的需求而出版的,其中的《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和《給大學新教員的建議》這兩本書的率先推出,使人眼前立刻一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為代表的一批歐美著名大學歷來極其重視大學新教員的培養(yǎng),它們幾十年來累計的成功經驗,就在這些專著里面積淀了下來。這是一套可以稱之為“及時雨”的系列讀本。
      
       毫無疑問,初登講壇的年輕人,總是面臨著諸多壓力?;蛟S,這是每個青年教師要自己摸索和向他人學習的東西。從自身的方面來講,如何繼續(xù)自我學習、如何備課、如何撰寫論文,這都成為了一位合格的大學教師要“達標”的方方面面;從與學生的關系來說,如何知道學生是怎樣學習的、如何明了學生的需求、如何駕馭課堂、如何對待和評估學生,也都成為了大學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的重要層面。如此看來,前一方面更多地是教師的“自我對話”,后一方面則更多的是“教師——學生”的雙邊對話;前一方面更像是教師素質的“硬件”,而后一方面則更好似教師能力的“軟件”。
      
       那么,如何既將素質的“硬件”又將能力的“軟件”皆加以提升,并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呢?《給大學新教員的建議》依據大量的生動的例證,從更微觀的層面,逐層解析了做到一位合格大學新教員的標準,從掌握“恰到好處”的教學法到撰寫學術論文的方法,再加上社交與服務方面的輔助,從而將這種自我培養(yǎng)的方法和實例一一呈現(xiàn)了出來。
      
       譬如,如何較少大學課堂上的不文明行為?該書在給予了富有建設性的建議之后,提出要“帶著同情進行教學,帶著親切和理解進行交流”,這樣才能進一步地抑制不文明行為的出現(xiàn)。在這些教學技巧的選擇當中,作者特別強調的是“度”的原則,要求教員們更多地利用短暫和效率高的時間來工作,一旦效率低下便要及時停止,這也就是要求工作上不要“過度”;與此同時,在陷入諸如失望等消極情緒的時候,還要學會“調節(jié)消極的思想和強烈的情緒”,這同時是在要求情緒上要把握“適度”。
      
       更有趣的是,《給大學新教員的建議》還對于如何進行學術論文寫作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考察,提出了諸如“盡早開始寫作”、“持之以恒地適度寫作”、“平衡地工作”、“尋求批評”等諸多有效的原則,使得論文寫作的實踐方法變得更加容易被理解和取得。
      
       如果說,達到了《給大學新教員的建議》里面所提出的諸多標準之后,你才只是一位“合格”的教師的話,那么,《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則提出了“高標準”和“嚴要求”,是要讀者去掌握那種成為卓越教師的“大道”而非“小技”。當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這一點恰恰是目前中國的大學教員所最為缺乏的。眾所周知,在某種意義上,目前中國的大學教育似乎是中小學教育的“翻版”,教師仍是給予型的園丁,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者,那種對話式的真正的大學教育方式,恰恰有賴于更多的“卓越”的大學教師群體的涌現(xiàn)。
      
       總之,從《給大學新教員的建議》到《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恰恰給出的是大學教師如何從“合格”變成“卓越”的秘笈。只不過,《給大學新教員的建議》更傾向于技術的傳授,因為其作者將大學教學視為一門技藝;而《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則更關注新的理念的培養(yǎng),因為其作者內心是將大學教學看作一門藝術的。難怪《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曾于2004年獲哈佛大學“教育與社會”年度好書獎,旋即被翻譯成6種語言出版,在臺灣地區(qū)出版后也曾引發(fā)了一場對教學改革的大討論。
      
       實質上,大學教學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它是“離不開”技術的藝術,也是最終要“走向”藝術的技術。我們也期待著這套“大學教師通識教育讀本”可以在中國的大學改革進程當中發(fā)揮其獨特的功用!(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
      
       《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美]肯·貝恩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定價:24元《給大學新教員的建議》[美]羅伯特·博伊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定價:28元
      
      
  •     前些時候有本有趣的書,書名是:《如何移動富士山:答得出來,才是頂尖企業(yè)要的人才》,書中介紹像微軟、惠普等大型企業(yè)徵選人才的考題,並說明這56道趣味考題如何考出人才的「全方位解決力」。這聽起來很吸引人,我們不妨也測試一下自己。場景是一所學校的師資徵選,考題是:在你準備教授一門課前,會問自己什麼樣的問題?
      
      可能有些人會開始寫下參考書、寫下課程進度表、寫下本身對學科的了解和預備要教給學生的部分。這些普遍的答案,通常傾向於「我(老師)能做些什麼」,而非學生能學些什麼。在《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裡,作者歷經十五年,訪查近百名不同領域的大學優(yōu)良教師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那些讓學生畢業(yè)多年仍銘記於心的老師,想法和上述普遍的答案恰好相反,他們設計課程的最高宗旨,就是要「吸引學生參與,造就一個能讓他們可以安心學習的場域?!?br />   
      讓我們回想一下我們的求學生涯:我們上的課程,真的吸引了我們參與嗎?在教室裡,我們能安心的充分學習、發(fā)問並獲得解答嗎?除了知識外,課堂可曾給予我們任何其它的智慧或創(chuàng)造力?國中、高中時尤其明顯,當學生主動閱讀一本書,閱讀的過程反而能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和創(chuàng)造力,老師和學生晨昏相處,每天至少六到八小時這樣放下去,為什麼啟發(fā)不了學生一點半點的創(chuàng)造力?
      
      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Gunnar Myrdal 在他所著的 "Asian Drama" 一書中,研究南亞地區(qū)的普遍社會現(xiàn)象,關於教育的部分尤其讓人心驚── Myrdal 觀察到南亞國家的學生都有一些習慣和傾向:打壓發(fā)問者、偏好背誦、對於教師的教學不常提出反應、被動(但是一旦課業(yè)增加時卻有明顯的反抗)、認為讀書就能避免體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者、以獲得學位為讀書的目的──他在書中舉證歷歷,並下了結論:這些社會現(xiàn)象,都是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影響。
      
      單憑引用 Myrdal 的觀察,或許無法讓我們認同他的結論,但是從一位西方經濟學家的眼光,看到我們身處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卻不能不讓我們自省?;叵脒^往的求學生涯,教師通常以演講的方式上課,學生彷彿都是知識的接收器,忙於抄錄下教師的話語,或為課本勾劃出重點。直到要等唸了大學或研究所,有更多的討論課,才可能從刻板的學習裡解脫。在《如何訂作一個好老師》裡,引用數據和研究告訴我們,事實證明,單用演講的方式,對學習本身是無效的。
      
      思考「學習」本身的意義是重要的,因為知識是人類所共有的經驗,它不是你個人的東西。唯有去明白知識的來龍去脈,看到脈胳下發(fā)展衍生的本質,我們才能學習到往後受用無窮的「智識」,也才能發(fā)展建構出你個人的智慧?!钢挥袑W習確實發(fā)生時,教育才算真正出現(xiàn)」,閱讀本書,追究「學習」的本質,你的「全方位解決力」一定也能獲得提昇!
  •   教學的重心,在于“學”;關注到每一個個體的學習者,了解他們想什么,困惑什么;引導、鼓勵學生。
  •   《給大學新教員的建議》翻譯得不行
  •   為什么大家的評論都默認為繁體,看起來費勁
  •   回himan:Miski是臺灣人呀。
  •   抱歉himan,謝謝暖暖魚!:)
  •   你的評論很中肯,有用。其實美國學生如果不好好引導,也會走上亞洲學生的道路,他們也不會提問。
  •   如樓主所言,我們教師,更多的是考慮怎樣“教”,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而沒有去關注學生怎樣“學”,學生愿意“學什么”的問題。
    課堂互動較少,未能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求知欲,即使課堂上我們認為某一個方法非常特別,有意思,但很可能學生根本就注意不到,因為這些是現(xiàn)成的,與他關系不大,關系大的是“考試考什么”,“怎樣通過 或 拿高分”的問題。
    看過一本書,說教學/培訓的時間分配上,學生主動的時間,需要超過50%才會對學習產生積極的作用。
    我的做法:在下學期的教學中,與學生有更多的互動;記住60%的學生名字,了解我的學生;和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興趣、關注與困惑的問題,與職業(yè)取向;在課堂和課下,引導學生一起思考這些問題,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PPT的制作、Word的排版、合作學習中的評價。
    熱愛教學,喜歡我們的學生。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